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饮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饮酒》

饮酒

(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此诗原列第九。在《饮酒》二十首中,或托物言志, 或融情入景,或直接抒情议论,而这一首却象是完整的叙事诗。 借一田父来访,劝说诗人与世同流,诗人表明了他躬耕田园、初衷无改的坚决态度。可能是在陶渊明归隐之后,时辈多有人劝勉他出仕,所以才有此作。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六句叙述田父来访及其用意;中四句是田父对诗人的劝说;末六句为诗人对田父的回答。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开篇从主人公听见有人叩门写起,却兼顾了主客两个方面:一大清早远道来访,足见来访者对诗人深厚的关切之情。而诗人则不及整着衣裳就急起迎客。情态,情意,淳厚而逼真。倒裳,语出《诗·齐风·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开门相见,却不认识: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二句并非直接引述主客对话,而是诗人自己设为问答,语句浑成而意兼数层:来访者原来是位老农;老农带来了美好的情意;从整首诗的结构而言又作蓄势,情意为何,主人态度又如何,下文都由此生发。“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是对“好怀”的说明:老农怪我与时世不合,所以提了壶酒远道前来问候。二句仍是作者转述老农的话。

以下四句直接引用了田父对诗人的劝说之辞:穿着破旧的衣服,住在这茅草屋里,实在不是象您这样的高士的归宿。如今社会风气败坏,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您何必独自清高?希望您也出去求个高官,随波逐流,跟着混日子吧!汩(gu古),同淈,意为搅浊。汩其泥,化用《楚辞·渔父》中的话: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田父的劝说出发点是好的,即出于对诗人的关心和同情。所以诗人回答的第一句话就是“深感父老言”,对您这一番话深表感激。然而, “禀气寡所谐”,我天生的气质确实是很少能与世俗合得来。此句照应上文,是对“疑我与时乖”一句肯定的回答。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二句说:诚然是可以学着某些人的样子走回头路再去做官,但是,这种违反自己意志的做法岂不是走入迷途!纡辔,回车,走回头路;讵,岂。以上四句二句一转,二句之中一开一阖,抑扬尽致。诗人既入情理又态度鲜明地回答了田父的劝告。结二句“且共欢此饮”是又一开,表达诗人对田父友好情谊的理解与感谢; “吾驾不可回”是又一阖,表明改变初衷、回转车驾是绝对办不到的, 杯可共,心不可回,态度坚定不移,语言斩钉截铁!

这首诗是诗人为表示归隐的决心故意设为问答,实是子虚、上林式的问答法。以艺术结构而论,宾主既具,问答了然,是一首完整的叙事诗。然而其中有对话,有转述,夹叙夹议,笔法曲折多变化,摇曳而生姿。唐代杜甫著名的《羌村三首》中写“田父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明显地受陶渊明此诗的影响。


《饮酒》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饮酒》

饮酒

(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本诗原列第十首,是追述以往因贫而仕之作。晋元兴三年(404年),诗人为生活所迫,曾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军中参谋一类的官),随军远行至东海郡的曲阿(在今江苏丹阳县),并作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本诗即追述当时的情况。前四句写他这次远游所经历的险阻;中四句写出游的原因,末二句写归隐田园的本意。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四句说,以前曾经有过一次远游,一直到达东海郡的边角地带。在这次远游中道路曲折而又漫长,半途又遇到很多风波。这里的“风波”,既包括自然界的风浪,又包括社会上的动荡不安,可见诗人此次远游不易,经历了许许多多风险。道路愈长,则风波愈多;风波愈多,则觉道路愈长,故三四句写尽旅途艰险。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经历如此艰辛的远游是为什么呢?是谁让我去远游的呢?诗人自己明白却故意设问: “似乎是饥饿驱赶我去的”,诗人同样明白却故用一含糊之词“似”,实在是问得妙答得绝。诗人本不愿“仕”,但为生活所迫又不得不“仕”,因此只好被动地、十分不情愿地出门“远游”。这一问一答巧妙诙谐,道出“远游”决非自主,答句用一“似”字,着一“驱”字,则更见其被动状态。倾身,竭尽全身;营,营得。原来诗人出门远游、竭尽身心经历各种风险仅仅是为了求得一饱肚皮和稍稍有一点节余。这种贫困不堪的状况,这种出门历险的情由,是不能不叫人潸然下泪的。

