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䂬溪诗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䂬溪诗话 䂬溪诗话南宋黄徹作。十卷。作者曾寓居兴化䂬溪,故名。此书论诗不尚浮华,注重风教,自称“凡心声所底,有诚于君亲,厚于兄弟朋友,嗟念于黎元休戚,及近讽谏而辅名教者”, “辄妄意铺凿,疏之窗壁间”;对那些“士之有意于为善,而数奇不偶,终不能略展素蕴者”抒发“胸中愤怨不平之气”的篇章,也表示赞赏。这些见解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意义。由于作者本人工诗,故对古人诗歌艺术成就的分析颇有可取之处,但亦有迂阔之论。本书收入中华书局1983年《历代诗话续编》中。 ☚ 浩然斋雅谈 对床夜语 ☛ 䂬溪诗话 䂬溪诗话诗话著作。 宋黄彻撰。 黄彻(?—约1162前后),字常明,莆田(今属福建)人,一说邵武(今属福建)人,或以为家本莆田而占籍于邵武者。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历官辰州溪县丞、县令,沅州军事判官,又历知麻阳、嘉鱼、平江等县。宦游十馀年,以拙直忤权贵弃官,归隐于兴化䂬溪。该书十卷,前有自序及孝宗乾道四年(1168)陈俊卿序,后有其子黄廓、同宗黄永存、其孙黄焘、澧阳聂棠及清朱彝尊、黄摸等跋。据诸序跋可知,该书约成于黄彻卒前数年间,乾道五年(1169)由黄永存初刻于蕲春,继由黄廓再刻于家塾,后又由黄焘三刻于宁宗嘉泰三年(1203),聂棠四刻于度宗咸淳五年(1269),可见当时刊刻之盛。其自序称:“诗话之集,皆因前人之语而折衷之,不敢私自有作焉。”故书中除自撰外,亦多采摭前人诗话,而于《陈辅之诗话》、《漫叟诗话》转录尤多。其论诗以儒家传统的“风教”说为旨归。然书中“以守正之过,至拘执不得诗人意者,亦往往有之”(张宗泰《鲁岩所学集·跋䂬溪诗话》)。 如称李白诗无补于社稷苍生,不当与杜甫齐名;指李商隐《咏淮西碑》诗“言讫屡颔天子颐”,说“人臣言不当如此”;赞杜甫诗“多用经书语”,“造次不忘君”,至比杜甫为孟子,推崇备至,并多以六义风教之说曲解杜诗等等,均不免迂腐拘执。书中对黄庭坚所说诗“非强谏争于庭,怨詈于道,怒邻骂坐之所为”不以为然,也是以“忠臣义士,欲正君定国,惟恐所陈不激切”这种儒家的忠君直谏观念出发的。凡此,实际上反映了南宋道学家的诗学见解。书中值得注意的较好的见解,一是重视作家的知识修养和生活经历,如称“书史蓄胸中,而气味入于冠裙;山川历目前,而英灵助于文字。太史公南游北涉,信非徒然”,既不否认书本对于创作的作用,又更强调经历漫游、开阔眼界对于创作的重要意义。这与江西诗派偏重于向书本学习不同,也与当时的一些道学家把诗变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不同。二是重视对诗句进行语法修辞方面的研究,如举韩愈“一蛇两头见未曾”、苏轼“迨此雪霜未”等诗句说明倒装句式的运用,举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但使残年饱吃饭”等说明“个”、“吃”之类俗字的运用等,均能独辟蹊径,给人启示。凡此,皆其可取之处。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历代诗话续编》本。 ☚ 岁寒堂诗话 韵语阳秋 ☛ 䂬溪诗话 《䂬溪诗话》十卷, 宋黄彻撰。 ……其论诗, 大抵以风教为本,不尚雕华。然彻本工诗,故能不失风人之旨,非务以语录为宗,使比兴之义都绝者也。 其持论不尚雕华,惟存风教,与《韵语阳秋》略同。然彻本工诗,尚未至以有韵语录锢天下之性情也。 䂬溪诗话南宋黄彻著。10卷。有人民文学出版社86年校注本。《自序》谓其评述作品是以“诚于君亲,厚于兄弟朋友,嗟念黎元休戚及近讽谏而辅名教者”,皆略而不述。他主张诗歌应有补于教化,反映民生疾苦,发挥讽谕作用。这是受了《与元九书》的直接影响的。书中用相当多的篇幅赞颂儒家的“仁”,论诗以杜甫为主,认为杜诗“有仁民爱物意”,“一言一咏未尝不在于忧国恤人”,“其语默所主,君臣之外,非爷子兄弟,即朋友黎庶也。”认为应该把杜甫比作孟子。书中常援引儒家经典来与杜诗相互阐发,籍以弘扬杜诗的思想性。不过,著者为了宣传其忠君爱国的儒家观点,析诗时有牵强之嫌。如认为杜甫《又观打鱼》描述捕鱼情景的诗句都有所指。在李杜优劣论中扬杜抑李。抹杀罗隐《西施》则是女人祸水意识的流露。