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孝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孝经

孝经

书名。内容为孔子与曾子问答而阐述孝道及宗法思想。有古文今文二种。今文本为郑玄注; 古文本为孔安国注,均亡佚。今传本为唐玄宗御注。

☚ 一在三在,一亡三亡   怕打了他纱帽展脚儿 ☛
孝经

孝经

《孝经》一书,从前人们都以为是孔子的著作,但是至今则有人说是曾子的门徒所编纂的。而这种说法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流传的有《今文孝经》十八篇,《古文孝经》二十二篇,朱子本《孝经》等。其中朱子本《孝经》又分为经和传,我们一般所谓的孝经,就是《今文孝经》。
正如本书书名所述,《孝经》是教导人类有关孝的道理。为了配合封建制度的各个阶层,孝经的内容包括: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每一篇都是讲述孝的道理的。虽然,孝经的内容,有些部分不合乎现代社会,但孝是人类永恒不变的正道,这本书阐明了孝道的意义是相当深远重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宗教制度的改变,孝的意义虽也受到各方面的争论,但无论如何,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孝经仍是有必要深入研究的。

☚ 孝经▷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

孝经

 儒教经典。也是《十三经注疏》 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教经典。托名为孔子为其弟子曾参陈述孝道,实则孔门后学所作。据汉代纬书说,孔子曾自谓 “吾志在 《春秋》,行在 《孝经》”,又说: “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 《孝经》。” 可见这部经典在孔门的地位。西汉王朝提倡 “以孝治天下”,所以,《孝经》 在汉朝即被列为经典。孔安国、郑玄、韦昭、王肃等经学大师都曾经先后为《孝经》作注。唐玄宗为 《孝经》作注,颁之学宫,现传 《十三经注疏》 中的《孝经》 就是采用的唐玄宗御注本。这是儒教中唯一蒙此殊荣的一部经典。《孝经》 的中心思想就是 “以孝治天下”,作者以孔子答问的形式,分别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阶层的孝道,如说 “天子之孝” 是 “爱敬尽于事亲,德教加于百姓,刑 (型) 于四海”;“诸侯之孝”是 “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卿大夫之孝” 是“能守其宗庙”; “士之孝” 是 “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庶人之孝” 是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 以 “孝” 作为纽带,将个人、家族、国家联系起来,认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又说: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在此前提下,提出 “移孝为忠” 的原则。《孝经》是古代士子必读的经典,例如在唐代,即使是医学或算学专业学校,也有 《孝经》 这门公共课。

古词语“《孝经》”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 可可诗词网

《孝经》

 《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
 

《汉书·艺文志》


 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自天子达于庶人,虽尊卑有差,及乎行孝,其义一也,先王因之以治国家,化天下,故能不严而顺,不肃而成,斯实生灵之至德,王者之要道。孔子既叙六经,题目不同,指意差别,恐斯离散,故作《孝经》,以总会之,明其枝流虽分,本萌于孝者也。遭秦焚书,为河间人颜芝所藏。汉初,芝子贞出之,凡十八章,而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议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皆名其学。又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而长孙有“闺门”一章,其余经文大较相似,篇简缺解。又有衍出三章,并前合为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传”。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并为之“注”。又有郑氏注相传,或云:郑玄。其立义与玄所注馀书不同,故疑之。梁代安国及郑氏二家并立国学,而安国之本,亡於梁乱。陈及周齐唯传郑氏。至隋秘书监王劭於京师访得“孔传”,送至河间刘炫。炫因序其得丧,述其议疏,讲於人间,渐闻朝廷。后遂著令与郑氏并立。儒者喧喧皆云:“炫自作之,非孔旧本。”而秘府又先无其书。又云:魏氏迁洛,未达华语,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言译《孝经》之旨,教于国人,谓之《国语孝经》。今取以附此篇之末。
 

