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沿革/(二) 资源/(三) 区位特点及优势/(四) 都市农业 ☚ 第一节 朝阳区 (一) 沿革 ☛
(一) 沿革/(二) 资源/(三) 地位/二、农村经济发展/(一) 农业经济/(二)农村工业/(三) 农村第三产业/(四) 农村科技 ☚ 第二节 海淀区 (一) 沿革 ☛
☚ 第三节 丰台区 (一) 沿革 ☛
☚ 第四节 石景山区 (一) 沿革 ☛
☚ 第五节 门头沟区 (一) 沿革 ☛
☚ 第六节 房山区 (一) 沿革 ☛
☚ 第七节 昌平县 (一) 沿革 ☛
☚ 第八节 顺义县 (一) 沿革 ☛
☚ 第九节 通县 (一) 沿革 ☛
☚ 第十节 大兴县 (一) 沿革 ☛
☚ 第十一节 平谷县 (一) 沿革 ☛
☚ 第十二节 怀柔县 (一) 沿革 ☛
(一) 沿革/(二) 资源/(三) 地位/二、农村经济发展/(一) 种植业/(二) 林果业/(三) 养殖业/(四) 乡镇企业/(五) 旅游业/(六) 农村商品流通/(七) 基础设施建设 ☚ 第十三节 密云县 (一) 沿革 ☛
☚ 第十四节 延庆县 (一) 沿革 ☛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二)地形地貌/(三)历史建置沿革/(四)人口与民族 ☚ 第八节 广元市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一)行政区划/(二)地理气候/(三)耕地资源/(四)物产资源/(五)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二、持续高效发展的农业 ☚ 第十四节 黔江地区 (一)行政区划 ☛
一、概况 一、概况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东经100°31′—104°27′,北纬30°35′—34°19′。北与青海和甘肃接壤,东和东南与四川绵阳、德阳和成都3市相邻,南与雅安相接,西与甘孜州相邻。东北长414公里,东西宽340公里,幅员面积83 426平方公里。辖阿坝、红原、若尔盖、壤塘、松潘、南坪、黑水、马尔康、金川、小金、汶川、理县、茂县等13个县,40个区、18个镇、14个国营牧场,219个乡、2 362个村、3 264个村民小组。1991年末,总人口76.5万人,其中藏族38万人,占49%;羌族13万人,占17%;回族2.3万人,占3%;汉族23万人,占30%;此外,还有满、土、蒙、苗等民族,占0.12%。总人口中,农业人口63万人,占83%;非农业人口13万人,占17%。 阿坝州历史悠久,藏、羌民族源远流长。春秋、秦设湔民道,汉有汶山郡,唐、宋设松、茂正州和保、坝、金川等羁摩州,元末明初建土司制,清代中叶对汶川、茂汶和理县、小金、金川部分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统治。1913年,国民党设立四川省第16行政督察区,下设松潘、靖化(金川)、懋功(小金)、汶川、理番(理县)、茂县6个行政县,其余部分仍实行土司、土官制度。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进入阿坝地区,爬雪山,过草地,行程千余公里,历时1年零3月,成立了金川县委、懋功县委和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革命武装,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春阿坝地区和平解放,1952年2月建立茂县专员公署,隶属川西区。1952年12月,建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12月,改称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首府设刷经寺镇,1958年7月迁马尔康。 阿坝州地形复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高原区,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区,高原由丘状高原和山原组成。班佑、毛尔盖、查针梁子、南木达一线以北为高原,以南为山原,海拔在3 500—4 200米之间。丘状高原切割较浅,河谷宽平,白河、黑河迂回其间,河床弯曲流缓。高原与山原的东南面是高山峡谷区,境内山川相间、南北纵贯,岷江和金川江沿岸多为小型冲积平原,山腰多是层层台阶,宜于发展农业。气候特点: ❶气温低、辐射强,高原气候特色明显; ❷干雨季分明,季风气候特征显著; ❸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分异明显,多干旱、暴雨、泥石流等灾害性天气。 ☚ 第十九节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二、自然资源 ☛
(一)水资源量/1.地表水资源量/2.地下水资源量/(二)水质/(三)水能资源/二、水资源分布特征/(一)地区分布不均/(二)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三)径流年际变化大/(四)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 ☚ 第三节 水资源 (一)水资源量 ☛
一、概况 一、概况闵行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位于上海市腹部, 市中心区西南郊。1999年, 区域面积371.6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 850公顷。闵行区前身是上海县, 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 (1292年), 上海开埠后,孕育了上海中心城区。新中国成立后, 先后隶于江苏省、上海市。其间, 上海市新泾区、龙华区、真如区于1956年合并为上海市西郊区。1958年, 上海县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 西郊区大部分并入, 仍名上海县。1959年, 析上海县闵行、吴泾地区设上海市闵行区, 1964年撤销, 1981年恢复。1992年9月, 国务院批准撤销上海县和闵行区, 就县、区原域组建新的闵行区。1999年, 全区辖纪王、诸翟、华漕、虹桥、梅陇、七宝、莘庄、曹行、塘湾、颛桥、北桥、马桥、陈行、杜行、鲁汇等15个镇, 华坪、碧江、吴泾、龙柏、航华、古美等6个街道和莘庄工业区, 下辖186个行政村、214个居民委员会。年末户籍人口20.05万户、61.75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40.91万人, 占总人口的66.26%。 闵行区素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上海县乌泥泾是古代著名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的诞生地。宋末开始植棉, 以后不断扩植, 形成农作物 “棉七稻三”。开埠后, 为上海城市服务的蔬菜、花卉等商品生产逐步发展, 具有一定规模, 家庭手工棉纺织业曾长盛不衰。新中国成立后, 上海县以生产粮、棉、菜为主的农业经济。经过9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实施, 特别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得以全面持续稳定发展, 经济实力大大增强。1999年, 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8.47亿元, 比1978年增长30.3倍。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3.76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89.11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65.60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4:56.2:4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 175元 (约3 154美元)。完成财政收入26.36亿元, 其中区级收入16.83亿元, 比1978年增长45倍。 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 促进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从80年代起, 累计投入5亿余元, 新建扩建包括318、320国道、沪闵路、七莘路等在内的骨干道路20余条, 加上农村道路、社区道路联结成网, 总长1 260公里。还有虹桥国际机场紧连区境北翼, 有8个万吨级集装箱泊位的关港深水码头座落境内黄浦江岸, 沪杭铁路及其南新环线纵横过境, 上海地铁一号线通达莘庄, 上海市标志性建筑莘庄立交桥于1998年建成通车, 闵行区的交通已构成较为完整的海、陆、空俱全的立体化网络系统。境内有公交线路63条, 日均客流量达9万人次。环境综合治理有明显进展,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4.5%, 空气质量稳定, 噪声达标率为62.9%, 实现了创建国家环境模范城区的目标。全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3平方米, 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3%,名列全市首位, 1999年获得 “上海市园林城区” 称号。 加大技术开发力度, 加速科技新产品开发。1999年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65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不断投入,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和公用事业等设施日益完善。