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顾闳中画韩熙载夜宴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顾闳中画韩熙载夜宴图》

郑元祐

熙载真名士,风流追谢安

每留宾客饮,歌舞杂相欢。

却有丹青士,灯前密细看。

谁知筵上景,明日到金銮

【注释】

①名士:知名之士。魏晋以后专指蔑视礼法、任性而行、好讲玄学的人为名士,《世说新语·品藻》:“韩康伯门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 ②谢安:东晋谢安隐居于会稽东山,蓄妓相随。《世说新语·识鉴》刘孝标注:“宋明帝《文章志》曰:‘安纵心事外,疏略常节,多蓄女妓,携持游肆也。”’ ③金銮:即金銮殿,本为唐宫殿名,后代用以指皇宫内之正殿。

【评说】

本诗选自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卷一一、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一。

顾闳中,五代南唐画家,江南人,任画院待诏,善画人物。他受后主李煜之命,画《韩熙载夜宴图》,此事有史实依据,《五代史补》卷五:“伪主(指李后主)知之,虽怒,以其大臣,不欲直指其过,因命待诏画为图以赐之,使其自愧。而熙载视之安然。”顾闳中画作的历史故事图,如《明皇击梧桐图》、《山阴图》都已失传,而《韩熙载夜宴图》却流传至今,为稀世珍品,藏故宫博物院,素绢本,设色,横335.5厘米,纵28.7厘米,是一个长卷。这个手卷以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宴饮歌舞生活为题材画成,分五段,即“听乐”、“观舞”、“歇息”、“清吹”、“送别”,各段以屏风相隔,又以屏风相连,每段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出现一个场面,有许多人物,以韩熙载为中心,构成一幅连环图。这幅画工笔重彩,布局合理,人物刻画细致,主次分明,重点表现韩熙载的面部表情、形貌神态,具有肖像画的特征,反映了画家具有极高的写实技巧和再现能力,标志着五代时人物画的新水平。

《韩熙载夜宴图》在流传过程中,为之题跋、题诗的人很多,元代有郑元祐、张简、张雨、何广、顾瑛、月山道人、钱惟善等人。郑元祐的题画诗是其中较好的一首。诗用五言律诗的体式,分两层。前四句,赞韩熙载夜宴的风流韵事。前代有人以为韩熙载纵乐误国,但是郑元祐不以为然,他认为韩熙载耽于歌舞、好于声色、专为夜饮,是名士风流的举动,可以与谢安媲美。韩熙载为北方豪门势家,又多才能,投南唐后,受后主李煜的猜忌。联系韩的生平及其仕南唐的处境,很容易了解韩熙载纵乐疏狂的举动,表现出韬晦避祸、明哲保身的思想。《五代史补》卷五说:“韩熙载仕江南,官至中书侍郎,晚年不羁,女仆百人。每延请宾客,而先令女仆与之相见,或调戏,或殴击,或加以争夺靴笏,无不曲尽,然后熙载始缓步而出,习以为常。”元代诗人张简《题顾闳中夜宴图》诗云:“李煜非英主,韩郎欲自污。”诗意比郑元祐直露,但两人的艺术意想是一致的。后四句,叙述顾闳中奉命窥看夜宴作图的过程。《宣和画谱》卷七:“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郑元祐题诗的结尾,真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事实。张雨题本图诗也说:“堪怜此际欢无极,岂顾堂前有瞰人。”张简则云:“谁知偷眼客,明日进新图。”均与郑元祐诗同意,可以参看。

本诗并未面面俱到地再现画面,具体细致地描述人物形象,也没有赞誉画家的画艺和发表绘画的理论,却跳开画面,形象地反映了顾闳中作画的本事及其政治目的,与众不同地肯定了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名士风度,可见这首题画诗在写法上是很有特色的。


《顾闳中画韩熙载夜宴图》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历代题画诗 - 可可诗词网

《顾闳中画韩熙载夜宴图》

郑元祐

熙载真名士,风流追谢安。

每留宾客饮,歌舞杂相欢。

却有丹青士,灯前密细看。

谁知筵上景,明日到金銮。

顾闳中(生卒年不详),五代南唐著名画家。江南人,中主时为画院待诏,善画人物,神骨俱全,设色秾丽。

郑元祐(1292—1364),元诗人。字明德,本遂昌(今属浙江)人,后迁钱塘(今杭州市)。曾任浙江儒学提举等官。右臂脱骱,左手楷书,自称“尚左生”。诗格苍古,文颇疏宕有气。有《侨吴集》。

韩熙载本北方贵族,年轻时即负盛名,因北方战乱而去南唐。后主对北方人颇多猜忌,开始时韩一直未受重用。后来后主又准备起用他为相,他考虑到世事日非,南唐不久将亡, 自己不愿成为千古笑端,便以疏狂放荡、纵情声色的方式蒙蔽后主。后主惜才,便派顾闳中、周文矩等去偷看韩夜宴情况,默记在心,然后绘成图进行规劝。因此,顾、周二人均作有《韩熙载夜宴图》,元代尚俱存,后周图佚失,仅顾图存世。

据《五代史补》卷五载: “韩熙载仕江南,官至诸行侍郎,晚年不羁,女仆百人。每延请宾客,而先令女仆与之相见,或调戏,或殴击,或加以争夺靴笏,无不曲尽,然后熙载始缓步而出,习以为常。复有医人及烧炼僧数辈,每来无不升堂入室,与女仆等处。伪主(按指李后主)知之,虽怒,以其大臣,不欲直指其过,因命待诏画为图以赐之,使其自愧。而熙载视之安然。”