《隋书·经籍志》


 七,曰《孝经》,以纪天经地义。
 

《旧唐书·经籍志》


 《尔雅》曰:“善父母为孝。”《皇侃》曰:“经者常也,法也。”此经为教,任重道远,虽复时移代革,金石可消,而为孝事亲常行,存世不灭,是其常也。为百代规模,人生所资,是其法也。言孝之为教,使可常而法之。《易》有上经、下经;《老子》有道经、德经。孝为百行之本,故名曰:孝经。
 

宋·邢昺《孝经·御制序并注·疏》


 夫《孝经》者,孔子之所述作也。述作之旨者,昔圣人蕴大圣德,生不偶时,适值周室衰微,王纲失坠,君臣僭乱,礼乐崩颓。居上位者赏罚不行,居下位者褒贬无作。孔子遂乃定《礼》《乐》、删《诗》《书》;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又虑虽知其法,未知其行。遂说《孝经》一十八章,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谨其法。故《孝经·纬》曰:“孔子云:‘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是知《孝经》虽居六籍之外,乃与《春秋》为表矣。先儒或云:夫子为曾参所说,此未尽其指归也。盖曾子在七十子中,孝行最著。孔子乃假立曾子,为请益问答之人,以广明孝道。既说之后,乃属于曾子。洎遭暴秦焚书,并为煨烬。汉膺天命,复阐微言。《孝经》河间颜芝所藏,因始传之于世。自西汉及魏,历晋宋齐梁,注解之者,迨及百家。至有唐之初,虽备存秘府,而简偏多有残缺,传行者唯孔安国,郑康成两家之注,并有梁博士《皇侃义疏》播于国序。然辞多纰缪,理昧精研。至唐玄宗朝,乃诏群儒学官,俾其集议。是以刘子玄辨《郑注》有十谬七惑,司马坚斥《孔注》多鄙俚不经。其馀诸家注解,皆荣华其言,妄生穿凿。明皇遂于先儒注中,采摭菁英,芟去烦乱,撮其义理允当者,用为注解。至天宝二年注成,颁行天下。仍自八分御札,勒于石碑,即今京兆《石台孝经》是也。
 

宋·傅注《孝经注疏·序》


 《孝经》有今文、古文二本。今文称郑元注,其说传自荀昶,而郑志不载其名。古文称孔安国注,其书出自刘炫,而《隋书》已言其伪。……《御注》既行,孔、郑两家遂并废。……今详考源流,明今文之立,自元宗此注始。元宗此注之立,自宋诏邢昺等修此疏始。众说喧呶,皆揣摩影响之谈,置之不论不议可矣。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孝经正义》


 熹旧见衡山胡侍郎《论语说》;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初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经》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书,质之沙随程可久丈。程答书曰:“顷见玉山汪端明,亦以为此书多出后人傅会。”于是乃知前辈读书精审。其论固已及此,又窃自幸,有所因述,而得免于凿空妄言之罪也。
 

宋·朱熹《孝经刊误·跋》


 此是春秋战国间,七十子之徒所作,稍后《论语》。而与《大学》、《中庸》、《孔子闲居》、《仲尼燕居》、《坊记》、《表记》诸篇同时,如出一手。故每说一章,必有引“经”数语以为证,此篇例也。
 

清·毛奇龄《孝经问》


 【评】《孝经》全文仅一千九百馀字,但历代争论纷纭,至清代姚际恒证其为伪书方止。初为《吕氏春秋·审微篇》引录,大约汉以前即有古本。汉有古文(孔安国)、今文(郑玄)两派,到唐玄宗注本,定于一尊。宋朱熹则疑其舛误,擅自删改,著《孝经刊误》,为清代学者所不取。观历代纠纷,此书并非全伪,亦绝非孔子所作,此可以论定也。