全区有普通中学48所、小学73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阶段升学率均达100%,高中阶段升学率达98%,成人教育获市先进区称号。全区有影剧院18个,公共图书馆20个,藏书21万册。区一年一度举办“闵行之夏”广场文化活动,各镇、街道自办艺术节,群众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3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个,专业防治站、所5个,辅助医疗机构3个,病床2 790张。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两大体系趋于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区、镇两级合作医疗互助共济基金已经建立。建成的市、区级卫生镇、街道和卫生村,分别占总数的70%、57.7%。全区交换机总容量44.7万门,电话用户36.4万户,其中住宅用户29.7万户。家用燃料普及使用人工煤气和液化气,居民家庭气化率达99.4%。完成改水工程,全区日供水量75万吨,城乡居民都能用上优质自来水。 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1999年,城镇职工人均年收入12 967元,比1978年增长23倍。农民人均年收入6 650元,比1978年增长24.7倍。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139.05亿元,比1978年增长555倍。人均住房面积,城镇17.21平方米,农村约70平方米。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其中国家机关、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83.3%参加基金养老保险,农村人口投保率达97.2%。人均期望寿命为76.75岁。 ☚ 第一节 闵行区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
一、概况 一、概况嘉定位于长江口南岸,上海市西北部。境内地势平坦,河道纵横,气候温和。全区总面积458.8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24 418公顷。 嘉定县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1218年)。其后,辖境屡变,几易隶属。新中国成立后,归属江苏省松江专区,1958年划归上海市,1993年3月撤县建区。1999年,全区辖嘉定、南翔、马陆、戬浜、江桥、封浜、黄渡、安亭、外冈、方泰、望新、朱家桥、娄塘、徐行、唐行、曹王、华亭等17个镇,新成路、真新新村2个街道,菊园小区和嘉定工业区,下辖118个居民委员会和246个村民委员会。全区户籍总人口47.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56万人,非农业人口18.99万人。 嘉定科技发达。境内有部、市属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10余所。依托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强大的辐射,全区形成以高科技园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拥有各类科技人员2万多人。近20年来,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年均递增1个百分点,科学卫星城闻名遐迩。 嘉定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先后被评为全国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先进县,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区。1999年,全区3~6岁幼儿入园率99.3%;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均为100%;初中入学率100%,毕业率97.9%;高中普及率95.3%; 普通高校录取率56.8%; 年成人教育培训总量达16万人次。 嘉定水陆交通发达。沪宁、沪杭铁路穿越南境,204、312国道和沪宁、沪嘉高速公路纵横贯通, 镇村级以上公路300余条, 总长700多公里。有近500辆运行公交车和出租车, 38条线路, 年客运量近千万人次。境内有内河航道22条, 可通航里程200余公里。 嘉定通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继1989年在全国率先实现电话自动化县后, 1994年又实现全区电话交换程控化、中继传输数字化, 1997年全面建成区镇电话会议网络, 1998年建成市郊第一个电话区, 完成1SDN数据通信网, 1999年, 全区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4.6万门, 城乡电话用户16.86万户, 普及率35.94%。同时 “嘉定信息世界” 演示厅启用, ATM宽带网投入运行。 嘉定经济富庶。素为江南吴地重要的传统农业综合区, 北宋时, 盛产稻米, 明代中期, 改作植棉, 土布业兴旺, 苏布名扬四方。大蒜、白蚕豆、黄草织品、毛巾、竹刻和南翔小笼馒头等皆为传统名优特产。新中国成立后, 改变传统农业格局, 以粮为主, 发展经济作物。60年代, 始有社队工业发展。1973年, 首次实现重大经济结构调整, 开创了 “二一三” 产业为序的经济发展新局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拉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 按照 “调整提高第二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积极优化第一产业” 的战略方针, 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87年, “二三一”框架初步形成。三次产业结构为17.6:64.4:18.0。1989、1990两年, 全县财政收入分别达到4.25亿元和4.40亿元, 雄居全国各县 (市) 之首。1999年, 全区实现增加值151.95亿元, 为1978年的42.8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5亿元、第二产业101.83亿元、第三产业46.67亿元, 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3:67.0:30.7,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93年, 全区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 1999年, 人均增加值达3.2万元 (3 861美元), 比1981年提高33.72倍, 高出全市平均水平的3.8%,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据家计调查: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24万元, 农村居民6 586元, 分别比1981年增长24.28倍和12.5倍; 城镇居民住房面积16.7平方米, 农村53.39平方米, 分别比1981年提高2.26倍和2.92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1.98万元, 比1981年猛增163.65倍。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到1999年, 嘉定城市化率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37.7%, 小城镇个数从1952年的4个发展到17个镇, 农村中心村建设步伐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文明小区从1993年的5个发展到39个, 文明镇从1992年的1个发展到8个。文明村从1983年的15个发展到86个, 受文明教育者占90%以上。区内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围棋馆、俱乐部及可容纳1.5万观众的嘉定体育中心等一应俱全,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名园古迹众多, 现代公园和田园风光相互交映, 构成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兴旅游城初具规模。嘉定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初级卫生保健中心和 “中国健康城市项目”试点区, 也是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达标先进区。全区有区镇级医疗机构28所、村卫生室234个, 占行政村的96%。社会福利健康发展, 全区有各级敬老院20座, 收养 “五保” 老人800余人。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开展, 1991年成为市郊第一个灭鼠先进县。1992年, 全区实现自来水化, 1993年嘉定人口在市郊率先实现零增长。1999年, 全区17个镇率先100%进入市卫生等级行列, 建成市级卫生村38个、区级卫生村20个。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农村投保11.6万人, 投保率达97.1%, 全民、集体企事业单位和三资企业共2 724户, 在职职工投保14.3万人, 离退休4.0万人, 全区已全面实行职工住院保险制度和建立农村大病风险基金。平原绿化全面达标, 1997年嘉定被评为市 “平原绿化先进单位”,1999年全区城镇绿化覆盖率已从1992年的14.89%提高到25%、人均公共绿地由2.74平方米增至8平方米; 农村森林覆盖率和农田林网化率已分别达到9.4%和74.5%。全区市场繁荣, 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大、中型连锁超市达54家, 汽车、轻纺、装饰等专业市场25家。 ☚ 第二节 嘉定区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
