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银川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银川市

一、银川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是全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宁夏的北部、青铜峡灌区的中部,全市总面积4 4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2万公顷。辖城区、新城区、郊区和贺兰、永宁2县,共28个乡(镇),39.26万农业人口,19.75万农村劳动力。
银川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其特点是:雨雪稀少、蒸发强烈、日照充足、热量适中、风大沙多;夏热无酷暑、冬寒无奇冷、春季多风沙、秋季雨集中、春迟秋早、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无霜期较短而多变。年平均气温8.5℃,年均降水量193.9毫米,多集中在7、8、9三个月。无霜期平均157—170天。银川地区是全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蒸发量为1 500—1 800毫米,是降水量的7倍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58.76%。得天独厚的引黄自流灌溉弥补了水源不足。黄河流经银川东边界,南北贯穿,过境长度78.4公里,年径流量315亿立方米。早在秦汉时期,就开挖渠道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现流经市内的主要渠道有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西干渠等4条干渠,引水量达18.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7.88万公顷。土壤类型主要有灰钙土、草甸土、灌淤土、盐土、湖土、风沙土等。灌淤土面积约8.67万公顷,主要分布在灌区,土质好,盐碱性低,适于农作物生长,主要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还种植大麦、大豆、高粱、糜谷等作物;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甜菜、西瓜、胡麻、红黑瓜籽、芦笋、枸杞等。水果品种有苹果、梨、桃、李、杏、大枣、酸枣、葡萄、草莓等。畜牧业以农区畜牧为主,可利用草原有5.47万公顷。现有淡水养殖面积5 585公顷,尚有可利用荒水面积2 000公顷。银川市天然鱼类有鲤鱼、鲫鱼、鲶鱼、鸽子鱼、泥鳅等17种。引进鱼类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团头鲂(武昌鱼)、镜鲤、鳞鲤、丰鲤及罗非鱼9种,均适宜本地生长,是主要的养殖鱼种。其他水产动物有甲鱼、虾、蚌、螺等。银川市农产品品质优良,稻米颗粒大,油性好,洁白发亮,可与天津小站米相媲美;苹果个大脆甜,西瓜清甜沙爽,瓤红味美,含糖量一般在12%—15%,高于我国其他地区的西瓜含糖量5%左右。土特产有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皮及发菜,称为“红、黄、兰、白、黑”五宝,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银川西部的贺兰山储藏的矿产种类主要有:石灰石、白云石、磷灰岩、石英砂岩、陶瓷粘土等,储量可观。
银川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隶属中央始于秦汉。公元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筑坛受册,即皇帝位”,正式建国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兴庆府成为西夏国都。银川市自然景色秀丽,名胜古迹众多。贺兰山风景区、西夏王陵、海宝塔、承天寺塔、玉皇阁、鼓楼、南薰门等闻名遐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银川市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3年全市社会总产值达640 467.8万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市属农业总产值59 598.5万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49.7倍和7.3倍;市属农业总产值1978—1993年年均递增15.2%,高于1949—1978年均递增6.4%的增长速度。
(1)种植业。粮食生产在银川市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有得天独厚的引黄自流灌溉,自古以来就有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是自治区商品粮基地之一,贺兰、永宁2县均为全国“八五”第二批商品粮基地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县(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稳定粮食生产,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指导思想,大兴“科技兴农”,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推广“吨粮田”、“双千田”模式化栽培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1993年粮食总产达406 485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7.4倍和1.0倍; 粮食单产366公斤,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2.8倍和81%; 1978—1993年粮食总产年均递增4.7%,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蔬菜生产。银川市郊区银新乡和红花乡是自治区建设最早面积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到1984年两乡菜地面积967公顷,其中温棚等保护地面积达178. 5公顷,占菜地面积的19. 1%,基本上实现了周年生产,四季产菜。为了补充老基地菜田被征占而减少的面积,解决人口增长对蔬菜的需求,从1985年开始逐步在远郊开辟新菜地。到1993年郊区菜地发展到1 533公顷,其中温棚保护地面积406. 7公顷,占菜地面积的26. 5%。1991—1993年对老式温棚进行改造,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发展到93公顷,提高了冬季生产能力,改变了冬季不能生产果类蔬菜的状况。贺兰、永宁2县蔬菜生产也有发展,1993年2县菜地达1 000公顷,全市蔬菜播种面积4 834公顷,蔬菜产量216 137吨。除满足本市需求外,还销往毗邻地区。
