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资源/(二)气候、水资源/(三)生物资源/(四)农业生态环境及农村能源 ☚ 第一节 成都市 (一)土地资源 ☛
(一)土地资源/(二)气候资源/(三)水资源/(四)生物资源/(五)农业生态环境/(六)农村能源 ☚ 第三节 自贡市 (一)土地资源 ☛
(一)气候资源/(二)土地资源/(三)水资源/(四)生物资源 ☚ 第五节 泸州市 (一)气候资源 ☛
(一)土地资源/(二)气候资源/(三)水资源/(四)生物资源/(五)旅游资源 ☚ 第九节 遂宁市 (一)土地资源 ☛
(一)土地资源/(二)气候资源/(三)水资源/(四)植物资源/(五)动物资源/(六)能源资源/(七)旅游资源/(八)农业生态环境 ☚ 第十二节 万县地区 (一)土地资源 ☛
一、农业自然资源 一、农业自然资源被誉为“榨菜之乡”的涪陵地区,有着极其富庶的农业自然资源。 ☚ 第十三节 涪陵地区 (一)土地资源 ☛
(一)土地资源/(二)畜牧业资源/(三)林业资源/(四)水资源/(五)野生动植物资源/(六)气候资源/二、农业发展简况/(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 第二十节 甘孜藏族自治州 (一)土地资源 ☛
一、农业自然资源 一、农业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西宁市处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1997年末实有耕地69374公顷,其中:市郊区有耕地10012公顷,大通县59 335公顷。水浇地18 20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6.3%;浅山地28 700公顷,占41.4%;脑山地22 444公顷,占32.4%。有林地3.13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9.1%。可利用草地面积14.8万公顷(其中:市郊区0.1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02%。其余为园地、城乡建设用地及交通用地。 (2)气候资源。西宁市的气候属于高原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其特征是海拔高、气压低、降水量少而集中,蒸发量大,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四季不分明,夏季气候温和短暂,冬季气候寒冷持续时间长,春秋季多风,年日照数为2 560~2 830小时,年平均气温5.7℃,年总辐射量为612.5千焦/平方厘米,无霜期80天,年降水量为300~400毫米,时空分布不平衡,44%的降水量集中在7—8月,97%的降水量集中在4—10月,年湿润系数为0.45。大通县平均年降水量580.8毫米。6—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2%,常形成春旱秋雨。 (3)水资源。西宁地区河流纵横交错,云谷川河、北川河、南川河和沙塘川河4条支流在市区境内汇入湟水。湟水河横贯境内,是黄河一级支流,平均年产水量为6.9亿立方米,境内总流程67.1公里,年均总径流量18.94亿立方米,属大气降水补给型河流,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与降水变化基本一致,变率较大,有明显的丰枯季。6—9月是全年雨水较多时期,河流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50%~70%。10月至翌年5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30%~50%。大通县主要河流有北川河、宝库河、黑林河、东峡河。北川河横贯全县,南北长达42公里,年平均流量16~30立方米/秒, 是大通北川农业灌区的主要水利资源。 大小支流140多条, 其中年均流量在0.1立方米/秒以上的16条。 全市地下水总量为6.634亿立方米, 其中: 市郊区3.834亿立方米。川水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是全市强富水区, 占水资源总量的96.8%。浅山地区地下水埋藏深, 占水资源总量的3%。 大通县产地表水6.96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为2.8亿方立米, 全县水资源总量9.76亿立方米, 人均、 亩均水量分别为2 473立方米和1 229立方米。 开发利用的仅2.2亿立方米, 占22.54%。 (4) 生物资源。 西宁市野生动物资源集中分布在大通的脑山地区, 主要有狍鹿、 石羊、普氏原羚、 棕熊、赤狐、 豺、 狼、 雪鸡、 蓝马鸡等20多种。 野生植物资源主要是药用植物, 有163种, 主要有天麻、柴胡、 蒲荷、 茵陈、 小檗、 羌活、 秦艽、 赤芍、 车前、大黄、 党参、 黄花、 独活等。 赤芍、 茵陈、 秦艽、 大黄等还销往北京、 上海等地。此外, 蕨麻、 蕨菜、蘑菇等野生植物资源也有少量的采集。 (5) 农业生态环境。 