一、概况 一、概况宝山区位于上海市北翼,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境西部的罗店、大场一线成陆于唐代之前(距今1400多年),江湾、月浦一带于唐开元初(713年)已有岸线遗迹,至北宋中期(1069年),内陆地区全部成陆。长兴、横沙两岛横卧在长江南水道入海口,分别于1844年和1880年开始围垦。 宝山区的前身为宝山县和吴淞区。宝山县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新中国成立后,初属江苏省松江专区。1958年1月划归上海市,同年7月与上海市北郊区合并,成立新的宝山县。以后几经撤并,至198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上海市吴淞区和宝山县的建制,建立上海市宝山区。 1999年,全区国土面积415.85平方公里,总人口77.66万人,辖月浦、盛桥、罗泾、罗店、罗南、刘行、顾村、祁连、大场、高境、庙行、淞南、杨行、宝山14个镇,长兴、横沙2个乡和吴淞镇、海滨新村、泗塘新村、友谊路、通河新村5个街道。区内有全国冶金工业的主要基地宝山钢铁厂,又有上海市港口基地和能源生产基地以及未来全市饮水资源的基地。 宝山区水陆交通设施齐全,快速便捷。南北向主干道同济路、逸仙路高架、共和新路、蕴川路可直达市中心,国家一级公路沪太路南与上海内环线贯通,北同江苏太仓连接。东西向主干道长江路、泰和路、宝安公路、富锦路与南北主干道相交。全区各类道路总长356.7公里,陆上交通线路56条,与市中心和外省区相通。内陆水路航道14条,总长92公里,以东连黄浦江、西接江苏省全长16公里的蕰藻浜为区内的“黄金水道”,可航行300~500吨级的船舶,沿线有51座工矿企业专用货物装卸码头,年吞吐量可达1 000万吨以上。水路客运以吴淞客运中心为龙头,石洞口、宝杨路码头可直达市内崇明、长兴、横沙三岛,水路客运设14条航线55个航班(其中车客渡航班7个),除通市内“三岛”外,可通达江苏启东、海门、南通等地。区内有铁路编组货运站2个,承接过境车辆货物运送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资料、产成品的运输任务。宝山区处于长江口与黄浦江交汇处,沿线港区云集,沿江岸线总长23公里,港区岸线7 429米,拥有74个舶位,其中万吨级舶位30个。港区总面积353万平方米,库场294万平方米,是上海港的储运基地,国际海运可通达世界39个国家的85个主要港口。 宝山经济坚持“二、三、一”产业发展方针,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八五”和“九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至1999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增加值(当年价) 103.89亿元,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经济发展形成新格局。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9:47.8:49.3,与建区初的1988年相比,总值增长6.25倍,一产调减6.4个百分点,二产调减8.5个百分点,三产增加14.9个百分点。社会总产值(当年价) 260.7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 207.87亿元,区财政收入13.8亿元,外贸出口拨交额56.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8.76亿元,比1988年分别增长7.1倍,5.9倍,2.5倍,30.5倍和5.5倍。 建设城乡一体新宝山的步伐加快。以牡丹江路两侧为标志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宝山、吴淞老城区改造已初具规模,各乡镇集镇建设日新月异,使宝山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服务功能日臻完备,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区内高层建筑林立,楼宇鳞次栉比,有黄金广场、宝山商厦等10座营业面积5 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影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视台、戏剧演出场所等一应俱全。有各类学校33所,在校学生12.6万余人,初中升学率97.2%,高中升学率86.8%,全区9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高中阶段入学率98%,名列全市前茅。另有文物保护单位12处,广播机构17个,医疗机构29个,病人治愈好转率95.6%。 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稳步增长,消费层次提高,品种不断更新。1999年,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12 753元,农民劳均年收入7 200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4.4倍和2.2倍,空调、微波炉、大屏幕彩电等新一代家庭耐用消费品以较快速度进入居民家庭,生活消费品支出总额中的吃、穿、用的比例,由1988年的50.4:12.4:37.2调整到1999年的48.4:8.7:42.9。1999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含邮政储蓄) 176.53亿元,人均储蓄22 732元。全区拥有16个电话局站,全部实行电话程控交换,电话交换机容量32.9万门,电话用户达21.2万户。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0.3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41.5平方米。全区现有绿化面积1 758.7万平方米,城区人均公用绿地4.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5%。全区基本实现“燃气全气化”,城区气化率达97.1%,乡镇气化率95.5%。 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1999年,城镇职工养老、失业保险覆盖率及企业医疗保险参与率均达98%, 农村养老保险投保率和医疗保险参与率分别达到80%以上和50%以上。 ☚ 第三节 宝山区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
一、概况 一、概况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策开发开放浦东。随后,上海市着手筹建浦东新区。区域包括川沙县全境,面积446.11平方公里。该县明嘉靖年间,为防倭寇侵犯,筑城堡于川沙洼内侧,设抚民厅,1912年改厅为县,县名由此而得。新中国成立后,属江苏省,1958年,划归上海市。1961年浦东县撤销建制,农村地区10个公社划入川沙县。新区还包括原南市区浦东部分约18平方公里,黄浦区浦东部分约15平方公里,杨浦区浦东部分约6平方公里,以及原上海县三林乡(面积31.68平方公里)。新区总面积522.75平方公里,其中12个街道面积41.48平方公里,29个镇面积481.27平方公里。 浦东新区地处黄浦江以东,是上海市东大门。地属长江冲积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面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是坦荡低平的江海平原的一部分。新区的北部扼黄浦江汇入长江的吴淞口,东临长江主航道(南支)出海段,有65公里长的沿江岸线(海岸线),其中外高桥处临江海有4~5公里的深沉通岸,是天然的深水良港。西侧沿黄浦江段长80公里,1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上海的主要港区,紧靠黄浦江的浦东新区西侧,为港区、工厂及商业、生活区。农村沿江地区,土壤高度熟化,是上海市郊蔬菜基地之一。农村老护塘东部沿海地区,地势高亢,土壤含碱较重,土质疏松,适宜种植棉花,植树造林,沿海多水草,有利饲养奶牛。老护塘以西地区,黄泥土土壤肥沃,宜植棉稻。 开发开放浦东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从1984年开始酝酿开发开放浦东以来历经15个年头,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从1984—1990年,为酝酿准备阶段; 从1990年4月到1991年底, 为正式启动阶段;从1992年初到1995年上半年, 为大规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从1995年下半年以来, 为转入基础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的阶段。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浦东开发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 ☚ 第四节 浦东新区 (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
