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陈情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⑾五尺之僮,茕茕孑立⑿,形影相吊⒀。而刘夙婴⒁疾病,常在床蓐⒂,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⒃,沐浴清化⒄。前太守臣逵⒅,察臣孝廉⒆,后刺史臣荣⒇,举臣秀才(21)。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22),寻蒙国恩,除臣洗马(23)。猥(24)以微贱,当侍东宫(25),非臣陨首(26)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27),责臣逋慢(28),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29),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30)

伏惟(31)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32),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33),历职郎署(34),本图宦达,不矜(35)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36),岂敢盘桓(37),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38),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臣区区不能废远(39)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40),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41)所见明知,皇天后土(42)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43),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4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全晋文》)

注释①险衅——恶兆,厄运。②“夙遭”句——夙,早;闵凶,使人生忧的不幸,此指父丧。③见背——犹如说“相弃”,指死去。④舅夺母志——指舅氏逼母改嫁,未能成全其守节之志。⑤愍(min)——怜悯。⑥成立——成人自立。⑦终鲜(xian)——又少。⑧“门衰”句——门衰,家门人丁不旺。祚(zuo)薄,没有福气。⑨儿息——儿子。⑩“外无”句——意谓亲族无人。外,自己一门外之亲族。朞(ji),周年;功,穿丧服的期限,大功为9个月,小功为5个月。强近,勉强够得上近的。(11)应门——开门接应客人。(12)“茕茕”句——茕茕(qiongqiong),孤单无援的样子。孑(jie)立,孤立。(13)吊——安慰。(14)夙婴——多年缠绕。(15)蓐(ru)——草垫子,草席。(16)“逮奉”句——逮,到。圣朝,指晋朝。(17)“沐浴”句——沐浴,本指洗发洗身,这里比喻蒙受。清化,清明的教化。(18)逵——人名,姓氏生平不详。(19)“察臣”句——察,举荐。孝廉,贡举的一种,地方当局向朝廷推荐的人才。(20)荣——人名,姓氏生平不详。(21)秀才——推举人才的一种名目,凡被认为优秀的人才,经州推举出来,便称为“秀才”。(22)“拜臣”句——拜,任命。郎中,官名,尚书曹司中的一职,即各部的次长。(23)“除臣”句——除,授职。洗(xian)马,本作“先马”,汉为太子的属官,晋代改掌图籍。(24)猥——鄙贱。自谦之词。(25)东宫——太子住所,亦指太子。(26)陨首——身首异处,即杀身。陨,坠落。(27)切峻——急切严厉。(28)逋慢——逃避征聘,态度傲慢。(29)笃——沉重。(30)狼狈——进退两难。(31)伏惟——伏在地上想,为奉章里常用的敬辞。(32)矜育——哀怜养育。(33)伪朝——指蜀汉。(34)郎署——郎官的衙署。(35)矜——炫耀。(36)优渥(wo)——优厚、丰足。(37)盘桓——徘徊迟疑。此指拖延时间,不愿就职。(38)日薄西山——喻年寿将终。薄,迫近。(39)“是以”句——是以,即“以是”,因此。区区,犹言“拳拳”,形容情意缱绻。废远,废养远离。(40)乌鸟私情——相传乌鸦有反哺之情,比喻孝心。(41)二州牧伯——二州,此指梁州、益州。牧、伯,州郡长官。(42)皇天后土——天神地祗。(43)矜愍愚诚——怜悯愚拙的诚心。(44)结草——春秋晋大夫魏武子临终嘱其子魏颗将爱妾殉葬,魏颗没有从命,而将父妾嫁了出去。传说魏颗后来与秦将杜回阵前交战,见一老人结草绊倒杜回,杜因被擒。后来魏颗夜梦老人自称是魏武子宠妾的父亲,帮助魏颗以报答其恩德。事见《左传·宣公十五年》。

赏析这是一篇精美的小品,在不足500字的篇幅中充满湛醇的情感和超越的智慧,其精悍、隽永,为千古传诵。

情是全文的主干,一切从情出发,环绕着情铺展开去,读之无不为其真情所感动。从文章看,情的内涵约有三端: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一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一是对祖母的一片孝心。在宗法社会,轻慢皇帝,违抗圣旨,是要杀头的。更何况,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辞不就职”,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因为“孝”在宗法社会是其伦理意识的核心,是评判一切的价值取向。《晋书·孝友传序》云:“大矣哉,孝之为德也!分浑元而立体,道贯三灵;资品汇以顺名,功包万象。”孝道成了天地人的支点和涵盖万汇、无所不在的绝对观念。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其清正廉明,同时用孝来维护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秩序。李密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正表现出他的智慧。

但是,为了尽孝,而不听从君主的诏令,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作者更以超越的智慧巧妙地解答了这个难题:“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即先尽孝,后尽忠。这样,既能“辞不就职”,也让晋武帝无话可说。

作者对祖母的孝情尤其湛醇感人。六月失怙,四岁失恃,偏“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寥寥着墨,充分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祖母偏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几笔白描,充分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几十年来,祖孙相依为命,眼下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是以臣区区不能废远”。乌鸟反哺之情,溢于言表。

