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州快哉亭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州快哉亭记》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11)!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12)!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13),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14),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15)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16)

(《栾城集》)

注释①黄州——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县。《黄冈县志·古迹》:“快哉亭,在城南”。

②西陵——西陵峡,又名“夷陵峡”,“巴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省巴东县与宜昌县之间。③沅湘——沅江、湘江,在今湖南境内,北流注入洞庭湖,汇入长江。④汉沔(mian)——即汉水,源出陕西宁羌,流经沔县,称沔水,至汉中,称汉水,再东流至武汉人长江。⑤赤壁——此指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长江岸边,并非三国时周瑜破曹兵的赤壁。⑥清河——今河北省县名。张梦得,宋代清河人,元丰六年被贬黄州。⑦齐安——古代郡名,即黄州。⑧风云开阖(he)——指风云变化。阖,同“合”。⑨故城——指孙权的故都。苏轼《次韵乐著作野步》诗自注:“黄州对岸武昌有孙权故宫。”⑩昔楚囊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等句——此数句见宋玉《风赋》。“快哉”一词源出于此。⑾风何与焉句——与风有什么相干?与,参与。⑿不以物伤性句——不因外物(环境遭遇)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心性。⒀窃会(kuai)计之余功句——窃,利用。会计,掌管赋税钱粮等公务。余功,剩余的时间。⒁蓬户瓮(weng)牖(you)——指穷苦人的住处。⒂西山——指樊山,在鄂城县西三里。⒃赵郡——今河北省赵县。苏辙祖籍赵郡栾城。

赏析这篇文章旨在通过记叙江山壮观秀美的景物,反映冲淡超然的胸怀和情操,抒发不遇处境下的士节和浩气。

文章开始并未从亭子本身入手,而是临江而望,从长江水势逐渐涨大说起,顺着长江的流势,由远及近,直奔快哉亭下,构成了一幅“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伟图画。这一节描述长江的文字并不长,但是写江水三变,层次清楚。江水刚出西陵峡,因“始得平地”,用“奔放肆大”四字来形容,写出了江水开始浩大的形势;同沅湘汉沔合流之后,则用“其势益张”,以显水势更为开阔;最后到了赤壁(黄州赤壁山)之下,就“波流浸灌”,越发汹涌浩荡,“与海相若”了。简洁的文字,勾勒出大江上下的壮观景象,这就把筑亭“以览观江流之胜”,从而令人“快哉”的缘由,作了交代。这样,从大江叙起,也就为全文观胜和“快哉”主题的展开,积蓄了充沛的文气。

快哉亭所在之地,不但江山如画,风光奇异,而且古往今来,人文荟萃。在长江之边,旧城之旁,曹操、孙权、周瑜、陆逊等历史人物曾在此雄姿英发,斗智争胜。作者由观赏江山形胜之快,进一步引出对历史的回忆,对前辈英雄豪杰的追摹,因而又令人产生一种怀古之快。

此情此景,作者不由从怀古而追想上溯遥远的战国时代,作者通过楚襄王披襟当风的故事,点明“快哉”二字的来历,并且委婉批驳了风分雌雄的曲说,明确指出风无变异,而是由于人的境遇不同,对风产生快与不快的两种感受,那么,遇或不遇应是快否的原因,但这显然不能成为张梦得不遇而“快哉”的原因,所以作者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作者写到这里,发出了一段人生的感慨,既巧妙地肯定和赞赏了亭子的主人,又进一步发挥了苏轼取名“快哉”的深意,从而形成了全文议论的中心:“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人生在世,如果总是斤斤于怀,那么无论怎样,他都不会愉快;假使他内心坦然,不以外物萦心,那么无论境遇如何,他都不会不愉快。作者所称道的超然物外,不以得失荣辱为怀的旷达乐观的人生观,鲜明地体现了苏轼和张梦得“不以谪为患”“而自放山水之间”的思想,这也就是他们“无所不快”,从而胜过一般的“骚人思士”的“过人”之处。文章写到这里,所谓的山水之快,并不仅在于对山水和花草的留连,而是登高望远,达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从而进入超然物外,忘忧驱愁的“快哉”境界。