一、概况 一、概况南汇处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 西邻闵行区, 北接浦东新区, 南临杭州湾, 东濒东海, 境内海岸线长45公里。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地面平均高程为4.3米, 是上海市郊区成陆较晚的地区。据 《旧唐书》载, 公元713年 (唐开元元年) 重筑走经位于南汇西端的下沙、周浦一带的古捍海塘, 可以推断南汇下沙以西地段成陆于唐以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 陆地逐渐向东南延伸, 沧海变桑田。宋、元期间, 惠南一带逐渐成陆, 因 “大海环其东南, 扬子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顶托, 折旋而南, 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 故称南汇。1726年 (清雍正四年) 正式建县, 建县后, 其隶属关系几经变动。新中国成立后, 曾分别由江苏省 (苏南行政公署) 松江专区、苏州专区管辖。1958年11月划归上海市。1999年, 全县土地总面积688.7平方公里, 耕地总面积27 589公顷, 人口69.11万。辖有惠南、周浦、新场、大团、瓦屑、横沔、康桥、下沙、航头、宣桥、三灶、坦直、六灶、祝桥、东海、盐仓、黄路、三墩、彭镇、泥城、书院、万祥、新港、老港、芦潮港25个镇, 1个市级工业区 (康桥工业区) 和3个县级开发区 (南汇工业园区、航头商城、滨海旅游度假区)。 南汇县基础设施齐全, 交通四通八达。亚洲大型现代化航空枢纽港——浦东国际机场位于南汇与浦东新区交界的滨海地带。全县高等级公路形成网络, 沪南二级公路连接上海市区, 贯通全县境内。上海城市外环线、郊区环线等高等级公路都途经南汇。境内公路总里程达688公里, 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公路1公里。规划中的浦东铁路南汇段全长18.2公里。南汇水上交通发达, 全县河网密布。大治河是上海市郊最大的人工河, 其中在南汇境内长30.94公里, 通航能力300吨。 南汇县紧紧依托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地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和浦东开发开放的有利条件, 积极构筑 “对内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体现实力和水平的工业重镇、都市型现代化的农业基础、环境优美的旅游景区” 的发展框架, 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1994年, 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14位。1999年, 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4.3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278.3亿元,外贸出口拨交值59.3亿元,财政收入12.4亿元。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科教文卫体育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南汇不断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科技项目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1999年, 全县组织实施 “星火”、“火炬”和“科技成果推广”计划45项,一批新开发的产品分别达到或接近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全县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65家,同时,还完成科技兴农项目24个。1999年,南汇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南汇不断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9年,全县有各类学校152所,高中阶段入学普及率达95%,高等院校——上海理工大学(基础学院)和民办建桥大学、杉达大学相继落户南汇。学龄前儿童入学率达99.9%,九年制义务教育顺利达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年培训15.4万人次。 南汇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新成绩。到1999年底,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110个,卫生技术人员3 583人,其中有高级技术职称93人,全县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3.87张,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5.18人,其中医生有2.58人。县、镇、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建成。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初级医疗保险、学生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投保率分别达到100%、81.5%和95.9%。以卫生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惠南镇于1998年通过国家级卫生城镇的验收。到1999年底为止,全县已创建市级卫生镇14个、市级卫生村54个、县级卫生村127个。1999年,被列为创建全国中医工作试点县。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1999年全县计划生育率为99.7%,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9‰。 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事业蓬勃发展。1999年底,全县有影剧院24座、广播电台(站)26个、文化馆(站)26个、图书馆(站)26个,藏书55.9万册,文化市场经营单位779家。拥有广播电视塔和演播大厅,县电视台平均每周播放59.2小时。全县镇镇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村77个,有线电视用户4万多户。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1999年,全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率达91.8%;在全国比赛中,荣获个人冠军1个,亚军2个;在上海市第11届运动会上,南汇共获金牌4枚、银牌12枚、铜牌10枚。全年举办大型全民健身活动40余次,参加人数达5万余人。同时还承办了第三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的保龄球项目。 城乡建设持续推进。至1999年底,全县有县、镇、村三级自来水厂25家,其中县级自来水厂8座,日供水量35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建成了污水净化排海工程和日处理能力为1.5万吨的污水净化处理厂,对有污染企业实行统一纳管排放,并关停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环保设施运转率稳步提高,工业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全县24个镇区实现了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并建成了4个垃圾处置中转站,有13个畜牧场实现了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1999年,全县实现电话县,拥有电话程控交换点28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2.16万门,电话用户16.08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4.27万户。南汇电力源于华东电网,电力充沛。到1999年底,全县拥有22万伏变电站2座,11万伏变电站2座,3.5万伏变电站12座。南汇液化气普及率达85.6%,液化气用户有25.25万户。与此同时,南汇按照“集中建设新城区,努力完善在建区,逐步改造老镇区”的原则,加大了对老城镇的改造和新城区的建设力度,惠南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已初具形象。1999年,全县基础设施总投入达4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1999年,全县农村人均年纯收入5 869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11 220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19.17亿元。家庭耐用高档消费品进一步普及。至1999年底,全县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39台、电冰箱70台、电话77部、净水器38台、空调器8台、热水器39台。生活消费服务发展迅速,文化娱乐消费呈快速增长态势。同时,社会保障机制日趋完善,再就业工程进展顺利,帮困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城镇企事业单位、机关以及个体工商户共有8.04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83万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340个村都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投保人数达15.8万人,投保率为90.3%。至1999年末,全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1%,企业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人均期望寿命男性为73.19岁,女性为78.57岁,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 第五节 南汇县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