湛醇的情感与超越的智慧交融,使得全文字字诉情,又句句陈理,亦情亦理,情理相生。作者的情与理,或者说情感与智慧,主要凝聚在他所描述的狼狈处境中。作品先写自己与祖母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写对祖母的孝情;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使“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接着,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但因“刘病日笃”难以“奉诏奔驰”,更反衬出他孝情的深厚;既孝亲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最后,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确系“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为两全其美,只有先尽孝,后尽忠,这样就摆脱了狼狈处境。作者所陈述的,既是自然的人生情感,又配合了社会的伦理意识,情以感人,理以服人,难怪晋武帝读后感叹:“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见《晋书·李密传》)终于收回诏令,遂了李密对祖母的终养之愿。诚如清人余诚在《重订古文释义新编》中所说:“层次说来,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性至情之文。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详,更极尽结构之妙。”

全文骈散相间,既有散文行笔流畅、无所滞碍的优点,又得骈文工致密丽、辞气恢宏的佳处。


《陈情表》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陈情表》

[原 文]

臣密言①:臣以②险衅③,夙④遭闵凶⑤。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⑥。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⑧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⑨成立⑩。既无叔伯,终(11)鲜(12)兄弟。门(13)衰(14)祚(15)薄,晚有儿息(16)。外无期功(17)强近(18)之亲,内无应门(19五)尺(20)之童(21),茕茕(22)孑立(23),形影相吊(24)。而刘夙婴(25)疾病,常在床蓐(26)。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27)奉圣朝(28),沐浴(29)清化(30)。前太守臣逵(31),察(32)臣孝廉(33)。后刺史(35)臣荣(36),举臣秀才(37)。臣以供养无主(38),辞不赴命(39)。诏书特下,拜臣郎中(40),寻(41)蒙国恩,除(42)臣洗马(43)。猥(44)以微贱(45),当(46)侍东宫(47),非臣陨首(48)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49),辞不就职。诏书切峻(50),责臣逋慢(51),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52)临门,急于星火(53)。臣欲奉诏奔驰(54),则(55)以刘病日笃(56),欲苟顺(57)私情,则告诉(58)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59)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60)故老(61),犹蒙矜育(62),况臣孤苦,特为尤甚(63)。且臣少事伪朝(64),历职郎署(65),本图宦达(66),不矜(67)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68),宠命优渥(69),岂敢盘桓(70),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71),气息奄奄(72),人命危浅(73),朝不虑(74)夕。臣无祖母,无以(75)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76)为命,是以区区(77)不能废远(78)。

臣密今年四十有(79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80)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81),愿乞终养(82)。臣之辛苦,非独(83)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84)所见明知,皇天后土(85),实所共鉴(86)。愿陛下矜愍(87)愚(88)诚,听(89)臣微志(90)。庶(91)刘侥幸,卒(92)保余年,臣生当陨首(93),死当结草(94)。臣不胜(95)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96)以(97)闻(98)。

[注 释]

