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鸿门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鸿门宴》
司马迁 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行,略定秦地。至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1)。又闻沛公已破咸阳(2)。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3)。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4)。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5)。”项羽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6)! ”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沛公兵十万,在霸上(7)。范增说项羽曰: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8)。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9)。急击勿失!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10)。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11)! ”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12)。”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张良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 “鲰生说我曰‘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13)。”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14)?”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15)。”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16)?”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17)。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18)。”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19)?” 良曰: “长于臣。”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20)。”张良出,要项伯(21)。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3)。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4)。”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5)! ”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26)。”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27)。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28)。”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29)。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30)。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3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2)!”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33)。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34)。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35)!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36)。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37)。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38)?”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39)。”项王曰:“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40)。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41)! ”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42)。项王曰:“壮士! 能复饮乎?”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43)。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44)!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45),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46)。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4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8)!”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49)。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50)?”曰: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51)。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52)。”张良曰: “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53)。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54)。”项王曰:“沛公安在?” 良曰: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55)。”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 “唉! 竖子不足与谋(56)!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注释〕(1)行: 继续进军。略: 夺取。定: 平定。函谷关: 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2)沛公: 即刘邦。咸阳: 秦王朝国都。(3)戏西:戏水之西。戏水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4)军: 作动词用,驻军。霸上: 亦作“灞上” ,即灞河西白鹿原,在今陕西长安县东。(5)左司马: 司马,掌军政之官,此称左司马,时沛公的属官当有右司马。王:这里用作动词,称王。关中: 秦的心脏地区,因四周有关,故称关中。子婴:秦朝的最后一个王,秦二世的侄子。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子婴出降,秦亡。(6)旦日: 明日。飨: 以酒食犒赏。(7)新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本是秦的骊邑,刘邦称帝后,改名新丰。鸿门:山坡名,在新丰东十七里,后名项王营。(8)范增: 项羽的主要谋臣。山东: 战国时泛称六国之地为山东,因六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幸: 古代称受君主的亲近、宠爱叫“幸”。(9)望其气: 这是迷信说法。秦汉时的方士,多自称有望气之术,说望云气就可测知吉凶。皆为龙虎,成五彩:即所谓的“真龙气”。(10)左尹: 官名,令尹之佐。项伯: 名缠字伯。张良:刘邦的主要谋士,刘邦称帝后,封张良为留侯。(11)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毋从俱死: 不要跟着(刘邦)一道去送死。(12)臣:旧时谦称。为韩王送沛公:项梁立楚怀王后,张良劝说项梁立韩王成,张良为申徒(即司徒)。后良引兵从沛公,西向进入武关。这是张良自述往事,说明他和刘邦的关系。事见《史记·留侯世家》。亡去: 逃去。语(yu): 告知。(13)鲰(zou)生: 意为浅陋无知的小人。鲰:杂小鱼名,喻小人。章炳麟《新方言·释言》: “古人凡言短小,义兼愚陋。高祖骂人,一曰‘鲰鱼’,二曰‘竖儒’,三曰‘腐儒’,皆同意。”距: 通“拒” ,把守。内: 同“纳”。(14)当:抵挡。(15)背:违反,背叛。(16)故: 旧交谊。(17)臣活之: 我救了他(项伯)的命。活: 动词,使动用法。(18)幸: 蒙。(19)孰:其,谁。少长: 年岁大小。(20)兄事之: 以侍奉兄长之礼来侍奉他。(21)要: 同“邀” 。(22)奉:捧。卮(zhi):酒器。为寿: 祝其健康长寿。古代进酒于尊长之前而致祝词,叫上寿,即为寿。毫: 细毛。秋毫:兽类新秋更生之毛,喻微细。籍吏民: 登记官吏人民于簿籍上,即造好吏民清册。将军:指项羽。(23)备:防范。非常: 意外变故。(24)倍德: 忘恩负义。倍:背,负。(25)蚤: 同“早”。谢项王: 向项王谢罪。(26)善遇之:好好地对待他。(27)从百余骑:带着一百多人。从: 随从。骑:一人一马。河北: 泛指黄河以北。下句 “河南” ,亦泛指黄河以南。不自意: 自己没料到。(28)有郤: 有裂痕,比喻关系不好。(29)东向坐:古代在室内以坐西边面向东为尊。亚父: 是仅次于父亲的意思,这是对范增的尊称。侍: 侍候,陪从。(30)目: 以目示意。玉玦(jue ): 环形有缺口的玉,古人借喻决心或断绝。(31)项庄: 项羽堂弟。不忍:不忍心,心肠软弱。若: 你。(32)不者: 否则,不然的话。不:同 “否” 。若属: 你们。(33)翼蔽: 象鸟用翅膀那样遮蔽、掩护。(34)樊哙(kuai ): 沛人,与刘邦一同起义,屡立战功。(35)与之同命: 跟他(指项羽)拚命。(36)交戟: 持戟交叉。戟: 古兵器。(37)披帷: 揭开帷帐。瞋(chin )目: 张大眼睛,表示愤怒。头发上指,目眦(zi )尽裂:头发向上竖起,眼眶都要裂开了,形容极端愤怒。(38)跽(ji ):半跪。客何为者: 来客是干什么的? (39)参乘: 即骖乘,古人车右陪乘的人,指近侍警卫。(40)斗卮: 一大杯。斗: 大酒器。(41)彘(zhi)肩: 整条猪腿。(42)覆其盾于地: 把他的盾牌反合在地上。加彘肩上:把猪腿安放在反合的盾牌上。啗(dan): 同“啖” ,吃。(4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多得不能全数,加刑于人唯恐不重。举:全。胜:尽,引申有“极” 的意思。(44)细说: 小人的话。续:继承者。不取:不采取(亡秦的老路)。(45)如厕: 上厕所。如: 往。(46)都尉: 武官。陈平: 当时是项羽部队中的都尉,第二年即离楚归汉,成为刘邦的主要谋士。(4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干大事的不计较细枝末节,行大礼的不讲究琐细的谦让。