一、概况 一、概况奉贤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南端, 上海市南郊, 南临杭州湾, 北枕黄浦江, 与闵行区隔江相望, 东与南汇接壤, 西与金山、松江相邻。县境东西长41公里,南北宽21公里, 面积687平方公里, 地势呈东高西低。河道南北流向居多, 共有县、镇两级河道约250条, 引排骨干河道13条, 正常水位一般在2.2米。拥有丰富的海涂资源, 面积约2万多公顷。 奉贤成陆距今约6000年。秦、汉、两晋、南北朝时属海盐县境。唐、宋、元、明朝时期属华亭县境。清雍正四年 (1726年) 从华亭县东南境析出置县, 因相传孔子学生子游曾来境讲学, 为崇奉先古贤人而以 “奉贤”为县名。隶属于苏松太道松江府。新中国成立后, 归属于江苏省松江专区, 1958年改属上海市。1999年, 辖有南桥、西渡、江海、邬桥、新寺、胡桥、庄行、金汇、齐贤、泰日、头桥、奉城、洪庙、四团、平安、邵厂、青村、塘外、钱桥、光明、柘林、奉新22个镇, 并建有上海市奉浦综合工业区。南桥镇为县政府所在地, 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县总人口51.4万人 (包括市属五四农场、星火农场、燎原农场2.3万人), 其中, 农业人口37.2万人, 占总人口的72.4%。 奉贤水陆交通发达, 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上海郊区环线大亭公路、市“三环十射”之一的四号线公路以及大叶公路等一批高等级道路贯穿奉贤城乡, 形成了东西六大动脉、南北九大干线的公路交通框架, 奉浦大桥横跨黄浦江。黄浦江流经奉贤, 金汇港贯穿南北, 打通了黄浦江至杭州湾的航线,浦东运河横穿全县东西。1998年实现了 “全国电话县” 目标, 并建成 “上海热线站点” 奉贤公众信息库——《奉贤印象》。至1999年底, 奉贤的公路总里程达到600多公里, 每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达到0.84平方米, 二级以上标准公路已占公路总里程的40%左右。拥有10万吨级的污水南排设施、30万吨自来水厂、煤气越江设施以及亚洲最大的50万伏变电站。 奉贤自占以来有据江瞰海之胜、饶渔盐农桑之利, 素以江南鱼米之乡著称。早在秦汉时期奉贤沿海一带已是 “盐田相望”。宋神宗元丰六年 (1078年)设立青墩盐场, 从事盐业生产和销售, 所产 “袁盐”享有盛名。种植业以稻米、棉花、油菜为主, 粮棉油加工、酱油酿造、砖瓦制作等手工业兴旺发达。清光绪六年 (1880年) 南桥 “萧鼎丰” 制造的 “进京乳腐”色香味胜人一筹, 而名扬京津。新中国成立以后, 奉贤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 奉贤经济发展日新月异。90年代初, 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精神的指引下, 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显著增强, 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1999年, 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8.3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222.1亿元, 外贸出口拨交值29.4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亿元, 财政收入10.3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5亿元。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1.2万元, 农民人均收入5 169元, 城乡居民年末储蓄达到81.3亿元。奉贤跻身于全国首批十个小康县之一。全县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全面发展。奉贤先后被评为 “上海市教育成就显著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 等。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文明, 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奉贤正在上海南端发展成长。 ☚ 第六节 奉贤县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
一、概况 一、概况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 扼黄浦江中上游, 为杭嘉湖连接长江的必经之路, 是上海市沟通江浙两省的西南门户。区境南北长约24公里, 东西宽约25公里。总面积604.69平方公里, 其中水面积约占10%。全区人口49.28万人。松江地处太湖流域碟型洼地的底部, 地势低平。东南稍高, 西北偏低, 大部分地区地面高程为吴淞口水准零上4米。西北部低洼腹地最低处海拔仅2.2米。境西北部有12座小山, 呈西南、东北走向。依次为小昆山、横山、机山、天马山、钟贾山、辰山、西佘山、东佘山、薛山、凤凰山、厍公山、北竿山。其中天马山最高, 海拔98.2米, 其次为西佘山, 高97.2米。山地面积约2.35平方公里。黄浦江横贯东西, 境内流长21.75公里。大小河流形成感潮河网, 总长2640.5公里, 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4.36公里。主要河流有市级河道黄浦江、泖河、斜塘、大蒸港等。全区适宜耕种的土壤98%是水稻土类, 土壤肥力较高, 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95%, 适宜水稻、棉花等作物生长。 据对区内小昆山镇汤村庙古文化遗址的发掘, 出土文物属崧泽文化, 距今约6000年。东汉建安二十四年 (219年), 东吴名将陆逊以功封华亭侯, 华亭始见于史志。唐天宝十年 (751年) 置华亭县, 县治松江镇。元至元十四年 (1277年), 升华亭县为华亭府, 次年改名松江府, 下辖华亭1县。后几经变革,至清嘉庆十年 (1805年), 松江府下辖7县 (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金山、南汇) 和1厅 (川沙)。民国元年 (1912年) 废府。华亭县和娄县合并为华亭县, 1914年改称松江县。1949年5月 13日,松江解放。在松江设松江专区。1958年撤销松江专区, 松江县划归苏州专区。11月, 松江县划归上海市。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 其时, 松江区下辖松江、泗泾、仓桥、茸北、华阳、车墩、新桥、洞泾、九亭、佘山、天马山、小昆山、大港、李塔汇、石湖荡、新浜、五厍、泖港、张泽、叶榭20个镇,305个行政村, 2 766个村民小组。1999年合并行政村, 至年底全区共有行政村225个。 境内水陆交通十分发达。沪杭铁路和金山铁路支线穿越县境中部和东部, 境内铁路全长61.9公里,设有松江、春申、新桥、石湖荡、小昆山、新浜、车墩等中转和停靠站。纵横交叉的公路网络以松江镇为中心连接各乡镇和上海市区, 境内公路总长度为320多公里。80年代中期, 全县所有行政村都通了汽车。320国道和莘松高速公路成为联接松江与上海市区和江、浙、皖及南方诸省的交通干道。境内河道密布,有市级航道5条, 总长65.5公里; 县级航道39条,总长236.5公里。黄浦江及支流流经新浜、古松、塔汇等10多个镇。邮电通信发展也较快,全县已全部开通自动电话。 松江社会事业发展很快。松江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在全国首届县(市)科技实力擂台赛中,松江县评为全国科技实力强县第17名。松江教育历来发达。儿童入学率1948年为31.62%,1956年为71.9%。1985年起,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生入学率99.49%。 松江农业科技领先。50年代初,陈永康创造的“老来青”粳稻品种选育、“三黑三黄”单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和稻麦两熟制的推广等,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1992—1997年,在科技应用、示范、推广研究项目中,共获国家和上海市星火科技奖15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5项;组织实施市农副业攻关及成果推广计划79项,上海市科技产业化计划128项,项目总投资4.41亿元。 松江艺术大家辈出。西晋陆机、陆云,明代董其昌、陈继儒、陈子龙、夏完淳等,近代施蛰存、朱雯、程十发等均出自松江。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性戏剧、绘画、摄影创作活动成绩斐然。90年代以来,县、镇文化设施初具规模,县文化馆获国家文化部“全国标准文化馆”称号。县图书馆达到国家文化部通过的一级图书馆标准。1992—1999年,群众文艺创作共获市级以上奖项近300项,全国奖14项。1999年,全区有影剧场14座,文化馆、站22个,公共图书馆、站21个,村图书室78个。 医疗卫生网络健全,医疗水平不断提高。50年代初,消灭了霍乱、天花。1984年,消灭血吸虫病。1986年,基本消灭疟疾、血丝虫病。90年代起,推进农村卫生与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在上海市率先建立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1999年,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1个,其中医院25所,卫生技术人员2 748人,病床2 846张。 