但陶渊明毕竟“少有高趣”, “不慕荣利”,因官受制,绝非本意。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就是他最终的选择。名计,好的打算,指固守穷苦的节操;息驾,把车子停下来,意为不再继续走这条路。诗人担心出仕生活会有失自己的操守,所以最终归隐田园以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本篇未及饮酒,但“追昔日远游之风波,今日幸得归家,闲居岂是容易,欣莫长焉,所当以昔日庆今日而饮”(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三),自是说得有理。


《饮酒》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饮酒》

饮酒

 

(其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本诗原列第二十首 全诗赞扬孔子编修诗书礼乐的良苦用心和汉儒传授六经的辛劳精神,推崇六经有教化人民的作用, 慨叹世风败坏,无人问津于治世之学,是诗人不忘世态、关心现实的明证。但因不愿与世俗苟合,只能以酣饮排遣胸中激愤。前十二句为一段,写孔子和汉儒的功绩;中四句为一段,写六经冷落的现状;末四句为一段,写作者不满现实,以饮酒作结。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开篇即感慨无穷,抨击当世极少朴实纯真的风气,语中颇多激愤。羲农,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伏羲氏和神农氏;真,纯真、率真。古人认为上古民风纯朴,是理想的社会,并以伏羲、神农为代表。二句说,伏羲和神农时代离开我们太久远了,现在的社会很少再有那种纯真的世风。言外之意,现在举世虚伪,到处欺骗,人们追逐名利,苟合世俗,已难以叫人忍受。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共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四句由现实忆及孔子及其所处的春秋时代,并追述孔子为挽救当时的社会危机所做的贡献。 “汲汲”,辛勤工作的样子;鲁中叟,指孔子,因孔子是鲁国人,故称;弥缝,弥补缝合。诗中以“弥缝”二字比喻孔子一生努力和辛劳,立意深妙,意思是孔子一生,也只“弥缝”而已,其他人则更难以担此大任了。 “凤鸟”二句,古人以凤凰出现为盛世之象,孔子生于周王朝衰败之际,曾感叹“凤鸟不至”。据《史记·孔子世家》载, “孔子之时,周室衰而礼乐废、诗书缺”,因此孔子曾编诗书,定礼乐。用一“虽”字,表明当时社会之衰;又一“暂”字,突出孔子功绩之大,又显出其作用之短。四句说,孔子一生辛勤述作,全在于弥合社会的裂缝,使它变得象原先那样完好淳朴,他虽然没有生在盛世以发挥其治国安邦的作用,但是礼乐经他整理之后,面貌总还是为之一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紧接上句“暂”字,写六经被毁的厄运,谴责秦始皇焚书暴行。 “洙泗”,指今山东曲阜市境内的洙水、泗水,孔子曾在此设教讲学,诗中代指孔子的事业;辍,停止;微响,古人称孔子的精妙论述为“微言大义”;漂流,上承洙泗,以河水比喻时代变迁;逮,到达; “诗书”二句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这四句说,孔子在洙泗间讲授的那些微言大义在他死后就再也听不到了,而时代很快就到了狂暴的秦朝。诗书六经到底又有什么罪过呢,怎么一下子都被烧成灰尘?这里的“狂”字,很能表达作者的愤恨;设一反问句,极似与“狂秦”当面论争。既然诗书无罪,则罪在“狂秦”。六经由“暂新”而遭骤毁,写得曲折而又深沉。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两句写儒家复兴,六经再现,诗人由悲至喜,意义又进一层。据载,汉朝建立以后,一些秦代儒生如济南伏生、淄川田生等人,都出来传授六经,这时他们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区区,小心勤恭的样子;诸老翁,指伏生等人;为事,做传授六经的事。这两句说,由于伏生等人对传授六经尽心尽力,终于使儒学在汉代复兴。诗中以“区区”二字形容诸儒,是说他们的功绩不能与孔子相比,但其辛劳也足令人敬佩。以上十二句是针对现实回顾历史,写尽六经的作用和遭遇,悲悲喜喜,交叉写来,有赞有骂,态度严肃之至。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这四句集中写现实:六经倍遭冷遇,世道已经败落。绝世下,是说汉代灭亡以后;六籍,即六经; “终日”二句用了孔子问津于沮、 溺的典故。据《论语·微子》载,孔子出行途中,遇正在耕田的隐者长沮、桀溺二人,使子路上前问津(渡口),二人却回答说:孔子应当知道津(暗喻治国良策)在何处。诗人这里以沮、溺自比,感叹世无孔子之徒。这四句说,怎么汉代以后就无人过问六经了呢?人们整日驰驱于名利之场,无人象子路一样问津于通晓六经之人,这岂不叫人忧愤吗!