清人曾诋其拘牵文意、失之过迂处。在诗歌艺术形式方面,虽然谈得较少,却极有创见。诚如郭绍虞《宋诗话考》所列:“是书卷一‘诸史列传’条,论杜诗变化之例,有类左氏;‘子美世号诗史’条,论杜诗叙事史笔森严未易几及;卷二‘老杜《畏人》有云’条,言诗人游戏篇章自有前后不相应之例;卷三‘《宾客集》’条所举皆利用事物异各以为对偶之例;‘老杜十暑岷山葛’条言老杜诗记岁月之新例,及白乐天质直叙事之格;‘山阴野雪兴难乘’条又为斡旋其语使就音律之例;‘韦应物《赠韦侍御》’条为用事不拘故常之例;‘梦得《送周使君》’条乃二字用事与一字用事之例;卷四‘杜诗四韵并绝句’条为杜诗类似记体之例;‘古人作诗’条为诗用经史全句之例;‘律诗有一对通用一事’条为一事分用一联之例;‘老杜途空反遭俗眼白’条为倒用古事之例;杜云‘嗜酒狂嫌阮’条为融化故事而以姓置句末之例;‘用自己诗为故事’条为称引己作之例;‘临川萧萧出屋千寻玉’条为不名其物有类隐谜之例;卷五‘张无尽尝和山字韵’条为语词割裂之例;‘庄子文多奇变’条为文法颠倒之例;卷七‘杜诗多用经书条,为杜诗连用经语之例;‘数物以个’条为杜诗运用俚语之例;‘杜甫有一字凡数十处不易’为作家有常用字之例;卷十‘李商隐诗’条为诗积用故实之例。类此所举皆通而不滞,……能为论诗另辟途径,则固无可否认者也”。 䂬溪诗话 䂬溪诗话宋·黄彻撰。 十卷。彻 (生卒不详),字常明,蒲田(今属福建) 人。徽宗宣和六年进士。历任辰溪县令,沅州军事判官,嘉鱼令等职。书成于高宗绍兴年间。自序评诗宗旨以“诚于君亲,厚于兄弟朋友,嗟念黎元休戚及近讽谏而辅名教者”为重,“至于嘲风雪,弄草木,而无予于比兴者皆略之”。其持论大抵以风教为本,重在诗“有辅于名教”,道学家习气甚重。故在对具体诗人、诗作的品评中,常常拘牵文义,妄加穿凿,往往非迂则固。通观全书,抄袭转录雷同之文,亦复不少。但在诗歌诗例方面,却能观其通而窥其微,创立类例,已浅识语法修辞之规律,对研究中国古代修辞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后人修辞学著述也有所影响。诗话以论杜甫为主,强调诗歌反映现实,关心黎民疾苦的世教讽谕作用。但对诗歌的艺术特点有所忽视,在评诗中有褒杜 (甫) 贬李 (白) 的倾向。提出作诗要“巧于用事”的主张。认为用事造语,皆有出处,然而“用事之法,不拘故事”,当“用其义,而隐其语”。还主张作诗不尚雕华,要求形式服从于内容。强调凡造意立言,须“为天下后事虑”,“当于理,则绮丽风华,同入于妙”。故极崇杜诗是“穷尽性理,移夺造化”,妙绝古今。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学海类编》 本,《历代诗话续编》本。 ☚ 冷斋夜话 竹坡诗话 ☛ 䂬溪诗话诗话。宋人黄彻撰。十卷。彻字常明,莆田(今属福建)人。宣和进士。官至平江令,以忤权贵弃官归,张浚欲辟之,不肯就。弃官后寓兴化䂬溪,诗话因此而名。自序谓:“诗话之集,皆因前人之语而折衷之,不敢私有作焉。”实则除转录之外,也有自撰。以论杜甫为主,强调诗歌反映现实,关心生民疾苦。有一定进步倾向。而评诗中流露出扬杜(甫)抑李(白)倾向,表现出宋人道学气息,不为公允。又过分强调诗歌世教讽谕作用,忽视诗歌艺术。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学海类编》本,《历代诗话续编》本。 䂬溪诗话十卷。宋黄彻(约1139前后在世)撰。黄彻,字常明。福建莆田人(《八闽通志》作邵武人)。生卒年不详。宣和六年(1124)进士,授辰州县丞,为官颇有政绩,后因忤权贵弃官,遂终于家。著有《䂬溪诗话》。是集为宋代诗论著作,凡十卷。集前有作者自序,申明撰写此书的主旨。集中论诗以儒家观念为宗,强调 “存风雅”、“辅风教”,对于 “以意为上”,“诚于君亲,厚于兄弟朋友,嗟念于黎元休戚,及近讽谏而辅名教者”,均充分肯定之;相反,于“嘲风雪,弄草木,而无与于比兴者”,则一概贬抑。如极力推崇杜甫,说他 “一饭不忘君”,可比孟子,而对李白则时有微词。对诗需 “巧”于 “用事”,注意 “用其意而隐其语”等诗歌创作问题亦有所涉及。郭绍虞《宋诗话考》曾评论指出:“此书独能在诗格诗例方面,另出手法,以创办语法修辞之规律”,其功不可没。有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点校本。另有聚珍版本、《知不足斋》本、《学海类编》、《四库全书》本、《历代诗话续编》本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