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吕〕红绣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吕〕红绣鞋

 裁剪下才郎名讳,端详了展转伤悲。把两个字灯焰上燎成灰,或擦在双鬓角,或画作远山眉。则要我眼跟前常见你。
 这首小令好似一组电影特写镜头,作者抓住了一个女子对情人思念的一组动作,加以细致形象地描摹,从而揭示了这个女子对情人无限眷恋,一往情深的内心世界。
 小令一开头就描画了这个女子一个很奇特的动作。因为思念情郎心切,她在百无聊赖中竟裁画剪就了情郎的名字。她把亲手裁剪下的情郎的名字端详来端详去,左看右看也看不够。这哪里是端详情郎的名字,分明是从那名字看到了情郎的音容笑貌,由此在她内心里已浮荡起往日多少甜蜜的回忆。回忆是甜蜜的,但毕竟都已经成为过去。而今情郎和她却天各一方,望着情郎的名字,她猜测着情郎如今是否也在思念她,还是情郎已另有新欢? 她颠过来倒过去,面对自己裁就的情郎的名字,苦苦地思念着。往日情浓,今日却相会无期,她不由得越看越伤悲。越伤悲却越思念,这种思念之情终于又爆发出女子的第二个奇特的动作。
 这女子把剪裁就的情郎的名字放在灯焰上燎成了灰。这里用“燎”而不用“烧”,用“灯焰”而不用“灶火”,都表现了作者选字用心之精。“燎”不同于“烧”之处就在于“燎”是慢慢地一点点地去烧,用“灯焰”则点明那女子夜半更深仍在苦苦地独自相思。惟有此才表明女子的内心是多么痛苦。她一点点燎化着情郎的名字,实际上是一点一点地在吞食着爱情的苦果。但是她内心越苦,她对情郎的思念也愈深。所以她要用燎成的灰烬涂擦在双鬓角,用这些儿灰烬作颜料来描画她的双眉。似乎如此做来,这女子悲伤痛苦的心灵就能得到一丝慰藉,她正是用这种行动来表示她对情郎的思念之深,钟爱之切。两鬓双眉都有情郎的名字,都有情郎的魂魄,她似乎感到了情郎的爱抚,感到了情郎时时刻刻都和她相偎依。这是一种天真的行动,幼稚的幻想,但又深刻地表现了女子的情深意浓。读到此任谁也不能不为作者的这一描摹高声叫绝。
 小令最后一句道出了女子那一连串行动的目的。就是“则要我眼跟前常见你”,这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话语。虽然如此,这一句却是全首小令的点睛之语。惟有道出此语,才将前面一系列的行动描摹的意义鲜明地表现出来。小令写到此,也就把一个痴情女子的神态和心理活灵活现的凸现了出来,使人对这位痴情女子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情深意浓是这首小令的鲜明特色。痴爱钟情是贯穿这首小令的主线。能够截取爱情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典型行动加以细致刻画,则表现了作者观察生活的深入和独到。在众多的描写爱情的诗词歌赋中,这首小令确是不落俗套而别具特色的杰作。