古籍名著《孝经》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孝经

 书名是由于“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而得。论述“孝道”著作。今文本十八章。撰者不详。一般认为成书于先秦。
 汉以后,《孝经》分为今古文两种。汉惠帝时,发现的《孝经》,用汉隶书写,故称今文孝经。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宅中发现的《孝经》,用蝌蚪文字书写,故称古文孝经。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除个别方面有些许增补删减外,在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出入。
 《孝经》 一书的作者是历代学者的一大争议,迄今未有统一的定论。总观之,有下列几种意见:一、认为是孔子自作。班固《汉书·艺文志》曰:“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二、曾参所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以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三、曾子门人所作。朱熹《孝经刊误》曰:“孝经,夫子曾子问答之言,而曾子门人记之也。”四、七十子徒说。《四库全书总目》记载:“今观其文,去二戴所录为近,要
 为七十子徒遗书。”此外,还有子思说;齐鲁间儒者和汉儒说;孟子门人说等;也有人认为《孝经》是汉代陋儒篡袭各书而成的。
 现今所流传的《孝经》,多为今文,共十八章(古文二十二章),包括:《开宗明义章》、《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三才章》、《孝治章》、《圣治章》、《纪孝行章》、《五刑章》、《广要道章》、《广至德章》、《广扬名章》、《谏诤章》、《应感章》、《事君章》、《丧亲章》。
 《孝经》全书以“孝”为中心,集中论述了儒家的“孝”道。它认为:“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是从孝道产生出来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伦之亲,也是由孝而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不仅如此,“孝”还是先王的至德要道,只有靠“孝”治,先王才能“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经》还把“孝”提到“天经地义”的高度,认为“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因而,“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而“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能”。而天子若以“孝”治,那就会使天下万民归服,“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孝经》在总结了“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基础上,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行孝事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从而把“孝”等级化了。“天子之孝”认为,天子也是人,是父母所生的,因而天子能够行孝,以孝治国,就会感化全国的百姓都能尽孝。因而要求天子应“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果如此,便能“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了。“诸侯之孝”规定,诸侯应该“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并告诫诸侯之位,恰如临深入之处,履薄冰之上,应该事事小心,处处警惕。另又有关于“卿大夫之孝”。关于“士之孝”,《孝经·士章》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这就是说,士孝就是要爱、敬、忠顺。拿事奉父亲的心情,去事奉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事奉父亲之情去事奉国君,敬心也是相同的。用孝道事奉国君,就是忠诚,拿敬心来对待上司,那就是顺从。忠诚与顺从,都做到完美无缺,士就算尽了孝道了,就能够保持其俸禄和职位,执行宗庙的祭祀。《孝经》对于“庶人之孝”的要求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并指出:“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从而提出了:上至天子下至老百姓,都要尽孝道。因为孝道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无始无终、无穷无尽、永远存在的,只要想做,没有人会做不到。
 《孝经》通过对“五等之孝”的划分,把原为“亲亲”的“孝”推衍为“忠君”、“顺长”的行为准则,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主张。它指出:“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也就是说,上至帝王、诸侯、下至百姓,只要实行孝道,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在《圣治章》中,《孝经》阐述了圣人以孝化民从而治天下的道理。它说:“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孝经》还论述了人们在居家事亲、为官事君及丧亲所具体而行的孝道。《纪孝行章》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对于居官事亲的人,则曰:“应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孝经·事君章》对为官事君的人劝诫道:“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对于人们居丧期间的孝行,则在《孝经·丧亲章》中作了详细的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孝经·谏诤章》提出了(诤臣、诤友、诤子为孝)“诤”为孝的思想。它说:“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因此,遇到父亲不义时,做儿子的应直言劝阻;当君主不义时,做臣下的,也不可以不用直言劝阻。儿子一味服从父亲的命令,是算不上孝顺的。“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今文有东汉郑玄注本,古文有隋刘炫伪作孔安国注本;唐天宝二年(743年),郑注本和伪孔注本被废,唐玄宗注《孝经》,即现在的《十三经注疏》本,北宋邢昺疏。乾隆时,重刊西汉孔安国注本《古文孝经孔氏传》,并收入《知不足斋丛书》和《四库全书》。宋朱熹重新刊定《孝经》,作《孝经刊误》,一卷,收入《四库全书》。明黄道周作《孝经集传》,共四卷,有《四库全书》本。清臧庸辑郑玄《孝经》注解佚文,作《孝经郑氏解辑》,有《丛书集成》本。清嘉庆初,由日本传入唐魏徵《群书治要》,内有《孝经》郑注本。后经清严可均校经补佚,成《孝经·郑注》,刊入《咫进斋丛书》。清皮锡瑞另有《孝经郑注疏》二卷。此外,还有洪煊《孝经补证》等本。

