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基本情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河南省简称“豫”,地处中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02°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西连山西、陕西,南临湖北,东西直线距离580公里,南北直线距离530公里,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其中耕地面积680.58万公顷,居全国第2位。
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处于中国第二阶梯向第一阶梯过渡地带,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中东部为冲积平原,山区、丘陵面积与平原面积大约各占一半。境内最高处海拔2 413.8米,最低处海拔23.3米。河南境内有大小河流1 500多条,分属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水资源和水力资源在北方地区位居前列。
河南处于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属于湿润与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型,全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7~16.3℃,10℃以上的有效积温4 200~4 900℃;年日照时数累计1 800~250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从北向南为180~240天,热量比较丰富,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要求;年平均降水量400~1 100毫米,大部分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其中淮河以北地区600~900毫米,淮河以南地区1 000~1 200毫米,雨热同期,适宜于多种动植物的生息繁衍。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全国粮、棉、油、烟、肉、蛋等农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1995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3位,棉花产量和油料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肉类产量居全国第4位。
截至1995年末,河南省有17个市、地,157个县、市、区(93个县,23个县级市,41个县级区),2 144个乡、镇(1 586个乡,558个镇),48 274个行政村。全省总人口为9 100万人,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2位,其中乡村人口占84.8%;乡村人口中,劳动力3 772.9万人,占49%。人口密度为545人/平方公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县有19个。

☚ 农业概述   二、发展历程 ☛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的东北边陲,地理位置最北最东, 是纬度和经度最高的省份。南起北纬43°22′, 北至北纬53°24′; 西自东经121°13′, 东至东经135°。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水面、陆地与俄罗斯边界长达3 045公里), 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 南部与吉林省接壤。
黑龙江省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漫长,严寒干燥, 盛行西北风;夏季短暂, 降雨集中,有阶段性炎热天气; 春秋雨季气候多变, 易出现霜冻危害。全省大部分地区属中温带, 最北部的局部地区属寒温带。从东向西依干燥度指标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00毫米, 但分布不均。东、南部地区600毫米以上, 西、北部地区400~500毫米。年均气温在-4℃~4℃之间, 为全国平均气温最低的省份。年日照数一般为2400~2 800小时, 东部少、西部多, 北部少、南部多。年无霜期一般为100~140天, 最长的南部地区可达150天左右, 而最短的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只有80~90天。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 土地总面积45.4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4.7%, 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居全国第6位。耕地883.13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26公顷, 为全国人均耕地的2.9倍。土地广袤,集中连片,90%的耕地分布在中西部的松嫩平原和东北部的三江平原, 地势平坦,绝大部分耕地坡度在5度以下,便于耕作并适合大型农业机械作业。土壤肥力较高, 70%左右是富含有机质的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有机质含量比其他省区高2~5倍,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全省尚有155万公顷宜农荒地可供开发。
黑龙江省拥有全国最大的林区, 森林面积1 672万公顷, 占全国的14.5%; 林木蓄积量13.7亿立方米, 占全国的13.4%; 森林覆盖率36.4%, 居全国首位。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一带森林茂密, 主要树种有100多种。其中材质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多种, 如红松、樟子松、水曲柳、黄波罗、胡桃楸等属国内外少有的珍贵树种。在茫茫林海中繁衍着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和千姿百态的野生植物。野生动物中, 有陆栖脊椎动物488种, 其中鸟类374种, 占全国的31.6%; 兽类89种,占全国的20.8%; 两栖类11种, 占全国的5.3%; 爬行类14种, 占全国的4.7%。有国内外驰名的东北虎、丹顶鹤和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动物——驼鹿;有紫貂、水獭、猞猁、雪鼬、艾虎、麝鼠、香鼠等珍贵毛皮动物。熊胆、鹿茸、麝香、獾油是名贵药材。熊掌、犴鼻、飞龙、林蛙等是久负盛名的山珍。野生植物有2400多种, 其中可食用的1 000多种, 有蕨菜、薇菜、黄瓜香、猴腿菜、黄花菜等山野菜; 有黑木耳、猴头蘑、元蘑、榛蘑等食用菌; 有松籽、山核桃、刺梅果、山葡萄、黑豆果、笃斯、弥猴桃等山野果。药用植物有627种, 其中防风、龙胆、黄芪、五味子、刺五加、满山红、人参、党参、平贝、柴胡、桔梗、黄芩、苍术、寄生、玉竹、赤芍等是名贵的中药材, 有16种药材产量居全国首位。
黑龙江省是全国10个拥有大草原的省份之一,有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 全省有宜牧草原608万公顷, 居全国第7位。松嫩平原西部的草原, 面积达240万公顷, 是我国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 以盛产碱草驰名。目前, 全省还有尚未开发的宜牧草原226万公顷, 其中三江平原有93.3万公顷, 草种以小叶樟为主, 产草量相当可观。
黑龙江省境内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四大水系。有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连环湖四大湖泊。总水面72万公顷, 加上沼泽地和河泛地共200万公顷。在众多的江河湖泊和水库中, 繁殖着上百种鱼类。黑龙江、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鳇鱼和鲟鱼, 绥芬河的滩头鱼, 松花江的 “三花” (鳌花、鳊花、鲫花)、“五罗” (法罗、哲罗、雅罗、铜罗、萌罗), 镜泊湖的湖鲫, 兴凯湖的白鱼等都是名贵鱼种。大马哈鱼籽和鳇鱼籽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驰名中外。众多的沼泽地和河泛地为芦苇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全省苇塘面积27.7万公顷, 居全国首位,其中芦苇生长面积16万公顷, 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下游和三江平原七星河与嘟噜河下游, 以及小兴凯湖滨, 年产芦苇30余万吨, 是理想的造纸原料。