西宁市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 境内山多沟深坡陡, 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 204.7平方公里 (强度水土流失面积1 029.27平方公里),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5.8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西宁市实施南北两山绿化工程、塔尔山绿化工程、 东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及“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 以小流域为单元, 实施黄土丘陵山、水、林、 田、草、路综合治理, 使西宁市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面貌有所改变。 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4.3%,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8平方公里, 修造梯田153平方公里, 造林238.7平方公里, 种草66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治理起步良好。 ☚ 第一节 西宁市 二、 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
一、农业自然资源 一、农业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全区总土地面积17 42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45%,其中农业用地35.34万公顷,林地34.22万公顷,牧业用地72.42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71万公顷,道路交通占地5.49万公顷,水域3.15万公顷,其他用地14.58万公顷,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 20.28%、 19.63%、41.55%、5.01%、 3.15%、2.01%和8.37%。 全区有农耕地34.84万公顷,园地0.5万公顷,农耕地中,水浇地6.79万公顷,山旱地28.05万公顷,分别占农耕地的19.5%和80.5%。林业用地中,有林地9.46万公顷,占林地的27.56%;灌木林地19万公顷,占林业用地的55.55%,疏林地0.85万公顷,未成林地4.77万公顷,苗圃1 246.67公顷。天然草场58.94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3.82%。在水域面积中,宜渔水面1 300多公顷,河滩沼泽地600多公顷,有鱼水面301公顷。全区尚有宜农荒地6.13万公顷。 (2)气候资源。海东地区气候属于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地理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递减,降雨量随海拔增高而递增。常年平均气温0.6~8.6℃,年降水量319.2~531.9毫米,相对湿度一般为57%~65%,蒸发量1 275.6~1 816毫米,风速1.9~2.5米/秒,最大风力8级,多出现在冬末初春时节。年日照时数2 200~2 800小时,≥0℃积温1 450~3 570℃,太阳辐射量580~600千焦耳/平方厘米,作物生长期196~250天,无霜期90~185天。 海东地区光热条件较好,降水量和气温匹配较好,发展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海拔3 300米以上的北部地区和山区年均气温在0℃以下,≥0℃的积温不足1 500℃,适宜发展畜牧业,其余地区年均温度在0℃以上,均可种植农作物。海拔低于2 200米以下的地区年均气温都在6~7℃以上,≥0℃积温在2800~3 000℃以上。光热资源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特点,具有良好的间套复种条件。除粮油作物外,可种植瓜果、蔬菜及冬小麦;黄河、湟水河谷地区可复种马铃薯、青饲草和根、茎、叶类蔬菜。全区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百分率56%~71%,平均每天日照时数6.3~7.9小时。光能利用率川水地区为0.77%,浅山地区0.43%,脑山地区0.39%。 海东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干旱、霜冻、冰雹、风沙、洪涝等气象灾害年年发生,尤以旱灾、雹灾危害较甚。每年因各种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农作物面积达6万~12.67万公顷,约占全地区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0%~40%,其中旱灾的发生频率达81.8%,主要有春旱、夏旱和冬春夏连旱三种,俗称“十年九旱”。冰雹年发生面积3.8万公顷,发生频率达100%。霜冻、洪涝等气象灾害也时有发生。 (3)水资源。海东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分布不均,可利用水资源贫乏。黄河及其上游主要支流湟水、大通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境内流程分别为189公里、158公里和62公里,形成本区三大河谷地带。