(48)人方为刀俎(zu),我为鱼肉:人家正做刀和砧板,我们正做鱼和肉。俎: 切肉的砧板。(49)留谢:留下(向项王)辞谢。(50)操: 执持,携带。(51)璧: 玉器,圆形,中有小孔。玉斗: 玉制的酒器。(52)会其怒: 适逢他们愤怒。(53)置车骑:放弃车马。置: 抛弃。夏侯婴: 沛人,刘邦好友,从刘邦起义,后因功封汝阴侯。靳强: 曲沃人,从刘邦击项羽,因功封汾阳侯。纪信:刘邦部将,后项羽围刘邦于荥阳,纪信假装刘邦诳楚军,刘邦因而得脱,纪信则被项羽烧死。步走: 徒步逃跑。走: 逃。郦山:即骊山,在鸿门西。道芷阳,间行: 取道芷阳,抄近路走。芷阳: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白鹿原霸川上的西阪。(54)间至军中: 由小路到军中。不胜:禁不起。桮杓: 同“杯勺”,酒器,这里作为酒的代称。足下: 古代对人的敬称,这里指项羽。大将军:指范增。(55)督过: 责备。(56)竖子: 小子,庸人。 〔鉴赏〕《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的一个片断,其中涉及到的许多人物,各各闪耀着个性的光芒。在这里,同是封建军事集团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就各具风貌,神态迥异;作为两个对立营垒的谋士,范增和张良的机谋策略,也各有千秋。至于“勇士”樊哙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愤怒形色,饮酒食肉时的粗犷举止,以及责备项羽时既气势逼人而又暗藏机巧,更以极大的鲜明性展示了他的特有性格。 作为历史著作,无论写人叙事,都必须言之有据,信而有征,决不允许象文学创作那样凭空虚构。《史记》的写作是严格按照这一要求的。诚如班固所说,它“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赞》)那么,司马迁又怎能在《鸿门宴》等篇章中,把人物的个性叙写和塑造得这样成功呢?这里当然有着生活的原因。社会生活本来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在实践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本来就显示着千差万别的个性,而司马迁又能在朴素唯物主义指导下,“鸠集国史,采访家人” (刘知几《史通·六家篇》)。一方面“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一方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根据总结“历代成败兴亡之理”的要求,对纷纭杂乱的资料和传闻加以精心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抓住了各种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除此以外,《鸿门宴》等篇章的人物刻画之所以各具风姿,栩栩如生,也是和司马迁的卓越艺术才能分不开的。 司马迁善于抓住关键性的历史事件,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鸿门宴”发生以前,项羽曾经在新安城南“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 ,派当阳君等统兵猛击函谷关。事后数日,又 “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些事件的规模和场面,都比“鸿门宴” 大得多; 但从斗争的总形势上考察,“鸿门宴” 既是刘、项从盟友转为敌手的开始,也是项羽从胜利走向败亡的转折。正因为如此,一场觥筹交错的宴会,实际上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为尖锐复杂、惊心动魄,因而更加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正因为如此,司马迁叙述“西屠咸阳”等事件,不过寥寥数笔,而“鸿门宴” 却花上了一千五百多字。 “鸿门宴”是一场斗智谋、耍权术的政治搏斗。在这场搏斗中,敌对阵营中的智囊人物张良和范增得到了细致的刻画,显示了各自的性格特点。应该说,张良和范增都是十分机智的,他们都看到了刘、项之争的性质、趋势和可能出现的后果。但是他们机智的表现却又各有其内容和形式。张良的才能是在使刘邦集团化被动为主动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由于兵力悬殊,他在得知项氏集团准备即日进击的急迫形势下,为刘邦定下了赖帐并叫屈的计策。考虑到项羽喜欢沽名钓誉的特点及其“亚父”的老谋深算,他一方面亲自跟随刘邦冒着风险前往鸿门,一方面为了以防万一,带去了勇士樊哙等精干的百余骑,作了种种临机应变的准备。结果如愿以偿,在千钧一发之际,力挽狂澜,转危为安。范增的深谋远虑则更多地表现在事先定策,席间暗算和事后断言等方面。他一眼看出“好酒及色”的刘邦入关以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所以就竭力怂恿项羽“急击勿失” 。在“鸿门宴”上,他以玉玦暗示无效,立即意识到项羽已改变初衷,为了达到消灭刘邦的目的,随即指派项庄“入寿”舞剑,图谋击杀刘邦。刘邦脱险以后,他深感良机已失,失败的端倪已经表露,所以激愤地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在 “鸿门宴” 这场尖锐复杂的智斗中,张良全局在胸、从容沉着的特点以及范增骄狂浮躁、心地狭窄的缺点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项伯夜见张良时,已值决斗前夕,两军距离只有四十里,刘邦的兵力只及项羽的四分之一。在这晴天霹雳面前,张良却镇静自若,“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云云,表面上似乎只是要说明自己的身分和态度,实际上却是向项伯发起的思想攻势。项伯是讲究“义” 的,他连夜通风报信,就是报答救命之恩的“义举” ,张良用“义”来打通项伯,无疑是一帖灵丹妙药。接着张良去见刘邦,张良当时对刘邦是不满意的,因为象“距关,毋内诸侯” 这样关系到全局成败的大事,刘邦竟未和他商量。所以在刘邦惊慌失措,连声问计的当儿,张良却出其不意地发出了“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的反诘。然而,张良并未给刘邦过分难堪,他的两次提问,明显包含着劝导刘邦,晓以利害的目的。特别是在刘邦默然认错以后,他便不再纠缠往事,开始为刘邦谋划对策了。从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张良顾全大局的气度和品质。跟张良相比,范增却相形见绌。在项羽决定次日进攻刘邦时,他就以为稳操胜券,万事大吉了。所以只是要项羽急击勿失,而对项伯等与敌方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却完全丧失了警惕。直到鸿门宴上,也仍然没有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面对项羽的变卦,特别是对他的多次示意毫无反响,范增被激怒了,他擅自召来项庄,命他去行刺,并气冲冲地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这里,他显然已自置于项氏集团之外了。刘邦走脱后,他甚至当着项羽和敌方谋士张良的面,发出了 “竖子不足与谋” 的辱骂。应该说,范增的决策是符合项氏集团的根本利益的,但是由于他心胸狭窄,老气横秋,所以终于未能被项羽所理解和接受,也就铸成了无可挽回的败局。问题还在于,对于这种严重的错误,范增始终缺乏认识,一味责怪项羽,以致把自己集团内部的矛盾暴露在敌人面前,终致被刘邦所利用,通过陈平的反间计,挑起了项羽对范增的猜疑,落得了自己愤然出走和项羽乌江自刎的下场。 注意历史人物的出身和经历,描述其独特的言论和行动,这是司马迁刻画历史人物形象的另一种方法。司马迁不是阶级论者,却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和辩证法观点。所以他有可能从不同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声容笑貌中,看到各自的出身和经历的烙印。加上他在创作中又坚持了 “不虚美、不隐恶” 的严肃态度,所以《史记》所塑造的历史人物常常是个性鲜明的典型。以刘邦和项羽为例:刘邦虽然出身贫贱,但“不事人生产” ,是个市井无赖。他惯于耍弄手腕。为了实现自身的目的,往往不择手段,不顾信义。项羽则出身于“世为楚将” 的贵族家庭,他一方面骄横放纵,草菅人命;一方面恪守礼教,贪图虚名。在反抗暴秦的长期斗争中,刘邦与项羽又各有其独特的经历。刘邦力量较小,但经常出奇制胜,因而越来越“善权谋作诈术” ; 项羽却因取得了“巨鹿之战”等巨大胜利,成了“诸侯上将军” ,所以愈益沽名钓誉,刚愎自用。“鸿门宴”上,他们的种种表现,正是其不同出身和各自经历在性格上的必然反映。 刘邦本是个“贪于财货,好美姬” 的人,进入咸阳以后,却一变而为“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这不是本性有了改变,而是为了争夺天下、骗取民心而施展的权谋。但是,他过早地想“王关中” 的愚蠢行动激起了项羽的愤怒。面对濒临覆灭的深渊,他不免惊慌失措; 但一经张良“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 的点化,他霎时醒悟,顷刻之间就粉墨登场,假戏真唱,而且“唱”得十分迷人。你看,他请来项伯,“兄事之” ,亲为敬酒、祝寿,“约为婚姻” ……。这还不算,他又信誓旦旦地把收揽民心的权谋名之谓“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把“王关中”的野心美化为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这分明是“赖”和“骗” ,可刘邦却神态逼真,言之凿凿。一副市井无赖的狡诈嘴脸,在这里可谓暴露无遗了。更有甚者,“旦日”在鸿门与项羽见面时,刘邦的模样变得分外丑恶了。他卑躬屈膝,言必称“将军” ,把先入咸阳的行动说成是以往不敢有的梦想,把“得复见将军” 当作自己莫大的幸福。为了逃避罪责和摸清底细,他还把项羽的愤怒归咎于“小人”的挑拨,装出一副受尽委屈的可怜相。作为刘邦对立面的项羽,出身和经历跟刘邦很不一样,所以个性也就别具一格。他飞扬跋扈,目中无人,不愿受人支配,更不容别人跟他对抗。所以刘邦“距关” ,他暴跳如雷,决定进击。可是听了刘邦的甜言蜜语,他立即软化,颇觉内疚。为了自我解辩,居然还主动把曹无伤告密的事说了出来。范增示意其杀刘邦,他视而不见,默然不语。至于刘邦为什么要“距关” ?为什么主动登门请罪?范增又为什么必欲置刘邦于死地? 这些问题,项羽根本没有考虑。他压根儿被眼前虚假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不知如何是好。项羽还严重束缚于封建礼教,亲亲之谊使他不仅没有处分私通敌方的项伯,反而听信其“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的说词,并按此行事。范增示意之际,项庄舞剑之时,他未始没有触动,但那个“义” 字制约了他,使他不愿在宴会上暗算敌手。结果放走了刘邦,带来了无穷的后患。这一桩桩,一件件,联系项羽的出身和经历来看,都不是偶然的。正因为如此,所以项羽等历史人物既真实可信,又栩栩如生。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并不事无巨细,兼收并蓄,而能抓住其特定环境中的典型特征加以叙写和刻画。第一,他从总结历史经验的需要出发,十分注意历史人物本身在某些方面本来具有的典型性,捕捉其主导方面,删略其次要方面。比如,他为张良作传,就声明绝不纠缠于张良的那些与天下兴亡无关的琐碎小事,而集中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重要事件。再如,从《项羽本纪》的实际来看,他显然扣紧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从勇猛顽强、刚愎自用和思虑浮浅、沽名钓誉等方面着笔。