综观全文,作者从写景入手,由景及亭,由亭及人,层层深入,开合自如。达到了由景知亭,由亭知人的写作目的。所以,文章虽题为“记”,但是,写景抒情,叙议间发,运笔雄健有力。全文通篇围绕“快”字发挥,“快”字在文章中贯串始终,紧扣“快哉亭”来展开,使得文气充沛晓畅,行云流水,而又结构严谨,毫无芜漫之感。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黄州快哉亭记》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合。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 “快哉” 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 “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宋玉曰: “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稽之馀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注释】 ①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快哉亭: 旧址在黄冈县城南。②西陵: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③湘、沅: 湘江源出广西东北部的海洋山西麓,全长八百一十七公里; 沅江源出贵州东部云雾山。两江北流入洞庭湖,汇入长江。汉、沔: 汉水、沔水,本为一条河流,流经沔县名沔水,至汉中合褒水后名汉水,流经湖北后,汇入长江。张: 使合拢的东西分开或可使紧缩的东西放开。④赤壁: 今湖北黄冈县,又称赤鼻矶。⑤清河: 县名,今河北清河县。齐安: 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县。⑥曹孟德: 曹操,字孟德。孙仲谋: 孙权,字仲谋。睥睨(pili): 眼睛斜着看,即窥视夺取。周瑜、陆逊: 三国时代吴的将军。驰骛(wu):逞威。⑦楚襄王: 战国时代楚国君王,楚顷襄王的简称。宋玉: 战国时代楚国辞赋家。或称是屈原弟子,曾事顷襄王。景差: 战国时代楚国辞赋家。⑧会稽:即会计,指征收钱谷等事。⑨蓬户瓮牖 (you): 蓬户,指用蓬草编的门。瓮牖,指用破瓮做窗。表明生活贫困。濯 (zhuo): 洗。挹(yi): 取。

【译文】 长江流出西陵峡后,开始遇到平地,它的水流疾驰浩大。南面汇合湘江、沅江,北面汇合汉水、沔水,它的水势更加放大。到了赤壁的下面,水流浸灌,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君贬谪后居住在齐安,就在他住宅的西南面修建了一座亭,用以观览长江奔流的优美景致,我的兄长子瞻为它命名为“快哉”。

站在亭子里能望到,从南至北有百里宽,从东到西有三十里长。波涛汹涌,风云变幻忽开忽合。白天看见船只在亭子面前出没,夜晚听见鱼龙在亭子下面悲惨的叫声。变化疾速,惊心骇目,不可久看。现在才得以坐在席位旁欣赏景色,一抬眼就看完。西边眺望武昌的许多山,冈峦起伏,草木一行行的排列,烟云消散,太阳出来,打渔的、砍柴的房舍,都可以指点数清。这就是命名“快哉” 的缘故。至于长洲的水滨,故域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觊觎对方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聘逞威的战场。他们的风流遗迹,也足够在世上一般人称为快事。

从前,楚襄王跟从宋玉、景差在兰台宫游玩,有一阵风飒飒地吹来,楚襄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 “这阵风好快活呀! 这阵风是我与老百姓共同享受的吧?” 宋玉说: “这是大王独有的雄风,老百姓怎么能够跟大王共同享受呢?” 宋玉的话,大概含有讥讽的意思吧。风没有雄雌的差异,可是人有遇合不遇合的变化。楚襄王之所以认为快乐,同老百姓之所以认为忧虑,这就是人事差别,跟风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他的心中不得意,那么他往哪里会没有心病呢?假使他的心中坦然,不因物欲伤害本性,那么将往哪里会不快乐呢?现在张君不认为贬谪是忧患,征收完钱粮,剩余下来的功夫,让自己放荡在山水的中间,这是他心中应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就是用蓬草编门,用破瓮做窗,也没有什么不快乐,更何况洗涤了长江的清流,掠取了西山的白云,穷尽了耳目的胜景,从而使自己得到舒适呢! 要不是这样,相连的山,幽绝的沟,高大的森林,古老的树木,清风去吹动它们,明月去照亮它们,这都是诗人和忧思的人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缘故,怎么能目睹到它有什么快乐的地方呢?