孝经 - 古代制度 - 可可诗词网

孝经

 一说是孔子为曾子陈孝道而作,一说系孔门后学所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据传秦始皇焚书后,《孝经》与其他诗书“并为灰烬”,幸而河间颜芝藏了一部,“因始传之于世”。全书分18章——开宗明义章、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三才章、孝治章、圣治章、孝行章、五刑章、广要道章、广至德章、广扬名章、谏诤章、感应章、事君章、丧亲章。每章仅数十字,多者也不过百余字,言简意赅。论述封建孝道,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还有宣传宗法思想等等篇章。汉代提倡“孝治”,《孝经》列为“七经”(另为论语、诗、书、礼、易、春秋)之一,唐代有“九经”,至宋代,最后列入《孟子》,共为十三经。现流传下来收入《十三经注疏》中的《孝经》系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孝经

《孝经》是儒家的一部经典,在汉代就被列入“七经”。它以论述封建孝道、孝治思想和宗法思想为主要内容。《汉书·艺文志》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它曾经有今文、古文两种传本。唐代开元七年(719),玄宗召集学者对之作出鉴定,由玄宗亲自作注颁行。这一举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敦煌所出的《新集<孝经>皇帝孝感》十八章、《报慈母十恩德》十首、《父母恩重赞》十三首、《孝顺乐》十二首等众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孝经》是在唐代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部儒家书籍。此外还有一些佛教作品,也以“孝义”为讲说内容。唐代诗人方愚也有一首《读孝经》诗,诗云:“星彩满天朝北极,源流是处赴东溟。为臣为子不忠孝,辜负宣尼一卷经。”诗中明确把忠孝当作立身之本,这和《孝经》所说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思想一致。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經書 > 孝經
孝經  xiàojīng

儒家必修教材之一。其著者衆說不一。漢·班固謂孔子作。司馬遷謂曾子作。考其文字,多有與《左傳》、《孟子》、《荀子》相近處,故後世學者疑孔子後儒所作。凡十八章,一千七百九十九字。論述孝道,宣傳孝治及宗法思想。漢代列入七經,與《論語》同爲士子學習專經前必讀之書。唐代列爲旁經,爲兼習學科,修業期與《論語》共限一年。自西漢始,歷魏,晉、宋、齊、梁,注解者迨及百家。

孝经

《孝经》

中国传统儒学中专讲孝道的典籍。成书年代和作者不详。一般认为是孔子再传弟子之后的儒者所作,而托名孔子、曾参。约成书于战国末。孝经有今古文之别,古文本为西汉孔安国传;今文本为清代学者郑玄注。全书分18章,共1799字。全书中心思想是强调以孝养性,事亲忠君。《孝经》认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可由生也”。应把孝放在道德实践的首位。“人之行,莫大于孝”。该书还提示了孝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以敬奉双亲为孝的出发点,以忠君报国为孝的扩展,而显身扬名,光宗耀祖则是孝的最高表现。《孝经》将孝分为五等,分别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行孝的方法和内容。提示:天子以德教施于百姓为孝;诸侯以完善自身,保社稷为孝;卿大夫以遵先王法度、守宗庙为孝;士以保其禄位,守其祭祀为孝;庶人以谨身节用,赡养父母为孝。《孝经》还列举了日常生活中敬奉双亲的具体方法。“孝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察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 二程集   二十四孝 ☛

