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1937年以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1937年以前

一、1937年以前

1935年前, 已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陕北组成的西北根据地, 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 人口90万人, 有县城6座。这是在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领导下,从1931年起在游击战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块根据地。这里历史上就属偏辟落后地区, 封建压迫严重。人民政权建立后, 在大部分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农村生产力得到初步解放, 粮食生产有所增加。又建立了牧场, 发展了集市贸易, 发行了货币, 物资得到交流, 人民生活初步改善。
1935年10月, 中共中央及毛泽东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从1937年3月, 改名为陕甘宁边区。从此这里成为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延安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过13个春秋的地方。在此期间, 陕甘宁边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模范根据地, 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被誉为 “革命圣地”、“民主圣地”。
1937年1月, 中共中央机关由志丹县 (原保安县) 进驻延安城, 同年9月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成立初期, 辖26个县, 有150万人口,总面积为12.96平方公里。以后全区的行政区划几经变迁, 面积、人口和所辖县在各个时期不尽一致。
陕甘宁边区当时处于偏远落后的农村环境, 农业生产是经济的主体。1937年, 全区共有耕地57.51万公顷, 其中灌溉面积仅53.4公顷。耕地以山地为主,沟壑纵横。北部全是山地, 南部有一部分原地。全境海拔较高, 达1 000~1 300米, 年降雨量较少, 约为400~600毫米, 且年际变率大, 分配很不均匀, 水土流失严重, 气候干燥, 十年九旱。过去在封建地主的残酷剥削下, 农民靠简单落后的生产工具劳动, 普遍是体力刨掘, 甚至还有 “刀耕火种” 的原始耕作。所以, 陕甘宁边区初期的农业生产是以铁木农具为主、畜力为主、手工操作为主、农家肥为主的 “四为主”状态。农业生产结构以粮食为主, 产量低而不稳, 平均每亩只有20多千克, 荒年有时颗粒无收。1937年全区粮食产量为16 740万千克。主要粮食作物北部以谷子、高粱为主, 另有荞麦、糜子、土豆 (马铃薯、洋芋)、豆类等; 南部原地以小麦为主, 兼种部分杂粮; 沿黄河一带盛产红枣。
畜牧业在边区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陕北曾是 “水草丰美, 土宜产牧, 牛马衔尾, 群羊塞道”。秦汉以后, 种植业不断向陕北扩张, 农、牧业几经更迭, 畜牧业逐渐衰落, 失去了在农村经济中的优势地位。边区的家畜 (禽) 主要是黄牛、驴、绵羊、山羊、马、猪和少量的鸡。黄牛是耕畜, 驴是主要的运输力, 羊是肉食和被服材料的主要来源。据1938年14个县上半年统计, 共有役畜黄牛102 676头, 驴70 810头, 骡马1 468匹。
林业也是边区农业的组成部分之一, 全边区有森林面积4万平方公里, 依河流山脉自然环境, 划分为九源、洛南、华池、分水岭、南桥山、关中、曲西7个林区。林区产漆、五倍子、木耳和中药材。
边区的副业以贩盐、挖卖药材、纺毛线、养蚕为主,纺毛线以自穿为主。主要出境物资为食盐、皮毛、药材等。当时人民生活还很贫困, 过着“糠菜半年粮” 的日子。住的是土窑洞, 穿的是土布衣服。这是陕甘宁边区初期的农村情景。

☚ 第一节 农业发展历程   二、1937—1939年 ☛
0002782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