【鉴赏】 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辙被执政的王安石改革派贬谪到筠州 (今江西省高安县) 监盐酒税,政治上极为失意。当时,与其兄苏轼同贬谪黄州的张梦得建筑了一座亭子,请苏轼命名,苏辙为亭作记。

《黄州快哉亭记》紧紧围绕“快哉”两字行文,从亭之所见和亭之所议来分,前一部分,记观赏美景,其景“变化倏忽,动心骇目”,“足以称快世俗”,表明作者试图从大自然中寻求人生的快乐; 后一部分,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赞颂了 “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稽之馀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的广阔胸怀与随遇而安的品格。同时,也是作者被贬后抑郁不平情绪的一种泄愤。全文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引古喻今,既歌咏了自然的景物,又抒发了人物的情怀。

字数:2184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495-498页.

《黄州快哉亭记》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1),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2)。南合沅、湘(3),北合汉、沔(4),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5),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6),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7)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8)。涛澜汹涌,风云开阖(9)。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10),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11),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12):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13),故城之墟(14),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15),周瑜、陆逊之所驰骛(16),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17)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18),有风飒然至者(19),王披襟当之(20),曰:“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21)。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22)?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23)?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24),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25),揖西山之白云(26),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27),乌睹其为快也哉(28)!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注释〕(1)西陵: 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湖北宜昌市西北。(2)肆大: 水势阔大。(3)沅:沅江。湘: 湘江。沅湘二江均注入长江。(4)汉、沔: 汉水。汉水在发源处称漾水,至陕西沔县一段又称沔水。东经褒城县,纳褒水,始称汉水。(5)赤壁: 指黄州赤鼻矶。(6)清河:今河北清河县。齐安: 即黄州。(7)子瞻: 苏轼字。(8)一舍: 三十里。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一舍。(9)阖: 闭。(10)倏忽: 迅急。(11)玩: 赏玩。(12)指数: 指点数清。(13)长洲:泛指江中沙洲。(14)故城: 指孙权曾在黄州对岸建造的故宫。墟:旧有建筑物毁平而留有遗迹之地。(15)睥睨(bi ni): 侧目窥视。引申为傲视。(16)陆逊: 三国时继周瑜之后吴的主要将领,曾两次驻节黄州,多次为吴建功。驰骛: 奔驰、追逐。(17)称快世俗: 被世俗之人所称快。(18)宋玉、景差: 都是继屈原之后楚国的辞赋家。兰台: 在今湖北钟祥县东。(19)飒: 风声。(20)披襟: 敞开衣襟。(21)盖有讽焉: 大概有讽刺的意思在里头。(22)何与焉: 有什么关系呢? (23)不以物伤性:不因为环境遭遇的影响而伤害性情。(24)蓬户: 用蓬草塞门。瓮牖: 用坏瓮口作窗。(25)濯长江之清流: 比喻高洁的生活,语从左思《咏史》之五化出。(26)揖:通“挹” 。西山: 据苏辙《武昌九曲亭记》载,当指在长江南岸今鄂城的樊山。(27)骚人思士:指遭遇忧患的人。(28)乌: 哪里。

〔鉴赏〕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作于被贬黄冈期间,那时他在政治上处于逆境。但他和其兄一样,具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故一篇之中而“快”字七出,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文章擒住题面“快哉” 二字,畅加洗发。风格雄放而雅致,笔势纡徐而畅达,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堪称千古快文!