(2)林果业。银川市在近代史上是一个缺林地区,新中国成立前,全地区只有人工林600公顷,天然林3 733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1.2%。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中央和自治区、市、县(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植树造林运动。加之本地区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林业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1990年有林面积已达3.85万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达2. 73万公顷,天然林1.12万公顷,林木覆盖率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4.7%提高到13.5% (其中市区17%,农村10. 3%)林木总蓄积量达到90.3万立方米。在第一代防护林体系建设中,从银川地区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东治黄河,西治沙,农田实现林网化”的战略方针,卓有成效的治理了本地区的山川、河滩,绿化了沟渠、道路、农村庄点,初步建成了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体的三大骨干绿化工程——即西部的防风固沙林,中部的农田防护林,东部的黄河护岸林。同时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扩大经济林比重,“七五”期间新建了永宁征沙渠、贺兰金山2个万亩水果生产基地,对国营农牧场水果基地进行了扩建、巩固和提高,到1993年经果林面积已达4 933公顷,水果产量达119 338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7. 7倍和55倍。
由于受林木蛀干害虫 “天牛”的毁灭性危害,从1991年起实施《银川市第二代防护林体系规划方案》,进行第二代防护林建设。规划方案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农用林业模式为指导思想,以防护用材林为主体,经济林、特用林及四旁绿化兼有的林种规划;以选择速生、丰产、优质、抗逆性强,乔灌结合、长绿、落叶树种相结合的树种规划,林带典型设计; “3年打基础,2年迈大步,5年大恢复”的进度规划。到1993年农田林网面积已达3.73万公顷。
(3)畜牧业。1993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13 787万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64倍和15.5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3.1%,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5. 1和11.4个百分点; 大牲畜年末存栏90 527头,比1978年的67 347头增长34.4%,其中良种及改良乳牛10 137头,比1978年增长38倍;生猪全年饲养量27.90万头,比1978年增长73.8%;羊只全年饲养33.31万只,比1978年增长80.7%。1993年肉类总产量16 621吨,比1985年增长2.06倍,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3 558吨,比1985年增长1.6倍,禽肉产量2 866吨,比1985年增长7.6倍。牛奶产量25 814吨,比1985年增长5.06倍。
(4)多种经营。
❶粮田面积比重减少,经济作物面积扩大。1993年粮食作物面积占种植业播种面积的74%,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下降8%和24%; 甜菜、油料、瓜菜等经济作物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26%,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上升8%和24%;
❷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林、牧、副、渔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1993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9. 1%,比1978年下降10.7%,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9%,比1978年上升10. 7%;
❸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1993年从事农林牧副渔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86.4%,比1978年下降3.8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及其他行业的劳力占13. 6%,比1978年上升3.8个百分点,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的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 40%,比1985年的36. 1%上升14.3个百分点。