第二,根据写作的需要,司马迁总是把历史人物的最关重要的言行写进其本人的传记; 为了不影响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评价,又往往依据不同篇目的不同要求,把倾向各异的历史材料作分散的处理。拿“鸿门宴”来说,它互见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留侯世家》和《樊哙列传》。但《高祖本纪》和《樊哙列传》,仅有二百字左右,《留侯世家》则不足一百五十字。相比之下,要算《项羽本纪》最为详尽。但刘邦、张良、樊哙等人在“鸿门宴”上的言行,在其本人的传记中,也有详于《项羽本纪》的地方。象《樊哙列传》中,樊哙跟项羽的对话,就多出如下数句: “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司马迁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经济笔墨,避免重复; 另方面又为了使各篇所传更加集中,保持其相对的独立与完整。第三,司马迁往往把历史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分别放到最适合其表现的事件中来加以刻画。象以 “屠狗”起家的樊哙,既有着冲锋陷阵、斩关夺隘的匹夫之勇,又深受刘邦、张良等的熏陶,颇有一点心计。为了表现后者,作者就匠心独运地在“鸿门宴” 这个复杂斗争环境中作了详细的刻画。 画诀说: “石有三面,树有四枝” 。意思是笔法必须有阴阳向背之分,才能使物体具有立体感。画是如此,文学作品的形象塑造也颇有相似之处。司马迁写历史人物,就不仅注意正面的描绘,而且着力于侧面的烘托,还善于透露其背面的言行。这是他刻画人物形象的又一种独到的方法。在 “鸿门宴” 中,项羽的粗疏自尊的性格有着多方面的表现,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不杀刘邦的决策事前未和范增商量。这一点作品虽然未作正面交代,但在宴会过程中,范增之所以多次焦急地用玉玦示意,严厉召令项庄拔剑起舞,侍从们之所以果断而又蛮横地阻挡樊哙进入宴会场所,都说明自范增以下,所有人都在按老皇历办事,都不了解项羽的新决策。这就从背面有力地揭示了项羽的上述性格。与此相类的是,在“鸿门宴” 前,张良和刘邦的有关计谋,司马迁也未作直接交代。但在项庄舞剑、威逼刘邦的紧张时刻,门外的樊哙一见张良劈头便问: “今日之事何如? ”从这一急迫而又短促的问话中,足见樊哙与张良灵犀相通。他早已知道内情,并作好了应变的准备。更加耐人寻味的是,樊哙在闯宴责项时,不仅言语得体,连谎话也和刘邦昨夜讲的一模一样。显然,张良等人在定计以后,是曾经跟有关将领作了彻夜的周密准备的。这种通过樊哙来对张良等进行侧面烘托和反面交代的写法,不仅扩大了作品的容量,而且使张良的沉着机智的性格显得更加饱满、生动和真实。 “《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刘熙载《艺概》) “鸿门宴” 虽然只是《项羽本纪》的一个片断,但它事事与刘、项之争的全局相关联,处处都体现了司马迁的高度艺术技巧,人人皆是不朽的形象典型。宋代的刘辰翁曾说: “鸿门宴” “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我们觉得,刘辰翁的这种赞语,“鸿门宴”及其作者是当之无愧的。 字数:9351 谈凤梁,张瑗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267-278页. 《鸿门宴》
汉· 司马迁 沛公①军②霸上③,未得④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⑤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⑥:“沛公欲王⑦关中⑧,使⑨子婴⑩为相,珍宝尽(11)有(12)之(13)。”项羽大怒曰:“旦日(14)飨(15)士卒(16),为(17)击破沛公军!”当(18)是时(19),项羽兵四十万,在(20)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21)说(22)项羽曰:“沛公居(23)山东(24)时,贪(25)于(26)财货(27),好(28)美姬(29)。今人关,财物(30)无所(31)取,妇女无所幸(32),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33),皆为(34)龙虎(35),成五采(36),此天子(37)气也。急击勿(38)失(39)!” 楚左尹(40)项伯(41)者,项羽季父(42)也,素(43)善(44)留侯张良(45)。张良是(46)时从(47)沛公,项伯乃(48)夜驰(49)之(50)沛公军(51),私(52)见张良,具告以事(53),欲呼张良与(54)俱(55)去(56),曰:“毋(57)从(58)俱死(59)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60),沛公今事有急(61),亡去(62)不义(63),不可不语(64)。”良乃(65)入,具(66)告沛公。沛公大(67)惊(68),曰:“为(69)之(70)奈何(71)?”张良曰:“谁为(72)大王为此计(73)者(74)?”曰:“鲰生(75)说(76)我曰:‘距(77)关,毋(78)内(79)诸侯(80),秦地可尽(81)王(82)也。’故听之(83)。”良曰:“料(84)大王士卒足以当(85)项王乎?”沛公默然(86),曰:“固(87)不如也。且(88)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89)谓(90)项伯,言(91)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92)与项伯有故(93)?”张良曰:“秦时与臣游(94),项伯杀人,臣活(95)之(96);今事有急,故幸(97)来告良(98)。”沛公曰:“孰与(99)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100)我呼入(101),吾得(102)兄(103)事(104)之(105)。”张良出,要(106)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107)卮(108)酒为寿(109),约(110)为(111)婚姻(112),曰:“吾入关,秋毫(113)不敢有所(114)近(115),籍(116)吏民,封府库(117),而待将军。所以(118)遣将守关者(119),备他盗之(120)出入(121)与非常(122)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123)具言臣(124)之(125)不敢倍(126)德也。”项伯许诺(127),谓沛公曰:“旦日(128)不可不蚤(129)自来谢(130)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131),至军(132)中,具(133)以沛公言(134)报项王,因(135)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136)岂敢(137)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138),不义也。不如因(139)善(140)遇(141)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142)从(143)百余骑(144)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145)与将军(146)戮力(147)而攻秦,将军战河北(148),臣战河南,然不自意(149)能先入关破秦,得复(150)见将军于此(151)。今者(152)有小人之言(153),令将军与臣有郤(154)……”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155)。不然(156),籍(157)何以(158)至此?”项王即日因(159)留沛公与饮(160)。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161)侍(162)。范增数(163)目(164)项王,举所(165)佩玉块(166)以示之(167)者(168)三(169),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170)项庄(171),谓曰(172):“君王为人不忍。若(173)入前(174)为寿(175),寿毕,请以剑舞(176),因(177)击沛公于坐(178),杀之。不(179)者(180),若属(181)皆且(182)为所虏(183)。”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184)为乐,请(185)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186)沛公,庄不得(187)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188)。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189)同命(190)。”哙即带剑拥(191)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192)欲止(193)不内(194)。樊哙侧其(195)盾以(196)撞,卫士仆地(197)。哙遂(198)入,披(199)帷(200)西向立,瞋目(201)视项王,头发上(202)指,目眦(203)尽(204)裂。项王按剑(205)而跽(206)曰:“客(207)何为者(208)?”张良曰:“沛公之参乘(209)樊哙者也(210)。”项王曰:“壮士!——赐之(211)卮酒。”则与(212)斗卮酒。哙拜(213)谢(214),起,立而饮之(215)。项王曰:“赐之(216)彘肩(217)。”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218)其(219)盾于地,加彘肩上(220),拔剑切而啖(221)之(222)。项王曰:“壮士! 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223)不避,卮酒安(224)足(225)辞! 夫(226)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227)人如恐不胜(228),天下皆叛之(229)。怀王(230)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231)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232)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233)遣将守关者(234),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235)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236)听细说(237),欲诛(238)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239)。窃(240)为(241)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242)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243),沛公起如(244)厕,因(245)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246)陈平(247)召沛公。沛公曰:“今者(248)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249)不顾细谨(250),大礼(251)不辞(252)小让(253)。如今人方为(254)刀俎(255),我为鱼肉,何(256)辞为(257)?”于是遂去。乃(258)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259)?”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260)一双,欲与(261)亚父。