全文分作三段:先叙张梦得建亭之事,再释“快哉亭”命名之由,后就“快哉” 二字畅发议论,称赞张梦得情怀之坦然。文章开篇以叙事兼描述之笔。写出了江水的浩瀚雄伟。题目是《黄州快哉亭记》,而文章却劈头出一“江” 字,这与题面有何关涉呢? 细想一下,问题便可以得到解答。快哉亭既然建在黄州,而黄州濒临大江; 那么,为要写亭,先写其江,由大江而引出亭来,这样开头,自然稳妥。此其一。其二,建亭的目的,在于览观江流胜景,既然如此,文章自然要从江水写起,用重笔写出江水的壮观。倘非如此,“览胜” 一事,便无从可言,那么,快哉亭的建筑也就失去了意义。其三,文章先出一“江”字,接着运用铺陈的手法,不惜笔墨,一连数语,始言其流“奔放肆大” ,继曰其势“益张” ,末道“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凡作三层,写出水势的三变,而且愈变愈大。这样写,一是为后文蓄势,欲使其精神倍出; 二是为快哉亭描绘出一个阔大雄伟的背景,以使得小巧玲珑的亭台与雄浑壮美的长江成一鲜明的对照,收到相映成趣的艺术效果。文章开篇,顿觉其气势奔放,正有如作者笔下奔腾的长江。接下去文章以叙事入题。首提建亭之人——“清河张君梦得” ,次叙建亭背景——“谪居齐安” ,再述亭之修建及其所在——“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再言建亭目的——“以览观江流之胜” ,后点为亭命名之人——“余兄子瞻” ,末出亭名——“快哉” 。亭名最后点出,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 。这样写,在内容上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因而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在结构上,为了能使其与下文衔接紧密。作者叙事简练,层次井然。“谪居”二字为后文伏笔,更是章法上的严谨之处。

接着,文章用一表述原因的虚词“盖”字紧承上文,写出第二段。此段又分两幅排写,解释亭以“快哉” 为名的原由。前幅写当日所见以为快。“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登亭纵目,江山胜景,尽收眼底。以此之故,将亭名为“快哉”,自是相宜。在这里,作者既写出了景物的纷繁,更状出了景物的特色: 涛澜是“汹涌”的,——何其雄浑! 风云是“开阖”的,——何其多变! 舟楫是“出没”的,——何其飘忽! 鱼龙是“悲啸”的,——何其感奋! 冈陵则“起伏” ,想见其逶迤之势; 草木则“行列” ,想见其优美之姿; 屋舍则“可数” ,想见其恬然之态。凡此种种,在心地坦然者看来,自然是足以为快的。后幅写凭吊往古以为快。“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凭亭览古,逸兴遄飞,情怀旷达。以此之故,将亭名为“快哉”,也自相宜。在这里。作者凭借史实,通过想象,运用简洁的笔调,既高度概括而又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著名历史人物的重大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发生了一场有名的“赤壁之战” 。当时,“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的曹操,和“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的孙权,都有吞并对方的气概,故曰“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睥睨”传神地写出曹操、孙权“固一世之雄” 。周瑜、陆逊同为东吴著名将领。周瑜曾破曹操于赤壁; 陆逊曾袭关羽于荆州,败刘备于夷陵,破魏将曹休于皖城,后整军路过武昌,孙权令左右以御盖覆逊,赏赐极厚。故曰“周瑜、陆逊之所驰骛”。“驰骛”二字令人想见周郎、陆逊的“雄姿英发”。尽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些豪杰之士的“流风遗迹” ,在心地坦然者看来,也自然是足以为快的。两段文字,运用形象的语言,不但把亭以“快哉”为名的原由申述得淋漓透彻,而且把江山的胜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将古人的活动再现于今人的眼底,的确十分精彩! 前人说,“宾主是行文第一活着” 。以上两幅文字,虽同在解释亭名“快哉” 的原因,却又有着宾主之分: 前幅是主,后幅为宾; 而且详主略宾,借宾形主。写览观胜景,运用实笔,浓墨重彩,大肆渲染; 写凭吊遗踪,运用虚笔,轻描淡写,简洁勾勒。这样详略兼行,虚实并举,使得文章既在内容上突出了重点,又在布局上显得浓纤得衷,疏密有致; 既具整饬之感,还呈活泼之姿。