孝经

儒家经典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末至汉初,是儒家学者编写的一部论述封建孝道、孝治思想的著作。共十八章。采用孔子对曾子讲述孝道的形式,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所各自应行的孝道,以及亲养、丧葬、祭祀等行孝的礼仪规则。强调人在一生的各个时期、各个方面都必须行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开宗明义章》)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的基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同上书)。“孝”可以使人“以孝移忠”、“忠顺不失”(《士章》),思想和行动都合乎封建社会的秩序。所以“人之行,莫大于孝”(《圣治章》)。不孝则被认为是违反天经地义的大逆不道行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五刑章》)。《孝经》还规定了行孝的一些基本要求,“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纪孝行章》)。此外还规定了不骄、守法、忠君、诤谏、守道、祭祀以时等。《孝经》所宣扬的“孝”的理论,学术价值不大,但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起了重大的影响。汉代开始,规定天下诵《孝经》,五经博士则要兼通《孝经》。有几个皇帝还亲自授《孝经》,标榜“以孝治天下”。至清代还有几个君主为《孝经》作注。近代随着反封建思潮的发展,梁启超对《孝经》作了根本的否定,说“书中文义皆极肤浅,置诸戴记四十九篇中,犹为下乘,虽不读可也”(《经籍解题及其读法》)。《孝经》中孝的思想理论在历史上曾起过束缚人们思想的作用。但它所强调的敬养父母的传统美德,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孝经

159 孝经

阐述儒家“孝”观念的一部典籍。凡18章,为十三经之一。约成书于战国末。王应麟《困学纪闻》中说:“曾子问孝于仲尼,退而与弟子言之,门弟子类而成书”。《孝经》认为,孝是先王的至德要道。书中分别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行孝的方法和内容,规定了行孝的几种基本要求,提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察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此外还有不骄、守法、忠君、守道、祭祀以时等规定。

☚ 礼记   天问 ☛
孝经

孝经

儒家经典之一,伦理学著作。《汉书·艺文志》称:“《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作者说法不一,或曰孔子自作,或曰曾参作。
全书集中阐述了儒家关于“孝”的伦理思想。认为“孝”是诸德之本,是先王“以顺天下”,使“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至德要道”(《开宗明义》)。“孝”是不可违逆的“天经地义”,因而“人之行,莫大于孝”(《圣治》)。“孝”是人伦道德的至上者,“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同上)视“不孝”为最大的罪恶,“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五刑》)。主张用法律来维护“孝”道。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圣治》),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以孝事君则忠”(《士》),“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广扬名》)。这是以忠孝一体的思想对先秦儒家的“孝”、“忠”关系作了概括。
对“孝”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作了论述。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开宗明义》)。“事亲”的具体要求是:“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纪孝行》)。同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开宗明义》),即作为“孝”的第一个环节的“事亲”,是以认识自己的生命来自于父母为起点的。这是为“孝”的“事亲”寻找生理上的根据。把“孝”和“事君”相联系,认为“孝”具有忠君的社会功能。这是从政治上为“孝”道寻找根据。“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开宗明义》)认为个人的“立身行道”并不是为了自身的价值的实现,而是为了光宗耀祖,并将这看作是“孝”的归宿。这就是说,“孝”的最终目的是以个人扬名于世而使得家族的荣誉永存,从而个人有限的生命就有了无限的价值。
把“孝”等级化,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实行“孝”道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诸侯之孝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诸侯》);卿大夫之孝是在一切方面严格遵照先王的规定,“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卿大夫》);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不失,以事其上”,保禄位,守祭祀(《士》);庶人之孝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庶人》)。这就把普遍的道德规范的“孝”,变成了针对不同对象的具体要求,从而将社会上所有人的言行都网罗于“孝”之下。
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主张(《孝治》)。以为奉行“孝”道,使万国“事其先王”,百姓“事其先君”,家人“事其亲”,这样“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同上)。为了“以孝治天下”,必须对民众进“孝”道的教育,“君子之教以孝也”(《广至德》)。强调从孩提时就须顺应其对父母的亲爱之心进行“孝”道教育。
《孝经》突出地表现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与封建家长制的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对“孝”的论述是有价值的。《孝经》所规定的封建伦理纲常在近代受到进步思想家的猛烈批判。尤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等人对于“孝”的封建性作了深刻的揭露。
该书为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曾有今文、古文两种本。今文本分十八章,东汉郑玄注;古文本分二十二章,佚于梁,隋刘炫伪作孔安国注传世。唐天宝二年(743),废郑注本和伪孔注本。现流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北宋邢昺疏。