①言:名词用如动词,指上书进言。②以:介词,由于。③险衅(xìn):灾难与祸患。指命运不好。险,这里指命运坎坷。④夙(sù):早。⑤闵(mǐn)凶,忧患凶险,指不幸的事情。⑥见背:宾语前置,即“背我”,弃我而去。背,弃。见,自称代词,我。 ⑦舅夺母志:指李密的舅父强迫李密的母亲改嫁。⑧愍(mǐn):通“悯”,怜悯。⑨至于:直到。⑩成立:成人。(11)终:这里是“又”的意思。(12)鲜(xiǎn):少。(13)门:家门。(14)衰:衰微。(14)祚(zuò):福气。(16)息:子女。(17)期(jī) 功:服丧一年叫“期”。服丧九个月叫“大功”,服丧五个月叫“小功”。期、功均指为近亲服丧的时间。(18)强(qiǎng)近:比较亲近。 强,勉强的,不太过硬的。(19)应(yìng)门:照看门户。(20五)尺:汉代的五尺相当于现在的三市尺多。(21)童:通“僮”,少年仆人。(22)茕茕(qióng):孤独的样子。(23)孑(jié)立:孤立。(24)吊:慰问。(25)婴:被……缠绕。(26)蓐(rù):草垫子。(27)逮:到了。(28)圣朝,指晋。(29)沐浴:比喻“蒙受”。(30)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31)逵:人名。其人不详。(32)察:与下文的“举”互文见义,都是推举的意思。(33)孝廉:汉武帝时,察举科目之一,令郡国向中央推举当地能孝顺父母和操行清廉的人。魏晋沿袭此制。(34)刺史:州的长官。(36)荣:人名。其人不详。(37)秀才:当时地方向朝廷推荐优秀人才科目之一。不同于后来科举考试的秀才。(38)无主:无人。(39)赴命:应命前往。(40)郎中:官名,尚书曹司的官员。(41)寻:不久。(42)除:授职。(43)洗(xiǎn)马:也作“先马”,太子的属官,晋时改掌图籍。(44)猥(wěi):谦辞,等于说“辱(承蒙)”。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45)微贱:谦词,指自己。(46)当:担当。(47)东宫:太子居东宫,因而借以代太子。(48)陨(yǔn)首:丢掉脑袋。陨,坠落。(49)具以表闻:详细地上表报告。闻,使……闻,禀报。(50)切峻:急切而严厉。(51)逋(bū)慢;拖延怠慢。(52)州司:州官。(53)急于星火:比流星的火光还急速。于,比。(54)奔驰:借指效力。(55)则:转折连词,可是,但是。(56)笃:重。(57)苟顺:暂时迁就。苟,暂且。(58)告诉:名词,报告,申诉。(59)伏惟:敬语,伏地思量。多用于臣对君,下对上,少对长的书信中。(60)凡在:所有。(61)故老:形容词用如名词,指老人。(62)矜育:怜悯,养育。(63)特为尤甚:更是突出。(64)伪朝:指被晋国灭掉的蜀国。(65)郎署:指尚书台的官署。(66)宦达:官位显达。(66)矜:注重,崇尚。(68)拔擢(zhuó):提拔。(69)宠命优渥(wò):皇恩优厚。宠命,恩命,天子或神灵的宠爱。优渥,优厚。(70)盘桓:逗留,迟疑不决的样子。(71)日薄(bó)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年老将死。薄,迫近。(72)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绝的样子。(73)危浅:危急。水浅易干,比喻不能久长。(74)虑:料想,预料。(75)无以:不可能。(76)更(gēng)相:相互。(77)区区,渺小的意思,指私衷。(78)废远:意为放弃奉养而远离。(79)有(yòu):同“又”。(80)是:如此,这样看来。(81)乌鸟私情,相传乌鸦能反哺其母,人们常用来比喻为人子者能孝养其亲。(82)终养:养老送终。(83)非独:不仅。(84二)州牧伯:两个州郡的行政长官。指刺史荣和太守逵。二州,梁州和益州。牧伯,州郡的行政长官,刺史。(85)皇天后土:天神和地神。(86)鉴:明察。(87)矜愍:怜悯。(88)愚:谦辞,指自己。(89)听:听取,同意。(90)微志:小小的请求。(91)庶:庶几,或许。(92)卒:终于。(93)陨(yún)首:使头落地,意为献出生命。陨,坠落。(94)结草:春秋时晋大夫魏颗的父亲魏武子(魏犫chōu)临终遗嘱要将宠妾殉葬,魏颗没有照办。后与秦将杜回交战,见一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因而将杜回擒获。夜间梦见老人,自称是魏武子宠妾的父亲,特来报恩。这个故事见《左传•宣公十年》。后来“结草”成为死后感恩图报的典故。(95)不胜:不尽。(96)拜表:恭敬地上表。表,名词用如动词,指上表。(97)以:连词,可译为“来”。(98)闻:使动词,让……听到。

[译 文]

臣李密上书进言:我因为命运坎坷,幼年便遭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慈父就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心愿。祖母刘氏怜恤我孤单病弱,亲自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苦零丁,直到成人。我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外面没有近亲,家里没有可以照应门户的僮仆。孤独无靠,只有影子同我做伴。而祖母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经常卧床不起。我侍奉汤药,从未间断和离开过。

到了圣朝,我承受着清明的教化。前次太守逵,察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荐举我为秀才。我因祖母无人供养,都表示辞谢,没有应命前往。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国家的恩典,授职为太子洗马。承蒙让我这样微贱的人,担任侍奉太子的官职,皇上的恩遇不是我肝脑涂地所能报答的。(当时)我把详情上表奏闻,表示辞谢不能就职。(但)诏书的言辞急切而严厉,指责我有意拖延和怠慢。郡县长官逼迫,催我上任,州官登门,催得比流星的火光还急。我想奉命为朝廷奔走效劳,可是祖母刘氏的病日重一日;我想暂且迁就私情,但是我的申诉又得不到批准;我的处境实在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圣朝以孝道治理天下,凡属老年人,还都得到了关心和抚养,何况我孤单困苦尤为突出。再说,我年轻时曾经在伪朝任职,—直做到郎官,本来图的是仕途显达,并不看重名节。现在我只是个亡国贱俘,极其渺小和浅陋,蒙朝廷破格提拔,皇恩优厚,我怎敢徘徊观望,有非分的企求。只因为祖母刘氏已如夕阳迫近西山,奄奄一息,生命垂危,朝不保夕。我(如果)没有祖母,不可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我,不能度过剩下的岁月。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出于私情是不愿放弃对祖母的侍奉而远离她的。

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九十六岁。这样看来,我尽忠于陛下的日子还长,而报答刘氏的日子却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心情,乞求陛下允许我为祖母养老送终。我的苦衷,不单是蜀中人士以及益州梁州的长官看到和了解,天地神明实际上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怜悯我(对祖母的)赤诚,准许我实现这个小小的心愿。或许祖母刘氏能侥幸地平安度过晚年,我活着自当为陛下献出生命,死后也自当结草报恩。我禁不住满怀犬马般恐惧心情,恭敬地上表奏报,使陛下得知。

[鉴 赏]