第三段文章,又可分作三层,文意层层翻进,一层先就“快哉”二字的来历,将宋玉的见解评论一番。文章既是为快哉亭而作,自应紧紧围绕亭来记叙; 可现在,苏辙却“节外生枝” ,将宋玉关于风的高见大加评论,这岂不是远离题旨,殊违文意么?但是细读全文,便会发觉,作者的这一番话不但与上下文的关系极为密切,而且颇有“虹飞天半,云锁山腰” 之象,是极具妙用的。首先,从内容来看,文章叙事、状物、论理、抒情,俱以“快哉”二字为根,可以说,“快哉”二字是一篇主脑。既然如此,那么,运用酣畅之笔,写透“快哉” ,自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如今作者借评论宋玉之话,巧妙地引出“快哉此风”一语,有意无形地点明“快哉” 二字的出处,这正是在前文基础上对“快哉”所作的进一步阐发。它不但没有偏离题旨,而且还有助于丰富和深化文章的内容。此其一。再说,文中“人有遇不遇” 之语,实际上在暗中拢起后文,与“士生于世”数语互为表里,彼此关合。此其二。由是观之,这段话在内容上与前后文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其次,就文气而言,也大有作用。古人为文,注重气势。倘是“称快世俗”之后,紧承以“士生于世” 数语,文章读来,便有气短势促之嫌。现在作者旁逸一笔,便觉其体态雍容,气势纡徐了。这就使得行文开阖有致,舒卷自如,摇曳而多姿了。二层提出“其中坦然” ,无往不快的泛论。文章写道: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生活在一个压抑人才、桎梏个性的黑暗的封建社会,有志之士要做到心中坦然,无往不快。真是谈何容易! 说过“人生有酒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大诗人李白,是很有些乐观精神的; 然而当他受到权贵排挤,抱负无从施展时,便发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深沉感叹。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对于应举进士而“连不得志于有司” ,因而“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的董邵南,曾经作过一番劝勉与安慰。可是当自己怀才不遇时,不是借送别友人孟东野,借教诲太学诸生,借谈论千里马等场合和机会,发过许多牢骚,说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的话么?这就足见要做到坦然自得,无往不快的不容易了。相反,在那样的时代,士人情怀悒郁,悲伤憔悴,倒是在情理之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因此,苏辙所说的“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的话,就只能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对仕途坎坷,政治失意之士的一种慰藉之辞罢了。但是,苏辙的话语毕竟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其涵义是那样地丰富,那样地深刻,这就无怪乎在相距九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还是如此地喜爱它,觉得它是这样地令人乐观,这样地令人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 这番话是由上文引出的泛论。作者为文,立意全在于此。三层称道张梦得心中坦然,证明泛论。首先说明张梦得平日“自放山水之间”的旷达行为,指出他心中“宜有以过人”之处; 接着指出他由于心中坦然,因而即使处于“蓬户瓮牖” 的境遇,也将是无往而不快的,更何况面对着美好的胜景呢! 最后掉转笔锋,翻进一层,指出倘非如此,那么即使见到“连山绝壑”的雄奇,看到“长林古木”的幽静,听到清风的声响,沐着明月的光辉,也只会感到忧伤憔悴,哪里还会有什么“快哉”的情致呀! 文章通过称赞张梦得的坦然自得,无往不快,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士生于世……将何适而非快” 的泛论,有力地阐明了主题。此外,“不以谪为患”照应“谪居齐安” ,“其中宣有以过人者”照应“其中坦然” ,“濯长江之清流”照应“江出西陵”数语,“揖西山之白云”照应“西望武昌诸山” 之句:脉络清晰,章法谨严。文以“黄州快哉亭记”为题,而以“乌睹其为快也哉”的反诘收篇,特意构成形式上的矛盾冲突,巧妙地达到内容上的统一和谐。

字数:4779
何伍修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052-1057页.

《黄州快哉亭记》注释和全文翻译 - 可可诗词网

《黄州快哉亭记》

宋·苏辙

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11),与海相若。清河(12)张君梦得(13)谪居齐安(14),即(15)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16),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17)。涛澜汹涌,风云开阖(18)。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19),动心骇目(20),不可久视(21)。今乃得玩之几(22)席之上,举目而足(23)。西望武昌(24)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25),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26):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27)之滨,故城之墟(28),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29),周瑜、陆逊之所骋骛(30),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31)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32),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33)。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34);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35)? 士生于世,使(36)其中(37)不自得(38),将何往而非病(39)?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40),将何适(41)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42),窃(43)会计(44)之余功(45),而自放(46)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47)瓮牖(48),无所不快;而况乎濯(49)长江之清流,揖(50)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51)也哉! 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52)皆骚人思士(53)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54)者,乌(55)睹其为快也哉!