会(262)其(263)怒,不敢献。公(264)为我献之。”张良曰:“谨(265)诺。”当(266)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267)四十里。沛公则置(268)车骑(269),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270)、靳强(271)、纪信(272)等四人持剑盾步(273)走(274),从郦山(275)下,道(276)芷阳(277)间(278)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279)我至军中,公乃(280)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281)桮杓(282),不能辞。谨(283)使臣良奉(284)白璧一双,再拜(285)献大王足下(286),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287)足下。”项王曰:“沛公安(288)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289)之(290),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291)。亚父受玉斗,置之地(292),拔剑撞而破之,曰:“唉! 竖子(293)不足与谋(294)! 夺项王天下者,必(295)沛公也。吾属(296)今(297)为之(298)虏矣!” 沛公至军,立(299)诛杀(300)曹无伤。 【注释】①沛公:即刘邦,在沛(今江苏沛县)起兵,攻下沛之后,号称“沛公”。 ②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③霸上: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 ④得:表示情况或条件允许。 ⑤左司马:官名,军中执法官。 ⑥言于……曰:对……说。言,主动跟人说。于,介词,对。 ⑦王(wàng):称王,动词。“王”后省了介词“于”(在)。 ⑧关中:地名,函谷关以西,在今陕西一带。 ⑨使:动词,任用。 ⑩子婴:即秦王子婴。刘邦攻入武关,秦相赵高杀了秦二世胡亥,立二世从兄弟子婴为秦王,秦王杀了赵高,驻兵蓝田关。刘邦用张良计,破了蓝田关。前206年10月,子婴向刘邦投降,其实后来并未为相。 (11)尽:副词,都,完全,全部。 (12)有:被动词,被占有。 (13)之:指珍宝。 (14)旦日:明日。 (15)飨(xiǎng):用酒肉招待别人,这里是犒劳的意思。 (16)士卒:这里泛指士兵。仔细分辨,步兵叫卒,坐在战车上的叫士。 (17)为(wèi):介词,替,给。后边省去了宾语“之”(项羽自称)。 (18)当:处在(某时或某地),介词。 (19)是时:《汉书·高帝纪》载,“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20)在:动词,驻扎在。 (21)范增:项羽谋士,辅佐项羽完成霸业,项羽尊称他为“亚父”。后因项羽中了刘邦的反间计,被夺权,于是愤然离去,至彭城(今江苏铜山),背生毒疮而死。 (22)说(shuì):劝告,劝说。 (23)居:处,在。 (24)山东:指崤山以东,函谷关在它的西边,故山东泛指函谷关以东。 (25)贪:贪恋。 (26)于:介词,表对象。 (27)财货:都指财物,与今义有别。 (28)好(hào):动词,喜爱。 (29)美姬(jī):美女。 (30)财物:名词状语,表动作对象。 (31)无所:动宾结构,没什么。 (32)幸: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叫“幸”。 (33)气:指云彩星斗的变化。 (34)为:是,呈现。 (35)龙虎:象征天子。迷信说“真龙天子”所在的地方,天空中有一种异样的云气。 (36)五采: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采,通“彩”。古人认为五彩云出现则天子出,所以说“此天子气也”。 (37)天子:皇帝,天帝之子。 (38)勿:禁止副词,不要。 (39)击、失:后边都省去了宾语“之”(分别代刘邦和时机)。 (40)左尹:楚国官名,是令尹(别国称相)的助理。 (41)项伯:名缠,字伯,被封为射阳(在今江苏宝应一带)侯。 (42)季父:父辈中年龄最小的。古代兄弟排列从老大到老四依次称为:伯、仲、叔、季。 (43)素:向来。 (44)善: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好。 (45)留侯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被封为留(今江苏沛县东南)侯,是刘邦的功臣。 (46)是:近指代词,这。 (47)从:跟随。 (48)乃:副词,就。 (49)驰:使劲打马快跑。 (50)之:动词,到。 (51)军:军营,营盘,名词。 (52)私:私自。 (53)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之”。具,通“俱”,副词,全部。 (54)与:后边省了宾语“之”(代项伯)。 (55)俱:副词,一起。 (56)去:离开。 (57)毋:同“勿”,不要。 (58)从:跟随,后边省了宾语“之”(代刘邦)。 (59)俱死:一同死。 (60)臣为韩王送沛公:张良曾劝项梁立韩公子成为韩王,后来张良就做了韩王的申徒(相当于国相),刘邦从洛阳南行,张良率兵随之,刘邦让韩王成留守,自己就同张良西入武关。这里张良托辞说“为韩王送沛公”,是向项伯表示他和刘邦的关系。臣,张良对项伯自称臣,表示自谦。为(wèi),替,介词。 (61)急:形容词作名词,急难。 (62)亡去:逃走离开。 (63)义:信义。 (64)语(yù):告诉。 (65)乃:副词,于是,就。 (66)具:通“俱”,副词,全部。 (67)大:副词,表程度,十分。 (68)惊:惊慌。 (69)为:介词,用法同“于”,对。 (70)之:指项羽将大举进攻的事。 (71)奈何:或写作“若何”、“如何”。怎么办,怎么对付。 (72)为(wèi):介词,给,替。后一个“为”(wéi),动词,献,出。 (73)此计:指“固守函谷关,勿内诸侯军”。 (74)者:句末语助词,表疑问语气。 (75)鲰(zōu)生:《新方言·释言》:“古人凡言短小,义兼愚陋。高祖骂人,一曰鲰生,二曰竖儒,三曰腐儒,皆同意。”故“鲰生”为方言词,意为鄙陋的小人。 (76)说(shuì):劝告。 (77)距:通“拒”,抵御,把守。 (78)毋:副词,不。《张良传》作“无”,可证。 (79)内:同“纳”,接纳。 (80)诸侯: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81)尽:副词,都。 (82)王(wàng):动词,称王。 (83)之:代词,代鲰生的话。 (84)料:动词,估计。 (85)当(dāng):对等,比得上,抵挡。 (86)默然:闭口不说话。 (87)固:副词,本来。 (88)且:副词,将。 (89)往:到……去。 (90)谓:告诉,后边不直接引语,这一点与“曰”不同。 (91)言:主动对人说。 (92)安:疑问副词,怎么。 (93)故:旧交。 (94)游:这里指交往。 (95)活:自动词作使动词,使……活,救。 (96)之:代项伯。 (97)幸:表敬副词,表示对方这样使我感到幸运。幸亏,幸而。 (98)良:自称名,表谦恭。 (99)孰与:文言惯用格式,即“跟……比,谁……”。 (100)为(wèi):替。 (101)呼入:即“呼之入”。 (102)得:犹“当”。 (103)兄: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一样。 (104)事:侍奉。 (105)之:代项伯。 (106)要:通“邀”,邀请。 (107)奉:献,进。 (108)卮(zhī):饮酒的器具,圆形无足,肚大口圆,与今天的酒杯并不相当,在这里译作“杯”,用作量词,前边不用数词,这是古人习惯。 (109)为寿:即“为之寿”。寿,动词,特指敬酒或赠礼物向人祝寿。故《汉书·高帝纪》注说:“凡言为寿,谓进爵于尊者而献无疆之寿。”敬酒时献祝颂之词都可叫“寿”。 (110)约:动词,结。 (111)为:动词,成。 (112)婚姻:亲(qìng)家,女方父亲叫婚,男方父亲叫姻。 (113)秋毫:本指鸟兽秋天初生的细毛,用以比喻细微的东西。这里比喻财物。 (114)所:结构助词,与动词“近”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接近”的财物,作“有”的宾语。 (115)近:动词,接近。 (116)籍:簿籍,即官吏民册和户籍册。在这里用作动词,给……登记造册。 (117)府库:这里都指财物仓库。府,收藏图籍文书之处;库,收藏兵车之处。 (118)所以:表原因的固定格式。 (119)者:表提顿的语气词,用在因果复句中的原因分句之后,常与“所以”配合,构成“所以……者”的格式,表示提起下文和句间停顿。 (120)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21)出入:偏义复词,义在“入”。 (122)非常:意外事故。 (123)伯:项伯的字。在这里刘邦称项伯的字,表尊敬。 (124)臣:自称,则表谦称。 (125)之:同“备他盗之出入”的“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26)倍:通“背”,背弃。 (127)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 (128)旦日:明日。 (129)蚤:通“早”。 (130)谢:道歉,请罪。 (131)去:离开。 (132)军:军营。 (133)具:同“俱”,全部。 (134)言:话语。 (135)因:副词,趁机。 (136)公:尊称项羽。 (137)敢:犹“能”。 (138)之:代沛公。 (139)因:副词,趁机。 (140)善:副词,好好。 (141)遇:款待。 (142)旦日:明日。 (143)从:使……跟从,使动用法。 (144)骑:一人一马,名词。 (145)臣:自称,表谦称。 (146)将军:称人官职,表敬称。 (147)戮力:合力。戮,并,合。 (148)战河北:即“战于河北”。河,黄河。 (149)自意:自料。 (150)复:又。 (151)于此:在这里。 (152)者:语助词,表提顿。 (153)言:指流言飞语。 (154)郤(xì):通“隙”,隔阂,嫌怨,指感情上的裂缝。 (155)之:音节助词,无义。 (156)不然:如果不是这样。然,代词,这样,指曹无伤告密。 (157)籍:项羽的名,对人自称名,表谦恭。 (158)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159)因:语气副词,就。 (160)与饮:即“与之饮”。 (161)东向、南向、北向、西向:即向东、向南、向北、向西。东向为主坐。余类推。 (162)侍:在尊者旁边陪着。 (163)数(shuò):多次。 (164)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65)所:特殊的指代词。 (166)玉玦(jué):半环形的佩玉。 (167)之:代项羽。 (168)者:句中语助词,表提顿。 (169)三:非确指数词,表虚数。 (170)召:喊到跟前。 (171)项庄:项羽的堂弟。 (172)谓曰:即“谓之曰”(“之”代项庄),对……说。 (173)若:你。 (174)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175)为寿:为之寿,给他祝酒。寿,动词,祝酒。 (176)以剑舞:用剑舞,舞剑。 (177)因:副词,趁便。 (178)坐:通“座”。 (179)不:同“否”。 (180)者:语助词。 (181)若属:你们这些人。属,类,用在人称代词后表复数。 (182)且:副词,将,将要。 (183)为所虏:即“为之所虏”。 (184)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185)请:动词,请允许我。 (186)翼蔽:状谓结构,像鸟翅一样遮蔽、掩护。翼,名词作状语。 (187)得:能。 (188)樊哙(kuài):刘邦的部下。沛县人,以屠狗为业,后从刘邦起兵,多有战功,封为贤成君。刘邦入咸阳后想进驻秦宫,樊哙谏止,刘邦才还军霸上。汉立后被封为舞阳侯,迁左丞相,死后谥武。 (189)之:代词,指刘邦。 (190)同命:同生共死,等于说“为他拼命”。 (191)拥:持,执,拿。 (192)交戟之卫士: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卫士。戟,像树枝斜出的一种兵器。 (193)止:使动词,使……止,后面省略宾语“之”。 (194)内:同“纳”,放他进去。 (195)其:代樊哙。 (196)以:顺承连词,同“而”。 (197)仆地:即“仆于地”。仆,倒下。 (198)遂:副词,于是。 (199)披:用手分开。 (200)帷:无顶的幕布,帐篷之一。 (201)瞋(chēn)目:圆睁双眼。 (202)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203)眦(zì):眼角,此指眼眶。 (204)尽:副词,全部。 (205)按剑:手压在剑把上。 (206)跽(jì):挺直身子长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双膝着地,双脚朝后并齐,臀部落在脚后跟上。跽就是抬起臀部,直腰挺身,双膝还在地上,如今天所说的“长跪”。按剑而跽,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207)客:凡外来者古人都叫“客”。 (208)何为者:干什么的人。何为,干什么。 (209)参乘(cān shèng):又写作“骖乘”,在车右边担任警卫的人,可译作“侍卫官”。 (210)者也:语气词连用,最末一个表示全句语气,这里表陈述语气。 (211)之:代樊哙,近宾语。 (212)与:动词,给。 (213)拜:古代一种礼节,又叫拜手,这里指单腿下跪,双手持酒至胸前,头低到手的位置。 (214)谢:感谢。 (215)之:代酒。 (216)之:代樊哙,近宾语。 (217)彘(zhì)肩:远宾语,猪前腿。彘,大猪。 (218)覆:翻过来。 (219)其:代盾。 (220)加彘肩上:即“加彘肩于其上”。 (221)啖(dàn):吃。 (222)之:代彘肩。 (223)且:语气副词,尚且。 (224)安:反诘副词,哪里,难道。 (225)足:值得。 (226)夫:发语词,无义。 (227)刑:与“杀”同义。 (228)举、胜(shēng):同义,尽。 (229)之:代秦王。 (230)怀王:反秦的诸侯军首领,秦二世二年(前208)六月,刘邦与项梁共立战国时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王,袭称楚怀王,以号令诸侯。第二年怀王与反秦诸将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后来项羽杀了他。 (231)王(wàng):封……为王,统治。 (232)还(huán):返回,退兵。 (233)故:特意。 (234)者:表提顿语气。 (235)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236)而:连词,表反诘,却。 (237)细说:小人之言,谗言。细,浅陋之人。 (238)诛:杀。 (239)耳:“而已”,罢了。 (240)窃:表谦副词,私下。 (241)为:动词,认为。 (242)有以:有什么可以用来。以,介词,用来。“有以”和“无以”都是文言中惯用格式。 (243)须臾:一会儿。 (244)如:动词,到……去。 (245)因:副词,趁机。 (246)都尉:武官名,秦时各郡都置有尉,掌一郡治安及军事,汉景帝更名都尉,级别相当于太守。 (247)陈平:阳武(今河南兰考)人,初事项羽,后投刘邦,官至丞相。 (248)今者:这里应译为“现在”。者,语气词。 (249)大行(xíng):大的事业。 (250)谨:行为。 (251)大礼:大的礼节。 (252)辞:争,计较。 (253)让:谦让,礼貌。 (254)为:动词,是。 (255)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56)何:疑问副词,为什么。 (257)为:句末表反诘的语气词。 (258)乃:副词,仅。 (259)何操:即“操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操,拿。 (260)玉斗:玉制酒器。 (261)与:动词,给予。 (262)会:副词,恰巧。 (263)其:代项羽等。后面的“之”同。 (264)公:对张良的尊称。 (265)谨:表敬副词。 (266)当:介词,处在(某时)。 (267)去:距离。 (268)置:弃置不用。 (269)车骑(jì):即随从人员和车马。 (270)夏侯婴:沛人,刘邦旧友。刘邦立为沛公后,夏侯婴当太仆;在攻秦中有功,封为滕公;刘邦称帝后封为汝阴侯。 (271)靳强: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在刘项斗争中有功,迁为中尉,后封为汾阳侯。 (272)纪信:即纪成,刘邦部将,在荥阳因救刘邦被项羽烧死。 (273)步:徒步。 (274)走:跑。 (275)郦山:即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鸿门之西。 (276)道:经由,介词。 (277)芷阳:又名霸陵,今陕西长安东。 (278)间(jiàn):名词作状语,从小道。 (279)度(duó):估计。 (280)乃:副词,就。 (281)胜(shēng):受得起。 (282)桮杓(sháo):都是酒器。这里借指酒。桮,同“杯”。 (283)谨:表敬副词,这里可不译出。 (284)奉:义同“捧”,引申为献。 (285)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 (286)足下:称人的敬词。 (287)大将军:指范增。 (288)安:疑问代词,哪儿,作宾语。 (289)督过:责备。 (290)之:代沛公刘邦。 (291)置之坐上:即“置之于坐上”。之,代璧。坐,通“座”。 (292)置之地:即“置之于地”。之,代玉斗。 (293)竖子:骂人的话,意思是愚蠢无能的人。 (294)与谋:即“与之谋”,跟他商量问题。“之”代项羽。 (295)必:副词,一定。 (296)属:类,用在人称代词后表复数。 (297)今:时间副词,犹“即”,马上。 (298)之:代刘邦。 (299)立:时间副词,马上。 (300)诛杀:同义连用,杀死。 【译文】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想占领关中称王,任命子婴做国相,珍宝全都占有了。”项羽大怒道:“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给我去打败沛公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沛公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山东时,贪图财物,爱好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美女一个也不亲近,看来他的野心不小。我曾派人观察他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有五彩的颜色,这可是天子的云气啊。赶快攻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把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着他们一块送死。”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到这里,沛公如今有急难,我逃走离开是不讲信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全部告诉了沛公。沛公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闭关这个计策的?”沛公说:“有个浅陋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的军队进来,就可以占领秦的全境称王了。’所以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部队能跟项王抗衡吗?”沛公沉默了一会儿,说:“本来就比不上他啊,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您是不敢违背项王意旨的。”沛公说:“你怎么跟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秦朝的时候,他跟我交往,他杀了人,我救了他;如今有急难,幸亏他来告诉我。”沛公说:“你跟他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沛公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把他当兄长一样对待。”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来见沛公。沛公举起酒杯祝项伯健康,又跟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入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给官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官库,等待项将军来处理。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我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 希望您向项将军详细说明我是不会忘恩的。”项伯答应下来,对沛公说:“明天不可不早些来向项王道歉。”沛公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自己军营后,将沛公的话全都转告项王,趁机说道:“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能入关呢?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不如趁他来拜会好好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沛公第二天带着一百多人马来拜会项王,到了鸿门,道歉说:“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北作战,我在黄河南作战,却没有料到自己能先入关破秦,能在这里再次见到您。现在由于小人的谗言,使您我之间产生了隔阂……”项王说:“这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否则,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王当天就留沛公一道喝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就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又接连几次举起所佩带的玉玦示意项王杀死沛公,项王却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心慈手软。你进去上前给他们祝酒,祝过酒,请求舞剑,借机将沛公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被他俘虏!”项庄于是进去祝酒。祝过酒,说:“君王跟沛公一块喝酒,军中没有什么娱乐的,让我来舞剑吧。”项王说:“好。”项庄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剑舞起来,时时用自己的身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掩护沛公,项庄不能刺杀。 于是张良赶往军营门口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危急得很! 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樊哙说:“这太紧迫了! 我得进去,跟沛公同生共死。”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了军营大门。交叉举戟的卫兵想拦住不让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一撞,卫兵们跌倒在地。