李密在这篇《陈情表》中,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上表陈情,对李密决非易事。他是亡国旧臣,新主征召,不愿即刻受命,然催促紧急,安敢违背?两难之境,何以言说?作者把自己的处境和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写得婉转凄恻,感人至深。

作者开篇多方面诉说了自己命运之不幸,突出祖母的养育之恩,而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全靠自己侍奉汤药,“未尝废离”。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第二段:为什么对州郡的推举和皇上的特召辞而不就?国恩家恩之选择,进退两难。进则祖母“供养无主”,退则有负皇帝洪恩。然两难之中“刘病日笃”,如何“奉诏奔驰”,为国效力?第三段强调“圣朝以孝治天下”,紧紧扣住皇上的治国根基说事,声明自己未能奉旨并非“矜名节”或另外“有所希冀”,辜负皇上的“拔擢”和“宠命优渥”,而是因为祖母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恪尽孝道,才是自己的本心。最后说明在两难中,由于“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请求“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为此“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以报国恩。既合天理又富人情,难怪后人称赞此文“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语言尤具特色,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音调铿锵,形象生动,流布甚广。

字数:4328

[作者及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文选》卷三十七,原题《陈情事表》。
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三国时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东)人。师承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长于《春秋左氏传》。曾任蜀国尚书郎,晋灭蜀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为由,推辞不就。后祖母去世,他才出仕,历任尚书郎、汉中太守。终于因赋诗得罪晋武帝被免官,卒于家。
表,是古代臣下给皇帝的奏章。

李密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陈情表》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陈情表》

臣密言: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 ,历职郎署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馀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

〔注〕 ① 臣密言: 意即“臣李密奏道”。这是旧时作表章的开头格式。 ② 险衅(xìn 信): 艰难祸罪。 ③ 夙(sù 朔): 早时。闵凶: 忧患不幸。 ④ 愍(mǐn 敏): 悲痛,怜惜。 ⑤ 外: 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期(jī 基): 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 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强近: 勉强算得接近的。 ⑥ 五尺: 汉制五尺约相当于今三尺多。 ⑦ 蓐: 草褥子。 ⑧ 沐浴清化: 受到清明政治教化的熏陶。 ⑨ 前: 以前。太守臣逵: 太守名逵的,下句“刺史臣荣”句法亦同。孝廉: 汉代始兴郡国每年考察举荐孝廉(有孝行廉洁之士),州举秀才,魏晋沿用这种选举制度。 ⑩ 拜: 任命。郎中: 官名,相当于后代诸司之长。 ⑪ 除: 任官,除去旧官就新官。洗马: 汉为太子属官,晋以后改掌图籍。 ⑫ 猥: 鄙,自谦之词。 ⑬ 东宫: 太子所居之宫。当侍: 充当侍奉。 ⑭ 逋慢: 逃避、怠慢上命。 ⑮ 州司: 州官,指地方官。 ⑯ 狼狈: 喻进退两难。 ⑰ 伏惟: 俯想,下级对上级的恭敬用语。 ⑱ 矜育: 怜惜养育。 ⑲ 伪朝: 对晋朝称被灭的蜀国。 ⑳ 历职郎署: 一直升迁至郎官衙署任职。李密曾任蜀国尚书郎。 ㉑ 矜: 自夸。 ㉒ 区区: 拳拳,勤勤之心。废远: 废弃奉养而远离祖母。 ㉓ 辛苦: 苦处。二州牧伯: 梁州、益州的长官,指逵、荣。 ㉔ 皇天后土: 对天地的敬称。 ㉕ 矜愍: 怜惜。 ㉖ 保卒: 安然而终。 ㉗ 结草: 《左传·宣公十五年》载,晋大夫魏武子临死,嘱其子颗杀武子爱妾为殉葬。颗未杀而改嫁之。后魏颗与秦将杜回战,颗见一老人结草绊倒杜回,回因此被擒。颗夜梦结草老人曰: 我即妾之父,特来报君不杀之心。后以“结草”喻死后报恩。 ㉘ 犬马怖惧之情: 谦卑之辞。谓对国君如犬马之惧怕主人一样。