【注释】①江:长江。

②出:流出。

③西陵:西陵峡,又名夷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宜昌西北。

④奔放:水势疾迅。

⑤肆大:水流阔大。肆,极,甚。

⑥沅:沅水,也称沅江。

⑦湘:湘江。流入洞庭湖,注入长江。

⑧汉沔(miǎn):指汉水,在长江北岸。

⑨益张:更加盛大。张,大。

⑩赤壁:实为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城外,相传为周瑜破曹操处。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的赤壁之战古战场在湖北赤壁市。

(11)浸(jìn)、灌:都是“注”的意思。这里形容江水浩荡的样子。

(12)清河:郡名,今河北清河。

(13)张君梦得: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

(14)齐安:宋代黄冈为黄州齐安郡,故称。

(15)即:就着,凭着。

(16)胜:胜景,美景。

(17)一舍(shè):三十里。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做“一舍”。

(18)风云开阖(hé):风云变化。意思是风云有时出现,有时消失。开,显现。阖,闭藏,消失。

(19)倏忽:顷刻之间,指时间短。

(20)动心骇目:犹言“惊心动魄”。这是说景色变化万端,能使见者心惊,并不是说景色可怕。

(21)不可久视:这是说,以前没有亭子,无休息之地,不能长久地欣赏。

(22)几:小桌。

(23)举目而足:抬起眼来就看个够。

(24)武昌:县名,今湖北鄂城。

(25)行列:成行成列。形容草木繁茂。

(26)指数:用手指点着数清数目。

(27)长洲:江中长条形的沙洲或江岸。

(28)故城之墟:指旧日城郭的遗址。故城,指隋朝以前的黄州城(唐朝把县城迁移了)。墟,旧有的建筑物已被毁平而尚留有遗迹的空地。

(29)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pì nì):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所傲视的地方。睥睨,斜视的样子,引申为傲视。赤壁之战时,曹操、孙权都有气吞对方的气概。

(30)周瑜、陆逊之所骋骛(chěng wù):周瑜、陆逊活跃的地方。周瑜曾破曹操于赤壁,陆逊曾袭关羽于荆州,败刘备于夷陵,破魏将曹休于皖城。骋骛,形容往来活跃。

(31)称快世俗:使世俗之人称快。一说“被世俗之人称快”。

(32)楚襄王从宋玉、景差(cuō)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从,使……从。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战国时期著名的辞赋家。兰台宫,遗址在今湖北钟祥。

(33)盖有讽焉:大概有讽刺的意味在里头。讽,讽喻。

(34)人有遇不遇之变:人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遇,指被重用。

(35)何与(yù)焉:有什么关系呢?与,参与。

(36)使:假使。

(37)中:心中。

(38)自得:自己感到舒适、自在。

(39)病:忧愁,怨恨。

(40)以物伤性:因环境的影响而损害自己的本性。

(41)适:往,去。

(42)患:病,忧愁。

(43)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

(44)会(kuài)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物行政等事。

(45)余功:公事之余,即剩余时间。

(46)自放:自己任情漫游。放,纵。

(47)蓬户:用蓬草编的门。

(48)瓮牖:用破瓮做的窗。

(49)濯:洗涤。

(50)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

(51)自适:自求安适。

(52)此:指“连山绝壑,长林古木”等快哉亭上所见景物。

(53)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人。

(54)胜:承受,禁得起。

(55)乌:哪里。

【译文】长江流出西陵峡,才得到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迅疾浩大。南面汇合沅江、湘江,北面汇合汉水,它的水势变得更加盛大。到了赤壁之下,已是江水浩荡,和大海相像。清河县的张梦得贬官住在齐安,靠着他住宅的西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江上的美景,我的兄长子瞻给它取名叫“快哉”。

在亭中所见的范围,南北有一百里,东西有三十里。江面上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白天船只在眼前出没,夜晚鱼龙在下面悲啸哀鸣。景色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观赏。现在却可以在亭中的几席上尽情赏玩,一抬眼就能饱览无余。向西眺望武昌一带的群山,丘陵此起彼伏,草木成行成列,烟雾消失太阳升起,渔翁和樵夫的房屋,都可用手指点清楚:这就是把亭子命名“快哉”的缘故啊! 至于那长长的沙洲沿岸,旧城的遗址,曾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之处,是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地方,他们流传的风尚和遗留的事迹,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称为快事。

