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副土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
农副土畜产品是甘肃省传统的出口支柱产品。新中国建立以后,农副产品的出口贸易,经历从单纯收购调拨、部分自营直接出口到全部自营出口,经历了从小到大几个发展阶段。
(1)1949—1955年是农、副产品出口贸易的创建时期。当时由于业务量小,未设专门机构,由国家外贸部驻西北特派员办事处负责管理,产品收购后调拨到沿海口岸出口。1955年成立了外贸机构,开始直接组织农副产品的出口收购工作。这一时期农副土畜产品的出口机构业务有了较快发展,到1958年出口收购总额达到5 053万元(均为人民币,下同),比1950年的689万元增加6.3倍。出口的主要品种有:冻牛羊肉、蜂蜜、杏仁、黑瓜籽、小茴香、核桃仁、猪鬃、肠衣、羊绒、当归、党参、黄芪等。
(2) 1959—1976年的17年中,农产品的出口由于自然灾害和“左”的思想影响,出口收购额大幅度下降。1961年出口收购额只有1 142万元,比1952年的收购额还低10.3%。
(3) 1976年省外贸企业开始组织农副产品自营直接出口。当年自营出口1 017万美元。占全省自营出口总额的51.40%。
(4) 1978年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扶持农副产品的出口,使出口额大幅度上升,1978年出口收购额达到5 181万元,自营出口创汇2 522万美元。比1976年增长一倍以上。
( 5 )1985年以后,甘肃省进一步实行鼓励出口的政策,在原甘肃土畜产品进出口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以自营直接出口农副产品为主要业务的省粮油、医药进出口公司。1986年农副产品出口收购额达到22 443万元,比1976年增长4.7倍。自营出口创汇额达到3 554万美元,比1976年增加2.4倍。1992年农副产品出口收购额达到2.4亿元,出口额达到5 408万美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1.6倍和1.4倍。从实行改革开放到1992年,农副产品出口收购额每年递增11.58%,自营出口额每年递增5.6%。见表8-4-1。
表8-4-1 甘肃省农副产品分年度出口收购及创汇情况
年 份 | 农副产品出口收 购总值 (万元) | 全省出口产品收 购额 (万元) | 农产品收购占全 部收购额% | 农副产品自营 出口创汇额 (万美元) | 全省自营出口 总额 (万美元) | 农产品自营出口 额占全部自营出 口额的% |
1950 1952 1957 1965 1970 | 689 273 2 721 2 960 | 689 1 273 2 721 4 646 5 000 | 100 100 99.6 64 | | | |
1975 | 4 466 | 14 929 | 29.9 | | | |
1978 1980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 5 181 7 979 9 015 22 443 18 044 25 803 22 217 23 373 24 327 24 008 | 12 737 22 594 25 639 52 572 54 635 68 603 84 417 104 038 132 299 191 141 | 40.7 35.3 35.2 42.4 33.0 37.6 26.3 22.4 18.4 12.6 | 2 522 3 149 2 217 3 554 3 737 3 827 3 664 4 002 4 403 5 408 | 3 454 3 927 7 095 10 107 12 660 15 204 15 338 18 567 25 284 35 168 | 73 80.2 31.2 35.2 29.5 25.2 23.9 21.5 17.4 15.4 |
经过40多年的努力,全省农副土畜产品的出口有了很大发展,其主要特点是:
(1)有了一批创汇拳头产品。据1990年统计,年自营出口创汇额在10万美元以上产品有20多个品种。见表8-4-2。
还开发了一批新的农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如兰州百合已通过中外合资企业改进加工保鲜技术后,打入了香港超级市场。还有兰州安宁区的“白粉桃”,秦安县的“京江桃”,民乐县的苹果梨和张掖、武威的速冻蔬菜,临洮的鲜花等,都成为新的创汇产品。
