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道路建设历程
辽宁省的公路交通建设,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于“九·一八”事变后,逐步有所发展。日本帝国主义在长达14年的统治期间,出于其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需要,驱使人民修筑了大量的公路和桥梁,发展了运输,基本上形成了为其殖民政策服务的公路交通网。从1932年至1942年辽宁地区(奉天、锦州、安东三省)共修筑国道4 489公里,地方道和警备道13 894公里,国道干线铺有路面,警备和地方道都是土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其三年多的统治时间里,由于内战激烈,公路交通破坏多,建设少;伪满遗留下来的公路、桥梁和运输设施,在战争中遭到极大的破坏,到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前夕,境内常年通汽车的公路只有1 000 多公里。
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当我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和大规模进行基本建设的时候,美国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为适应抗美援朝的需要,辽宁省公路交通建设的重点是整修干线公路和抢修抗美援朝军事公路,各级政府和公路部门都侧重于整修干线公路和抢修抗美援朝军事公路,一般县乡公路交通发展很慢。特别是东西部山区,长期处于交通闭塞状态,从1958年到“文革”前,全省公路建设在“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发展交通”和“全党全民办交通”的方针指导下,采取“乡办县指导”的办法,合理使用民工建勤,掀起了群众性筑路高潮,公路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到1965年,县级公路发展到9 020公里,乡级公路发展到11 955公里,公路交通结构和公路网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基本解决了农村不通公路的问题。“文革”动乱期间,辽宁公路事业同其他行业一样遭到了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后,争取国家投资,依靠地方和人民群众力量,大搞农村公路技术改造,县乡公路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到1978年底,县乡道路已基本恢复到“文革”前的水平,县乡公路里程已达到23 674公里,其中乡级公路14 662公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辽宁农村交通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对道路交通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为改变交通滞后状况,省交通部门加大对县乡公路的投入,制定向老、少、边、穷地区的倾斜政策,动员和组织农民建勤修路,到1980年,打通了12个交通闭塞、不通公路的公社。1985年1月,省政府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省公路工作会议,提出按“改革、提高、优质、发展”的原则建设公路,这次会议有力推动了全省农村交通建设。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各级地方政府结合城乡发展建设规划,制定新建、改建公路优惠政策,统一组织领导,形成政府挂帅,各方支持,全民动手,齐心协力办交通的局面。“七五”期间,全省用于农村公路交通建设的投资4.8亿元,改善县城以上城镇进出口70处,实现了市到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而且有662个乡镇通了黑色路面,占全省乡镇总数的52.1%。通公路的村达到14 620个,占村屯总数的88.2%,比“六五”期末提高2.5%。到“七五”期末,全省县级公路发展到10 790公里,比1979年全省公路普查时增加3 617公里。新建乡级公路6 670公里,乡村公路里程达到41 000公里,其中黑色路面里程达到1 400公里。“七五”期间,根据辽宁省委关于开发“三辽” (即辽东山区、辽西贫困地区、辽北粮食产区)的要求,改变山区公路少、行路难的状况,省交通厅在建设项目、投资安排上,注重了东、西部山区建设,1986年还对岫岩、凤城、新宾、彰武、义县、北票等县专项安排540万补助投资,加快了乡级公路建设进程。大连市所属各县区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台安县实现了村村通黑色路面。辽宁朝阳地区80年代初期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十大贫困地区之一,1984年国家决定动用库存粮、棉、布采取以工代赈的形式帮助贫困地区修建县乡公路。从1984—1992年,以工代赈共折资金4 521万元,省、市交通部门相应拨出配套资金5 003万元,共完成新改建县乡公路4 115公里,新建桥梁141座3 132.9延长米,涵洞2 438个、2 559延长米,过水路面88处7 336.8延长米,防护工程3 278处,新建县级公路黑色路面23.5公里,晴雨通车里程达52.4%,有路面里程达95.1%,基本形成了以朝阳为中心,以京沈、锦赤、庄林、鞍羊等干线公路为骨架,干支相联、县乡衔接的公路网。
进入 “八五” 时期,辽宁省政府决定进一步大力发展公路交通,改善县乡公路,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按照 “公路建设必须适应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应改革开放,适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 的指导思想,制定了 “八五”公路网化工程建设计划。在具体安排上,坚持 “干支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注重网化” 的原则,在巩固、提高经济发达地区公路质量的同时,加大 “三辽”地区公路建设力度,努力缩小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黑色路面以市际间、市到县和网化为重点,全部解决县际之间不通黑色路面问题 (到 “七五”期末、全省43个陆地县县际之间尚有37个县际间不通油路); 新建桥梁主要是提高县乡公路的桥涵配套率。“八五”期间,省向县乡公路建设补贴投资7.5亿元,向贫困县、少数民族县补助投资5亿元,地方集资和群众出车、投资折合资金16.4亿元,新增县级公路767公里,改造1 757公里,新增乡级公路2 230公里,改造8 280公里,县乡公路新增桥梁3 131座80 019延米,打通了16条县级以上公路的21个大岭,彻底改善了东部山区间和东部山区与邻县间的通过能力。通油路的乡镇由372个增加到948个,占全省1 272个乡镇总数的74.5%,通油路的村由12 230个增加到15 183个,占全省16 196个行政村总数的93.7%。村级公路发展更为喜人,五年共集资4.5亿元,改造老路4 066公里,新建3 459公里,新建桥梁282座8 062延米。
进入 “九五”,省交通部门继续坚持公路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 的原则,以改革总揽全局,围绕全省交通事业登台阶、上水平的总体目标,全力加快以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为中心的公路网化建设,全力提高公路交通的整体功能,为全省经济发展当好先行。“九五”期间公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继续建设 “一网五射两环”公路格局,实现大部分省辖市用高速公路连接,市到县用二级以上公路连接,按一级公路标准打通城市进出口,中部和沿海发达地区乡乡通油路,鼓励一部分地区尽早实现村村通油路,大幅度提高公路整体水平和通过能力。新增公路2 000公里,新建高速公路515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4 830公里,新改造县级以上公路3 213公里; 修建油路9 717公里,其中新建4 228公里;桥梁78 402延米/2 332座,其中新建46 185延米/1 341座。改造城市进出口51处402公里,新增晴雨通车里程8 275公里,实施GBM工程2 104公里,建成文明建设样板路2 259公里。全省农村公路交通面貌进一步发生了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