李密从小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故侍刘十分孝顺。《晋书·孝友传》将他名列首位,誉之“以孝谨闻”。泰始三年(267),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辞不赴命。但因他曾仕蜀汉,而今亡国贱俘,故深恐晋武帝疑己怀念旧朝以矜名节,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于是饱含血泪上了这篇《陈情表》。“武帝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要想得到皇帝真正相信并谅解自己不奉诏的苦衷,就必须首先动之以深情,方能喻之以大义。故首段先从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一下子把对方也带进一种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开篇伊始,便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总起,不仅高度概括,而且耸人听闻。往下即分两层具体描述如何“险衅”、“闵凶”: 从“生孩六月”至“至于成立”,写其幼年的零丁孤苦,全靠祖母的“躬亲抚养”;从“既无叔伯”至“未尝废离”,写其成年之后的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他赡养侍奉。前一层着重突出“孤弱”二字。先写“孤”: 出生六个月,慈父就死去;刚满四岁,舅父就强迫其母改嫁,使她不能守节抚孤,这就很自然地点出全赖祖母抚养的大恩。再写“弱”: 从小多病,九岁还不能走路,这也是因“孤”而贫困、悒郁的恶果。这就含蓄地表明祖母抚养他这孤弱之人至于成人自立,是何等艰难不易!也就为后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作了有力铺垫。后一层着重突出“无人侍亲”。先写“无人”: 三代独脉单传,故“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家门衰微,福气稀薄,很晚才有儿子,太小不济事;外无亲族,内无童仆,孤单无依地独立生活,唯有自己形体和影子互相安慰。这几句不仅突出了独支门户、孤独凄凉的家境,起到以情动人的作用,而且也是“奉亲养老,舍我其谁”的有力证据。故接以“而”字自然转到“侍亲”问题上: 祖母刘氏早已为疾病所缠绕,常年卧床不起,对他有养育大恩的祖母正需孙儿尽孝之时,他又怎能不侍候汤药,离她而去呢!这就为后文“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作了有力铺垫。总之,本段无论写自己幼年孤弱,还是写祖母“夙婴疾病”,皆是为后文“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一不奉诏的原因,预作铺垫的。

有了这段悲恻感人的遭遇作基础,故第二段接叙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就不致使皇帝感到突然,误解他傲慢抗命了。本段先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叙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皆是供养祖母之事无人主持(供养无主),与首段呼应。而耐人寻味的是两次陈情之前先冠以恭敬之辞: 一曰“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再曰“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皆表现出皇恩浩荡,感恩戴德之意。而其态度十分谦卑: “猥以微贱”,“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这种诚惶诚恐,肝脑涂地亦难报圣恩之情,恰好极大地满足了皇帝的权威欲和虚荣心。然后再叙“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接二连三的催逼,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矛盾心境: 想奉诏奔驰入朝,而祖母病情日益沉重;想苟且顺从私情,向州县申诉苦衷,又不被允许。这种先恭维皇恩,再申诉委屈,自然比直陈委屈更易打动“圣心”。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的逐步紧迫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如果说前两段重在叙事中动之以深情,那么三、四段则重在陈情中喻之以大义了。第三段先摆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史载司马昭死,晋武帝司马炎坚持为父行三年丧礼,即位时又下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其中,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晋书·武帝纪》),均属孝悌,在荐贤的六条标准中就占了两条。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虚伪,但李密严肃恭敬地摆出其施行纲领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接着宕开一笔,举出“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再进一层到“况臣孤苦,特为尤甚”的特殊情况,逻辑严密,外柔内刚,可谓有理有节。行文至此,似应摊牌直说了,然而却以“且臣”一转,用曲折委婉的语气说明自己当初仕蜀,本为谋取官职显达,并不想自命清高,考虑什么名誉节操。这是作者怕晋武帝疑其不事二主、不肯真心归服所用的曲笔。再进一步说明自己不过是“亡国贱俘”,却受到皇帝过分的提拔,恩命如此优厚,已经是受宠若惊了,怎敢徘徊不进,存有更高的想望呢?这就再次满足了晋武帝希望看到降臣诚惶诚恐、感激涕零的那种虚荣心态。然后才以“但”字一转,正式说明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 祖母风烛残年,如迫近西山的落日,生命垂危,无人送终,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这一“更相为命”的关系,也是全文所论不能奉诏的主旨,既与首段的遭遇、二段的矛盾相呼应互证,又水到渠成地提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明确答复。本段融情于理,情深理透,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是以”等词语,曲折而层次条贯,圆转而情理皆宜。作者意犹未尽,在末段又提出解决忠孝矛盾的办法,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其请求。先以两个年龄数字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孝不碍忠;接以乌鸦长大后寻食反哺老鸦的生动比喻说明养老送终乃人之天性;再举出“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皇天后土”来证明自己的愚诚苦衷,表明此心天日可鉴、人神共察,对皇帝所奏绝对忠诚,决无半句虚言。最后恳求钦准自己请求,则将来活着定当尽忠效死,死后亦当感恩图报。信誓旦旦,情辞恳切,如金石掷地有声,纵铁石心肠,焉得不为之动容!

本文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名篇,首先在于直摅真情至性,不假雕饰,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一一从肺腑汩汩流出,故能情深理切,动人心弦,摧人泪下。其次是造语平实而生动,少有典故和藻饰;虽多四言排句,而少有对仗,偶用对仗,如“既无叔伯”二句,“外无期、功”二句,也都自然浑朴,决无斧斤痕迹;且每段均间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骈散结合,整齐而错综,流畅而婉转之势。所以它是介乎散文与骈文之间的过渡文体,由于缘情挥洒,故具有行云流水、天真自然之妙。

字数:3921
熊笃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陈情表》注释和全文翻译 - 可可诗词网

《陈情表》

晋·李密

臣密言:臣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11)臣孤弱,躬亲(12)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13),零丁(14)孤苦,至于成立(15)。既无叔伯,终(16)(17)兄弟,门衰(18)祚薄(19),晚(20)有儿息(21)。外(22)无期(23)(24)强近(25)之亲,内无应门(26)五尺之僮(27)。茕茕(28)孑立(29),形影(30)相吊(31)。而刘夙婴(32)疾病,常在床蓐(33),臣侍汤(34)药,未曾废离(35)