黄河流经本区化隆、循化、民和三县,流域面积5443.8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490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156亿立方米,平均含沙量4.9千克/立方米。流域内有一级支流37条,总长733.2公里,河网密度0.16公里/平方公里,沟壑密度2~3公里/平方公里,因黄河河床下切较深,岸壁陡峭,河水农业利用难度大。湟水流经湟源、湟中、西宁、互助、平安、乐都、民和7个县市,流域面积10600.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8.2立方米/秒(民和段),变差系数大,年径流量21.5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11.4千克/立方米。流域内一级支流62条,总长约1 600公里,河网密度0.17公里/平方公里,沟壑密度2~4公里/平方公里。湟水两岸阶地与河床落差小,河水利用率较高。大通河主要流经互助、民和2县,流域面积1 26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89.13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28.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1.12千克/立方米,流域内有支流12条,总长179公里,除甘肃省永登县境内的“引大入秦”工程已发挥效益外,大通河水在本省和本区利用率不高,将通过正在实施的引大济湟工程,提高大通水资源利用率。 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1.8毫米,年降水总量81.7亿立方米,是河川径流的基本补给来源。多年平均年地表径流量为22.59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干流6.64亿立方米,湟水13.57亿立方米,大通河2.74亿立方米,资源总量为12.01亿立方米。由于地下水全部回归地表,与河川径流量重复计算,其可开采资源量仅为2.37亿立方米。 全区水电理论蕴藏量达326.64万千瓦,其中黄河233.66万千瓦,大通河37.5万千瓦,湟水55.48万千瓦。小水电理论蕴藏量(装机小于2.5万千瓦)共有38.56万千瓦,可开发的小水电为15万千瓦。已建成小水电工程22处、38台机组,装机容量2.44万千瓦。 (4)森林资源。区内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大通河、湟水和境内黄河流域, 人工林和经济林主要分布在湟水流域和黄河下段。 天然林乔木树种主要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 油松、 白桦、 红桦、 山杨、 小叶杨、青杨等, 常见灌木树种有中国沙棘、 山怪柳、秦岭小檗、 高山绿线菊、 实叶鲜卑本、 珍珠梅、 灰梅子、 山楂、 大卫蔷薇、 百里香杜鹃、 紫丁香、金露梅、 银露梅、箭叶锦鸡等。 人工林乔木树种有青杨、 新疆杨、北京杨、 云杉、 油松、 落叶松、 柳树、 槐树、 榆树等,灌木有沙棘、 柠条、 枸杞子等。 经济林主要有杏、李、沙果、 花青、海棠、桃、梨、苹果等水果类和花椒、 核桃、 沙枣等干果类。 全区森林面积31.35万公顷, 其中天然林业21.56万公顷, 人工林9.78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18.9%, 人均有林地0.05公顷。 全区森林活立木蓄积量905.96万立方米, 其中:有林地蓄积623.98万立方米, 疏林地蓄积29.48万立方米, 农田林网、 四旁树蓄积235.63万立方米, 人均林木蓄积量4.31立方米。 (5) 草场资源。 全区各类天然草场89.95万公顷, 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73.54万公顷。 主要草场类型有高寒草原类、 山地草原类、 山地荒漠类、平原荒漠类、 高寒草甸类、 山地草甸类。 另有附带草场类约22万公顷。 1997年全区各类草食畜折合326.27万只羊单位。 天然草场理论载畜量93.66万只羊单位; 加上农作物桔秆和人工草地合计可养246.62万只羊单位, 超载79.65万只羊单位, 畜草矛盾十分突出。 (6) 野生动植物资源。 据全区野生动物普查资料, 境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雪豹、 棕熊、 猞猁、 兀鹫、 胡兀鹫五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猪獾、 马鹿、 岩羊、狼、 豺、 沙狐、赤狐、 麝、 喜马拉雅旱獭、 黄羊、 金雕、 白尾海雕、 猫头鹰、 啄木鸟、玉带海雕、 白肩雕、 藏雪鸡、 猎隼、 蓝马鸡、 血雉、雀鹰等21种; 有列入省级重点保护的狍、 环颈雉2种。 随着时态变迁、 生态环境变化, 加之人为滥捕乱杀, 野生动物种群发生明显变化, 雪豹、棕熊、 猞猁等一级保护动物已近灭绝; 马鹿、 麝已涉危; 猎隼、啄木鸟、 黄羊、 岩羊、 沙狐、赤狐的数量正在逐年减少, 但也有一些优势种群, 随着食物链结构的变化逐渐恢复壮大, 如狍、猫头鹰、旱獭、 狼、环颈雉、 藏雪鸡等。 野生动物中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除此之外, 尚有中华大蟾蜍、 中华鼢鼠、 石鸡、 蝎子、蜥蜴、 蛇类、黑蚁、蜈蚣、 蜗牛等有药用价值的动物上百种。 