☚ 韩非子   黄帝四经 ☛
孝经

孝经

儒家经典之一。著者不详。其文字内容多与《左传》、《孟子》、《荀子》有相同之处。故后世人多以为出于曾子门人或孟子门人之手,亦有疑为汉儒所作。全书共1799字,分18章。重要阐述以“孝” 为德之本的政治伦理道德问题。自汉代列入“七经”,作为宫廷道德教材。唐列为旁经。后列入十三经。汉代至清代,《孝经》一直作为宫廷教材,多在皇宗室子弟及后宫中学校中使用。同时,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亦长期作为学校教学和考试内容。

☚ 养正类编   四书 ☛
孝经

《孝经》Xiaojing

儒家孝道经典。谁为作者,观点不一。班固认为是孔子所作(《汉书·艺文志》);司马迁认为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考察今本《孝经》,多袭用《左传》、《孟子》、《荀子》语句,而又为《吕氏春秋》所征引,可证明该书成于《孟子》、《荀子》之后,而在《吕氏春秋》之前。约为公元前3世纪中后期,孔子再传弟子以后的儒者所作,记名于孔子、曾参。全书1 799字,分为18章。主要内容是论述封建孝道,宣传宗法思想。如《开宗明义章第一》中指出:“孝,德之本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三才章第七》讲:“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利也。”《孝治章第八》讲:“明王以孝治天下。”又如《五刑章第十》讲:“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总之, 《孝经》教臣民行“孝”,由“孝”而劝“忠”,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西汉文帝时列于学官,东汉时列为“经”,是《七经》之一。其后历代皇帝以皇帝之尊,讲注《孝经》,大力提倡。今传《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孝经》,是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 礼运   淮南子 ☛

孝经

儒家经典。秦汉之际孔子后学所著,汉初开始流传。曾有今、古文二种本子;今文本18章,古文本22章,通常所说《孝经》“以十八章为定”(《隋书·经籍志》)。主要宣传儒家孝道和孝治思想,汉代位列“七经”之一。

