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农村医疗卫生发展历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农村医疗卫生发展历史

一、农村医疗卫生发展历史

甘肃是中国医药文化发源地之一。根据传说和文献记载,伏羲氏是成纪(今天水一带)人;黄帝(轩辕氏)是轩辕谷(今陇西一带)人;歧伯是北地(今庆阳宁县一带)人。据《帝王世纪》记载:“伏羲画八卦,所以六气六腑、五行五脏、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得以有类,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天柱”。歧伯与黄帝合著《内经》,据有关史料记载:“上古歧伯北地人,生而神明,精医术、通脉理,黄帝以师事之”。北魏封衡,字君达,陇西(今陇西县)人。自幼研究医学,服黄连五十余年,又入鸟鼠山(今渭源县境内)采药、炼丹,闻有疾病者,识与不识,便以药治之,应手皆愈。以卫矛之术、养性火略授魏武帝,古今医统,均有记载。在晋葛洪等着手研究方剂学时,甘肃泾河流域的灵台县,哺育了一位我国杰出的针灸学家,晋之名医皇甫谧,他研究和荟萃了晋代以前中医针灸的精华,于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著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全书12卷128篇,是我国现存较完整的针灸学专著,阐述了经络理论,明确穴位名称和位置,详述针灸取穴法及各穴主治症候,奠定了中医学针灸理论基础,是中国医学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国内外针灸界必读之医学著作。
甘肃医药学源远流长。1972年武威市出土的汉代医药简牍,是东汉医疗实践经验总结,部分地反映了近两千年前医药诊疗的科学水平,是迄今国内所见到的比较丰富而且完整的珍贵资料。在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遗书中,有包括从隋至五代书写的医药文书,这批早于印刷术发明前的抄本,是存世最早的医药文献。
甘肃全境,山岭重叠,河谷纵横。地形、气候、土壤差异性很大,适宜于很多植物、动物的生长,是中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之一,陇南山区更有“千年药乡”之称。全省现有药材品种达950多种, 其中家植的有当归、大黄、党参、黄芪、白芷、生地等40余种,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当归、大黄、党参、甘草、黄芪、麝香、鹿茸等不少品种,皆为甘肃特产名贵药材,历史悠久,临床效用卓著。特别是“岷当”、“纹党”产量大、质量好, 在国内外有着良好的信誉。
本世纪初,西方医学渐次传入甘肃,医疗机构为数不多,而且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广大农村更是缺医少药。甘肃省县乡一级医疗机构的建立,是在1939年二次建立了省卫生事业管理机构“卫生事务所”后开始的,至1949年,全省先后共建立了72个县医院(卫生院)和33个乡镇卫生所,床位200余张。平均每11.1万人仅有西医师1名,每10万人仅有病床4张,95%以上的人有病得不到医治。国民党溃败前夕,全省农村医疗机构设备均遭破坏, 残存无几。农村卫生状况恶劣,疾病丛生,疫病流行,人口死亡率达46%以上,全省人口平均寿命比当时全国平均寿命35岁还要低。
1949年甘肃省人民政权建立伊始,即对民国时期的医疗卫生机构分别进行了接管,在全省45个县成立了卫生委员会,加强预防工作。1950—1951年,甘肃省全面贯彻“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三大卫生原则,全省除7个县外,都成立了卫生院,设立了防疫委员会, 完成了种痘43万人、注射19万多人, 开展妇婴卫生和地方病调查。经过三年恢复, 到1952年, 全省卫生机构发展到272个, 病床1 303张,人员5 204人。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甘肃卫生工作首先面向农村,改造旧产婆,培训接生员,恢复和组建县、乡卫生院,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专区医疗、防疫、妇幼专业机构,到1957年,全省卫生机构已建696个,床位5 291张,卫生人员9 49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 410人;同时,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保健站(室)1659所,改造和培训接生员23 697人,保健员15 693人,建立了一支半农半医为主体的农村基层卫生队伍, 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第二个五年计划一开始, 由于反右斗争扩大的影响,卫生队伍和医学技术受到挫伤;继而1958年、1959年开展的“拔白旗,插红旗”运动,并在“大跃进”中出现的浮夸风, 除害灭病上的“放卫星”, 实现“七无”等,追求形式主义的高指标、大任务,使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损害。1961—1965年,甘肃卫生工作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肯定以往成绩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恢复和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 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在调整中得到新的发展。到1965年底, 全省卫生专业人员上升到27 291人, 病床17 451张,与1957年相比,人员增长了18.5%,病床增长了230.4%。
10年动乱期间,甘肃卫生工作遭到“左”的干扰和破坏,正常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秩序几乎破坏殆尽,许多防病治病工作难以展开,地方病、传染病大量回升,尽管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接踵而起,但由于经济基础、政策机制等诸因素的制约, 使之缺乏强盛的生命力。许多知识分子被打成“黑帮”或“反革命”,惨遭迫害。
粉碎“四人帮”以后,卫生工作经过拨乱反正,清理“左”的思想影响,平反冤、错、假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整和恢复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和卫生队伍建设,甘肃的卫生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甘肃开始了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卫生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通过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卫生事业得到振兴,正在迅猛地向前发展。至1990年,全省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已发展到4 102个,比1949年增长76倍。卫生人员发展到92 433人, 比1949年增长30倍。其中: 乡镇卫生院所1 538个, 村卫生所21 922个, 乡村医生19 143人, 卫生员12 725人; 病床发展到42 339张, 比1949年增长216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0.68岁,与全国水平较接近。

☚ 第四节 农村卫生与计划生育   二、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 ☛
000199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