全区有野生植物3 000多种, 其中有开发价值的300多种。誉称 “高原西双版纳” 的循化县孟达自然保护区, 现已查明的野生植物就有90科296属517种。据记载, 全区药用经济植物有96科、 422属、905种。 主要有羌活、 秦艽、 甘草、 党参、 黄芪、 当归、 柴胡、 冬虫夏草、 大黄、枸杞、 贝母、 赤芍、 藏茵陈等百余种。 盛产的冬虫夏草个体肥大, 品质优良, 贝母、 大黄、 甘草、 黄芪、枸杞、羌活等畅销国内外。载入国家药典的有三七、何首乌、党参、贝母等18种。此外, 还有发菜、蕨菜、 鹿角菜、柳花菜、野蘑菇等森林蔬菜资源。 (7) 农作物品种资源。 海东农作物品种十分丰富。 有各类农作物品种240个, 其中春小麦90个、青稞 (裸大麦) 30个、蚕豆18个、 马铃薯25个、 豌豆17个、 油菜43个、 胡麻3个, 还有少量的玉米、大豆。人工栽培的牧草、 绿肥作物有禾本科、 豆科等11个品种。 春小麦是本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面积、产量都居农作物之首。种植万亩以上的品种有阿勃、互助红、互麦11号、互麦12号、 甘麦8号、 青春533、 4425,891, 池春号系列, 东春1、 2号小麦, 高原602、 民和853、 乐麦5号等。 青稞主要分布在高位浅山及脑山地区, 种植万亩以上的有东青1号、 白浪散、肚里黄、莫多吉和北青1、 4号青稞。 豌豆是粮饲兼用的养地作物, 分布在低位和中山旱地, 种植万亩以上的有大青豆、 西藏白壳豌豆、 大白豆、 草原号系列豌豆。 蚕豆是本区出口农作物之一, 以粒大、质优、 无虫蛀深受消费者青睐。 主要品种有马牙蚕豆、 尕大豆和青海3号、青海9号。 马铃薯栽培面积大、 分布地区广。 主要品种有下寨65、高原4号、深眼窝、 陇薯4号、青薯168、 青引5号、渭薯2号等。 油菜是主要的油料作物, 种植万亩以上的有奥罗、 托尔、 青油241、青油14号、浩油、 门油系列等。 杂交油菜青油331、 垦油1号和H010面积已达1.3万公顷, 很有发展前景。 全区的瓜菜资源有10类近百种。 循化线辣椒、 乐都红皮蒜、乐都青椒、短把甘蓝、 青笋、地膜马铃薯等名优产品已走向国内外。 (8) 畜禽品种资源。 海东有许多适应性很强的优良地方畜禽品种, 主要有大通马、 青海毛驴、 黄牛、青海牦牛、 山谷型藏羊、 山羊、 互助猪和海东鸡等8个类种。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 先后引进了许多优良畜禽品种, 如苏联马、 关中驴、 荷兰牛、秦川牛、新疆细毛羊、小尾寒羊、 山东青山羊、 辽宁绒山羊,以及巴克夏猪、 长白猪、 苏白猪、 来航鸡、芦花鸡、星姑鸡、 长毛兔、 哈白兔等。 (9) 鱼类资源。 海东鱼类资源较少, 渔业生产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起步。 分布在黄河、 湟水、大通河中的土著鱼种有: 花斑裸鲤、 极扁咽齿鱼、 黄河褐裂尻鱼、 骨唇黄河鱼、褐腹重唇鱼、 互氐雅罗鱼和拟鲇条鳅等。 1967年青海省水产局从省外引进鲤、鲫鱼种, 在海东试养成功。 各地开挖鱼塘, 利用水库、涝池发展淡水养殖, 放养种类有鲤、 草、 鲫、鲢、鳙、 团头鲂等鱼种。 进入90年代后, 又先后引进并成功繁育养殖了池沼公鱼、 大银鱼、 虹鳟鱼等名贵鱼种。 (10)矿产资源和农村资源。海东地区矿种较多,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大理岩、石英岩、石膏、砂金、石墨、石棉、玉石、萤石、硅石、泥炭、高岭土、芒硝、硫铁矿、重晶石、铬、铅、锌、磷、镍、铁、铜等37种,212处,其中非金属及建材矿点107处,金矿点29处、玉石矿点3处、燃料矿点14处。矿产总储量21.25亿吨、石灰岩9.22亿吨、石膏1.55亿吨、灰岩1 207万吨、石英岩7 639万吨、黏土1 082万吨,磷矿1.58亿吨、煤1 255万吨,硅石1 482万吨。 海东农村生物能源主要有农作物秸秆、畜粪、柴草和泥炭,总量33.20亿千克,折合标准煤9.65亿千克。常规能源中的水电资源丰富,在建和拟建项目有李家峡、公伯峡大型水电站。农村新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和少量的沼气及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在农村能源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节约与开发并重”的工作方针,先后建成农村能源示范县4个,示范乡20个,示范村60个,推广太阳灶1.25万台,营造薪炭林9 615公顷,S195柴油机节能改造1 650台,修建节能型日光温室475公顷,保温畜禽舍1.62万座,沼气池146处;建立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示范户30户,形成了节约32.64万吨标准煤的新能源开发体系。 (11)农村劳动力资源。海东地区是青海的人口密集区。1997年末,全区农村人口182.76万人,占总人口的86.7%,实有农村劳动力90.9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9.8%。按所从事行业分,农林牧渔业劳动力74.63万人,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76.96%;工业劳动力4.35万人,占4.48%;建筑业劳动力2.4万人,占2.48%;交通运输业劳动力2.83万人,占2.92%;贸易餐饮业劳动力2.05万人,占2.11%;其他非农劳动力4.71万人,占4.86%。按照每个劳动力承担0.67公顷地计算,全区尚有农村剩余劳动力29.53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32%,劳动力资源丰富。 ☚ 第二节 海东地区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