(36)(37)圣朝(38),沐浴(39)清化(40)。前(41)太守臣(42)(43)(44)臣孝廉(45),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46)。臣以供养(47)无主(48),辞(49)不赴命(50)。诏书(51)特下(52),拜(53)臣郎中(54),寻(55)(56)国恩,除(57)臣洗马(58)。猥(59)(60)微贱(61),当侍东宫(62),非臣陨首(63)所能上报(64)。臣具(65)以表(66)(67),辞不就职。诏书切峻(68),责臣逋慢(69);郡县(70)逼迫(71),催臣上道(72);州司(73)(74)门,急于(75)星火(76)。臣欲奉诏奔驰(77),则(78)刘病日笃(79);欲苟顺(80)私情(81),则告诉(82)不许(83):臣之进退(84),实为狼狈(85)

伏惟(86)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87),犹(88)(89)矜育(90),况臣孤苦,特(91)为尤甚(92)。且(93)臣少(94)(95)伪朝(96),历职(97)郎署(98),本图(99)宦达(100),不矜(101)名节(10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103)至陋(104),过(105)蒙拔擢(106),宠命(107)优渥(108),岂敢盘桓(109),有所希冀(110)。但(111)(112)刘日薄(113)西山,气息(114)奄奄(115),人命危浅(116),朝不虑(117)夕。臣无祖母,无以(118)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119)(120)为命,是以区区(121)不能废远(122)

臣密今年四十有(123)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124)于陛下(125)之日长,报(126)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127),愿乞(128)终养。臣之辛苦(129),非独(130)蜀之人士及二州(131)牧伯(132)所见明知,皇天(133)后土(134),实所共鉴(135)。愿陛下矜悯(136)(137)(138),听(139)臣微志(140),庶(141)刘侥幸,保卒(142)余年。臣生当(143)陨首(144),死当结草(145)。臣不胜(146)犬马(147)怖惧(148)之情,谨(149)拜表(150)以闻(151)

【注释】①臣密言:开头先写明上表人的姓名,是表文的格式。

②臣:我,李密自称。

③以:因为。

④险衅(xìn):命运坎坷。险,艰难,坎坷。衅,灾祸。

⑤夙:早,这里指幼年。

⑥闵凶:指病患和凶丧之事。闵,通“悯”,可怜悯的事。凶,凶丧。

⑦见背:背离我,离我而去。这是死的委婉说法。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指代作用,相当于“我”,副词。类似结构如:见谅,见教。

⑧行年:经历的年岁,即“长到”。行,经。

⑨夺:夺走,剥夺。

⑩母志:母亲守节之志。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11)悯:怜悯。

(12)躬亲:亲身。

(13)不行:走不了路。

(14)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15)成立:成人自立。

(16)终:又。

(17)鲜:少,这里是无的意思。

(18)门衰:门户衰败。

(19)祚(zuò)薄:福分浅薄。祚,福气。

(20)晚:晚年,此指很迟。

(21)儿息:儿子。息,子。

(22)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23)期(jī):古时服丧一年。

(24)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戚。这里的“期功”,指服丧名称。

(25)强(qiǎng)近:勉强接近。

(26)应门:照看门户。

(27)僮:僮仆。

(28)茕(qióng)茕:孤独的样子。

(29)孑立:无依靠的样子。

(30)形影:形体和影子。

(31)吊:安慰。

(32)婴:缠绕。

(33)蓐:通“褥”,草褥子,草垫子。即坐卧时铺在床椅上面的垫子。

(34)汤:指饮食。

(35)废离:抛弃离开。废,废止,指不能侍奉。

(36)逮:及,到。

(37)奉:恭奉。

(38)圣朝:指当时的晋朝。

(39)沐浴:洗发洗身,这里为“蒙受”的意思。

(40)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41)前:先。

(42)臣:臣子。

(43)逵:人名。

(44)察:考察和推举。

(45)孝廉:孝,指孝悌;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汉武帝时开始令各郡每年荐举孝、廉各一名,后往往合为一科,“孝廉”成了专有名词,晋时仍保留此制。

(46)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指地方推荐的优秀人才,与明、清时代通过考试而获得的科举“秀才”不同。

(47)供养:指供养祖母。

(48)无主:无人主持料理。

(49)辞:辞谢。

(50)赴命:从命。

(51)诏书:皇帝的文书。

(52)特下:特地颁发下来。

(53)拜:任命。

(54)郎中:官名,皇帝的侍从。

(55)寻:不久。

(56)蒙:受。

(57)除:任命。

(58)洗(xiǎn)马:即太子洗马,太子侍从官,辅政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官居三品。