松江先后有7个镇评为全国、上海市体育先进集体。1996年松江体育中心建成,圆满完成第三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主赛场任务。先后承办全国女子足球联赛决赛、全国象棋团体锦标赛、八运会女排、篮球、女子足球决赛等多项全国比赛。1999年建成健身苑1个,健身点23个,总面积1.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 380平方米的松江游泳馆建成使用。 城乡建设加快。加强住宅建设,商业、娱乐、教育、卫生与道路等设施逐步配套。1992—1999年,共投入资金20亿元,完成了一批道路、水、电、气等设施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集镇面积由7.4平方公里扩大到15.3平方公里,集镇人口由41 533人增至65 940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民收入在1949年人均收入只有37.7元,1976年人均分配155元,1985年人均分配收入844元,1992年1 599元,1999年约5 000元。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增长。1949年为35岁,1999年为75.98岁,其中男性73.70岁,女性78.25岁。1999年人口出生率6.01‰,自然增长率为-1.06‰。 ☚ 第七节 松江区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
一、概况 一、概况金山区地处上海西南部,南濒杭州湾,西与浙江平湖市、嘉善县交界。县境东西长44公里,南北宽26公里,总面积586.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 774.99公顷。有长达23.3公里的海岸线,沿线滩涂建有全国特大型油化纤塑并举的石油化工企业——上海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上海化学工业区、申甬车客渡码头。距陆地东南6.2公里海域的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三岛也属区辖范围,大金山海拔103.4米,是上海地面的自然最高点,山上生长着上海陆上早已绝迹的原始植被和珍稀植物。1993年,金山三岛被列为上海市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金山三岛以西至陆地为广阔的深水区,是一天然良港。 区境处于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碟形洼地东南端,地势低平,东南高,西北低,略呈倾斜。境内纵横交错的江湖河港,给人们舟楫灌溉之便;广大的肥田沃地,给人们以衣食之源;濒临东海,又享盐渔之利,素称富庶。 金山是上海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文字可考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代行郡县制后,海盐、前京、胥浦3个古县治即在今金山境内。清雍正四年(1726年)自娄县析出部分地区建金山县,县名因袭岛名。新中国成立后,金山先后隶属江苏省苏南行政区松江专区、苏州专区;1958年改属上海市。1997年4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金山县,建立金山区。1999年,金山区辖石化街道和朱泾、张堰、枫泾、亭林、吕巷、干巷、廊下、钱圩、朱行、漕泾、山阳、金山卫、新农、松隐、兴塔15个镇及朱泾乡。有73个居委会、224个行政村。年底,全区户籍17.22万户,人口53.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96万人。 金山交通通信便捷。沪杭铁路及其支线金山卫铁路纵横穿越区境西部和东部,沪杭高速公路经由区境西部,市、区、镇三级公路连接成网,黑色路面的乡村道路通达每一个村落。区内有市级河道5条,县级河道380条,水上运输十分发达。邮电通信有长足的发展,从1989—1995年,金山邮电通信从人工、半自动化到自动化,又从自动化到全面实现交换程控化,传输实现光缆化与数字化。1999年3月,金山区电话用户达12.75万户,主线普及率达到23.39%,百户普及率64.62%,提前一年半建成电话区。 金山区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1999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5.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7.8亿元。财政收入9.5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62亿元。完成资产总投资17.7亿元。199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 127.1亿元,产销率达到97%,实现销售收入111.5亿元,实现工业利润3.5亿元。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外贸出口拨交额完成34.7亿元,出口创汇3.1亿美元。农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1999年克服了百年未遇的强梅雨灾害,完成总产值9.1亿元。第三产业以市场建设为重点,保持稳定发展。1999年,实现增加值27.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7.9亿元。非公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1999年,全区私营工业产值23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18.1%;个体私营商业份额已占全区商业的60%左右;“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52.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1.5%。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1999年,实施市级以上科技产业化计划23项,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5项,民营科技企业已有1 200家,技工贸收入达7.5亿元。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中阶段的入学率达到95%,高中毕业生高考上线率69.4%,创历史最好成绩;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完成了58所村校的改造任务。享誉海内外的金山农民画历久长新,黑陶的创作和开发取得了新成绩。完成了东林寺和华严塔等文化遗产的修缮保护工作。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卫生防疫、血防巩固工作、开拓老年护理等特色医疗服务等均取得较大成绩,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推进,成功地举办了由12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第八届亚洲轮滑锦标赛。 城乡人民收入有较大增长,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1999年,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12 942元,比1978年增长21.58倍;农村人均收入3 683元,比1978年增长17.42倍,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6.5亿元。全区共有110 245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30 129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养老保险统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健康保险制度普及,投保率分别达到95%和81%。 ☚ 第八节 金山区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