结尾四句,归于饮酒。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写作者既不能象孔子“弥缝”,也不能象汉儒“为事”,隐于田园又无人问津,只好以饮酒排遣悲愤。头上巾,儒者头上戴的葛中。据《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饮酒时“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其洒脱真性之状可以想见。这四句说,世道既已如此,要是不再痛痛快快地饮酒,就要白白辜负头上的这块儒巾了。只是我痛恨自己的言行有许多谬误,想来你们理当宽恕我这个醉人。明明是因不满现实而饮,却说是为头上儒巾而饮;明明知道饮酒逃世有违六经之教,却又要别人宽恕他这个醉人,诗人似醉非醉,忽醉忽醒,出语诙谐,用意深沉。清人吴瞻泰在《陶诗汇注》中引洪度语说: “‘不见所问津’上皆作庄(严肃)语, ‘若复不快饮’忽作醉语, ‘但恨多谬误’又作醒语。忽庄、忽醉、忽醒,语真无诠次矣,方是二十首《饮酒》总结。”从二十首来看,本篇所论关乎治世大策,而归宿于孔子和六经,结尾却用一番饮酒的话把以上的道理掩盖其中,使人感觉不出诗人的用意在于教化,实是借饮酒题目,做经世文章。这二十首《饮酒》诗的高明之处,或许就在于此吧?


《饮酒》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饮酒》

饮酒

(其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日夕酣饮,皆得其乐。一人独酌,可啸傲于东轩之下;与田父共饮,也可表明归居田园之志。本篇原列《饮酒》第十四首,写与友人对饮,其乐乃是另一种境界。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起首四句,情趣盎然,写饮酒的兴致极高,因此很快就醉了。故人既然“赏我趣”,也必定“同我趣”,所以能提壶携酒而至。二人志趣相投,自然其乐无比;既不用讲排场,也不用讲客气,草草把荆棘杂草收拾铺列在松树下,就坐在那儿对饮起来。 “班”,铺列; “荆”,荆棘杂草; “数斟”,表示时间不长。由于喝得投机,喝得痛快,因此数斟即醉。二人之间融洽欢快的气氛溢于字里行间。

“父老”以下四句写二人醉后情态,显出二人同中有异。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是故人醉态:嘴里胡言乱语,不知在说些什么;行为失去控制,进酒时也不知倒在哪里。大约故人年长于作者,故以“父老”相称; “觞酌”,指进酒劝饮。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这是作者醉后达到的境界:既不知有“我”的存在,也不知有“物”的珍贵。情境合一,物我两忘,正是诗人的追求所在。这是一种哲理性的体悟。这一体悟是只有“不慕荣利”、托旨田园的陶渊明才能得到。因此,他与故人的饮酒之乐也就有所不同了。

但是,诗人毕竟是在现实世界之中,毕竟不能完全忘却世态。如果他能真正“物我两忘”,或许用不着饮酒了;他终日酣饮,正是为了追求“物我两忘”。饮酒诗的旨趣正在于此。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结句的含义也在于此。悠悠世路, 茫茫迷途, 哪里是“我”的归宿?足见在现实中没有诗人的去处,只有到酒中去体会它的“深味”了。这“深味”是什么呢?作者没有说而读者自可体会。


《饮酒》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饮酒》

 诗歌。陶渊明作于公元406年。 “清晨闻扣门”是这组诗中的第九首。这首诗先写田父登门慰问,诗人往迎,表现了诗人与农民之间的淳朴情感。然后又写田父的善意劝说,从侧面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污浊。最后写自己的回答,表示了自己不返仕途的决心。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全诗以类似《楚辞·渔父》中问答形式来抒写情怀,使人觉得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饮酒》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饮酒》

饮酒

(其七)

