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个人的烦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个人的烦恼 一个人的烦恼长篇小说。严文井著。1944年3月重庆当今出版社初版。 ☚ 满城风雨 声价 ☛ 一个人的烦恼 一个人的烦恼长篇小说。严文井著。写于1940年7月。原名《刘明的苦闷》。初载于1941年2月《文艺阵地》第6卷第3期。为了对付国民党检查官的刁难,后将书名改为《一个人的烦恼》,于1944年由重庆建国书店初版。小说以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武汉为背景,用严峻的现实主义手笔,形象地描写了富有热情又易于动摇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刘明,由于家庭纠纷,断绝了父子关系,踏上社会,在沦陷的危机中逃离北平,来到武汉,寄食于表哥杨昌华家。最终由于“耻于寄食”,便鼓起勇气到山西前线,参加了“战地抗日演出队”。在前线,又由于他爱情的失意,工作不称心,以及和周围人合不来,加上不能真正吃苦,最后“废然而返”。作者曾在《〈一个人的烦恼〉再版前言》中明言:“要为一群软弱的虚浮的,还没有定向的小知识分子立传,描绘他们那些形形式式的、实际是大同小异的肖像,窥测他们在不同的道路上可能面临的不同命运。”小说主人公刘明,正是这一群青年的典型代表,它真实地反映了大时代的一个侧面,成为“一面镜子——可以促起反省的一面镜子。”(茅盾《〈一个人的烦恼〉序》) ☚ 秋海棠 淘金记 ☛ 一个人的烦恼 现代长篇小说。严文井著。原名《刘明的苦闷》,初载于1941年2月《文艺阵地》第6卷第3期。重庆建国书店1944年3月初版。收茅盾《序》1篇。作者前言1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刘明是个富有热情但为人不够坚实的知识青年,他在读大学时,由于家庭纠纷,和父亲断绝了关系。1935年秋,他独自一人跑到北平的一家报馆当了助理编辑。两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他由北平逃到武汉,住在表哥家,成了一个“寄食者”。后来,他鼓起勇气去了山西前线,参加了“战地抗日演出队”,但由于情场失意,工作不称心,和周围的人合不来,又不得不“废然而返”。 小说紧紧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氛围,较好地塑造了刘明的形象。他有一定的志向和才能,有的时候,他会显得“很有思想,很有风趣,很有主张”,象是“一个嘉宾,一个出色的人”。但更多情况下,由于虚荣和自负,他显得敏感多疑,“是一个喜欢留意任何与他有关的小事的人”。他那“好象是狷介却实在是孤僻,尚知自爱又不免过于自负的毛病”(茅盾:《〈一个人的烦恼〉序》),使他在人们中总是郁郁寡欢,显得很隔膜。他做事总是反复考虑,不能付诸行动。他经常抱怨别人不理解他,不同情他,把自己看作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作者在本书前言中称这部小说是向过去诀别的“个人宣言书”,写刘明,“并不是为了嘲笑他,而是想通过他这一段不幸的挣扎过程来勾画一些不同的讨厌的面孔,揭露一些生活侧面,暗示我的理想和怎样得到一个人的自由”。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