☚ 概述   二、发展历程 ☛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8′—112°04′。东与广东、海南为邻,东北与湖南接壤,北与贵州,西北与云南相连,西南与越南交界,南濒北部湾,是全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之一,又是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有沿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广西幅员广阔,南北宽约610公里,东西长约750公里,总面积236 661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5%,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9位。1992年末,全自治区人口438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3.7%,人口总数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10位;除汉族外,聚居着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 683万人,其中壮族人口1 452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3.2%,是目前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广西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从总体看,广西属我国东南丘陵的一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周高中低,状若盆地。四周多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高原,中部为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盆地; 山地占总面积的74.8%,高于全国66%的比例,平原占14.4%,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1992年末,全自治区有耕地261万公顷,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18位。其中,水田157.3万公顷,旱地103.7万公顷。

☚ 农业概述   二、自然资源优势与制约因素 ☛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金昌市是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省辖市。由于其诞生条件和行政区域的特殊性, 形成金昌独特的市情和经济格局。概括地讲有如下几点:
(1)“一轻一重”的经济结构。1981年建市时,金昌辖区内已聚集着金川公司、八冶建筑公司、永昌电厂等一批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达32 814万元,是农业总产值7 573万元的4.3倍,工农业产值比例为4.3:1。在80年代初,形成工农业轻重比例关系如此悬殊的产业结构,成为金昌第一点特殊市情。
(2)“一大一小”的工业基础。1981年, 虽然全市工业总产值高达3亿多元, 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68%,但地方工业总产值只有2 651万元,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2%;而在地方工业总产值中,农村工业总产值只有124万元,仅占地方工业总产值的4.6%。这种中央大企业基础雄厚, 而地方小企业基础脆弱的“一大一小”状况, 成为金昌第二点特殊市情。
(3)“一城一乡”的区域格局。因有金川公司而成立金昌市,这是金昌市诞生的条件。1981年,金川公司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镍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镍产量占全国90%以上。为给金川镍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提供社会化服务, 金昌市应运而生,它脱胎于原属武威地区的永昌县,建市后,以市郊两乡为基础,成立了金川区,形成了市辖1县、1区的格局。实际整个金昌区只有“一城”即金昌市区,“一乡”即现在的永昌县辖区。城市人口15.1 768万人,农村人口23.539万人,城乡人口比例为1∶1.6。这种“一城一乡”的区域格局,成为金昌第三点特殊市情。
(4)“一穷一富”的经济状况。1981年全市财政收入只有1704.8万元,地方工业总产值只2 651万元,而仅金川公司工业产值就达2亿多元。这种“穷地方,富企业”的状况,形成了金昌第四点特殊市情。
鉴于以上四个方面的特殊市情,在10年的建设历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谋求从特殊市情中,寻求出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经过反复分析、总结,逐步认识到“一轻一重”可以以重促轻,“一大一小”可以以大带小,“一城一乡”可以优势互补,“一穷一富”可以以富帮穷。基于这一认识,梳理出了金昌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城乡并重,互为依托,工农并举,以大带小,协调发展,共同昌盛。这一指导思想是金昌经济发展的总结,也是农村经济得以发展的新的推动力。

