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与自然特点
嘉峪关市是以被誉为“天下雄关”的嘉峪关命名的城市,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又是河西走廊第一要隘,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地处北纬39°36′—39°39′,东径97°49′—98°30′,东西最长40公里,南北最宽35公里,总面积1 298平方公里。
嘉峪关市域,历史上无郡县设置,先秦为西羌地,秦为乌孙地。汉初为匈奴昆邪王地,西汉属酒泉郡天䧇县,东汉属延寿县,三国时期属酒泉郡。隋属福禄县,唐属酒泉县,宋属西夏,元属肃州路,明属肃州卫,清属肃州直属州,中华民国属酒泉县。1949年9月25日,酒泉解放,属酒泉县。1965年从酒泉县分出设置嘉峪关市。197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为甘肃省直辖市,与酒泉钢铁公司合署为政企合一建制。1980年,成立嘉峪关市人民政府,政企分设。
嘉峪关市属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年平均气温在6.7—7.7℃之间,日照3 000小时。自然降水量年平均85.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 114.3毫米。全年无霜期130天左右,早霜期在10月1日左右,晚霜期在5月10日左右。植被以戈壁荒漠沙生植物为主,覆盖率约5%。本市的光热条件得天独厚,太阳辐射总量145.64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71.34千卡/平方厘米,昼夜温差平均14.2℃,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可充分利用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生长期和充足的光热水肥条件,推广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然坡度13.3‰,海拔1 412—1 800米,最高的黑山主峰海拔2 799米。全市辖五一、新华、前进、胜利、建设、铁镜山矿区6个办事处,嘉峪关、文殊、新城3个乡,11个村委会,总人口10.93万人,其中农户4 848户,2.0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8%,11 278个劳动力。有耕地0.28万公顷,主要依靠祁连山雪水进行灌溉,主要产小麦、玉米、蚕豆、水果、蔬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