一、农业自然资源 一、农业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省境西部,北邻甘肃省,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州府驻德令哈市,距省会西宁市514公里。辖德令哈、格尔木2个市、乌兰、天峻、都兰3个县,茫崖、大柴旦、冷湖3个行委。人口31万,以汉族为主,有蒙古、藏、回等少数民族2.1万人,占总人口的6.9%,藏族3.1万人,占总人口的9.9%。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石油、天然气、煤、铁、锌、铅等,其中湖盐、氯化钾、硼、锂、石棉、灰岩、硅灰石、溴等8种矿藏储量居全国之首。境内的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土地面积325787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土地面积的45%。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有耕地4.73万公顷,园地0.02公顷,共占全州土地面积的0.15%;林地28.54万公顷,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0.87%;牧草地928.70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8.5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44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0.11%;交通用地3.30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0.10%;水域冰川面积82.11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52%;未利用或难利用土地2207.03万公顷, 占总土地面积的67.74%。 柴达木盆地尚有宜农地30.35万公顷, 其中土地质量好, 水资源充足, 开发后易形成高产稳产农田的一类宜农地2.17万公顷, 可供近期开发; 土地质量中等, 农业利用稍有限制, 需要一定的改良措施及水利工程投资的二类宜农地9.40万公顷, 可供中期开发; 土地质量较差, 地下水位较高, 土壤盐化较重,改良困难, 农业利用受到很大限制的三类宜农地18.78万公顷。 (2) 林业资源。 天然林主要是: 寒温性常绿针叶林和中温带荒漠灌木林。寒温性常绿针叶林主要有祁连圆柏林和青海云杉林2个类型, 分布于德令哈、 希里沟、都兰、 香日德4个林区, 分布海拔高度3 650~4 050米。祁连圆柏是海西天然林区最主要的树种,多为纯林, 少量与青海云杉混交, 生长不良, 林相残败, 更新极差。 青海云杉集中分布在希里沟林区, 都兰林区有少量的分布, 生长良好, 林分稳定, 林相较整齐。共有天然乔木林面积3 211.8公顷, 天然乔木疏林面积9644.9公顷, 林木蓄积量52.94万立方米。灌木林资源主要分布在昆仑山、 祁连山山地和柴达木盆地、 茶卡盆地的戈壁、 荒漠、 盐碱滩地, 灌木林地面积26.8万公顷。 山地灌木树种有山生柳、 金露梅、箭叶锦鸡儿等; 盐碱地和沙地树种有柽柳、 白刺、 麻黄、 梭梭、 沙拐枣、 枸杞等; 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河谷、河漫滩分布有水柏枝、 沙棘等。 1956年开始规模造林, 特别是 “三北” 防护林工程实施以后, 人工林有较大的发展, 每年造林500~700公顷。 人工林资源包括农田防护林、 四旁植树、绿化林及少量的用材林, 集中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南北公路沿线的城镇、 居民点和国有农 (牧) 场, 以德令哈地区、 希里沟—赛什克地区、察汗乌苏地区、 香日德地区、诺木洪地区和格尔木地区为主, 树种大多为青杨, 少量为青杨沙棘混交林。 全州有人工林5 280公顷, 四旁植树1 160万株, 林木蓄积量79.86万立方米。 另外还有600多公顷的柴达木枸杞经济林。 除上述林木资源外, 在格尔木市托拉海河两岸还有衰退稀疏的胡杨林1 133公顷; 都兰县乌拉期泰河谷分布有残存的青杆杨千余株。 (3) 畜牧业资源。 全州牧业草地为928.70万公顷, 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28.51%, 可利用草地面积709.83万公顷, 占草地面积的76.43%。 草地划分为6类, 11个亚类, 19个草场组, 50个草场型。 草地类型有: 高寒干草原、 山地干草原、 山地荒漠、 高寒荒漠、 高寒草甸、 山地草甸。 柴达木盆地东部为山地干草原类; 中部为典型荒漠—山地荒漠类; 西 (北)部多为戈壁和流动沙丘类。 草地产草量较低, 在可利用草地中亩产小于100千克的面积达499.6万公顷,占70.38%, 平均产草量为89千克/亩。 草地植被稀少, 群落组成简单, 植株矮小, 覆盖度低, 以盐旱生植物为主。 