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共青团建设
云南省共青团组织建立于1925年。1925年9月,经团中央批准,建立了共青团云南特别支部。随着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发展,1929年1月,共青团云南省委成立。1930年底,云南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都遭受破坏。抗日战争时期,在地下党领导下,1943年和1945年在职业青年、青年学生和社会进步青年中建立了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者联盟(简称“新联”)、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新中国成立前夕,在部分游击区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当时全省发展团员3 000余名。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云南省委把建团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于1950年4月成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云南省工作委员会。之后,各级团的领导机构相继建立,至1951年8月,全省建立10个团地工委,54个团县工委。与此同时,公开了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新民主主义者联盟和民主工人同盟组织,对盟员依照入团手续,进行“盟”转团的工作,并停止了“盟”的活动。对新中国成立前夕部分游击区建立的青年团组织进行整顿,以保持青年团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纯洁。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各级团组织积极开展建团工作,在广大农村放手发动青年农民参加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运动,在斗争中培养、发展团员,建立农村团组织。到1953年全省已发展团员145 269人,建立基层团组织6 154个,并于1953年3月召开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云南省委员会。
团省委成立后,各级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党在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团结全省各族青年在为实现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各族青年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才干,提高了觉悟,发展壮大了团的组织队伍,到1960年已发展团员61万余名,占全省青年总数的17.6%。之后,团组织的发展工作基本停顿,团组织存在适龄团员少、超龄团员多的情况,影响了团组织作用的正常发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的工作全面瘫痪,团组织名存实亡。1973年2月,中共云南省委根据中央批示决定恢复团省委,并于同年5月在昆明召开共青团云南省委第五次代表大会。共青团在经历10年动乱之后,农村基层团组织处于恢复时期,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才逐步得以恢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团支部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冲击,基层团组织因不适应新的情况而出现大面积松散瘫痪。为此,从1983年6月开始,全省在农村开展“整顿基层组织,治理松散瘫痪支部”的工作,整顿的核心措施是健全组织,健全制度,要求配一个好书记,有一支好队伍(团员骨干队伍),定一套好制度。通过一年的突击整顿,全省农村团支部松散面大幅度下降,取得明显成效。1984年之后,各地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活跃农村青年工作的路子,各种形式的勤劳致富、实用技术培训、青少年绿化工程、脱贫致富小开发等活动,使农村团支部的重要作用和社会价值得到体现,也使团员青年从中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增强了团的基层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巩固了基层整顿的成果。
进入90年代之后,农村基层团组织围绕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服务农村青年成长成才组织活动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特别是农村三大青年工程,即青年科技工程、青少年绿化工程、希望工程的实施,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团的自身建设,推动农村团的工作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全省各级团组织按照省委、团中央的要求,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党工作大局,始终把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团、教育青年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作为团的思想建设和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内容,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青年,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教育青年,用跨世纪宏伟目标激励青年,用英雄模范人物引导青年,增强青年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以“富民兴滇”为己任,始终把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放在突出位置,确立了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和服务万村脱贫致富行动在全省团工作的主导地位,使农村共青团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思路更加清晰,作用更为显著。服务万村脱贫致富行动把过去开展的科技工程、绿化工程和希望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村团工作奏响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旋律。各级团组织抓住科技这个关键环节,积极领办推广农业科技项目,狠抓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的培养,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在开展“三项实用技术,万亩科技示范”活动中,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试管脱毒马铃薯和杂交玉米地膜覆盖三项技术,带动了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绿化工程”从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发展到承包“四荒”和参与开发绿色产业的新阶段。希望工程推动了尊师重教、扶贫济困社会风尚的形成,扩大了团组织的社会影响,至1997年10月,全省援建希望小学256所,救助失学孩子54672名。为促进云南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农村青年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习俗,各基层团组织在农村积极开展创建“青年文明村寨”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同时,各级团组织积极加强基层建设,打牢工作基础,为团的各项工作稳步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尤其是抓住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利时机,把为青年服务、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服务与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以服务促团建、以团建促活跃的路子。在基层组织建设中注重基层团干部的选配和培训工作,从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青年致富能人中选配团支部书记,基层团干部、团员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团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团员发展数、团青比等逐年提高,至1999年底,全省农村团总支数达11 198个、团支部数达57 057个,农村团员达943 857名,团青比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