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双调〕落梅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双调〕落梅风秋千院,拜扫天,柳荫中躲莺藏燕。掩霜纨递将诗半篇,怕帘外卖花人见。 〔落梅风〕《春情》是著名元散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散曲小令,〔落梅风〕是曲牌名,即音乐调子的名称,小令的真正题目叫《春情》。 题目叫《春情》,所以头三句写的是春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在这秋千闲挂的深宅大院里,人们都趁着清明时节出去扫墓踏青了,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是在柳树的浓荫里,一对对莺燕在呢呢喃喃地悄悄说着情话。这三句,从字面上看,是写这个深宅大院里的环境,并未直接描绘大地的春天景色,但是,“拜扫天”(即扫墓的日子,春天扫墓多在清明前后),“柳荫中躲莺藏燕”,已给我们透露出大地春光旖旎的消息:阳春令月,鸢飞草长,柳绿花红,燕语莺啼。这是一个多么明媚而惹人心醉的春天! 怀春少女,正被这醉人的春光、恼人的絮语,撩拨得春心跳动、春情荡漾呢。尽管作者只写了这静悄悄的大院,可是你只要一想到墙外喧闹的春意,便可体会到置身于这个环境中的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心情。开头三句,作者先隐去一笔,专意写景,却给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环境和氛围。 其实,“躲莺藏燕”四字,已巧妙的暗喻了男女间的幽会。有了这个伏笔,末两句写人就显得自然。“掩霜纨递将诗半篇,怕帘外卖花人见”。这个少女,瞅准了全家人都出去的当儿,在欣喜中怀着激动颤抖的心情,主动约见了自己的情人。在柳树的浓阴下面,把用白手帕盖着的情书,递给了应约前来的少年郎。“霜纨”是白丝绸织的手帕。“诗半篇”,指情书。少女的这个举动,无疑是大胆而且违反传统礼教的。然而这是一个天真活泼大胆热烈的纯洁姑娘,在这醉人的春光里,她怎能按捺得住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炽热的追求?传统礼教的禁锢,又如何拴锁得住早已窦开的春心?那如诗如歌的情书,倾注着少女多少温柔与甜蜜、幻想与真性。当然,这个少女在大胆之中未免仍带着几分顾忌。一个“掩”字,足见其半是娇羞,半是惊慌的微妙神态;“怕帘外卖花人见”,又是在兴奋之中怀揣着不安和紧张。然而这无损于少女的形象。这富有戏剧性的一笔,反而惟妙惟肖地活画出怀春少女活泼可爱的女儿态来。 在古代爱情诗词中,春,既指自然的春天也指少男少女间的爱情。作者紧扣题目,以散文诗的手法写景写人,而个中三昧,却是在写少女奔腾四溢的春情。整首小令清新俏丽,读之,犹如一注清澈的山泉沁人心脾。 〔双调〕落梅风这是一首送别的爱情曲,是作者赠给自己的女朋友珠帘秀的。可能作于元大德八年(1304) ,作者还朝为翰林学士时。 珠帘秀是元代一位著名演员,她和当时的杂剧、散曲作者有广泛的交往,如胡祇遹、冯子振、王恽、关汉卿等都有词曲赠给她。 《别珠帘秀》描写作者与珠帘秀分别时的离愁别绪,表达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开头三句是说欢会匆匆,只一会儿就早早离别了,让人十分悲痛,实在难割难舍。首名著一“才”字,说明欢悦时间的短暂; 次句著一“早”字,说明离别来得突然。由于两人感情深厚,在这种情况下的离别,自然使人更加痛苦和悲伤。“画船”二句写: 江上明月曾照见我们两人相会的欢悦,如今,珠帘秀坐着画船离去,只有一轮明月孤寂地映照着空荡荡的水面。这一句直接化用俞国宝《风入松》 “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的句意。作者把珠帘秀比作美丽的春光,她被船载去,仿佛春天被载去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黄庭坚《清平乐》的“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和白居易《琵琶行》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句子。这个结尾的画面,融情于景,景中见情,把凄切冷寂的场景和作者惆怅欲绝的心绪渲染出来了。 这首散曲构思奇特。作者没有叙述他们之间平日的交往情况,而是截取送别时的画面及个人当时的内心感受,巧妙地把人物、时间、环境和别时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写得很真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一篇“雅”和“俗”结合得较好的作品。 珠帘秀当时也有一首《寿阳曲·答卢疏斋》: “山无数,烟万缕,憔悴煞玉堂人物。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全元散曲》将此曲附于卢挚曲之后,题为《答前曲》,写珠帘秀虽然坐在船上,即将远去,但她的心却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知心朋友。她倚窗眺望,内心充满痛楚。更想那送别她的朋友何等难过,恨不能投身于滔滔东下的江水中去,了此残生。这样写,是想象,也是夸张,但确真挚动人。阅读这支曲子,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别珠帘秀》一曲,体会作者在曲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 〔双调〕落梅风爱情,在封建时代,由宗法制度所决定,在择偶标准上是门当户对、彩礼嫁妆,在完婚方式上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支散曲小令则肯定男女青年的私订终身,宣扬以人的才貌和心的至诚为择偶标准。这就是它反“传统”的进步意义。 这支小令表达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真挚爱情。“鸾凤配,莺燕约”,喻男女的匹配、爱情的盟约。这里是男子回顾与他所爱的女子的海誓山盟。“感萧娘肯怜才貌”中的“萧娘”,是唐以后对女子的泛称。如宋周邦彦《夜游宫》词:“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这句曲文是写男子对恋人的感激之情,感激她不从世俗的门第观念作为择偶标准,而是爱上了他的才华、品貌。他似乎也没有别的“资本”,是“除琴剑又别无珍共宝”的穷书生。“琴剑”,是书生的行装。如唐薛能《送冯温往河外》诗:“琴剑事行装,河关出北方。”行装当然不能送人。想到最后,身无长物,干脆坦率地告诉对方:“则一片至诚心要也不要? ”这对女方显然是一种考验。联系他“感萧娘肯怜才貌”,这位女子当然是经得住这种考验的。爱其“才貌”就许以“鸾凤配”,发下“莺燕约”。而今,又捧出“一片至诚心”,无疑会使恋人更加怜爱。把一片真诚相爱的心献给对方,这对相恋的男女来说是人间最可珍贵的东西。因为爱得至诚,才能使爱牢固、永久。在爱情生活中,假如没有这种精神上的吸引和感情上的联系,异性间的吸引就是平庸的,转瞬即逝的,即使是郎才女貌。诚如柏拉图所说: “凡俗的情人,爱肉体过于爱心灵的。他所爱的东西不是始终不变的,所以他的爱情也不能始终不变。一旦肉体的颜色衰谢了,他就高飞远走,毁弃从前的一切信誓。但是钟爱于优美心灵的情人却不然,他的爱情是始终不变的,因为他所爱的东西也是始终不变的。”(《文艺对话集》) 这支散曲语言通俗、直露,但构思精巧,文笔新颖。全篇的中心是表达男子的“一片至诚心”,却从海誓山盟写起,而后补充说明爱情基础;写爱情基础,又不直接说出,由“感萧娘肯怜才貌”以衬托自己献出的“一片至诚心”;为使“至诚心”更加突出,再以“除琴剑别无珍共宝”加以衬托;最后,“至诚心”又不直接说出,而出之以反问:“则(只)一片至诚心要也不要? ”有意在言外,馀音绕梁之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