樊哙于是进了军帐,揭开帷幕,面向西站定,瞪眼看着项王,头发竖起来,眼眶都裂开了。项王手握剑柄直起身子问道:“来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警卫官樊哙。”项王说:“壮士! ——赐给他一杯酒。”于是有人给了他一大杯酒。樊哙下拜称谢后,起身,站着一饮而尽。项王说:“赐给他猪腿。”于是有人送给他一只生猪腿。樊哙把盾牌扣在地上,再把猪腿放在它上面,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 能再喝酒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畏避,一杯酒哪里用得着推辞! 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光,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楚怀王曾跟各路将军约定:‘首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就封他做关中王。’如今沛公最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去碰一碰,又把皇宫封闭起来,然后将部队带回霸上,等待大王到来。所以派遣将官把守关门,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沛公这么辛苦,功劳这么大,您没有给他封侯奖赏,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掉有功的人,这不过是继续走秦国灭亡的老路子罢了。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项王一时无话可答,说:“坐下。”樊哙挨着张良坐了下来。坐了一会儿,沛公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也叫了出去。 沛公出来以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召回沛公。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这怎么办?”樊哙说:“干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于是就离开了项营。只叫张良留下辞谢。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沛公说:“我带了一双白璧,打算献给项王,一对玉杯,打算给亚父。正碰上他们生气,不敢献。你替我献给他们吧。”张良说:“一定遵命。”这时候,项羽部队驻扎在鸿门下,沛公部队驻扎在霸上,两军相距四十里。沛公就丢下车马、随员,独自骑马,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个人拿着剑和盾牌快步跟随,从郦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跑。沛公临走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路。估计我已回到军营,你再进去辞谢。” 沛公走后,从小路回到军营。张良进去谢罪,说:“沛公经不起多喝酒,不能亲自告辞。特地派我捧着一双白璧,敬献给大王您,一对玉杯,敬献给范大将军。”项王问:“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您有责备他的意思,已抽身独自离去,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收了白璧,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杯,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说:“唉! 这小子不值得跟他谋划大事!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马上都会成为他的俘虏!” 沛公回到军营,马上杀掉了曹无伤。 字数:13011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30-346页. 《鸿门宴》[原 文] 沛公①军②霸上③,未得与项羽④相见。沛公左司马⑤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⑥关中⑦,使子婴⑧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⑨飨⑩士卒,为(11)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12)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13)说(14)项羽曰:“沛公居山东(15)时,贪于财货(16),好美姬(17)。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18)幸(19),此其志(20)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21),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22)勿失(23)!” 楚左尹(24)项伯者,项羽季父(25)也,素(26)善(27)留侯张良(28)。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29)沛公军,私(30)见张良,具(31)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32)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33),沛公今事有急,亡(34)去不义,不可不语(35)。”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36)?”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37)者?”曰:“鲰生(38)说我曰:‘距(39)关,毋内(40)诸侯(41),秦地可尽王(42)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43)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44)不如也。且(45)为之奈何?”张良曰:“请(46)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47)?”张良曰:“秦时与臣游(48),项伯杀人,臣活之(49);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50)?”良曰:“长于(51)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52)事之。”张良出,要(53)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54)酒为寿(55),约为婚姻(56),曰:“吾入关,秋毫(57)不敢有所近(58),籍(59)吏民,封府(60)库(61),而(62)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63)盗之出入(64)与非常(65)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66)伯具言臣(67)之不敢倍德(68)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69)自来谢(70)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71)善遇(72)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73百)余骑(74)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75)而攻秦,将军战河(76)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77)……”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78)坐;亚父(79)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80)目(81)项王,举所佩玉玦(82)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83),谓曰:“君王为人不忍(84)。若(85)入前(86)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87),杀之。(88)不者,若属(89)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90)为乐(91),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92)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93)。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94)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95)矣!臣请入,与之同命(96)。”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97)欲止(98)不内(99)。樊哙侧[1]其盾以撞,卫士仆[2]地。哙遂入,披[3]帷西向立,瞋目[4]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5]尽裂。项王按剑[6]而跽[7]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8]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9]。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10]。”则与一生[11]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12],拔剑切而啖[13]之。项王曰:“壮士! 能复[14]饮乎?”樊哙曰:“臣死且[15]不避,卮酒安[16]足[17]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18],天下皆叛之。怀王[19]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20]。’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21]军[22]霸上,以待大王来。故[23]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24],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25]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26]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27]厕,因[28]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29]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30]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31]。如今人方为刀俎[32],我为鱼肉,何辞为[33]?”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34]?”