(5)渔业。1993年养鱼面积5 006公顷,鱼产量9 298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20.7倍和415倍;渔业产值1951年仅为3万元,到1978年也只有7万元,1993年达到3 890.52万元,1978—1993年年均递增52.4%。渔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0.06%上升到1993年的7.19%。由于有引黄自流灌溉的有利条件,有较多的宜渔水面和荒地,气候又适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水产养殖快速发展。经历了引导发展、基本建设和科技兴渔三个阶段,以主养“黄河鲤鱼”成为西北地区著名的水产基地。1978—1984年,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速发展渔业的决定》,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开发利用水面资源,发展水产养殖。1984年水产养殖面积2 940公顷,鱼产量534.8吨,分别是1978年的12.7倍和19.8倍,全市人均鱼占有量提高到0.93公斤。1985—1989年,国家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放开水产品价格,同时增加对渔业的投资,以国家投入引导农民投入,大规模地扶持建设商品鱼生产基地。市财政投入资金130多万元,采用“2116”投入方式,即每亩渔池有偿贷款200元,周转金100元、国家支持100元、农民自筹600元,建设了一批商品鱼生产基地。同时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世界粮食计划署无偿援助,组织实施“WFP2814项目”工程,投入资金1 576万元,在两县、郊区建设了高标准精养池塘666.7公顷。使渔业从自给性生产迈向了商品性生产的轨道。1989年养鱼水面扩大到5 412公顷,鱼产量达到5 491.2吨,分别是1978年的23.5倍和203倍,全市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7.17公斤,除满足本地市场外,部分鲜活鱼开始走向区内外市场。进入90年代以后,全面实施“科技兴渔”,渔业生产水平跃上了新台阶。与1989年相比,面积略有减少,但鲜鱼产量却以年均13%的速度递增。
(6)乡镇企业。1993年全市乡镇工业总产值43 652万元,利润总额3 078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7倍和7.3倍;上缴国家税金1 90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6 989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7.7倍和20.6倍。乡镇工业产值占市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0.4%上升到45.3%。1993年乡镇工业出口交货值达601万元。全市有10家乡镇企业被评为市级先进企业,6家企业晋升为自治区先进企业。
(7)农村商品流通。银川市农村现有28个乡(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集镇经济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七五”和“八五”期间,加快了集镇建设和沿“109国道”以商贸流通为中心的市场建设,全市集贸市场由1978年的13处发展到1993年的49处(其中综合集贸市场27处);集市贸易成交额54 393万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5.3%;市区20处农贸市场全年成交肉、蛋、鱼、菜、果5大类商品1.59亿公斤,占社会消费量的92.6%。1993年农业商品产值15 853.1万元(1990年不变价),农业商品率为61.8%,分别比1985年增长64%和13.9个百分点。
(8)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银川平原是开发较早的引黄灌区之一,经2000年来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灌溉事业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对穿越银川市的引黄灌渠唐徕、汉延、惠农3条干渠进行裁弯扩整,提高了输水能力,并新开挖了西干渠、第二农场渠,目前全市有干渠五条总长达326.8公里,灌溉面积7.88万公顷,此外,还建有配套的机电井2 157眼,电灌站26座,短沟小灌站179处,电排站20座,与排灌系统相配套还建有各种桥、涵、闸、渡槽等配套建筑8 069座,形成以渠、沟、井、站四位一体的排灌体系,保障了农业生产用水,使银川市的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基本达到了100%。在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发展的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1993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36 971千瓦,比1978年增长3.4倍,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26台,20 390千瓦,分别比1978年减少15%和22%,小型拖拉机20 364台,200 812千瓦,分别比1978年增长14.7倍和16.6倍,农田排灌总动力21 971千瓦,比1978年增长3.7倍,农用汽车1 050辆,91 072千瓦,比1978年增长20.4倍和29倍,机耕面积1.42万公顷,机播面积3.53万公顷,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20.1%和51%,比1978年分别减少47.5%和增加13.6%。1993年,全市211个村通电,其中:通车村数208个,通电话村数40个,自来水受益村53个,分别占总村数的98.6%,19%,25%。1993年公路客运量1 248万人次,货运量751万吨,比1978年增长6.4倍和1.32倍。