古代爱情诗词《》〔中吕〕红绣鞋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中吕〕红绣鞋

 孤雁叫教人怎睡,一声声叫的孤凄。向月明中和影一双飞。你云中声嘹亮,我枕上泪双垂。雁儿我你争个甚的?
 我国古代的诗论,十分推崇含蓄,讲究诗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讲究含蓄,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在元曲中,也不乏婉转蕴藉、令人玩味不已的佳品。无名氏这支描写闺怨的《红绣鞋》就是一首风格独特的优秀之作。
 这支曲子,前后六句,通篇口语,明白易懂,却不使人有一览无余的感觉。相反,它的艺术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深远优美,思想感情含蓄委婉。读这支曲子,我们眼前首先会呈现这样一个动人的艺术形象:在明月当空清光如水的夜晚,一只孤雁一声声凄凉地鸣叫着,扰得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子辗转反侧无以成寐。她起身仰望碧空,那孤雁和着它的影子双双向明月飞去。这景象深深地刺激了这位独守空闺的女子,她伏在枕上,双泪涟涟,不由得怨起孤雁来:孤雁呵孤雁,你一声响似一声地哀鸣,你和我要争个什么呢?
 然而,这不过是外在的表象,随之,读者自然会联想:这个女子为什么夜不成寐? 她的丈夫哪里去了而使她孑然一身? 他去行役外戍? 或是经商游宦,抑或是争战丧生? 甚至会联想得更多。既然写的是闺情,那么,其中的意味则毋须明说,留待读者自去领略,反正不管为什么,这个形象已深深地引起读者对她的十分同情。曲子围绕怨字落墨,却未着半个怨字,但曲中人怨情之深却溢于言表。这就是含蓄的力量吧。
 在表现手法上,这支曲子亦有独到之处。曲子前三句以“赋”的方法,铺陈描绘;并隐有委婉的“比兴”,构成一个深闺长夜的典型环境,烘托出怨妇苦思无眠的心态。铺陈之中,运用“移情”手法,移情于物,使物我融一,明是写物,实则写人。“一声声叫的孤凄”,表面是孤雁之鸣,实质是怨妇悲凉凄苦的心声。“向月明中和影一双飞”,也正是怨妇孤独的身影。人的感情移注于孤雁,孤雁也就成了人的象征,月冷雁鸣是思妇无寐的环境,也是思妇自身的象征和写照。
 曲子后三句,则以思妇对雁的诘问揭示了人物的心底内蕴,完成人物情感的最后宣泄与抒发。人的感情积蓄到极点,就会把他的所见所遇作为宣泄的对象。正如叔本华说: “主观的心情,意志的影响,把它的色彩染上所见的环境。”相思不得,有人怪向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人去怨垂杨:“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还有人归罪于老天爷,怪怨“无端天与娉婷”。老天爷若不无缘无故地让她长得那么娇好,相思何其浓重?本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怨花怨杨怨天……实在没有道理,然而,就有情人来观之,“风与月”则成为心中垒块借以抒发的媒介。没有道理,却合情理。故云:“无理而妙。”本来孤雁自鸣自飞,思妇自怨自艾,干卿何事?她偏偏要诘问:“我你争个甚的?”细想,又怨得不无道理。一个茕茕孑立,一个形单影只;一个双泪垂流,一个哀鸣凄恻。雁的孤飞凄鸣刺激和强化着怨妇孤苦悲哀。情深则含“万叶千声皆是恨”了。《皱水轩词筌》评李益诗曰:无理而妙。此曲足可当之。言其妙,妙就妙在它处于无理与有情之间,将思想感情含蓄深刻地表露出来。更为新奇的是,这支曲子以诘问作结,戛然而止,留下无限的艺术空白和情趣,将曲子含蓄的抒情魅力推向高峰。
 这支曲子皆用口语,朴素自然,绝无雕琢痕迹,琅琅上口,读之成诵,如闻天籁,是为元曲中难得的抒情珍品。