一、概况 一、概况青浦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东侧,黄浦江上游,南与浙江省嘉善县接壤,西与江苏省吴江市、昆山市毗邻,居江、浙、沪交汇处。区域东西两片宽广,中部狭窄,形似彩蝶展翅。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高,东片河港交错,西片湖荡密集。区境东北有青龙镇(俗称旧青浦),东部有五浦(赵屯、大盈、顾会、盘龙、崧子)汇于吴淞江,故名青浦。全区总面积677.8平方公里,水面占21.6%,西北部跨越青浦、昆山烟波浩淼的淀山湖,面积达6 666.6公顷,是上海市最大的淡水湖,水质清湛,水产丰富。 青浦早在7 000年前成陆,6 600年前有先民居住,崧泽、福泉山、寺前村、金山坟等10处古文化遗址的发现,特别是出土的大批文物和生活、生产遗迹,以及水稻种子、家畜骨骼等器物断定,青浦地区是上海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聚居地。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属越、属楚,秦代为会稽郡由拳县东境,汉时为娄县境地,隋代隶苏州昆山县。唐天宝十年(751年)置华亭县后,县境半为华亭县西北境。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上海县后,县境半为上海县西境,半为华亭县北境。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析华亭县修竹、华亭,上海县新江、北亭、海隅五乡立青浦县,设县治于青龙镇,三十二年废。万历元年(1573年)复置县,移县治于唐行镇(今青浦镇),隶属松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曾划北亭、新江两乡,分置福泉县。至乾隆八年(1743年)裁撤,仍并入青浦县境。辛亥革命后,青浦县隶属于江苏省。1958年划归上海市。1999年9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全区辖徐泾、赵巷、华新、凤溪、重固、白鹤、赵屯、大盈、香花桥、环城、朱家角、沈巷、小蒸、蒸淀、练塘、莲盛、西岑、金泽、商榻、青浦等共20个镇和市级青浦工业园区。318个行政村,75个居委会。总人口45.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12万人。 青浦水陆交通相互交叉,通信便捷。区内有沪宁、沪杭过境高速公路,“318”国道、外青松市道和20多条区级公路,总长度336公里。至1999年,境内形成“三横一竖”4条国道交汇,并以国道为主骨架,区干线公路为网络,辐射全区20个镇的完整公路网。水路有市、区管辖的航道28条,通航里程达256.57公里,能通行100吨级以上的船舶。农村通信方便,电话普及率快速增长。1988—1990年,三年实现全县电话自动化,全部使用数字程控交换机,电话号码升至8位。至1999年末,全区已建成电话镇、村,拥有10.2万门电话交换机容量,并开通礼仪、移动通信漫游、电子信箱、可视图文、会议电视、168信息服务和密码计账业务等。 青浦是鱼米之乡,农业以种植粮棉为主。在崧泽遗址下层的灰圹遗迹中,发现稻谷和稻叶残片,可区分为籼稻和粳稻两种,属于人工栽培的水稻。据史料记载,青浦在元代就开始种植棉花等作物;并有水稻品种的特性、分类、栽培等内容的记载。青浦香粳稻声名远扬。明万历年间,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介绍:“香粳粒小而性柔,有红芒、白芒之别,七月而熟,曰香粳。”崧泽古文化墓葬遗址中出土的猪残骨骸考证,青浦畜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青浦的水产业是上海成陆最早的渔村。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耕地半数为地主、富农所占有, 税赋、地租特重, 加上水利失修, 地处低洼的农田洪不能挡、涝不能排、旱不能灌, 天灾人祸常使青浦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农谚有“九年三熟, 喝汤吃粥” 的说法。1949年, 全县粮食平均亩产183千克, 油菜亩产21.5千克, 皮棉亩产7千克。新中国成立后, 青浦人民经过土地改革, 走上农业合作化和集体经济的道路, 开展了兴修水利、发展农机、革新生产技术等大规模农业改造, 使农业生产的条件逐步改善, 生产不断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青浦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转折性的变化, 从单一的农业县逐步发展为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贸工农全面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的县。1991年, 被列为全国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 (市) 的第37名。1992年,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8.5亿元, 其中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4%, 1992年全县社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近20倍, 人均国民生产总产值4 141元。全县交通、邮电、金融、商业服务、旅游等行业迅速崛起,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99年, 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9.3亿元, 比1980年增加40.2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 第一产业占7.4%, 第二产业占59.6%, 第三产业占33%。 青浦实施科技兴区战略。1982年获国家科委、经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联合授予先进集体光荣称号。1999年11月, 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 “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区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左右。以发展高新技术为重点, 推动全区实施 “火炬、星火和科技成果推广” 的科技产业计划。1999年列入科技产业化项目23项、总投资2.25亿元, 创产值13亿元, 创利税2亿。有近10万人/次参加再教育培训。 青浦是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区幼儿入园率达95%,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 小学、初中毕业率分别达到98.9%和97.5%, 应历届高中生高校录取率达48%。形成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相渗透的教育结构。1996年后, 地方财政每年投入教育事业1.24亿元, 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均教育经费居郊区各县之首。1999年, 全区有各类学校157所, 在校学生7.1万人。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在旧社会, 青浦农村缺医少药, 急慢性传染病流行, 血吸虫病猖獗, 不少农户家破人亡, 有的死绝。新中国成立后, 大多数急慢性传染病被消灭, 血吸虫瘟神被送走, 广大农民健康水平大大提高, 农村普遍实施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参加面达81.4%。至1999年底, 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3所, 医院有病床1 533张, 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 457人, 全年诊疗121.93万人次; 全区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9.63%。人口实现了负增长。 文化广播事业蓬勃发展。区内有线电视发展迅速, 有20个镇先后建立有线电视站; 全区有影剧院、礼堂19座, 电影放映点18个; 有书场12个、舞厅39个、录像放映点29个, 为 “全国文化先进县。”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 竞技水平稳步提高。1990年国家体委正式命名青浦为 “全国体育先进县”。嗣后,体育事业又有新的发展, 1996年, 一座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体育中心基本建成, 为全民健身事业创造了良好条件。1996—1999年, 青浦区连续三年被评为市“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年末, 全区森林覆盖率由1992年的3.56%提高到6.4%, 农田林网控制率58.2%,城区公共绿化面积人均5.6平方米。 青浦县城于1981年办煤气。农村随后发展液化气。至1999年, 人工煤气供气量达1 049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量2 913吨, 累计用户达10.9万户。进入90年代, 全区城乡自来水化率达100%, 日供水量达18万吨左右。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户逐年翻建住房, 据1979年统计, 全县有23 514户农户翻建住房, 总计面积达170.4万平方米。进入80年代, 农房结构由平房改为楼房, 式样别墅化, 室内外装饰日趋讲究,有些住房装饰豪华。1985年后, 根据统一规划, 分批实施, 农民住房频频翻新, 建成了一批千姿百态的花园式别墅群。1999年, 青浦农民人均收入5 383元,比1978年增长近29倍。随着经济发展, 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 推动了小城镇建设。青浦县城在1980年前, 地域面积仅2.5平方公里, 1999年扩大到11平方公里; 朱家角、练塘等集镇都在旧镇地址开辟住宅新区, 变成街道纵横、楼房林立的新兴城镇。涌现了徐泾、赵巷、华新、金泽、商榻、蒸淀、大盈等一批富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兴城镇。到1999年底, 全区城镇总面积达到22.34平方公里, 城镇常住户口也由1980年的4.34万人增加到15.1万人, 城市化水平达到40.5%。 ☚ 第九节 青浦区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
