一 商品供求变化概况
1949年以前,安徽经济基本是自给半自给,人民生活水平很低。按1949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与人口平均计算,每人购买商品仅19元。1949年以后,随着生产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不断改善,对商品需求也日益增长。
1949年至1952年经济恢复时期,生产和消费都比较低,供求基本相适应。进入“一五”时期,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社会需求不断扩大,商品供求矛盾日益显著。为了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国家首先对粮、油实行统购统销,1954年又对棉布和棉花实行统购统销。1955年对生猪实行派养、派购,统一经营。1957年国务院规定主要农副产品由国家计划收购,不准进入自由市场,工业品纳入国家计划管理的品种达39种。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工农业生产下降,商品供需矛盾突出,国家除拿出一部分吃、穿、用品实行高价敞开供应外,为了保证消费者的最低需要,对人民生活必需品采取凭证凭票限量供应的办法。据不完全统计,当时采取这种方式供应的商品达五、六十种。“文化大革命”期间进一步加强了商品计划管理。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工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商品货源充裕,凭票凭证供应的商品逐步取消,国家控制的商品范围也大大缩减。1990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77亿元,比1952年增长30倍,平均每年增长7.89%,尤其是1979年以来的10多年增长速度更快。广大城乡居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对吃、穿、用、烧各类商品的要求,开始向优、新、名、特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