全州建人工草地1.6万公顷, 围栏草地18.73万公顷, 畜棚圈7 991个, 人畜饮水管道33条278公里。 据计算, 全州牧业草地共可养564.89万只羊单位, 平均1.27公顷草地可养1只羊。 1997年底, 全州有大牲畜10.4万头, 绵山羊93.98万只, 猪0.19万头。 畜禽品种有: 牦牛、柴达木黄牛、 藏系羊、 毛肉兼用半细毛羊、柴达木绒山羊、 柴达木马、 柴达木双峰驼、 猪、 鸡、兔等。 (4)水资源。 海西州发育大小河流160余条, 常年性河流30多条, 多为内流水系, 集高山汇水和冰雪融水汇流于盆地低洼地区。 其中, 较大河流有鱼卡河、 巴罗更河、 巴音河、都兰河、沙柳河、察汗乌苏河、夏日哈河、 香日德河、伊克光河、诺木洪河、 大格勒河、格尔木河、 那棱郭勒河、 布哈河等。 据水资源调查, 全州有水资源量127.629 (含入境水量)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123.867亿立方米,地下水63.547亿立方米, 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量59.785亿立方米。 柴达木盆地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区水资源总量为49.616亿立方米 (含入境水量), 其中地表水46.483亿立方米, 地下水为36.220亿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量为33.087亿立方米。 柴达木盆地干旱少雨, 蒸发强烈, 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 水资源和水利工程设施是绿洲农业综合开发的决定性条件。 柴达木盆地各河流水质良好, 一般矿化度在0.200~0.759克/升之间, pH值7.5~8.5, 灌溉系数一般大于12.0, 各种有害物质均未超标, 是较理想的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地下水水质受气候、 地形、水文、地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山丘或山前冲积、 洪积扇地带, 径流过程以溶滤作用为主, 因而水质良好, 一般矿化度在1.0克/升, 地下水位较深;至冲、洪积扇裙前缘, 地下水埋藏深度越来越小, 径流条件变差, 盐化作用加强, 矿化度随之升高, 水质恶化; 到盆地中心地带形成盐水或卤水。 矿化度从1.0克/升逐渐增加, 绿洲细土带下缘为3.0~10.0克/升, 湖泊带矿化度高达100~415克/升。 (5) 野生动植物资源。 海西州地域辽阔, 地貌类型多样, 生态环境条件复杂。野生植物以高寒植物为主, 其次为荒漠植物和草原植物, 森林植物很少。 由于长期适应寒冷、干旱、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条件, 有其特有的生态特征: 植株低矮, 多丛生状, 具深根性, 多为地下芽生活型, 营养繁殖多于种子繁殖, 泌盐功能较强, 种类单纯, 植物稀疏等。 区内植物类型主要有森林、 灌丛、 草原、 荒漠、 草甸、 垫状植物、水生及沼泽植物。 野生植物中药用植物多, 有75科608种,国家重点药材品种53种,资源蕴藏量达7.63万吨。 野生动物分布和种类随着地理生态环境的差异而异,特定的生态环境,繁衍出特有动物。从生态的角度,野生动物的分布规律综合归纳为以下六类:高山裸岩动物群,海拔4 000米以上,有藏雪鸡、高山雪鸡、鹰等;森林灌丛动物群,海拔3 500米以上,有血雉、马鹿、白唇鹿等;草原动物群,海拔3 000~4500米,有野牦牛、野驴、藏原羚、旱獭、高原兔、金雕、草原雕、秃鹫等;荒漠半荒漠动物群有鼠兔、野驴、野骆驼、崐狐、荒漠猫、狼、棕熊、岩鸽、斑鸠和百灵等;水域动物群有灰雁、斑头雁、黑颈鹤、棕头鸥等;农田区动物群有麻雀、岩鸽、兔等。野生动物突出的特点是大型动物和珍稀动物资源量大。据调查考察推算,经济价值较大可供狩猎的野生动物资源,兽类有374.3万头,禽类41.21万只,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经济禽兽12.75只。已查明的野生经济动物有上百种,鸟兽类差不多各占一半,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动物有30多种。如野骆驼、野牦牛、白唇鹿、藏羚、雪豹、黑颈鹤、金雕、马鹿、棕熊、鹅喉羚、盘羊、麝、天鹅、雪鸡等。 (6)气候资源。由于地处大陆腹地,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受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的阻隔,难以进入,加之海拔高,从而形成了终年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四季不分明的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全州热量总趋势是从东向西逐渐升高,年均气温:天峻-1.5℃,德令哈3.6℃,察尔汗4.8℃,四周山地一般在0℃以下;0℃等值线大致位于海拔3 300~3 500米之间。柴达木盆地年均气温1.1~4.8℃,最热月11.5~18.0℃,最冷月-10℃~-15℃之间,农作物生长季(≥0℃)积温1 891.8~2 821.4℃,能满足一季农作物的生长要求。降水量甚少,且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8月,占年降水量的70%~80%。