一、概况 一、概况崇明,是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沙岛。崇明岛地势平坦,岸线绵长。总长达207.47公里,面积1 100平方公里,东西长79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不等,全县耕地面积46 878公顷。 崇明岛历史悠久。在唐初时,东、西两沙已露出水面, 唐万岁通天元年 (696年) 起有人居住。约五代初设镇。南宋嘉定十五年 (1222年) 设天赐盐场,隶通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 升场为州, 隶扬州路。明洪武二年 (1369年) 降州为县, 先后隶扬州、苏州府、太仓州。民国期间, 先后隶江苏南通、松江(沦陷期间曾隶上海特别市)。新中国成立后, 隶江苏南通专区, 1958年12月1日起改隶上海市。至1999年, 辖城桥、堡镇两个中心城镇, 绿华、三星、庙镇、合作、江口、港西、建设、侯家、大同、新河、新民、大新、竖新、港沿、向化、中兴、陈家、裕安18个镇, 新村、海桥、港东、五效、合兴5个乡。501个居民、村民委员会。全岛人口62.19万人。 崇明岛三面环长江、一面濒东海, 岛外渔场环绕, 岛内河沟纵横。自有史以来, 崇明人民多以渔樵为生。公元980年, 盐业始起。明清时期, 农业、棉纺织业和沙船业成为崇明的主要经济支柱。1949年6月, 崇明解放。新中国成立以后, 崇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崇明又有新的发展。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变成为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城郊型经济。1999年, 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4亿元,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2.8亿元,占25.4%; 第二产业增加值18.6亿元, 占36.9%;第三产业增加值19.0亿元, 占37.7%。全县职工年人均收入8 105元; 农村住户年人均纯收入4 19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60.0亿元。 集镇建设持续发展, 城镇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集镇的工商业有了发展, 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教育等设施逐步完善,集镇的综合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1999年末, 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06所,在校学生9.29万人。县设有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协会、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人才交流中心, 乡镇普遍建立了科技站。全县有县级各种协会、专业学术研究会25个, 乡镇级协会25个。县、乡广播台 (站)27个, 崇明电视台于1990年11月正式开播。全县共有文化馆(室) 27个, 影剧院20座, 图书馆 (室)26个, 藏书37万册。市郊一流的崇明体育馆于1988年竣工, 并在当年成功地承办了上海市第二届农民运动会。全县体育活动广泛展开, 并跨入全国体育先进县行列。1949年, 全县只有5所医院 (诊所)、10张病床、18名医务人员。到1999年底, 已有县、乡镇两级医疗卫生机构37个, 其中有医疗设备齐全, 医疗技术先进的县中心医院、堡镇人民医院和庙镇人民医院, 有精神病防治院、结核病防治院和妇幼保健院等专业性医院3所, 每个乡镇都有一个具有一定医疗水平的乡级卫生院。县、乡两级医院病床、医务人员, 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4.55张、卫生技术人员4.45人。全县农村普遍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每个村有卫生室, 计划生育工作广泛开展, 全县计划生育率已达99.6%。 80年代以前, 崇明的城镇基础设施已不堪重负,进入80年代后, 崇明县实施投资体制的改革, 采取国家、集体和民间等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从而拓宽了资金渠道, 使基础设施建设以每年15%的速率逐步增长, 特别是以路桥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加快, 保证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至1996年底, 全县共有公路37条, 总长312.63公里, 其中县道干线公路1条 (陈海公路), 长71.97公里; 县公路32条, 长227.97公里; 专用公路4条, 长12. 69公里。全县共有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梁137座, 其中梁式桥136座,双曲拱桥1座。 岛内河流纵横, 南横运河直贯海岛东西, 内河运输十分便捷。投资300万元建造了县第一艘高速公务船。根据市场需求, 增加航班密度, 开辟专线航班,年末共有水运交通航线12条, 有气垫船2艘, 高速轮3艘, 车客渡船14艘。1999年, 全县专业货物运输量518吨, 货物周转量27 884万吨; 货物装卸量201万吨。1990年11月完成县内电话与上海市城乡电话网并网, 实现交换自动化。城桥地区开通程控电话。城桥、堡镇两地的无线寻呼站和移动电话也先后建成使用。 ☚ 第十节 崇明县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
(一)农村生产、生活用能主要能源种类、比重和消耗量/(二)农村耗能水平及耗能习惯/(三)农村能源情况及其优势 ☚ 第六节 农村能源 (一)农村生产、生活用能主要能源种类、比重和消耗量 ☛
一、概况 一、概况1950—1978年, 湖南农业的外资利用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主要限于国家交给的一些对外援助任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湖南农业利用外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省农业利用外资项目613个, 其中招商引资直接利用外资项目590个, 国外无偿援助与各种优惠贷款项目23个;合同利用外资总额97 817.65万美元, 其中直接利用外资73 528.5万美元, 国外无偿援助与各种优惠贷款24 289.5万美元; 实际已利用外资67 462.44万美元, 其中, 招商引资直接利用外资47 057.45万美元, 国外无偿援助与各种优惠贷款20 404.99万美元。从农业内部分部门与行业看: 省农业系统 (种植业、养殖业), 利用外资项目26个, 其中直接利用外资项目10个, 国外无偿援助和各种优惠贷款16个, 合同利用外资13 458.32万美元, 实际已利用10 267.53万美元; 省林业系统利用外资项目34个, 其中, 直接利用外资项目29个, 国外无偿援助和各种优惠款5个,合同利用外资16 145.79万美元, 实际已利用10 145.31万美元; 省水利水电系统利用外资项目7个, 其中, 直接利用外资项目5个, 国外部分无偿援助和各种优惠贷款2个, 合同利用外资32 245万美元, 实际已利用29 719万美元; 省乡镇企业系统利用外资项目540个, 基本上没有无偿援助项目, 大都是三资企业和少量“三来一补” 企业, 合同利用外资35 833万美元, 实际已利用17 200万美元; 省农科院利用外资项目5个, 其中, 直接利用外资项目4个,国外无偿援助项目1个, 合同利用外资127.6万美元全部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 湖南省农业利用外资的情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利用外资的速度在加快, 总量在增大。1979—1995年, 农业实际利用外资613 个项目,67 462万美元, 占全省同期利用外资总额33.64亿美元的20.1%, 其中 “八五” 时期, 利用外资项目568个,实际利用外资38 630万美元, 占这 17年的57.2%, 占全省同期利用外资27.5亿美元的14%。 (2)利用外资的主导部分正在迅速转移。利用外资的主导部分正在由国外无偿援助和各种优惠贷款向直接利用外资转移。实际利用外资67 462万美元的总额中, 直接利用达47 057.45万美元, 占69.75%。 (3) 利用外资项目, 特别是直接利用外资的项目越来越大。如南津渡水电站、高滩水电站, 利用外资规模都在2 000万美元以上; 湖南省林工商集团公司与澳大利亚CSR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的11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项目投资8 400万美元, 其中澳方出资5 040万美元。 (4) 利用外资的领域由农副产品加工向种植业、养殖业发展, 进而向山水田林路等农业基础资源发展。如衡南县万亩白果林开发, 新宁县黄金牧草资源开发。 (5) 外资投入的地域由主要分布在长沙、岳阳、衡阳、株洲、湘潭、郴州等大中城市、京广沿线, 逐步向全省边远地市县发展。 (6) 外资来源的渠道正由港澳台、日本、东南亚地区, 逐步向大洋洲、美洲、欧洲发展。外商越来越多, 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 西方一些大财团、大投资公司开始青睐湖南农业。 ☚ 第一节 外资利用 二、农业项目 ☛
一、概况 一、概况广西地处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和东部湿润区向西部半湿润区过渡的特殊区位,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多样,光、热、水充足,为各种生物的栖生提供了良好条件,蕴藏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并具有以下特点: ☚ 第四节 生物资源 (一)种类多、数量大 ☛
☚ 第三节 水资源 (一)水资源总量 ☛ 00028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