从前楚襄王由宋玉、景差陪伴到兰台宫游玩,有一阵风飒飒吹来,襄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痛快呀这阵风! 这是我和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独自享受的雄风罢了,老百姓怎么能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含有讽喻的意味。风本无雄雌的差异,而人却有走运和倒运的不同。楚襄王快乐的原因,和百姓痛苦的原因,是由于人的处境不同造成的,与风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心中不畅快,那么到哪里他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中坦荡无碍,不因外物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到哪里会不快乐呢?现在张君不把贬官当成祸患,利用办公的空闲时间,自己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内心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吧。像他这种人即使用蓬草编门,用破瓮做窗,也没有什么不愉快;更何况在长江的清水里洗濯,面对西山的白云,让自己耳朵和眼睛尽情享受求得安适快乐呢! 要不是这样,那连绵的群山幽深的峡谷,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树,清风吹着它们,明月照着它们,这些景色都是伤感失意的诗人和游子触景生情、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物,哪里看得出它们是使人快乐的呢!

字数:3175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68-572页.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黄州快哉亭记》

江出西陵 ,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 ,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 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 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 之所睥睨,周瑜、陆逊 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 “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 “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馀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甕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 苏辙记。

〔注〕 ① 黄州: 治今湖北黄冈。 ② 西陵: 即西陵峡,又名夷陵峡、巴峡,为长江三峡中最长者,自巴东官道口至宜昌南津关,约一百五十公里。 ③ 沅湘: 指沅水、湘水,二水都在长江南岸,流经洞庭湖,注入长江。 ④ 汉沔(miǎn 免): 指汉水。在长江北岸,流经勉县(原名沔县,1964年改为勉县)称沔水,流经汉中称汉水,经汉口入长江。 ⑤ 清河: 县名,今属河北。张君梦得: 张梦得,字怀民,又字偓佺,苏轼的友人。齐安: 地名。南齐置齐安郡,隋废郡,省县入黄冈。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北。 ⑥ 子瞻: 苏轼,字子瞻。 ⑦ 一舍: 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⑧ 武昌: 在今湖北武汉。 ⑨ 曹孟德: 曹操,字孟德。孙仲谋: 孙权,字仲谋。二人为三国时赤壁之战中敌对双方的最高统帅。 ⑩ 周瑜: 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舒城)人,赤壁之战中东吴主将。陆逊: 字伯言,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东吴大将,曾两次驻节黄州。 ⑪ “昔楚襄王”数句: 见宋玉《风赋》。宋玉、景差,均为战国楚辞赋家。 ⑫ 赵郡: 苏辙先世为赵郡栾城(今河北赵县)人。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盐酒税。两人手足情深,又同为逐客,时有书简往来,诗文唱酬。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按常例的写法,开头应从亭子入手来揭示题意,但本文却先宕开一笔,从江水着笔,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第一变从西陵至平地: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长江从上游的瞿塘峡、巫峡滚滚而下,流出西陵峡后,地势才较为平缓,江水因没有山石阻挡而流得奔放迅急,水面也开始宽阔浩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是江流之二变。当长江在南面同沅水、湘水相会,北面同汉水汇合时,江面更其浩瀚。“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是第三变。这里的赤壁实为“赤鼻矶”,并非当年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同苏轼在此地写《赤壁赋》一样,苏辙也是以假赤壁言真史实,聊以抒怀。长江在黄州附近,江流之大,简直同大海一般无二。至此,作者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以海喻江,尤为壮观。接着,笔锋陡然收拢,转而写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两句,不仅点出了造亭的目的和题意,而且揭示了他一上来先写江水的用意。造亭是为了观赏长江流水的美景从而引起快感,从江水着笔自然顺理成章。这样的写法起笔不凡,不落俗套。