古代爱情诗词《》〔中吕〕红绣鞋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中吕〕红绣鞋

 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棱。天哪,更闰一更儿妨甚么!
 这首散曲,作者所要表现的是一对情侣的偷欢。封建社会不准男女谈恋爱,他们便密约幽会。
 曲子一开始出现了这样的场面:一对恋人在窗前挨靠得那样紧,并望着窗外的云,此刻他们的心也象那云,在爱的世界里自由的游荡;俩人似乎坐累了,又一处躺在月光辉照的枕上,相偎相抱,低低地唱着情歌,他们不就是那歌中人吗? 这幽会的欢乐不知不觉间被忧愁所代替。这一夜快过完了,一阵阵更鼓传来,他们一同“听着、数着”,呀! 四更天了,天快亮了。虽然他们在一起度过了这美好的一夜,然而这一夜爱能谈得完吗?更何况,为了这一夜,他们苦盼了多少天! 眼看天色淡了,分手的时刻就要到了,何时才能重相见? 想到来日的苦相思,他们怎能不“愁”;想到此别可能竟成永诀,他们怎能不“怕”! 在这“愁”与“怕”中,满蓄着对扼杀恋爱自由的封建礼教的怨恨! 在无可奈何的愁怨中,二人奇发妙想:“天哪,更闰一更儿妨甚么! ”绝望之中想到:年有闰,月有闰,日有闰,老天爷,为什么“更”没有闰呢! 如果闰更恰在此夜,我们不可以有更多一刻的温存吗?
 在为这对情侣的奇想而会心一笑之后,涌上心来的却是悲哀! 爱本是人人应有的权利,然而在长达数千年的不合理的社会里,人们却只能象干坏事似地偷偷地恋,而且把爱的可能寄托在渺茫的空想上,这种心机是何等无力啊!等待他们的命运是什么,可想而知。读了这类作品,我们只能说,苦中作乐这是具有我国封建特色的情歌;这些歌是充满苦涩滋味的小夜曲!

古代爱情诗词《》〔中吕〕红绣鞋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中吕〕红绣鞋

 

春闺情


 红日嫩风摇翠柳,绿窗深烟暖香篝。怪来朝雨妒风流。二分春色去,一半杏花休。归期何太久。

 这首小令 “三言五语” ,将闺思离怨、念远怀人的心境表现得十分深婉动情。
 首句“红日嫩风摇翠柳,绿窗深烟暖香篝。”先由春日黄昏即景写起,进而转入碧纱掩映的小窗之内去写人写情。“红日”,指夕阳。张舜民《卖花声·题岳阳楼》:“回首夕阳红尽处。”在古典诗词曲中,柳与夕阳构成的意境,大都寄寓着感伤情调。唐代诗人刘禹锡《杨柳枝》诗:“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又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诗:“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半送半迎归。”都可看出:“红日翠柳”作为一种象喻在审美心理上所呈现的意蕴定向。微细的暖风轻轻摇曳着依依的翠柳,柔情千缕,站在落日余晖中,仿佛新娘在向远行的情郎扬手挥袂。绿窗下的思妇看到这种情景,怎能不引起对往日的追惜。不知不觉,夜幕垂下,宁静而寂寞的闺阁绣户中,香烟袅袅,闺中人正耽于暖意融融的睡梦里。“深烟”,意象上给人一种朦胧而缠绵的感受。这里暗喻虚幻绸缪的相思梦境。
 转下“怪来朝雨妒风流。”写闺中人被朝雨惊醒后的心理状态。“怪来”满含怨尤之情。本来好端端的一场相思之梦却被“朝雨”黯黯惊断。她甚至猜疑起朝雨对梦中的相逢莫非也有嫉妒之意? 因此,她将积郁在心中的离恨一古脑地迁怨于朝雨。人怪雨无情,怎知雨本无情,而有的只是人的痴情罢了。
 “二分春色去,一半杏花休。”春色是美好的,但是,愈是美好就愈显得短暂难留。叶清臣《贺圣朝》词云:“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苏轼《水龙吟·杨花》词云:“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此处“怪来”三句正是借用前人的意境与语句。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闺中人深知春光易逝,蹉跎的青春也将与时俱老,但又将奈何? 她在感伤“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吴文英《唐多令》)的同时,也正是在惋惜美好的春闺之情不能圆圆满满,尽度风流年华。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
 末句“归期何太久。”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闺中人发自肺腑的心声,没有一点掩饰,脱口而出:情郎啊,为什么到了应该归来的时候还不见你归来呢?难道真的要等到青春老去你才归来吗? !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曲之佳处何在? 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春闺情》这首小令虽说只有六句,但轻柔婉转的情调,自然流畅的笔触,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代爱情诗词《》〔中吕〕红绣鞋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中吕〕红绣鞋

 