(59)猥:鄙,谦词。

(60)以:凭。

(61)微贱:卑微低贱。

(62)东宫:太子居处,借指太子。

(63)陨首:杀身。

(64)上报:报答皇上。

(65)具:都。

(66)表:奏章。

(67)闻:使……闻,此指呈上,让皇帝听到。

(68)切峻:急切严峻。

(69)逋(bū)慢:怠慢不敬,不遵法令。逋,懈怠拖延;慢,怠慢,轻慢。

(70)郡县:指地方官。

(71)逼迫:催逼。

(72)上道:上路。

(73)州司:州的官吏。

(74)临:到,登。

(75)于:介词,表比较。

(76)星火:指流星的光。

(77)奔驰:马上匆匆上路。

(78)则:可,然而。

(79)日笃:一天比一天加重。

(80)苟顺:勉强顺从。

(81)私情:个人的心意,指呆在家中服侍祖母。

(82)告诉:向州郡官员报告、诉说。

(83)不许:不同意。

(84)进退:指赴任与呆在家中。

(85)狼狈:比喻尴尬。

(86)伏惟:表示恭维地伏在地上思量,是古时下对上陈述己见时的谦敬之辞。伏,趴在地下。惟,想。

(87)故老:故臣遗老。

(88)犹:尚且。

(89)蒙:受。

(90)矜育:怜悯养育。矜,怜悯;育,抚育。

(91)特:特别。

(92)尤甚:更为严重。

(93)且:况且。

(94)少:年轻时。

(95)仕:做官。

(96)伪朝:蔑称,对晋称已灭亡的蜀国。

(97)历职:一直做到。

(98)郎署:指尚书郎。

(99)图:追求。

(100)宦达:在官场上发展。

(101)不矜:不夸耀,不看重。矜,夸耀。

(102)名节:名誉节操。

(103)微:指地位低微。

(104)陋:指见识短浅。

(105)过:过分。

(106)拔擢:提拔。

(107)宠命:恩宠任命。

(108)优渥(wò):恩惠优厚。

(109)盘桓:犹豫不决。

(110)希冀:希望,企图。指非分的愿望。

(111)但:只。

(112)以:因为。

(113)薄:靠近,迫近。

(114)气息:本指大地的气,此指人的呼吸。

(115)奄奄:微弱的样子。

(116)危浅:指活不长久。危,危险。浅,不长。

(117)虑:想。

(118)无以:没有办法。

(119)更(gēng):轮流。

(120)相:相互。

(121)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122)废远:抛下远离。

(123)有:同“又”。

(124)尽节:效忠。

(125)陛下:皇上。

(126)报:报答。

(127)乌鸟私情:传说乌雏长大后,衔食哺其母,喻子女奉养长辈的孝心。乌鸟,即乌鸦。

(128)乞:求。

(129)辛苦:苦处。

(130)非独:不仅,不只是。

(131)二州:指梁州(在今陕西汉中地区)、益州(在今四川),大致相当于前蜀国所辖的范围。

(132)牧伯:地方官,即州的长官刺史;上古一州之长称“牧”,又称“方伯”,所以后代以“牧伯”代称刺史。

(133)皇天:天。

(134)后土:地。

(135)鉴:看到。

(136)矜悯:怜悯,同情。

(137)愚:谦辞,愚蠢的。

(138)诚:诚心。

(139)听:听从,听允。

(140)志:愿望。

(141)庶:即“庶几”,差不多,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

(142)卒:终。

(143)当:会。

(144)陨首:掉下头颅;意为杀身报效。

(145)结草:《左传·宣公十五年》载:春秋时晋大夫魏颗的父亲魏武子临终遗嘱要将宠妾殉葬,魏颗没有照办而把她嫁出去了。后魏颗与秦将杜回交战,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魏颗夜间梦见这位老人,自称是再嫁之妾的父亲,特来报恩的。这里是说我死后也会像结草老人一样来报答恩情。

(146)不胜:不尽。

(147)犬马:谦词,用犬马自喻。

(148)怖惧:恐惧。

(149)谨:敬词。

(150)拜表:上表。

(151)闻:使……闻,意为使皇上听到。

【译文】臣李密上言:我因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惜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没有福泽,很晚才得到儿子。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做伴。而祖母刘氏很早就为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饮食医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我因为没有人能照料祖母,就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卑微低贱的人,能够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我将苦衷都用奏章报告了皇上,辞却不能赴任。但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星火还要急。我很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我现在是进退两难,处境实在是非常尴尬。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尤其严重呢。再说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郎官,本来希望能够得到更为显达的官职,并不自以为清高。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之俘,实在微不足道,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 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像太阳将要下山的人,生命不可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我如果没有祖母抚养,就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不能够安度她的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所以一刻也不能抛弃她而远行。

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因此我效忠于陛下的日子还很长,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已很短了。我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能够准许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请求。我的苦衷,不仅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到的。祈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昧至诚的心意,同意我这点微小的愿望,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年。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谨上表使皇上听到。

字数:5216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97-404页.