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35一]双,欲与亚父。会[36]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37]。”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38四十]里。沛公则置[38]车骑,脱身独骑,与[40]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41]等四人持剑盾步[42]走[43],从郦山[44]下,道[45]芷阳[46]间行[47]。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48]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49],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50]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51]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52]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53]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54]不足与谋[5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56]今[57]为之[58]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曹无伤。 [注 释] ①沛公:即刘邦,起兵于沛,曾任沛令,所以称沛公。②军:动词,驻军。③霸上: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东。④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人。起兵反秦,以善战著名。后与刘邦争天下,交战五年,终于败亡。⑤左司马:官名,掌军政的官。⑥王(wàng):动词,称王,统治。⑦关中: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以西,今陕西省一带。当时是秦国的心脏地区。⑧子婴:秦二世之侄,秦朝最后的国君(赵高杀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在位四十六天,当时已降刘邦。⑨旦日:明天。⑩飨(xiǎng):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11)为(wèi):给,替。(12)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13)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尊为亚父。(14)说(shuì):劝说。(15)山东:指崤(xiáo)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战国时指秦以外的六国。(16)货:财物,金玉布帛的总称。(17)美姬(jī):美女。(18)无所:没有谁。(19)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含有“加恩”的意思。(20)志:心志,这里指野心。(21)望其气:这是一种迷信,认为“真龙天子”所在的地方,天空中有异样的云气,会望气的人能看出来。(22)击:“击之”的省略。之,指代刘邦。(23)失:“失之”的省略。之,指时机。(24)左尹:官名。(25)季父:叔父。(26)素:平时,一向。(27)善:形容词用如动词,友善、交好。(28)张良:字子房,刘邦的主要谋士。刘邦得天下后,封为“留侯”。留,地名,在今江苏省沛县东南。(29)之:往,到。(30)私:暗地里。(31)具:同“俱”,全,都。(32)从:跟着。“从”后省宾语“之(代刘邦) ”。(33)臣为韩王送沛公:张良曾劝项梁立韩公子为韩王。后来张良任韩王的司徒(相当于国相)。刘邦从洛阳南行,张良率兵随从。刘邦让韩王成留守,自己与张良一起西入武关。这里张良托辞说“为韩王送沛公”,是向项伯表示自己要对沛公的安危向韩王负责。(34)亡;逃走。(35)语(yù):告诉。(36)为之奈何:对此怎么办。为,介词,对,对于。之,这。奈何,如何,怎么办。(37)此计:指下文“距关,毋内诸侯”的计策。(38)鲰(zōu)生:骂人的话,意为浅陋无知的小子。鲰,原义为小杂鱼,引申为短小、浅陋。(39)距:通“拒”,把守。(40)内(nà):通“纳”,接纳。(41)诸侯:指其他率兵攻秦者的军队。(42)王(wàng):统治。(43)当:抵挡。(44)固:确实,的确。(45)且:可是。(46)请:请让我。(47)有故:有旧,有老交情。(48)游:交往。(49)活之:使他活下来,即救活了他。活,使……活。(50)孰与君少长:就是“与君孰长”。即“项伯与你比谁大”。孰,谁,哪个。少长,复词偏义,义在“长”,“少”是衬字。(51)于:比。(52)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53)要:同“邀”,邀请。(54)卮(zhī):酒器。圆形无足,肚大口圆。(55)为寿:献酒并进颂词。(56)婚姻:亲家。女方父亲叫婚,男方父亲叫姻。(57)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微。(58)近:接触、沾染。(59)籍:名词用如动词,登记造册。(60)府: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61)库:收藏兵器的地方。(62)而:以,为了。(63)他:别的。(64)出入:复词偏义,义在“入”。(65)非常:指意外的变故。(66)愿:希望。(67)臣:这里是自称的谦词。(68)倍德:忘恩负义。倍,同“背”,背弃。德,恩德。(69)蚤:同“早”。(70)谢:谢罪,道歉。(71)因:趁。(72)遇:款待。(73)从:使动词,使……跟随,带领。(74)骑(jì):名词,一人一马。(75)戮(lù)力:合力。(76)河:黄河。(77)郤(xì):同“隙”,隔阂、嫌怨。(78)东向:面向东(东向为主座)。向,面向。(79)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亚,次。(80)数(shuò):多次。(81)目:名词用如动词,以目示意。(82)玉玦(jué):古人佩戴的玉器,半环形而有缺口。玦与“决”同音,古人常用以表示决心或断绝,范增用玦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83)项庄:项羽的堂弟。(84)忍:狠。(85)若:你。(86)前:名词用如动词,上前。(87)坐:同“座”,坐席。(88)不(fǒu)者:否则,不然的话。不,同“否”。(89)若属:你们这些人。(90)无以:没有什么。(91)为乐:作乐,取乐。(92)翼蔽:掩护。“翼”、“蔽”是同义词,都是掩蔽、护卫的意思。(93)樊哙(kuài):刘邦部下的勇士。(94)意:心思,注意力。(95)迫:紧迫,危急。(96)与之同命:同他(沛公)共生死。同命,同生死。(97)交戟(jǐ)之卫士:拿着戟交叉举起,守卫着军门的卫士。戟,一种长柄的兵器。(98)止:“止之”的省略。止,使动词,让……停止,阻止。之,指樊哙。(99)内(nà):同“纳”。[1]侧:名词用如动词,侧着。[2]仆:倒。[3]披:撩开。[4]瞋目:瞪眼。[5]眦(zì):眼角。这里指眼眶。[6]按剑:手握剑柄。[7]跽(jì):直起身子(古人席地而坐,成跪的姿势,要起身,先得直起身子)。这里反映出对来人的防范。[8]参乘(shèng):又作“骖乘”。古时乘车,坐在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9]与斗卮酒:“与之斗卮酒”的省略。之,代樊哙。斗卮,大的酒器。[10]彘(zhì)肩:猪的前腿。彘,猪。[11]生:钱锺书认为指的是“未食先留”。[12]加彘肩上:“加彘肩于其上” 的省略。于,在。其,它(指盾牌)。[13]啖(dàn):吃。[14]复:再。[15]且:尚且。[16]安:怎么,哪里。[17]足:值得。[1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刑:互文。 “举”和“胜”互释,都有“尽”的意思。刑,动词,施刑。[19]怀王:反秦的诸侯军首领。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刘邦与项梁共立楚怀王之孙(名心)为王,袭称楚怀王,以号令诸侯。[20]王之:就是“以之为王”。这里指封他做原秦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中地区的王。[21]还:动词,返回,退兵。[22]军:动词,驻扎。[23]故:特意。[24]细说:小人的话。[25]亡秦之续:已灭亡了的秦国的后继者。意思就是蹈秦国败亡的覆辙。[26]未有以:没有什么,这里指没有什么话。[27]如:往,到……去。[28]因:趁便。[29]陈平:这时还在项羽的部下做都尉,第二年投奔刘邦,成为刘邦的谋士,官至相国。[30]行:名词,行为,作为。[31]让:责备。[32]刀俎(zǔ):切肉用的刀和砧板。[33]何辞为:告什么辞呢。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相当于“呢”。[34]何操:即“操何”宾语前置。操,拿,这里有携带的意思。何,什么。[35]玉斗;玉制的酒器。[36]会:恰逢,正赶上。[37]谨诺:遵命的意思。谨,表恭敬的语气副词。[38]去:距,离。[38]置:弃置,不用。[40]与:让,使。[41]夏侯婴、靳(jìn)强、纪信:都是刘邦的部将。[42]步:名词作状语,徒步。[43]走:逃跑。[44]郦(lí)山:即骊山,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45]道:名词用如动词,取道。[46]芷阳:秦代县名,在今西安市东。[47]间(jiàn)行:抄小路走。[48]乃:才。[49]不胜杯杓(sháo):禁不起多喝酒,意思是已经醉了。不胜,禁不起。杓,酒器。[50]再拜:先后拜两次,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这里不过是客套话,并不真拜。[51]大将军:对范增的尊称。[52]督过:督责,责备。过,动词,责备。[53]坐:同“座”。[54]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55]与谋:“与之谋”的省略。之,表面上指项庄,实际上指项羽。[56]吾属:我们这些人。[57]今:将.即将。[58]为之:被他。 [译 文] 刘邦驻军在霸上,还没能和项羽会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密报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任用子婴做国相,(秦国的)珍宝全被他占有了。”项羽大怒说:“明天用酒食犒劳士兵,给我打垮刘邦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项羽说:“刘邦(过去)在函谷关以东的时候,对财物很贪心,(又)喜欢美女。现在进入关中,(竟然)对财物丝毫不取用,对妇女一概不亲近,由此可见他的野心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驻地上空的云气,都具有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赶快攻打他,不要失去(时机)!”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向来和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到刘邦的军营里暗中会见张良,将项羽要进攻的事,全都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开,说:“不要跟着(刘邦)同归于尽。”张良道:“我替韩王送刘邦,刘邦现在形势又危急,(我如私自)逃走是不仗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一声。”