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区的土地革命斗争
福建是我国最早建立红色政权的地区之一。自从1926年福建有了共产党的组织以后,广大农民就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组织农民协会,反对土豪劣绅,组织武装暴动,进行土地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主力红军进入福建以后,革命斗争就如烽火燎原,燃遍全省,先后建立了闽西、闽北、闽东、闽南、闽中等革命根据地,与中央苏区联成一片。在广大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人民革命武装,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苏区的土地革命首先在永定的溪南开始。1928年在邓子恢、张鼎丞、郭滴人等同志领导下,永定的溪南、金丰,龙岩的白土和上杭的蛟洋,先后举行了武装暴动,攻打永定和龙岩县城,并首先在溪南建立苏维埃政府和农民武装,领导各乡实行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通过调查研究,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性,制定出了一套没收、分配土地的具体政策和办法,其主要内容是:
(1)以乡为单位,本乡人民现耕土地作为本乡所有,归本乡进行分配。
(2)按人口平均分配(反革命分子除外)。
(3)抽多补少,根据各户现耕土地的多少,按全乡每人平均应得的土地亩数为依据,有多的抽出来,不足的补足。
中共和苏维埃政府根据这一办法,首先在金砂乡做典型试验。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宣传动员,组织雇农工会和贫农团,协助土地没收分配委员会,调查登记人口和土地,划分阶级,确定哪些土地应没收,哪些人应分得土地,公平合理进行分配,然后张榜公布,说明每人分得土地多少,土地在什么地方,最后召开群众大会通过,正式宣布各户分得的土地所有权。金砂乡分配土地的成功经验,随即在整个溪南区推开,在短短的时间内,10多个乡完成了土地分配,2万多农民分得了土地。1929年8月,在毛泽东同志亲自指导下,在闽西古田蛟洋召开闽西党代表大会,指出溪南苏维埃分配土地的政策和办法是正确的。从此“以乡为单位,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原则,就成为广大苏区分配土地的“土地法”。后来在分配土地过程中,又增加了“抽肥补瘦”一条原则,这条原则以后也在毛泽东同志亲自指导下召开的中共闽西特委的“南阳会议”加以总结和肯定。
在毛泽东同志的亲自领导下,土地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省,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纷纷起来向地主封建势力展开斗争。从反对苛捐杂税,打倒土豪劣绅,抗租抗税,借粮分粮,直到焚烧田契借据,没收、分配土地,阶级斗争步步深入,斗争地区不断扩大。到1930年春,闽西土地革命基本完成,80多万农民分得了土地。闽北于1928年崇安暴动后,也随即在各地自下而上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分配土地;闽东地区土地革命开始于1934年春,到秋收,全区20万人分配了土地。全省统计在25个县的地区,先后推翻了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没收和分配了土地,摧毁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地主的土地制度。广大农民第一次从封建统治下翻身做主人,他们分得了土地,情绪十分高涨,积极从事生产,同时还发展了劳动互助组织,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由于土地革命的胜利,农民翻身作了主人,不少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建立了强大的人民革命武装,因而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广大苏区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1934年主力红军长征后,白色恐怖立即笼罩全省。封建地主、官僚向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实行疯狂的倒算、报复,强力恢复地主土地所有制。对山区基点,还采取烧光、杀光、抢光等血腥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被毁灭的革命基点村有2 841个,被烧毁、折毁或被迫移民并村而倒塌的房屋达45万余间,被杀害、被迫流浪饥饿疾病死亡的群众达42万多人,被抢耕牛5万多头,其他财物损失难以数计。尽管敌人如此残酷毒辣,福建的革命人民始终信赖着中国共产党,信心百倍地坚持着斗争。他们在一首民歌里乐观地唱道:“不怕贼抢不怕偷,不怕白鬼来烧楼,旧楼烧掉不要紧,革命成功盖洋楼”。他们高举红旗,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不断地粉碎敌人的进攻,开展了英勇的保田斗争,捍卫着农民土地革命果实。广大游击区并开展了减租减息,抗粮抗税和反“三征”反压迫的群众运动。在敌人长期残酷摧残下,虽然大部分地区土地为地主夺去,恢复了地主土地制度,但在龙岩、永定、上杭等县,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3万人口的地区仍然保持着土地革命时期分得的土地,在福建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