(2)建立了一批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主要有:
杂豆基地(会宁县、定西县、张掖市);
活牛基地(灵台县);
苹果基地(天水市、秦安县、礼县);
冻牛羊肉基地(甘南自治州、环县);
冻兔肉基地(正宁、宁县、合水、镇远、庄浪、
表8-4-2 自营出口创汇10万美元以上农副产品
品 种 | 单 位 (吨) | 创 汇 (万美元) | 品 种 | 单 位 (吨) | 创 汇 (万美元) |
黄芪 羊绒 当归 杂豆 蕨菜 党参 黑瓜籽 甘草 核桃仁 苦杏仁 冻兔肉 鬃尾 | 214 180 313 1 231 2 009 133 837 102 636 759 703 | 1 290 1 070 997 429 367 323 243 182 143 138 113 76 | 发菜 辣椒干 食用油籽 薇菜干 脱胶骨粒粉 活牛 小茴香 肠衣 蜂蜜 骨粉 亚麻 苹果 牧草种籽 | 10 168 762 57 1 300 645(头) 315 45桶 249 600 500 516 499 | 42 39 33 29 18 22 15 15 15 13 12 23 20 |
猪鬃 | 139(箱) | 45 |
静宁、灵台等县);
蕨菜基地(康乐县、卓尼);
白兰瓜基地(兰州市青白石乡);
苦杏仁基地(经川县、镇远孟坝乡、庆阳驿马镇);
黄花菜基地(环县、镇远县);
黑瓜籽基地(皋兰、靖远、民勤、永登、会宁等县);
羊绒基地 (环县、肃化及阿克塞自治县);
辣椒干基地(甘谷县);
当归基地(岷县西江、梅川乡、秦许乡、宕昌县、理川、哈达铺乡);
党参基地(文县中寨乡、马营乡、铁楼乡和长草坪农场);
黄芪基地 (宕昌县);
甘草基地 (民勤县);
山羊板皮基地(天水);
羊毛基地(庆阳地区),等等。
(3)农副产品出口由少数企业专营变为农经贸结合多家经营。除了原有的土畜产品粮油医药进出口公司以外,还有省进出口贸易公司,兰州进出口公司,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进出口经营部等专业进出口公司和林歌、正林、永泰、金龙等中外合资、独资企业,拓宽了出口渠道, 扩大了出口贸易。
(4)农副土畜产品的出口由初级产品开始向深加工方面转变,增加出口附加值。如农业部门和外资企业引进科学加工技术,将黑瓜籽从分拣、熟化、包装等环节进行改良,以优质、高档包装打入港台、东南亚等地,成为甘肃省年创汇200万美元以上的拳头产品,并由此带动了武威、皋兰、靖远等地的籽瓜生产,吸引了十多家港台客商来甘肃投资办企业。又如医药部门利用外资兴办了当归佛手片、当归礼品(精品)、甘草浸膏、麻黄素、番茄酱、甜菜粕,以及金针菜脱色深加工生产专厂(车间),使产品经济效益成倍增长,为今后农副土特产品的开发出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见表8-4-3。
表8-4-3 甘肃省主要农副产品出口收购情况
单位: 吨
年 份 | 杂 豆 | 苹 果 | 冻牛羊肉 | 厥 菜 | 蜂 蜜 | 杏 仁 | 黑瓜籽 | 小茴香 | 核桃仁 | 当 归 |
1956 | | | | | 50 | 123 | 324 | 46 | 2 | 1 170 |
1960 | 4 663 | | 861 | | 92 | 80 | 554 | 41 | 414 | 198 |
1965 | 6 755 | 22 | 1 037 | | 508 | 454 | 807 | 219 | 180 | |
1970 1976 | 6 000 6 565 | 274 | 1 026 1 007 | | 714 569 | 686 1 140 | 649 138 | 150 312 | 253 544 | |
1980 1983 | 6 873 13 471 | 1 395 1 052 | 1 663 156 | 1 209 1 377 | 1 536 1 549 | 1 450 1 077 | 96 687 | 852 2 635 | 931 393 | 1 118 |
1985 1990 1992 | 30 791 27 701 28 039 | 783 424 524 | 554 894 547 | 2 317 2 648 2 308 | 522 1 890 824 | 1 765 583 483 | 1192 1 351 2450 | 55 407 508 | 962 465 380 | 799 786 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