第二段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先写登临亭子之所见令人“快哉”。“南北百里,东西一舍。”这两句是总写,说明在亭子中极目四望,能望见十分开阔的地面,为下文具体写景设下了广大的天地。“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写江流的气势。波浪汹涌固已壮丽,而时隐时现、变幻不定的风云更是雄奇。接着用整齐的对偶句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江上白天、黑夜的奇景,使人不仅似目睹舟楫之出没,还似耳闻鱼龙之悲啸。这种景象瞬息万变,令人感到怵目惊心,因而“不可久视”。这段描写,将景色的奇幻和壮观写得淋漓尽致。“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为过渡句,既将文章引向深入,下文的“西望武昌诸山”即从“举目”远视而来,而“玩”、“足”两字又自然地流露出得亭之喜,“快哉”之由,照应了题意。从“西望”开始由写江水转入写山冈,也即将视线从江面转至岸上。岸上风光写得明丽清晰,冈陵、草木、云烟、日色、屋舍,尽收眼底,历历如画。江山形胜,对此水色山光,登临者谁能不“快哉”于心呢?文章到此,水到渠成地把快哉亭命名之由点了出来。然而这只是将亭子取名为“快哉”的一个原因。接着再叙述凭吊此地的三国遗迹也足以使人称快。“至于”以下四句,追溯了赤壁大战的情景,笔墨极其简省却又摇曳生姿。“睥睨”本是斜视的样子,可引申为傲视,这就传神地描绘出当时曹操、孙权气吞对方的气概。“骋骛”,犹言驰骋、疾驰,形容来往活跃,形象地再现了周瑜、陆逊在战场上争胜角逐的情景。说明凭吊历史遗迹,感染古人的流风余韵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称快,这是将亭子取名为“快哉”的另一个原因。

第三段就“快哉”二字抒发议论。承接上文的怀古,探求“快哉”两字的出处,因而自然地引录了宋玉《风赋》中所写的有关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而且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认为楚王的雄风庶人不得与共生发开去,指出风没有雌雄之分,而人有遇不遇之别,因此,同样一阵风吹在楚王身上感到“快哉”,而吹在老百姓身上就感到忧伤了,这是因为各人的情况不同,和风本身无涉。行文至此,极其自然地引向了文章主旨的讨论: 士处于世,该抱怎样的态度呢?作者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用排比句提出一反一正两种态度: 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没有自得之乐,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愉快;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坦然自若,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不愉快。接着就以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后面一种态度作出肯定。张梦得是苏轼的挚友,深受苏轼思想性格的影响。苏轼在长期的谪居生活中旷达自持,随遇而安,“此心安处是吾乡”。张梦得也“不以谪为患”,他在黄州屈任主簿之类的小官,利用征收钱粮之余暇,放任于山水之间。作者认为张梦得能如此,说明他内心有过人之处,并设想即使让他住在极其简陋的用蓬草编门、破瓮做窗的屋子里,他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事。这既照应了前面的“何适而非快”,又为下文作铺垫。“而况乎”两句夸张地表现了张梦得居住于此的快乐: 可用长江清流来洗涤,能与西山白云相对揖,可谓极尽耳目所能取得的乐趣来使自己畅快。文章至此,主旨已显,并已暗与前文的造亭观景相呼应,似乎可以打住了。然而,文情陡起,又生波澜,用“不然”两字反面说开去,再深一层说明文章主旨。作者仍由写景入手,绘出了一幅与前迥异的画面: 连绵不断的山冈,深不见底的山谷,宽广的森林,参天的古树,清风吹动,明月高照。这一切显得幽凄寂寥,在以谪为患的诗人士大夫看来,当然会触景生情,黯然神伤。故作者不由得说道: “乌睹其为快也哉!”这句既照应了前文的“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又进一步衬托了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其反诘的语气发人深思,言尽而意不尽。结尾交代写作的时间及作者。作者的祖先是赵郡栾城(今属河北)人,所以他自称赵郡苏辙。

古人在修筑亭台楼观时常常要撰写记文,记述建造、修葺的过程,以及登临所见和引起的感慨等等。本文就是此类文章的代表作。它在记述了建造亭子的有关问题之后,即描绘登临所见的景色并由此而引起感慨,抒发议论: 认为士处于世,应像张梦得这样心中坦然,“何适而非快”,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自己在内的所有被贬的人。文章表面上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对政治失意的牢骚和不平。

本文构思精巧,文意集中,通篇以“快哉”两字贯串,“快”字凡七见,与“自适”的主旨相绾结,抒发在逆境中自勉之意,诚为记文的上乘之作。

字数:3576
沈惠乐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