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

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本诗原列第七首,写诗人对菊饮酒至晚,超然忘世,获得一种洒脱自在、不受拘羁的生活。全诗语出平淡,奥旨深邃,富有高趣,犹如一幅高士归隐图卷,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说: “此章写不得有为带自得之意”,言之甚确。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二句说出对菊饮酒,直至暮降之后。裛露,即沾露;掇其英,采摘菊花的花瓣。古人认为用菊花饮酒可以长寿。但诗中写菊花芬芳无比,有诗人自喻之意。菊花的佳色犹如人的高风亮节,因此,用一“佳”字,写尽菊花的高洁形象。暮至而露降,故掇英而带露。深秋日暮时分,菊花开得格外芬芳,诗人一边采摘带露的花瓣儿,一边尽情地饮酒,这是人生多么难得的韵事啊!

“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四句写饮酒之态和醉酒之意。汛同纵;忘忧物,指酒;遗世,超脱世俗。这是说,纵怀放饮,能让我更远地超脱世俗之情。一杯又一杯地独饮,不知不觉之中已经杯尽壶倾。诗人虽然归隐却未忘世态,想有所作为而又不能,因而心中自有忧在。 “若无忧,又何用忘?既有忧,又何云‘远世情’?则已之优不是世情,原是与民吉凶同患之情。此忧无所解,故借酒解之。饮以同人为畅,今乃独饮,初只道一杯半杯,不料一杯复一杯,遂至壶倾,可知其忧之甚多。”(吴淇《六朝选诗定论》)所谓“壶自倾”,实是诗人醉后东摇西晃使之倾倒而已。这里,把诗人醉后不能自持的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二句象是写景,实是说理,是说正值太阳入山之际,正是万物寂静之时。这时,飞鸟归林, 几声鸣叫,不过是群动将息的一个证明罢了。在这天地万物都要闭塞的情况下,诗人除了享受自由自在地生活而外已不可能再有所作为了。诗中“日入”二字,与起句相呼应,点明饮酒的时间;着一“趋”字,以渲染动中求静的气氛。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以获得最好归宿作结。啸傲,无拘无束的样子;东轩,房子东边的走廊;复,又一次;诗人因贫出仕,劳于世途,失去原先自由的生活,现在弃官归来,有酒则饮,遇酒则醉,在东轩之下再次享受以往的生活,故说“复”。本诗第四句说“遗世”,这里说“得生”;因为“遗世”,所以“得生”,在诗意和章法上前后相应。这两句活脱脱画出陶渊明超然物外、心处闲逸的神态。诗人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饮酒》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饮酒》

饮酒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此诗原列《饮酒》第八首。在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中,诗词绘画历来是以松梅竹菊作为高风亮节的象征。陶渊明在诗文中,也屡以松菊自况。早年《和郭主簿》诗中就有“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之咏。义熙元年(405年),他在辞去彭泽令时曾作《归去来兮辞》,又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之句。《饮酒》诗作于归隐后不久,在这首诗里,诗人是把青松作为自己不向黑暗势力低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的象征。

前六句皆咏孤松,其中又有若干层次和转折。青松生长在东园,它伟岸挺拔,青翠蓬勃,然而,姿色却被众草所掩没。此为一层转折。但那众草的繁茂却是表面的暂时的现象,当严冬降临大地的时候,寒霜使得众草枯萎凋零,渐至灭绝(殄,tian,为灭绝之意)。这时,只有那青松的高枝却凌霜傲雪,格外挺拔苍翠。此又是一层转折。两层转折已使青松的形象鲜明起来,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二句更进一步突出孤松:如果连树成林,松树也许不为人们所注意,但孤松独树,就会使人惊叹不已。前以众草衬托青松,此以连林陪衬独树,在写法和思想意义上都递进一层,加倍表现孤松岸然特异的雄姿。

