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农业生产责任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农业生产责任制

一、农业生产责任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福建省许多地区农村受到了安徽等省农民推行包产到户的影响,开始悄悄地试行家庭联产承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受到上下各个方面的抵制和批判。
1979年1月,中共中央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给全国各地讨论试行。这两个文件都比较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落后现状同现代化之间存在着极其尖锐的矛盾,认真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要求各地认真纠正农村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切实维护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把农业尽快搞上去。《决定》明确提出:我们对农业的领导,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按照群众利益办事,尊重和保护社员群众的民主权利。《决定》还具体规定了25条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政策措施,《决定》的下发,标志着我国农业体制改革浪潮的开端。此后,中央还陆续制订了一系列有关农村改革的政策,从而在广大农村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由于受当时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福建农村改革比全国先进地区落后了一步。在安徽、四川、广东、云南等省大力试行生产责任制实践时,福建省仍在批判“三自一包”,不少地方仍在“割资本主义尾巴”。后来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单位也主要以包工到组和包产到组为主要形式。到1980年底,全省建立大田责任制的12.8万个农村核算单位中,实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即不联产)形式的占38.7%,实行包工包产联产计酬责任制形式的占30.8%,包干到户的才占0.2%,其它形式的占30.1%。实行以包工、包产到组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生产管理上实现了因地制宜,在分配上解决了作业组之间的平均主义问题,对生产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仍未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管理上过分集中和农户之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弊端,与当时农村的落后生产力水平仍不适应。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讨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并将会上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以“通知”形式下发各地。“通知”肯定了安徽、四川等地的改革经验,明确肯定“包产到户”(包括“包干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管理形式。随着“通知”的下发贯彻,长期困扰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极左思想得到了解除,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合作经济体制,开始逐步代替旧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
在中央明确肯定“大包干”的社会主义性质后和在全国农村改革的推动下,1981年1月21日,福建省委召开地(市)、县书记会议,强调指出,把农业搞上去是带动全局的大事。在当时省委领导有力推动下,福建农村体制开始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普遍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到1983年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生产单位已占全省生产队总数的96.4%,其它联产形式占3%,实行不联产形式的只占0.6%。福建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首先从大田生产责任制突破,然后逐步向林、牧、渔、副各个生产部门延伸,并经历了不断发展、演变和完善的过程。一般都经历了从不联产到联产,从联产到组到联产到劳、户,从间接联产到直接联产,即从包产到包干的发展过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以前的集中管理、统一经营、统一调配劳动力、统一分配劳动成果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模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点:
❶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可以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
❷其劳动成果“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把农民的劳动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彻底克服了“大锅饭”的弊端,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❸符合人多地少的国情省情,农民可以通过精耕细作、集约经营,增加产出和经济收入;
❹可以发挥农村家庭经营农副业结合的传统特点, 统筹安排家庭劳动力,做到农忙务农、农闲搞工副业,或者通过家庭内部分工,逐步把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扩大农村社会分工,促进农村自然经济向专业化、社会化的商品经济转化。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彻底改变了长期束缚农村干部群众的极左观念, 广大农民逐步从封闭、僵化的“一大二公”体制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 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这种长期压抑的潜能犹如火山爆发一样迸发出来, 猛烈推动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198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99.05亿元,比1980年增长47.8%,比1978年增长65.9%;出售农产品价值48.71亿元,比1980年20.66亿元增长1.36倍,商品率达5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7.54元、1980年的171.15元提高到1985年的396.45元;口粮也从1978年的200.5公斤、1980年的253公斤增加到1985年的293公斤,人均生活消费从1980年的157.7元增加到1985年的351元,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生活消费品进入一部分农民家庭。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还在于可以发挥我国农村家庭经营的农副业结合的特点, 可以统筹安排家庭劳动力,农忙务农、农闲搞工副业,或者通过家庭内部分工,逐步把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林、牧、副、渔和工、商、运、建、服等经济领域,扩大农村的社会分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发展,一批以商品生产者面貌出现的专业户应运而生, 促进了农村自然经济向专业化、社会化的商品经济转化。1985年,全省农村各业承包专业户和自营专业户共36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8.2%。与此同时,主要由专业户发展起来的, 从事各项专业生产经营的新的经济联合体达4.9万个,参加农户达23万多户,占全省总农户的5%。以上两者合计, 占全省总农户的13.2%。由于它们发挥小而专的特点, 把我国传统的农民家庭小型经营的优点与商品经济的社会化专业生产巧妙地结合起来,产生巨大的经济活力,成为农村商品生产的生力军。如建瓯县1984年专业户承包造林0.4万公顷,占全县造林面积的63%; 承包经营茶、果、竹3.5万公顷, 占全县的57%;专业户生产的主要农副产品除粮食外一般占全县总产量的60%左右。南安县仑苍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当地农民发挥传统铁匠优势,先后创办了500多家家庭工厂,专门从事水暖器材生产,从业劳力8000多人,占全镇劳力总数的2/3,成为省内外闻名的水暖器材专业村镇。有些地方在专业户的吸引和带动下,发挥了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优势,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全省涌现800多个专业村和一批专业市场。从专业户诞生,到各种形式新的经济联合体以及专业村、专业市场的出现, 人们可以看到农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一个雏型,有助于进一步肯定家庭经营的历史地位和积极作用。

☚ 第六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
0000835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