孝经

❶ 一卷。清朱轼(1665—1736)撰。朱轼,详见《周易传义合订》条。该书用吴澄考定之本,而略为推衍其义。凡题姓名者,皆澄之原文。自己所加则称“轼案”。书前有自序、梁份序、殷元福序。该书不标目第,自称为“朱某学”。盖从汉儒传经不立名目之例,亦仿何休注《公羊传》称“何休学”。
❷ 三本,管窥 一卷。清吴隆元(生卒年不详)撰。吴隆元,详见《易宫》条。该书首为《孝经今古文考》,次为古文本,再次为今文本,复次为朱熹《孝经刊误》本。其大旨以古文为是,从朱氏刊误本用古文。
❸ 一卷。明陈继儒(详见《孝经集灵节略》)订正。本书《孝经》本文与今本无异,只是“事君”章列第十六,“感应”章列第十七,依虞淳熙所更定章次,而与今文倒置。书首有诵经威仪,教人每日清晨盥栉盛服上香,向北礼拜毕,再面北默坐,闭目存想;又教人逆想在母胎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的情形,到此情志俱忘,只有绵绵一气,忽然自生欢喜。诵经威仪参合进了基督教徒的礼拜仪式与佛教修止观之法,已非儒家所固有。该书版本为陈氏所刻《宝颜堂秘籍》本。
❹ 不分卷。清黄奭 (约1790—1860)编辑。黄奭字石原,原籍歙县,寄居甘泉(今属陕西)。一生以读书稽古为乐,专事辑佚古书,凡二百八十余种,辑有《汉学堂丛书》、《高密遗书目录》等。是书共二十七条,系集诸书引孝经纬及孝经说之文而成。书名作孝经而不附以纬字,似不甚当。书中荒诞无稽之文甚少,以训释之语为多。辑本中亦有注、疏相混,引语不明之处,当做修正。该书版本为汉学堂辑本。

孝经

《孝经》

儒家经典之一。汉代列入“七经”之一。作者各说不一,以孔门后学所作一说较为合理。共十八章。主要论述封建孝道和宗法思想。曾有今文、古文两种本。唐玄宗时重注颁本。今《十三经注疏》本即唐玄宗注, 北京邢疏。 清皮锡瑞另有《孝经郑注疏》两卷。

☚ 克诺克—赫斯特国际实验片电影节   杜甫 ☛
孝经

孝经

儒家经典之一。计18章,1872字。《汉书·艺文志》言:“《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孝经》首章《开宗明义》言:“仲尼居,曾子侍。”故此书当是曾子弟子所为。其基本思想就是阐述封建孝道,认为“孝,德之本也”;(《开宗明义章》)“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三才章》)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故明王以孝治天下”。自东汉始,《孝经》即被列为《七经》之一。唐玄宗深感孝之为治,乃亲为之作注。本有今文、古文两种文本,今存者为汉初颜贞所献之今文本,唐玄宗注、宋邢昺疏,收入《十三经注疏》。清乾隆时,得日本古文本,附有孔安国传,学者颇疑日人伪造,后刊入《知不足斋丛书》。嘉庆间又从日本传入魏徵《群书治要》。内有《孝经》17章,为郑注今文本。晚清皮锡瑞有《孝经郑注疏》2卷。

☚ 孝   孝悌 ☛

孝经xiao jing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孝经xiao jing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孝经》xiao jing

Classic of Filial Piety→孔子 (Kong Zi)

孝经

书名。儒家经典之一。此书作者历来说法纷纭。可归纳为七说:一、《汉书·艺文志》以为孔子所作;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以为曾子所作;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以为曾子弟子所作;四、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冯椅说,以为子思所作;五、毛奇《孝经问》以为七十子之徒所作;六、朱熹《孝经刊误后序》引王应辰语,以为后人附会而成;七、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以为汉儒所伪造。此书在汉代有今文本和古文本两种。《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孝经》类著录的“《孝经》一篇”十八章为今文本,系汉初颜员所献,约二千字。有东汉郑玄注、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即《十三经注疏》所据之本。《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孝经》类著录的“《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为古文本,系孔壁所出古文经之一种,孔安国曾为作传,于南朝梁代佚失。据说隋代王劭于京师访得《古文孝经》,并有孔传。唐代以后亦佚失。清代又从日本得到一种古文本《孝经》,亦附有孔传,学者多认为系日本人伪造,收入《知不足斋丛书》。内容集中论述封建孝道及以孝治国思想和宗法思想。认为孝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汉书·艺文志》),是人类最高的品德,知孝可以治天下。

孝经

儒家经典之一。今本十八章。作者说法不一,多以为孔门后学所撰。宣传宗法思想,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常理,是治家治国的根本。汉代列为七经之一。今通行本有 《十三经注疏》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