清代邱嘉穗说“此诗赋而比也。”(见《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开篇至此全用赋笔。正如东篱的芳菊一样,这东园的青松是自然景物中所实有的,因而它是实在可感的形象。但在作者的笔下,它又是一种象征性的诗的形象。作者把他的人生志趣、审美理想全都倾注到这棵树上了,所以它又是一种审美意象,是一棵人化了的树。它有着巨大的概括力,蕴含着许多层次的内容:它挺拔傲岸,顶天立地,邪恶的杂草只能掩其雄姿于一时,却永远也改变不了它那高洁的品格;它经得起严寒与霜雪的袭击,承受得住任何艰难困苦的考验,岁寒而不凋,独立而特出。这一切,都代表着、暗示着诗人的品德与胸怀。所以紧接着咏松的六句,就出现了诗人提壶抚着寒枝、不时饮酒远望的形象。 “时复为”过去一般解为倒装句, 意谓“时复为远望”。清代闻人倓笺注王士祯的《古诗选》中说: “时复为,时复为饮也。”解释甚为中肯。作此解不但和饮酒的总题目契合,而且和上旬提壶相应,是说不时地一边饮酒一边望远,若有所思,深有寄托,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栩栩如生。如解作时复为远望,则嫌意重复而气平直。这二句是全诗关键性的句子,因为它是充满情思的描写,至此把诗人与孤松直观地联系在一起了,收到了“松亦人,人亦松”、物我情融的艺术效果。

末二句“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是抚松饮酒远望发出的慨叹:人生短暂,道路坎坷,社会黑暗,真如在梦幻之中。何不回归到那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抱朴含真,自由自在地生活,何必把自己束缚在那世俗的尘网之中呢?清人吴汝能评说: “此篇语有奇气,先生以青松自比,语语自负,语语自怜,盖抱奇姿而终于隐遁,时为之也。非饮酒谁能遣此哉!”(《陶诗汇评》卷三)


《饮酒》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饮酒》

饮酒

(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在《饮酒》这一组内容丰富、风格也不尽相同的组诗中,《少年罕人事》是常为人提到的一首。人们之所以重视它,是因为从这首近乎内心独白的诗里,可以了解到陶渊明思想中的矛盾和苦闷。

陶渊明的归隐,不是“小隐”,更不是“充隐”,他真正做到了与田园、与农人、与自然的浑然相依,这种率真任性的态度是与他对上层社会的彻底失望互为因果的。理想在官场中受的摧残愈强烈,在自然田园中的复归就愈深挚。因此,于气象融融的田园诗外,陶渊明也有着另一些近似于慷慨悲歌或沉吟低诉的诗篇来回忆过去,咀嚼人生失意的悲剧,这首诗即属于后者。

诗的前六句可以视作一节。短短的六句诗,浓缩了陶渊明一生的坎坷,也包含了他对个人悲剧的自我分析。

人的少年时代,如同旭日东升,辉煌璀璨。多少青年士子,怀着远大的理想,发愤读书。著名文学家左思不无自豪地回忆他的少年时代: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 作赋拟《子虚》。”杜甫在穷愁潦倒之际,一旦忆起少年时代,仍然满怀着青春得意的飘扬情致: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中国古代受儒家影响的知识分子从来以辅弼人君作为自己最高的理想。他们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正象韩愈的自我描写: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这种步着圣贤轨迹的如醉如痴总离不开功利的目的。而陶渊明对少年时读书的旧事并没有惊人之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轻轻一笔,不见任何悬梁刺骨式的沉重。对于被奉为治国方针和人伦准则的儒家经典,他竟以一种欣赏玩好的态度来对待。这与他《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的精神完全一致。晋朝人企图打破经学的桎梏,却又自愿钻进玄学的网里,他们倾其全力追求达性通脱,结果反不免有点矫情。而陶渊明则是在人生态度和精神上真正进入“自然”这一境界的不多见的诗人,他的读书,也只是按自己的情趣与爱好,有选择地去读,象蜜蜂采蜜一样,吸取了不同思想体系中有关道德理想与人格修养的思维精华,融铸成纯净高洁的品格。他不是书的奴隶,而是万物备于我的个人思想的主宰。这就不难理解,从入世色彩极深的儒家学说中,为什么他所选择并奉行的是“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了。在这一点上,他不同于后来的杜甫、韩愈。他悲剧的根源在于美学化的理想与腐败的门阀社会的尖锐冲突。