☚ 第四节 金昌市工农并重, 振兴农村经济   二、农村经济建设 ☛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陇南地区位于甘肃东南部的秦巴山区,属长江流域,东接陕西,南连四川,北靠天水,西邻定西、甘南,扼古代西北通往西南的要道,有“秦陇锁钥,川蜀门户”之称。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辖9县(武都、文县、成县、康县、宕昌、徽县、两当、西和、礼县),242个乡镇,3 421个行政村,现有总人口2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8.16万人,有耕地29.93万公顷,其中山地27.4万公顷,川地2.53公顷林地面积109万公顷,水面5.36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坡及空闲地117.5万公顷。
陇南是个典型的土石山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海拔在550—4 187米之间,区内山峦叠嶂,峡谷幽深,沟壑纵横,高山、丘陵、河谷、盆地交错分置,既有北国之雄奇, 也有江南之灵秀。
全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气候温和,光热充足, 年平均气温9—15℃, 雨量400—1 000毫米, 日照时数1 800小时以上,无霜期160—280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垂直分布明显,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适宜于多种动植物生长。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洋芋、水稻、高粱、蚕豆、大豆等30余种,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胡麻、大麻、棉花、烟叶等;蔬菜主要有白菜、茄子、甘蓝、萝卜、大蒜、莴笋、西红柿、笋瓜、黄瓜等。自然生长的树种1 300多种,其中苹果、柑桔、核桃、板栗、桑、茶等经济树种400多种;银杏、香樟、楠木、红椿等珍贵树种52种。境内生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羊、金猫、林麝、水獭等野生动物300余种。陇南被誉为“甘肃天然动植物园”。武都、文县东南部及康县的南部河谷地带,被誉为“甘肃的西双版纳”。区内有各种中药材1 200多种,其中名贵药材300多种,米仓红芪、文县纹党、宕昌岷归、礼县铨水大黄尤负盛名,驰名中外;同时盛产天麻、黄连、柴胡、半夏、贝母、杜仲、山茱萸、刺五加等。有“千年药乡”之称,中药材产量占全省70%以上。出口量占全省90%左右。
区内有白龙江、白水江、犀牛江、嘉陵江4大水系,大小河流3 762条,年径流量267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面2万公顷,水力理论蕴藏量425万千瓦, 可开发量233万千瓦, 约占全省的1/3, 目前已建成大小电站181座,装机33.6万千瓦,仅占可开发量的14.8%。发展水电前景可观。
全区矿产资源丰富,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断言:“陇南是一个宝贝的复杂地带”。已探明金属和非金属矿32种,矿床矿点200多处。已开发的有三大成矿带:
❶横亘区内宕昌、西和、礼县、成县、徽县五县,绵延200多公里的西成铅锌矿带,铅锌金属储量达1 200万吨,远景储量2000万吨,属全国第二大矿;
❷西和崖湾锑矿,金属储量14.9万吨,属全国第三大矿;
❸白龙江、白水江流域“金三角”, 黄金储量约20吨以上。
陇南地区历史悠久,开发较早。现地区基本上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设置武都郡所辖地区。隋唐盛世,这一地区各方面都有较大发展,市场繁荣,花椒、柑桔,丝绸等多种经营规模增大。宋金争夺时期,为当时宋朝西北的政治、军事中心。这种特殊地位促进了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开设了阶、成、文、西和、宕昌等茶马市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大大加强。蒙族统治时期(1236—1371年),经济发展进入低潮。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又有较大发展,当归、党参、大黄等大宗中药材由野生到家种,推动了白龙江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以碧口码头为中心的甘、川商路比较繁荣。土地革命时期, 共产党在这里开展了广泛的革命活动, 1935年9月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进入陇南,在哈达铺整编了红军队伍,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尔后,红二、四方面军相继进入陇南,建立红色政权,习仲勋等同志也在此领导过革命斗争。
陇南地区经济发展虽有很多资源优势,但也有制约因素。主要的:
❶自然条件差。全区多数属土石山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在耕地面积中, 山地占90%, 在国土面积中, 水土流失面积占60%,危害较大的泥石流沟壑1 000多条,每年流失沙土总量约1.6亿吨,是全国4个泥石流重点地区之一。旱、涝、雹、洪等自然灾害频繁,每年成灾面积约在1/4以上;
❷交通不便。全区虽有干线公路1 969公里,县乡公路2060公里,但公路等级低,加之泥石流危害,雨季经常中断,对陇南地区经济建设,商品流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影响极大;
❸文化教育落后,人才缺乏。在全区总人口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总人口的7.1%,每千人中仅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3人,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43人,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42%;
❹工业基础薄弱, 全区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原值2.4亿元, 人均只有99.6元。