晚秋


 梦断陈王罗袜,情伤学士琵琶。又见西风换年华。
 数杯添泪酒,几点送秋花。行人天一涯。

 这是一首写别后相思的小令。
 “梦断陈王罗袜,情伤学士琵琶。”用的是两个人们颇为熟悉的典故。前者出自陈思王曹植《洛神赋》,后者出自江州司马白居易《琵琶行》。《洛神赋》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魏文帝黄初三年曹植自京师洛阳回封地雍丘,途经洛水,恍惚之间洛水之上出现了一位丽人,她就是洛水之神宓妃。宓妃行于水上,“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步履轻盈,体态娇美。两人虽然脉脉有情,但遗憾的是人神殊途,不能接语。最后洛神偕众女神归去,陈思王曹植徘徊在洛水之畔,惆怅盘桓不忍离去。曲作者仅用“陈王罗袜”这四个字便概括出《洛神赋》故事的全部情节。这除了是由于作者具有遣辞造句的工力之外,还有一项主要的原因,那就是“陈王罗袜”这个典故所载荷的信息,几乎不待诠释便可以唤起具有相同阅读背景的人共同的联想。“陈王”是借多情的才子曹植暗喻小令中的男主人公。“罗袜”是借《洛神赋》中所描写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洛神,来暗喻小令中离去的情人。一场缠绵悱恻、邂逅相逢的恋情虽然象春梦般地暂短,但留下来的却是怅惘不尽的思念。最使人伤心的是临别时的一幕。对此,作者不作具体描叙,而是借白居易《琵琶行》这首长诗来唤起联想。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降职为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于浔阳江头,闻舟中夜弹琵琶,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因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白居易遂以这个倡女的身世及请她弹琵琶为线索,演为《琵琶行》这首长诗,名动当时,流播后世。就典故自身而言,它本来是具有固定内涵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力随意变更的封闭语言结构。这首小令的作者恰恰是借助于上述典故固定的内涵,来表现他自己“梦断”“情伤”的特定的经历与特定的情感。于是典故与创作之间构成了十分微妙的表现关系。因为谁也不会误解曲作者有着与《洛神赋》、《琵琶行》内容完全相同的生活经历,所以自然会替作者设身处地想象他的特殊经历中类似的生活体验。妙就妙在“陈王罗袜”与“学士琵琶”虽然是对《洛神赋》、《琵琶行》忠实的概括,又使这两个典故完全为我所用,精练准确地表达出小令作者想要表达的特定的情感内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典故活用,那么鉴赏作品时自然更不应过分拘泥了。
 “又见西风换年华。”西风又起,离别经年,相思之情不是淡了而是更浓了。这一句只是个过渡,真正抒发“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周邦彦《解连环》)的一片痴情的是过渡后的两句。
 “数杯添泪酒,几点送秋花。”这里的“酒”本意原不是为了解愁,而是为了“送秋”。可是对着重阳佳节的几朵黄花,端起面前的酒杯时,不觉数行相思的眼泪早已“添”在这杯酒里了。菊花点点陡增离情,“九日怀人”几乎是古人诗词中的通例。本来是想在重阳佳节对酒赏菊,可是酒到唇边已经化作了相思泪! 黄花在眼更有何人堪与共赏? 这里所写的虽然是诗词中常见的重九怀人,但用笔不落俗套,全凭“西风换年华”、“数杯添泪酒”、“几点送秋花”三句中的西风、酒、秋花(菊花)的意象组合来加以暗示,所以读起来特别新颖有味。
 “行人天一涯”,有了这一笔总叙更觉得情深意远,绵绵不尽。这里是借空间距离的远来表现此生相见的难。我国古典诗歌原有“以悲为美”的传统。这首小令虽然是写相思别情,但也不能说与“以悲为美”的传统无关吧?