张良于是进去,(把实情)详细告诉了刘邦。刘邦大吃一惊,问:“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张良说:“谁替您出的这个(闭关的)主意?”(刘邦)说:“(有个)无知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的部队进来,秦国的地方就可全归你统治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你的兵力足够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确实不如(项王)啊。可是对这事怎么办呢?”张良说;“请允许我去告诉项伯,说明您是不敢背叛项王的。”刘邦问道:“您怎么和项伯有旧交呢?”张良答道:“秦朝的时候(他)同我交往过,(有一次)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的命;现在情况危急,所以幸喜有他来告诉我。”刘邦又问道:“(他)与您比谁的年龄大?”张良道:“(他)比我大。”刘邦说:“您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接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献上一杯酒为他祝福,(并和他)相约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后,一丁点财物都不敢沾边,登记好官吏名册和百姓的户籍,封存好府库的文书、财物和武器,为的是等待项将军来。(我)之所以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别的盗贼进来和意外事件。(我)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向项王)详细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道:“明天(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赶了回去,到了军营中,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给项羽,趁机劝告说:“(如果)刘邦不先攻下关中,您怎敢轻易进关呢?现在人家有大功,(您)却要去攻打他,这是不符合道义的。不如趁他来的机会好好款待他。”项王同意了。 刘邦第二天带着一百多人马来会见项王,到了鸿门,赔罪说;“我和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我自己也没料到能先进关推翻秦朝,能在这儿再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无稽流言,使将军和我产生了隔阂……”项王说:“这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气到这种程度呢?”项王当天便留刘邦和他一同饮酒。项王、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三次举起所戴的玉块来暗示项王,项王默默地不搭理。范增起身,出去叫来项庄,对他说:“项王这人心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祝福,敬酒后请求用舞剑助兴,乘机在席上袭击刘邦,杀了他,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成为他的俘虏!” 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大王和沛公饮酒,军营中没有什么可以取乐的,请允许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王说:“好呀。”项庄便拔剑舞了起来。项伯(一见,)也拔出剑舞了起来,并常常用身体左右掩护刘邦,项庄无法行刺。 于是张良到营门去见樊哙。樊哙问道:“今天的情况怎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注意力却一直在沛公身上。”樊哙说:“这情况很危急了!我请求进去,和沛公共生死。”樊哙就带着宝剑拿着盾牌冲进营门。交叉着(持)戟的卫兵想阻止他不让进。樊哙侧过他的盾牌一撞,卫兵被撞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他撩开营帐面向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了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似的)。项王手握宝剑挺直身子问道:“来人是干什么的?”张良答道:“(他)是沛公的侍卫樊哙。”项王说:“好汉!——赏他一杯酒。”(左右)就给了(他)一大杯酒。樊哙下拜道谢,起来,站着一饮而尽。项王说;“赏他(一条)猪腿。”(项王的左右)就给(他)一条开宴前预先另留的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两切三切就吃完了。项王说:“好汉!能再喝酒么?”樊哙说:“我(连)死都不回避,一杯酒有什么值得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只怕不能斩尽杀绝,给人用刑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天下的人都反对他。楚怀王和各位将军约定好:‘谁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就封他为关中王。’现在沛公首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丝一毫的东西都不敢沾边,(还)封闭了(秦国的)宫室,撤军驻扎在霸上,等待您到来。之所以特意派遣将士守卫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别的盗匪出入和意外事变。(他)这样劳苦功高,(不但)没有得到(您)封侯的赏赐,(您)反而(因为)听信了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不过是接着走秦国败亡的老路罢了。我私下里认为您不(会)采取(这样的做法)!”项王无话可答,只是说:“坐下吧。”樊哙(于是)随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去。 刘邦出去以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对此怎么办呢?”樊哙说:“干大事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回避琐屑的责难。如今人家正好比(切鱼和肉的)刀子砧板,我们好比(待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于是就决定离开。(刘邦)就叫张良留下来(代他)辞谢。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礼物)?”(刘邦)说:“我带来一对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对玉斗,想送给亚父。正赶上他们在气头上,没敢献。您替我献给他们吧。”张良说:“遵命。”在这时候,项羽军队在鸿门下,刘邦军队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丢下随从车马,(趁机)脱身,独自骑马,让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宝剑盾牌徒步跟着他跑,从骊山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已回到了军营中,您才可进去(替我告辞)。” 刘邦离开后,(估计)抄小路已回到了军营,张良才进去(向项王)辞谢,说;“沛公禁不起多喝酒,不能来告辞了。特派我奉上一对白璧,敬献给大王,一对玉斗,敬献给范大将军。” 项王问道:“沛公在哪里?”张良答道:“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就脱身独自离去,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过了白璧,把它们放在座上。范增接过了玉斗,把它们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们劈了个粉碎,说:“唉!浑小子真不值得跟他谋划大事!(将来)夺项王天下的一定是刘邦啊。我们这些人都将成为他的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 [鉴 赏] 情节的曲折与完整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既条理井然,又曲折多致,此起彼伏,扣人心弦。文章先写项羽听人说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范增火上加油,于是决心“击破沛公军”,局势骤然紧张,项刘之战一触即发。接着写项伯私见张良,被刘邦拉拢收买后,向项羽说情,双方矛盾有所缓和。继而写鸿门宴上惊心动魄的斗争,把故事推向高潮。文章以项羽和范增在“杀不杀刘邦”这一问题的矛盾为线索,有声有色地写了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四个紧张场面,使人们在为刘邦捏一把冷汗的同时,看到项羽是如何坐失良机,放虎归山,使自己失去了主动权,而刘邦则逐步由被动转主动的过程。鸿门一宴在作家笔下虽然各种矛盾错综交织,波澜起伏,但故事完整,张弛有度,结构谨严。故事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潜回霸上终; 以曹无伤向项王告密始,到刘邦“立诛杀曹无伤”终;以范增劝项击刘始,到范增怒骂“竖子不足与谋”终。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复杂曲折的情节来自于激烈的矛盾冲突,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最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以刘邦为例,他本来打算“距关”自立为王,野心勃勃。但他能审时度势,自知不敌项羽,便设法摆脱困境。当他得知项伯所报军情后,便巧言令色拉拢项伯,“约为婚姻”,在对方安插下一个“自己人”,充分反映他的权变和机智。到鸿门后,他又利用项羽骄傲自大,喜人奉承的心理,大灌其迷魂汤,对项羽一口一个“将军”,对自己一声一个“臣”,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归之于误听“小人之言”,既为项羽开脱了“无端责人”之过,又把自己“欲王关中”的野心洗刷得一干二净,果然博得了项羽的欢心,逃出鸿门,避开了一场杀身之祸。从中可以充分看出他那老谋深算、能言善辩和随机应变的性格特征。 项羽呢?个性也很鲜明。他骄傲轻故,寡谋轻信,不善用人,而又心无城府,优柔寡断。听说刘邦“欲王关中”,便怒火中烧,立即下令第二天一早攻打刘邦。但当晚听项伯为刘邦说情后,又立时改变了主意,答应要“善遇”刘邦;等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言和恭维话之后,他竟忘乎所以,不仅原谅了刘邦,还把向自己提供情报的曹无伤也端了出来;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他动手,他视若无睹;项庄舞剑,项伯公然“翼蔽”刘邦,他安之若素;樊哙闯帐,他不但不加斥责,反而赐酒赐食;樊哙代刘邦说话,指责他“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也”,他不但不予驳斥,反而让他“坐”;刘邦脱逃后,张良向他献璧,他随手放在座上,丝毫不把放虎归山的严重后果放在心上。在生死攸关的斗争中沽名钓誉、当断不断、跟敌手讲仁义道德,注定了项羽难逃失败的命运。 字数:9667 [作者及作品简介] 司马迁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