☚ 第八节 陇南地区农村经济   二、经济建设成就 ☛

(一)贫困县、贫困乡/(二)区域分布/(三)贫困人口

☚ 第二节 扶贫开发   (一)贫困县、贫困乡 ☛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江苏位于北纬30°45′~35°07′,东经116°22′~121°55′之间,东临黄海,西接安徽,南邻浙江,北毗山东。全省土地总面积10. 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 06%。其中,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69%,低山丘陵占14%,水面占17%。1995年末,全省总人口7 06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89人,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首;全省耕地面积为4 448.3千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94亩,有11个省辖市,下辖107个县(市)区,其中32个县级市、33个县、43个市辖区。
江苏地势平坦,平原辽阔,河湖众多,水网稠密。长江、淮河、沂河、沭河横穿东西,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连接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太湖等五大湖泊,苏南更有“水乡泽国”之称。全省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充沛,水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调蓄容量有限,供需平衡还存在一定矛盾。地下水也较丰富,全省地下水理论可采量合计79亿立方米/年。
生物资源比较丰富,农作物、林木、畜禽资源种类繁多。已栽培的农作物有40多种,粮食、油料、棉花是江苏最主要的大宗农产品,以小麦、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各地均可种植。已栽培的林、果、糖、桑等经济作物有260多种,蔬菜80多种。内陆淡水鱼虾类已利用的有40多种,近海鱼、贝类品种较多。畜禽品种丰富,猪、牛、羊、鸡、鸭、鹅等均有优良的地方品种。
江苏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光能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 (绝对日照) 平均为2 000~2 6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870~1 100毫米,但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由于季风进退的迟早和强度变化不一,加之地处江淮下游,年际间水量差异较大。丰水年份,上游客水压境,成为洪水走廊;干旱年份,上游来水稀少,往往造成严重干旱。全省灾害天气比较频繁,主要有洪、涝、旱、渍、热带风暴 (台风) 等。全省年平均气温13. 2~16℃,无霜期207~258天。

☚ 概述   二、发展历程 ☛
000292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