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报告文学。宋之的著。发表于1936年9月《中流》创刊号。作品以1936年军阀阎锡山在山西残酷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为背景,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揭露了反动统治者残酷愚昧的统治以及人们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凄惨生活。反动当局通宵戒严,整夜响着扳枪机与喊口令的声音,还有“杀人展览”以及“奖励告发”条例下的诬栽、告密和冤杀。人们处于恐怖、窒闷的气氛之中,然而,太原人民对“被关在城外”的“春”却怀着强烈的向往。作品中穿插着“新闻剪集”,曲折地揭示了无辜村民惨遭屠戮和城外革命队伍英勇战斗的情景,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将“新闻剪集”与日常生活素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有强烈的真实感,又有讽刺和抒情色彩。

☚ 包身工   中国的一日 ☛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宋之的作。初载于1936年9月《中流》创刊号,是三十年代著名的报告文学之一。作品采用集纳新闻的手法,把作者的见闻与新闻消息集纳起来,反映山西太原在动乱年代统治当局对革命力量的残酷镇压。同时也从侧面透露红军势力的扩大和巧妙地打击敌人。还通过敌人查防和报载消息,反映统治当局的对革命力量的惊恐万状。他们把帽徽里夹的纸,口袋里的铜元都当作“匪的标志”,连娶媳鸣炮,也以为“有匪来扰”,引起飞机轰炸,致“伤亡数十几”。这对统治当局是个极大讽刺!统治当局口头上禁“鸦片”,却准许卖鸦片制作的“药饼”,后禁止进步书籍,却凡是白纸写黑字都认为有“危险的嫌疑”,真是风声鹤泪,草木皆兵!作品语言通俗,幽默风趣,严肃的政治问题却写得轻松活泼。

☚ 包身工   女吊 ☛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现代报告文学、宋之的作。原载1936年6月20日出版的《中流》杂志创刊号,收入上海一般书店1937年4月出版的《赐儿集》。在“左联”倡导报告文学之后,当时引进、借鉴外国报告文学作品成为一时风尚。这个作品采用集纳新闻的方法,企图创造出一种报告文学的新风格。它以事件为中心,把作者的亲身见闻、感受和新闻报道的片断材料剪集起来, 一方面暗示西北革命力量的壮大,另一方面反映在阎锡山统治下,山西太原反动势力的惊恐万状和荒唐而可笑的行动,收到很好的新闻效果。

作品描写作者被围困在恐怖的太原城中,渴望春天的心情。作品分8节:1、2两节写作者的亲历和感受:春天的气息,显得“很新鲜,很温暖,并且很有生气”。“但我却出不了城”,因为城内“戒严”,出城或到街上去,要佩戴“好人证”;“好人证”分5等,而“我”却“只得1个3等货”,“勉强允许居留”,比起厨子“竟差了两等”,“只好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感到“气闷” 多么渴望春天啊! 3至6节以“新闻剪集”方法,揭露反动派的惊恐万状,“流言所布,草木皆兵”。国民党飞机把乡村娶亲“大放爆竹”,误认为“有匪来扰”,竟掷炸弹数枚,“结果伤亡数十口”;还有流言“匪扰”而逃避于土窑内的人,因土窑倒塌而死伤十数人,等等。正如作品所指出的:报纸上天天“吹散着触人心魄的新闻”,流言蜂起,使得太原城“都颤栗着”,“连太阳似乎也变了颜色”。最后两节记述陕西“教育考察团团员”十几人,到太原机场被当作嫌疑犯“擒获”的故事;连戴“一等好人证”的厨子上街也失踪了。作品以“怀春”开始,又以“怀春”作结,富有诗意。中间把叙事、写景、对话和引用新闻材料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依靠形象显现,让事实说话,有时加以议论。语言轻松明丽,生动活泼,且带有幽然感。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报告文学。宋之的著。写于1936年。以第一人称手法真实地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在“防共”措施下所造成的恐怖氛围,对反动军阀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鞭挞。讽刺辛辣,抒情性强。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yi jiu san liu nian chun zai tai yuan

Spring of 1936 In Taiyuan→宋之的(Song Zhid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