降水量地域分布上由东向西递减,东部天峻327毫米,香日德166.8毫米,西部冷湖仅17.1毫米;四周山地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多在200毫米以上,海拔5 000米以上的高山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一般地区的年太阳辐射量698.6千焦/平方厘米以上,高者达897.6千焦/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在3 000小时以上,高者达3658.5小时,日照百分率70%以上。太阳辐射和日照仅次于西藏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是我国光能资源丰富地区,光温生产潜力大,有利于农林牧业发展。 ☚ 第三节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
一、农业自然资源 一、农业自然资源(1) 土地资源。 全州耕地面积6.80万公顷, 集中分布于海拔较低, 热量条件较好的门源县浩门河两岸和青海湖的湖滨地区。 有林地面积28.90万公顷,牧草地 244.22万公顷, 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65.9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9.29万公顷, 交通用地面积3537.41公顷, 水域面积30.21万公顷, 未利用的土地共50.50万公顷。 (2)林业资源。 全州森林资源覆盖率为4.68%,其中乔木林覆盖率为1.17%。 常见的针叶树种有: 青海云杉、 油松、 祁连圆柏; 阔叶树种有: 青杨、 山杨、小叶杨、垂杨 (八宝杨)、 白桦、 红桦、糙皮桦;灌木以柳类、 茶麂子、旬子、绣线菊、 蔷薇、 花楸、杜鹃、 忍冬等属植物居多。 全州林业用地面积为220 369公顷, 其中有林地面积为40 815公顷, 疏林地面积为4 763公顷, 灌木林地面积为121 236公顷, 苗圃68公顷。 活立木蓄积量为4 844 792立方米。 (3) 畜牧业资源。 全州有天然林草场面积264.81万公顷, 可利用草场面积 232.83 万公顷, 占87.92%。 主要草场类型有: 平原荒漠草场类、 山地干草原草场类、 附带草场类、 高寒干草原草场类、 高寒草甸草场类等五大类型。 以高寒草甸草场类为主,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75.81%。 各类草场平均亩产可食青草143.05千克, 全年共产可食鲜草49.96亿千克, 每只羊每天采食青草以4千克计算, 全州理论载畜量为342.19万只羊单位。 主要品种有藏系羊、 山羊、半细毛羊、 牦牛、 黄牛、 大通马、 驴等。 (4) 水资源。 境内流量大于0.5立方米/秒的河流有61条, 其中外流水系流量大于0.5立方米/秒的河流有24条, 祁连山内陆水系流量大于0.5立方米/秒的河流21条。 全州多年平均径流量58.57亿立方米,人均水量27 700立方米, 高于全国人口水量2 300立方米的12.3倍, 全省人均水量2000立方米的13.7倍。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门源盆地大通河谷, 水量大、埋藏浅、 开采方便, 年综合补给量2.85亿立方米, 可开采量1.4亿立方米, 水位埋深一般小于10米。 (5) 野生动植物资源。 州境野生动物种类有100余种, 著名的有野牦牛、 野驴、 盘羊、 白唇鹿、 马鹿、 岩羊、 普氏原羚、藏羚、雪豹、 马麝、 马熊、 雪鸡、蓝马鸡等。 位于刚察县境内的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为我国八大鸟类自然保护区之一, 每年春夏聚集斑头雁、鱼鸥、棕头鸥、鸬鹚等候鸟16.5万余只。 州境内植物资源丰富, 尤其是药用植物达600余种, 有许多名贵药材, 主要有大黄、 贝母、黄芪、 党参、 虫草、 篇蕾、 杜鹃等, 据调查重点野生植物药材蕴藏量达51.7万吨。 除药用植物外, 芳香油类植物有蔷薇、 薇孔草、藏忍冬、 瑞香等; 淀粉类植物有鹅绒委陵菜、 珠芽蓼、 圆穗蓼、 大黄、 苦荞、 黄精等; 糖类植物有花楸、 沙棘、小檗等; 野生食用植物有荨麻、蕨菜以及多种食用菌类等; 油脂类植物有播娘蒿、 杜鹃等; 纤维类植物有鬼箭锦鸡儿、 荨麻、 瑞香、 棘豆、 忍冬等; 其他还有野生观赏类植物, 富含色素植物和蜜源植物等经济植物。 (6) 气候资源。 海北州平均气温较低, 年平均气温在1℃以下, 其中祁连山地西段的托勒、野牛沟等地低于-2℃, 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低于2 000℃。全州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 门源县降水量稍多, 为537毫米, 托勒等地在200毫米左右。光能资源十分丰富, 日照时数在2440~3 14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在547~740千焦/平方厘米。 日照百分率为60%~70%之间。 主要农牧业气象灾害有: 干旱、 霜冻、 冰雹、 大风、 沙尘暴。 ☚ 第四节 海北藏族自治州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