古代爱情诗词《》〔中吕〕红绣鞋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中吕〕红绣鞋

 长江水流不尽心事,中条山隔不断情思。想着你,夜深沉,人静悄,自来时,来时节三两句话,去时节一篇词。记在你心窝里直到死。
 这首小令一开始就用比兴手法抒发了一个女子对情人相思的深情厚意。长江水长,滚滚东流,后浪推前浪,女子思念情人的心事犹如长江水一样绵绵不尽,滚滚起伏。中条山高,重山峻岭,横亘在山西河南之间,但是山再高,那女子感到也隔不断她对情人的相思之情。这开头两句一下子打开了女子相思之情的闸门,写出了女子相思的绵长和坚定。那女子的相思之情是超越了时空,永存于宇宙的。这开头两句确是气势恢宏,落笔不凡。这也为下面具体描写女子深沉多情的回忆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下文甜蜜的回忆和坚定的誓言显得极其自然。
 女子往日与情人幽会的情景是那女子永远难忘的。为什么“长江水流不尽心事,中条山隔不断情思”,这回忆和述说就是回答。那时节情人在夜深人静之时,悄悄地跑来和女子幽会,为了这千金一刻的相会,谁知他们经过了多长时间的周密策划?谁知他们曾冒了多么大的风险? 谁知当时女子是怎样焦心地等待? 谁知那女子的情人又是怎样鼓起了勇气,他们才能得到一次偷期密约的欢会啊。这幽会对于他们,尤其对于那女子是太宝贵。太难得了。所以对于那相会的一切细节,那女子都永远地留在了她人生的记忆里。情人来时的三两句多情的话语,情郎临去时留下的一篇多情的诗词,她更是铭心难忘。或许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幽会,此后,那女子的情人便远奔他方了。所以那女子对那人生最幸福的一刹那永远向往,她无时无刻不期望着能和情人有再次相会的机遇。她越思念情人就越加想起那次幽会的甜蜜,她越回味那幽会的甜蜜就越发思念情人。可是这再次相会的时机却不知在何时何地,那女子怎能不想到“长江水流不尽心事,中条山隔不断情思”啊。这段回忆的描述就把那女子的无限深情和盘托出。至于这女子回忆时是甜是苦,是忧是喜,是怨恨还是惆怅,是祝愿还是诅咒,恐怕谁也难以说清的。爱情本来就是难以用一两句话说清的复杂的情感。
 但小令最后一句那女子高声呼出的“记在你心窝里直到死”,却是她向情郎,向大江,向高山所发出的铮铮誓言。她这是向天地、向世界表明她爱恋情郎之心至死也不会改变。同时这也是她对情人深情的嘱托,激情的呼唤,她呼唤着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爱情。这呼唤是热烈的,是悲壮的,和小令开头的气势相呼应。这呼唤实际是向世界宣告:即使他们永生不得再会,但彼此都要把对方永远铭记。
 这是一篇爱情的颂歌,其基调的昂扬,其情态的真诚、热烈、坦率,都是一般文人之作难以与其相匹敌的。这首小令所塑造的忠于爱情的女郎形象是令人难忘的。

哲理诗《〔中吕〕红绣鞋》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中吕〕红绣鞋

 

阅 世
 
 短命的偏逢薄幸, 老成的偏遇真成,
 无情的休想遇多情。 懵懵的怜瞌睡,
鹘伶的惜惺惺, 若要轻别人还自轻。


 这支曲子一共六句,可分为两组,每三句为一组。每组三句之中,前两句为陪衬,第三句为警语。前两句之中,又由正反两层意思构成。
 第一层,讲“无情的休想遇多情”。“短命”,指民间对无德之人的詈辞。“薄幸”,即薄情、负心。无德之人偏偏遇上了薄情之人。 “老成”,忠厚老实。“真成”,即真诚。忠厚老实之人刚好碰上了真诚相待之人。有了这一正一反的铺垫,“无情的休想遇多情”一句方才有着落,方更显得充分有力。
 第二层讲“若要轻别人还自轻”。首先讲糊涂人必然赏识瞌睡虫。 “懵懵”,糊涂,此指糊涂人。“怜”,爱,赏识。其次讲聪明人必然爱惜机灵人。“鹘”,即隼,为眼光锐利的鸟,故“鹘伶”,指明快伶俐,也即聪明。 “惺惺”,聪明、机灵。和上一层相同,有此一反一正的铺垫,方得出“若要轻别人还自轻”的结论。
 无情之人不会遇到多情之人,尊重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本是人生常理;可是,宋方壶此作以散曲形式加以表达,就显得更通俗、更形象。