(9)文化教育卫生事业。1993年,全市有农业科技机构120个,其中市县级18个,乡级102个,全市有专业农业科技人员646人,其中:农业162人,林业154人,畜牧兽医221人,渔业77人,蔬菜32人。市、县(区)级316人,占全市总数的49%,乡级330人,占全市总数的51%,初步形成了市、县、乡三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1993年全市有农村小学223所,在校学生57 680人,有普通中学41所,在校学生23 411人,有农村职业中学7所。1993年,全市有卫生机构348个,床位4 926张,卫生人员7 773人。从1990年开始实施“231工程”以来,使全市的农民文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到1993年,两县、郊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3%,全市共扫除科盲155 331人,占全市科盲总数的98.78%。全市农村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15—50岁的青壮年农民学习全自治区统编教材《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并结合实际搞了乡土教材教育,学习适用的农业技术。从1990—1993年共举办各类学习班4 778期,参学者达41万人次。农业广播学校培养中等学历的技术人才708名,取得农业函授大专文凭的523名,培养农业中专学生179人。28个乡镇配上了科技副乡长。
(10)农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后,全市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显著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表明:199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 033元,居全自治区各市县之首,比1985年增长1.2倍。随着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农民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1993年人均消费支出955.4元,比1985年增长1.6倍,其中:主食支出181.4元,比1985年增长63.3%,衣着支出92.01元,比1985年增长99.8%,人均住房面积19.81平方米,比1985年增长5.5%。另外,用品消费成倍增加,高档耐用物品和家用电器进入农民家庭。1993年银川市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217.86辆,缝纫机80.71架,电风扇20.71台,洗衣机45台,彩色电视机57.86台,分别比1985年增长30.6%,2.75倍,17.66倍,4.4倍,5.95倍。电冰箱从无到有,1993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冰箱6.43台。银川市的主要经济特点是:
(1)稳步发展粮食生产。1978年以来,银川市各级领导牢固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丝毫不放松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使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主要措施:
❶不断提高和加强对粮食基础地位的认识,始终把抓好粮食生产放在农业生产的首位;
❷以清沟挖渠为基础的水利建设,以水利工程配套建设为中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以赴抓好河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等,提高了土地生产水平;
❸大兴科技兴农,推行了科技项目承包,推广了一大批先进、实用、增产效果显著的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❹市、县(区)、乡和农户,不断增加了投入;
❺认真贯彻落实了农村各项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银川地区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203 515吨上升到1993年的468 724吨;粮食平均亩产由1978年的202公斤上升到1993年的366公斤;全市人均占有粮食由1978年的406公斤提高到1993年的546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生产逐年稳步发展,为农民增收奔小康,发展城郊型经济和实施“菜篮子工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以奔小康总揽农村工作全局,领导农民共同致富。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广大农民的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这是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确定的90年代农村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根据自治区党委的要求,银川市委、政府确定了在1998年在全自治区率先实现小康的宏伟目标。1991年以来,小康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繁荣兴旺,集体实力增强,农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小康建设的基本做法:
❶充分认识银川市农村提前实现小康目标的重大意义,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
❷市、县(区)分别成立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小康建设规划,采取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方法,先行试点,全面展开;
❸按照国家确定的小康标准结合银川实际制定《小康建设考核标准》和《小康建设监测考核实施方案》每年一考核,1998年进行全面小康考评验收;
❹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措施是;加快实施“三沿”开发发展战略:即沿山开发经果林;沿水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沿路以集镇建设为中心,建设市场发展流通和乡镇企业。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适度规模经营和千家万户生产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走规模经营的路子,通过政策引导、扶持逐步发展一批种养经营大户;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搞好社会化服务,为农民排忧解难;加强集镇建设,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切实加强领导,为加快小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齐抓,两手都要硬;鼓励致富,共同富裕,重视扶贫帮困。