一、农业自然资源 一、农业自然资源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属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为黄河源头地区。西邻本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和北部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接壤,东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相邻,东部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毗邻,南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相依。1952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果洛工作团进驻果洛开展工作,宣告果洛解放。1954年1月1日成立了果洛藏族自治区,1955年更名为果洛藏族自治州。全州面积76 442平方公里,人口127 374人,其中藏族人口115 365人,占总人口的90.57%,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保安族等民族人口12009人,占总人口的9.43%。辖玛沁、甘德、达日、班玛、久治、玛多6县,51个乡镇,半农半牧乡7个,纯牧业乡44个。首府驻玛沁县大武镇,海拔3720米。距省会西宁市440公里。 果洛州曾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的地方。1937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一部分长征到达州境的班玛、久治一带。红二方面军六军团直属部队当年书写在班玛县亚日堂乡子木达沟口石崖上的“北上响应全国抗日扫蒋斗争!安庆宣”的标语至今字迹清晰。红军走后当地群众称这条沟为“红军沟”。 全州有天然草场67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7.65%,可利用草场面积590万公顷,理论载畜量为962.56万羊单位,全州有草本植物700余种,其中牧草200余种。平均每公顷产草量3605千克。 果洛州境内群山耸立,著名的阿尼玛卿雪山和瑰丽神奇的年保页什则“神山”屹立在北部和东部,冰峰雄峙, 分外壮观。 巴颜喀拉山脉绵延南部, 最高海拔在玛沁县境内的阿尼玛卿雪山主峰6 282米, 全州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 地形起伏变化大, 高差多在500~2 100米之间。 果洛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气候特点是高原缺氧,大气含氧量仅占海平面的60%左右。 无明显的四季之分, 只有冷暖之别, 冷季长达8个月, 暖季只有4个月。 日照时间长, 全年日照时数25 103小时, 太阳辐射量强, 昼夜温差大, 全年无绝对无霜期, 灾害性的天气较为频繁。冬春季节常有雪灾、 风灾发生; 夏季以雹、 洪灾害为主。 一般每隔5—10年为一个自然灾害周期。极端最高气温28.1℃ (班玛)极端最低气温-48.1℃ (玛多), 年平均气温-1.3℃, 年降水量最少305.5毫米 (玛多), 最多776.1毫米 (久治),年平均降水量543.6毫米, 多集中在6—9月间, 最大风速30.0米/秒, 平均3.2米/秋季。 牧草生长期只有120天。 州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 主要有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 年地表水径流量111.4亿立方米。 以巴颜喀拉山脉为界, 北麓为黄河水系, 南麓为长江水系。 黄河自西向东纵贯果洛全境, 长760公里。 湖泊众多, 水域面积分别为610平方公里的鄂陵湖和560平方公里的扎陵湖俗称姊妹湖, 清澈见底, 鱼肥水美。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种类多, 属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有雪豹、 西藏野驴、 白唇鹿、 野牦牛、 麝、黑熊和胡兀鹫、蓝马鸡、各种隼等珍稀兽类和鸟类。鳇鱼资源也十分丰富, 储藏量在50万吨以上。 199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林业部同意建立 “青海黄河源国际狩猎场”, 规划设计3个狩猎点, 经营面积共37万公顷。保护和繁殖为目的的饲养鹿场6个, 存栏白唇鹿和马鹿共293只, 当年生产鹿茸119千克。 冬虫夏草、 贝母、雪莲、大黄等名贵中药材全州各地均有分布。 果洛州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10余种, 矿产地12处, 其中, 大型矿床1处, 中型矿床3处。 主要矿产有铜、 煤、 钴、硫、 银等。 1998年生产原煤2.16万吨。 1990年8月, 现代化的 “青海一号”采金船在班玛县多卡金矿 “落户”投产。 1998年全州生产黄金104千克, 其中班玛县101千克, 占全州产量的97.12%。 州境内交通道路比较落后。 全州公路通车里程2 592公里, 其中省属822公里, 州属 (干线) 304公里。 ☚ 第八节 果洛藏族自治州 二、农业发展历程 ☛ 000269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