诗的后六句为一节。独特的性格,独特的悲剧,带给他的是不被理解的孤独感。诗中以悲风荒草抒写自己内心极度的孤寂与凄凉,又以东汉张仲蔚和刘龚(孟公)的友谊来表达对得到知音的渴望。在另一首诗里,他写道: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钟子期死,伯牙终生不复鼓琴;惠子死,庄周无以为质。两人失去知音的痛苦,不正与陶渊明相同么!在陶诗的许多篇什中,都流露出这种沉重的叹息,使我们在温婉清淳的田园风光后面,感受到了那诗人灵魂的孤独不安。


《饮酒》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饮酒》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为《饮酒》第五首。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但是,如果离开了整首诗去孤立地谈一、二句诗甚至一、二个字,是很难深刻地领悟它的妙处的。这两句诗之所以好,主要是由于全诗写得辞淡意远,兴会独绝。再者,是得力于起四句。从整首诗的艺术结构来看,起四句点出心远地自偏的主旨,后六句则以欣赏自然景色的悠然心情进一步加以渲染, “采菊”二句才以它那物我皆忘的超然神气生动起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三句一呼,一句应之。而首二句又一转折:近有东篱,远有南山,明明房舍建造在人世之间,然而门前却沉静冷寂,既无车马的喧闹之声,亦无世俗交往的纷扰。 “问君”二句是自己设为问答之辞: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寄心高旷,心无滞物,一切功名利禄全都置之度外。所以虽居人境,身在寰中,却神游象外。如同居于远离人世的偏荒僻野一般。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出语自然超诣,实为心远地自偏这种超然的精神世界的形象化的表现。本自篱间采菊,无意于望山,但偶而举首见之,触景生情,产生一种闲远自得之趣, 物我两忘,直若超然邈出宇宙之外。用一“见”字,准确地传达出无心而得妙的神韵。苏轼说: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处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东坡题跋》)这是深得精义的见解。因为陶渊明于此重在抒写这种天然自得之趣,趣闲而累远,不关南山之见与不见。所以,“见”为无意,而“望”则是有意。如用“望”字,就不仅使抒情主人公失却了超然物外的高格,而且使全诗意尽于此,了无余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句评析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举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为“有我之境”的例句,举陶渊明此二句为“无我之境”的例句。然而,何谓“无我之境”?难道“悠然见南山”不是渊明所见、没有他的思想感情寓含其中吗?王氏此说恐含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从作者的创作过程来看,不是如泪眼问花那样,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观察外物,而是外界景物触动了、唤起了他内心的情感,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审美意象。从艺术表现的效果来看,这种无我之境无须把作家的主观感情直接表露和抒发出来,但它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通过审美意象传达出更为深邃广阔的、耐人寻味的思想感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紧承前二句,描绘南山景致: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之下,大自然充满了盎然生机,高峻的南山呈现出苍翠的秀色,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这自然任真的图景和归隐田园的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是完全合拍的。所以最后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结。 “此中”,不应该偏狭地理解为仰望归鸟的情景。小而言之,是指此时此地此境,包括东篱把菊、悠然见山、山色飞鸟等等。大而言之,应包括整个的田园归隐生活。真意,是作者所感受到的超然事外的自然意趣,它可以归结为人生的真正意义。而这种平淡冲和的思想境界是那些以功名富贵累其心的世人所难以体会到的。所以,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评: “心远为一篇之骨,真意为一篇之髓。”结句“欲辨”与开篇“问君”相应,《庄子·外物》中说: “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既然已经体味到了大自然给人的启示,就无须再用语言去辨明它;而且这种境界使人沉浸、陶醉,使人思想升华,其中又自有欲辨忘言的乐趣。

此诗以抒情为主。作者没有着力去刻画南山的具体景物,也没有展开描摹飞鸟凌空的姿态和东篱黄花的美丽。上述这一切,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意,完全融注于作者的生活、思想、情趣之中,成为它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与之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呈现出洋溢着盎然生机而又平淡质朴的美,读者从中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爱恋之情和那内在的高洁人格。


《饮酒》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饮酒》

 诗歌。陶渊明作于公元406年。这组诗大多是醉后之作,“寄酒为迹”,所以题为《饮酒》,“结庐在人境”是第五首。诗人描述自己虽结庐人境,但“心远地自偏”,表现了悠然自得的心情。诗中自然地把自己和达官贵人分开,在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中,表现出自己高洁的情操。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历来被人们传诵的名句,被誉为“境与意会”,“最有妙处”。(苏轼《东坡题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9: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