这首题画诗,前四句吟赞了韩熙载夜宴的风流韵事,后四句叙述了顾闳中奉后主旨意创作夜宴图的过程。对于韩熙载的纵乐,前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或批评其淫乐误国,或赞赏其名士风流。前者如宋李彭《韩熙载宴客图》云: “闭户投辖醉短舞,牛马因风两相忘”, “西风犹吹建业水,直恐奸魂污清泚”,甚至将韩熙载夜宴时男女相戏骂为如牛马之两性相诱。后者如此诗作者郑元祐,则将韩赞为真正的名士,说他的风流倜傥简直可比得上东晋的谢安,说他热情好客,能与宾客同乐。考《韩熙载夜宴图》是由听琴、观舞、休憩、赏乐、调笑五段情节连贯的场面组成的。全图自右向左展开,构思精巧,段与段以屏风相隔,既可看出区别,又可看出联系。第一段最左边画一女子(据史料记载为教坊司李嘉明之妹)坐着在弹琵琶,韩熙载双腿盘坐于榻上,停止宴饮,神情专注地望着琵琶女,在欣赏着琵琶曲,脸色严峻,似乎心事重重。榻旁侍立一女仆,也在倾听乐曲。韩的四位坐客,均停杯在赏乐,但神态各异:跟韩同榻而坐的红衣少贵,左手扶着膝盖,身子向右前倾侧,右手撑在榻上,眼睛贪婪地盯着琵琶女;跟韩毗邻而坐的一位官员,仅见侧面背影,他正襟危坐,似乎听得非常入神;跟红衣少贵毗邻而坐那位官员则现正面,他两手相抚,头部微侧, 目光下垂,似乎已经进入了音乐境界;而坐于琵琶女右侧的那位官员,则很生硬别扭地扭转身子,脸朝着琵琶女,眼睛斜视着。在他右侧身后,站着两个丫环,一高一矮,全都注视着琵琶女。丫环身后站着两位韩氏门生,一抚掌,一持笛。屏风后一女子仅露半面,在神情专注地听赏琵琶。这段画共画十二人,琵琶女是核心人物,其余十一人都为她所吸引。这种构图方式,寓散于整,体现了画家高超的技艺。第二段画舞伎王屋山在跳“六么”舞。红衣少贵坐在椅子上观舞。韩熙载站在红漆羯鼓边手持鼓槌为其伴奏,韩氏两门生一打板、一拍手亦为其伴奏。韩的右边站着一官员在笼袖观舞。打板门生身后一僧人侧转着脸似乎不想观舞,但眼睛又在斜着偷看,传神地画出了出家人矛盾尴尬的心理。最左边有一女子面对舞伎在击掌为其打拍子。这段画共画八人,舞伎是核心人物,其余七人,四人为其伴奏,三人为其吸引,主次极为分明。第三段画韩熙载坐在床边洗手,一丫环站在床边捧盆,四姬妾陪坐于床上侍候。最右边,一丫环举一托盘,盘中有酒壶、酒杯之类,正向床沿走去,似为韩送消夜。丫环左边,第一段中那位琵琶女正背着琵琶,也向床沿走去。烛台上烛快点完,暗示夜已很深。这段画共画八人,韩熙载是核心人物,他正在休息,姬妾女仆均为其服务。第四段中部画一排乐伎共五人,坐着在吹奏管乐器,其中三人吹箫,二人吹笛,姿态神情各异。右部画韩熙载双腿盘坐在太师椅上凝神听乐,敞襟袒露胸腹,左手抚膝,右手持扇平举,但忘了挥扇,似乎听得入了神。三个丫环环立侍候,前面、左面两丫环在为他打扇,后面那个丫环双手垂于身前,也像在专心地听乐。最右边画一官员,坐在鼓形石凳上,正专心致志地打着拍板伴奏。这段画共画十人,分成三组,构图错落有致,核心人物是韩熙载,或为其服务,或为其奏乐。第五段画官员与韩家妇女谈笑。最右边画一女子站在屏风边跟屏风这边一位官员在讲话,她正讲得眉飞色舞,抬起右手,伸出二指在比划着什么。中部偏右,画一官员坐在椅子上,背后站着一女子,两肘压在椅子靠背上,把椅子推向前倾,椅子后面两腿已经离地。官员左侧,站着一女子,面对着官员,她的右手搭在官员的左肩上,她的左手跟官员的右手相握着,正在戏谑。中间偏左,韩熙载独自站着,平举着左手,面对着两个正在跟那个官员戏谑的女子,似乎在叮咛什么话。画的最左边,一个官员右手搂住一女子腰部,左手平举着,正在跟那位女子一边走路一边脸对脸地调笑着。这段画共画八人,分成四组,参差历落,多寡不一,动态感极强。总之,这幅《夜宴图》出色地表现了韩熙载在玩世不恭的表象下隐藏着的内心抑郁不欢,是历史人物画中的传神之作。韩并不是谢安式的风流名士,而是身处乱世、韬晦避祸的知识分子中的一种典型。

仔细体味题画诗的后四句,不仅叙述了顾闳中奉李后主旨意秘密察看韩夜宴情况而画成此图的过程,而且还赞扬了韩熙载胸怀坦荡、毫无芥蒂、 “视之安然”的个性。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则认为韩熙载这种纵乐保身做法太消极自私了,并不可龋而《夜宴图》在客观上暴露封建官僚荒淫奢侈的作用却是巨大的,不容抹杀。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