古代爱情诗词《》〔中吕〕红绣鞋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中吕〕红绣鞋

 

晚春


 杨柳深深小院,夕阳淡淡啼鹃。巷陌东风卖饧天。
 才社日停针线,又寒食戏秋千。一春幽恨远。

 在古典咏物诗中,柳向来被人们看成是多情的 “风流线”。崔道融《柳枝词》: “雾捻烟搓一索春,年年长似染来新。应须唤作风流线,系得东西南北人。”因此,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始,她便以不自觉的情愫藏于人间儿女情意之中。
 但是,作为比兴诗语意象,“柳”在用法上却有着一些更微妙的变化。譬如,植于深院中的杨柳,与栽在“长安道上”、“灞陵桥边”,为离人折取送别的杨柳就有所不同。前者表现的是伤春怀远,逢春难耐的情思;后者表现的是眼前离愁,执手凝咽的情境。
 这首小令的起句“杨柳深深小院,夕阳淡淡啼鹃”,就是借植于深院中的杨柳来暗喻闺思离怨的,既是写景,也是写情。而在杨柳之外,夕阳落照,杜鹃声声,这些意象无一不是在写相思。虽然语言色彩显得平和冲淡,但一缕情思却绵绵不尽,与李重元《忆王孙》“柳外楼高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的意境很有相似之处。
 接下去却用写情之笔,转而布设一幕街巷小景——“巷陌东风卖饧天”。饧(音xing),即麦芽糖。古时卖饧者吹箫以招揽生意。吴莱《渊颖集》卷二引《严陵应仲章自杭寄书至赋此答之》诗: “花浓携酒榼,柳霁卖饧箫。” 所谓“卖饧天”,是指巷陌间卖饧人吹箫卖饧的声音,这正是春日出游的季节。卖饧者的箫声穿过街巷,传到闺中人的耳中,她自然会想起往昔相偕春游的追忆。
 作者接连选取了“社日”和“寒食”这两个最能代表春天的节日来写妇女的活动。据《墨庄漫录》载:“唐宋妇人社日不用针线,谓之忌作。”周邦彦《秋蕊香》词:“问知社日停针线。”可见当时“社日”是闺中妇女们一心向往春游的日子,到了这一天,她们急不可待地放下手中的针线,梳妆打扮,去踏青,去幽会……可是这首散曲中的女主人公看着女伴们欢声笑语结伴而去,自家却感到情绪厌厌,空荡寂寞,比平日更加重了相思之情。因是“忌作”的日子,不得不停下针线;停了针线却又无事可做,这番愁闷又怎样去排遣? 在诗词曲中往往言而不尽留有余地,需要通过想象来补充。就以此句而言,“才社日停针线”之后便无接续,自然一时难会其意。但若读过黄公绍《青玉案》词中的“年年社日停针线,忍相见,双飞燕”这几句词,又能深会其意,便可借此窥知以上的想象其实是十分合情合理的。
 “又寒食戏秋千。”这是与上句表现同一心情的对偶句。蹴秋千是古代闺中妇女的一种游戏,按传统的风俗习惯,秋千是在寒食节架设。在一句里用了一个“又”字,这是和上句中的“才”字相呼应,言其在时间上相距很近。这两个虚词深深地表达出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相思之苦。她无心与女伴们一起欢乐,而每逢社日、寒食,又不能不应景随时,这苦衷无人可诉,所以才引出结尾一句:“一春幽恨远”。本来是一春“良辰美景奈何天”,却变成了“一春幽恨”无人管,无怪诗家要大煞风景地道出“人间易得芳时恨”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4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