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痛症状名。出 《素问·阴阳别论》。多由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足太阳经所致。其症背痛或兼板滞,牵连肩项,或连腰部,可兼有恶寒等。治宜祛风散寒,疏通经气为主。用羌活胜湿汤加减。又背为脏腑腧穴所在,脏腑发生疾病,都会引起背痛。如《杂病源流犀烛》: “背痛,肺腧在背,故肺病令人逆气喘欬,肩背痛。”亦有肾气逆冲而致。《类证治裁·肩背手臂痛》: “肾气逆冲,挟脊而上攻背痛者,系督脉主病,治在少阴。……。亦有肝浊逆冲,从腹而上攻背痛者,系冲任主病,治在厥阴。”凡治背痛方药,可加羌活、防风引经。背痛亦可并见于胸痹、心痛等症。参见胸痹、心痛、胃脘痛、肩背痛条。 背痛古病证名。出自《素问·阴阳别论》等篇。与足太阳经受风寒之累有关。表现为背部板滞作痛,牵连肩、颈,并伴有恶寒等症。也有因脏腑病而牵连背部作痛者。但这时以脏腑证候为主并有相应的背部腧穴压痛点(牵涉性痛敏感区)。 背痛bèitònɡ症名。出《素问· 阴阳别论》。因风寒侵袭足太阳经所致, 见背部板滞作痛, 牵连肩项, 兼有恶寒等。治宜祛风散寒, 疏通经气为主。因脏腑病而引及背痛者, 除有脏腑见证外, 相应背部腧穴常有明显压痛, 宜以治脏腑病变为主。 背痛 背痛背痛,是指背部板滞疼痛的病证。多由肺与膀胱二经感受风寒之邪,或五脏不和,肝肾亏损,骨髓空虚,筋脉失荣,以及痰饮内停,气血不行等原因所引起。治法如下: (1) 凡兼见鼻塞身重,咳嗽痰多,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者,多为外感风寒所致。可用: ❶参见“感冒”条诸法行功,感冒愈,则背痛止。 ❷徐徐以鼻纳气,以右手捏紧鼻孔,使气闭极,闭目吐气,使汗出。 ❸力举左手,仰掌,顿左足,鼻纳气四十息; 换右手上举,仰掌,顿右足,鼻纳气四十息(上二法见《诸病源候论》卷七)。 ❹拳手屈膝侧卧,闭气极,吐气;复闭气,待汗出,乃止(《诸病源候论》卷二)。 ❺以两手掌互相摩擦八十一次,乘热交搭左右二肩,用力将上身向前躬下,划圆圈似摇动八十一次; 次行“艮背法”,存想内气在背部疼痛处绕圈运转,从大到小,从小到大,反复多次后,自觉该处邪气经臂部到手,复从手指排出 (“保生秘要”转引自《杂病源流犀烛》)。 (2) 凡兼见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神疲乏力,眠少梦多,腰膝痠软,筋脉拘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多为肝肾虚损,血不荣筋。可用: ❶行“肾脏修养法”、“肝脏修养法”。 ❷行“肾脏导引法”、“肝脏导引法”(均见“五脏导引法”条)。 ❸平跪于地,长伸两手向前,拓于席上,躬身向前作弧状摇动,使背脊松解,邪气散 (《诸病源候论》卷五)。 ❹于每日子、丑时,叠手按住大腿,固定不动,耸肩缩颈,转身拗头颈向左右挽引各十五次; 吐浊吸清,叩齿咽津。 ❺于每日丑、寅时,伸手反抱头颈,左右挽引各四十二次; 吐浊纳新,叩齿三十六次,漱咽九次。 ❻于每日寅、卯时,跪于席上,将脚屈起,同时伸手于后叉两手指换踏左脚右脚各三十五次;吐浊纳新,叩齿咽津。 ❼每日丑、寅时,双拳踞地,回头向肩挽引作虎视状,左右各十五次; 吐浊纳清,叩齿咽津。 ❽每日丑、寅时,正坐,转颈左右举引,同时反两手搥背各三十五次; 吐浊纳清,叩齿咽津(以上五法,均见《内外功图说辑要·陈希夷二十四气坐功治病图》)。 ❾背手立住,以拐杖顶住腰部,运气一百另八口,漱口吞津三度后,跪下,持杖扫地,左右摆动数次(《内外功图说辑要·诸仙导引图》)。 ❿端正立定,以手持杖顶住腰部,左右转动,运气十八口; 每运气一口,左右转动三遍,然后屈膝蹲下,持杖如拂地状,在地上左右摇拽数十次。(11)以身高坐,右腿伸直,左腿弯曲,左手上举,右手摩腹; 运气十二口。(12)足立定,左手直舒,右手握住左上臂,运气二十二口; 再换右手直舒,左手握住右手臂,运气二十二口(上三法,均见《夷门广牍·赤风髓》)。 (3) 凡兼见眩晕头重,胸脘痞闷,泛吐痰涎,肢体沉重,面目浮肿,或腹泻肠鸣,苔白腻,脉濡滑者,多为痰饮内阻,气血不行。可用: ❶左侧卧,闭气不息十二通; 转向左侧卧,闭气不息十二通,运气排之。 ❷取身直颈曲姿势,低头倚壁,闭气不息十二通,用意使痰饮从下部排出; 痰饮去,背痛可愈(上二法,均见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 ❸用 “虾蟆行气法”,正坐,动摇两臂,闭气不息十二通(《诸病源候论》卷三)。 ☚ 胁痛 腰痛 ☛ 背痛having a pain in the back
背痛notalgia 背痛bèi tòngbackac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