(3)依托城市,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城郊经济。“七五”以来,银川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重视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立足开发经济和自然资源,在城乡一体、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上作文章,大力发展城郊经济,走出一条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城郊型经济新路子。其做法:
❶坚持“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为城郊经济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❷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城市和富裕农民为宗旨,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了稳定的蔬菜、奶牛、水产、肉禽蛋、林果和食品工业原料基地;
❸依托城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❹加快集镇和市场建设,搞活流通促进了经济发展;
❺吸引和鼓励农民发展第三产业。全市共有4 000余农民进城从事商业饮食服务业,占个体工商户的22.4%;有7 000多人从事各种流通活动,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1%,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2.4%。两县、郊区加速实施“沿路(109国道)开发战略”,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由城郊农民组成的光华、兴庆、海宝、兴盈等公司和民乐村、高台寺村、双庄村、满春村等利用国家征用土地补偿费先后建起了五星饭店、兴庆饭店、高台饭店、车站饭店、西夏宾馆等;在各级工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筹资建设了兴庆生资建材市场、东环综合批发市场、北环蔬菜批发市场、火车站综合批发市场等,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永宁县望远镇农民投资建设集镇,形成了餐饮一条街;贺兰县习岗镇习岗村一社在县城南街建成了32栋高标准的住宅小楼,给贺兰县城增添了光彩,展现了农民奔小康的美好前景。
(4)科技兴农成效显著。
❶粮食生产以建设“吨粮田”为目标重点推广了小麦套种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小弓棚育秧、抛秧和机插秧技术;永良4号、宁春13号小麦良种繁育、中低产田综合增产技术的推广实施,先进除草剂的应用、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以及河套项目综合开发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实施,粮食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1993年粮食总产年均递增4.7%。水稻旱育稀植的产量明显高于常规栽植法,亩增产达100公斤以上;
❷蔬菜生产推广了日光节能温室生产技术,露地菜高产栽培技术,蔬菜提前、延后、排开生产技术,地膜蔬菜栽培技术,主要品种病虫害防治技术,茄子、黄瓜换根嫁接技术等,并增加了荷兰豆、西兰花、生菜、空心菜、苦瓜等名特优品种的生产,根本改变了蔬菜生产和供应状况,实现了均衡生产,周年供应,品种增多,市场繁荣,一改过去旺季烂、冬季淡,主要靠白菜、萝卜、马铃薯过冬的面貌;
❸畜牧业生产重点推广和应用了粗饲料青贮、氨化技术,奶牛增产综合配套技术,栈羊和肉牛育肥技术,推广畜禽全价饲料和添加剂、增肉剂等高科技产品,推广规范化畜舍建设以及塑料暖棚饲养畜禽等一批先进科技成果;
❹渔业生产重点推广了池塘主养鲤鱼高产模式化养殖技术,粗养塘精养增产技术,生态渔业综合养殖技术,鱼病防治技术等,并引进建鲤、银鲫、团头鲂、河蟹、甲鱼等新品种养殖,其中银鲫和团头鲂已成为商品生产进入市场。“科技兴渔”使渔业生产跃上新台阶,进入90年代以后,渔塘面积稳定,但每年增加产量都超过了1 000吨;
❺认真实施“231工程”,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和管理水平,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5)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加快了乡镇企业发展步伐。“七五”—“八五”期间是银川市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时期。
❶由于政策上的优惠和思想观念上的进一步解放,乡镇企业由1984年前的乡村两级发展到乡办、村办、联营和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的经营,即“四轮驱动”,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
❷依托城市,充分利用交通通讯便利,水、电充足的有利条件,并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发展第三产业,为发展乡镇工业积累了资金,增强了集体经济实力;
❸借助于城市的辐射功能,如大中型企业的产品扩散,技术、人才、资金的支援等,“多轨运行”,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郊区银新乡与自治区电力局劳动服务公司、区石化局3家联营投资2 041万元,引进了国内先进设备、工艺,1992年生产金属钠1 700吨,液氯2 000吨,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市上投资1 700万元完成了二期扩建工程,1994年生产金属钠4 000吨,实现利润414万元,成为出口创汇和利税大户,银川制钠厂的成功是走联合—引进—发展道路的结果。

☚ 第一节 地(市)农村经济   二、石嘴山市 ☛
0002912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