《陈情表》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1):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4)。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5)。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6)。零丁孤苦,至于成立(7)。既无伯叔,终鲜兄弟(8),门衰祚薄,晚有儿息(9)。外无朞功强近之亲(10),内无应门五尺之僮(11),茕茕独立,形影相吊(12)。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13),臣侍汤药,未曾废离(14)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15)。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16),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17)。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18)。诏书特下,拜臣郎中(19),寻蒙国恩,除臣洗马(20)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2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22)。臣具以表闻(23),辞不就职。诏书切峻(24),责臣逋慢(25);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26)。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27);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28)。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29),凡在故老,犹蒙矜育(30),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31),历职郎署(32),本图宦达,不矜名节(3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34),宠命优渥(35),岂敢盘桓(36),有所希冀(37)?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38),人命危浅,朝不虑夕(39)。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40),母孙二人,更相为命(4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42)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43)。臣之辛苦(44),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45),皇天后土实所共鉴(46)。愿陛下矜愍愚诚(47),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48),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49)。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注释〕(1)言: 陈说,为古代奏疏常用的开头语。这里为“禀告”的意思。(2)险衅: 恶兆,厄运。夙: 早。闵: 忧,指可忧的事。凶: 不幸的事,指父丧。(3)孩: 婴儿。生孩: 指刚生下来不久。背:背离,背弃。见背: 犹如说“相弃” ,指死去。(4)行年: 年纪到了。夺: 逼迫。志: 守节之志。(5)愍(min): 怜悯。躬亲: 亲自,亲身。(6)不行: 不能走路。(7)零丁: 同“伶丁”,孤独的样子。成立: 成人自立。(8)终: 又。鲜(xian) : 少。(9) 门衰: 家门人丁不旺。祚(zuo): 福,福气。儿息: 儿子。(10)朞(ji)功: 丧服的名称。强近: 勉强接近。(11)应门: 开门接应客人。僮: 仆。(12)茕茕(qiong): 孤独无依的样子。吊: 慰问。(13)婴: 缠绕。蓐(ru):草垫子,草席。(14)废: 停止。离: 离开。(15)逮:及至,到了。圣朝: 指晋朝,是对它的敬称。沐浴: 本指洗发洗身,这里是比喻蒙受。清化: 清明的政治教化。(16)逵:人名,姓氏生平不详。察:与下句的“举”都是举荐的意思。孝廉: 贡举的一种,汉武帝时令各郡每年荐举孝廉,魏晋沿袭了这一制度。(17)荣: 人名,姓氏生平不详。秀才: 亦为汉代开始实行的推选人才的一种名目,凡被认为优秀的人才,经州一级推举出来,便称“秀才”(与后来所谓秀才的含义不同)。(18)供养:指供养侍奉刘氏。主: 主持。这里指主持的人。赴命:报到。(19)拜:任命。郎中: 官名。封建王朝各部的次长。(20)寻: 不久。除: 除去旧职授以新职。洗马:官名,本作先马,汉代为太子的侍从官,晋代改掌图籍。(21)猥: 鄙贱,自谦之词。东宫: 太子居住的宫室。这里指太子。(22)陨: 坠落。陨首:有杀身的意思。(23)具: 备述。闻: 使听见,知道。(24)切: 急切,紧急。峻: 严厉。(25)逋(bu): 逃避,指逃避征聘。慢: 傲慢,怠慢。(26)州司: 州官。临门: 登上门来。(27)笃: 沉重。(28)告诉: 申诉,陈述。不许:不被准许。(29)伏惟:伏在地上想,为奏章里常用的敬词。(30)故老: 这里指老年人。矜: 怜悯。育: 安抚养育。(31)伪朝: 指蜀汉。(32)历: 列。郎署:郎官的衙署。(33)宦: 做官。达: 显达。矜: 自夸。名节:名誉节操。(34)过:过分地。拔擢: 提拔。(35)宠命:特加恩惠的任命,指拜洗马的事。优渥: 优厚。(36)盘桓: 徘徊不前,指拖延不就职。(37)希冀: 希望,期望。(38)薄: 迫近。奄奄: 呼吸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39)危浅:指生命危险,活不长久。虑: 料想。(40)终: 了结,度完。余年: 残年。(41)更相为命: 相依为命。(42)区区:犹如说拳拳,指私衷。废远: 指废止奉养之事而远离祖母。(43)乌鸟私情: 乌鸦反哺之情。喻孝道。终养: 奉养到底。(44)辛苦:辛酸苦楚。(45)二州: 指梁州、益州。牧、伯: 古代州官的名称,又称州牧或方伯,后来又称为刺史。(46)皇天后土: 即天地。鉴:明察。(47)矜愍: 怜悯。愚诚: 愚拙的诚心。(48)庶: 庶几,或许。保: 安。卒: 终。(49)结草:春秋时,晋将魏颗不听他父亲魏武子遗嘱中要其爱妾殉葬之命,把她嫁了出去。后在魏颗同秦将杜回交战时,见一老者结草把杜回绊倒,从而生擒杜回获得胜利。夜间,魏颗梦见那老者对他说: 他便是魏武子宠妾的父亲,他结草绊倒杜回,是为了报答不使其女殉葬之恩(见《左传·宣公十五年》)。〔鉴赏〕《陈情表》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八个字: 愿乞终养,辞不赴命。但是要晋武帝接受这个请求,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李密是一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四次征召,四次拒绝,这就很容易使武帝产生疑忌,以为李密是怀念旧朝,不满新朝,才会采取这样决绝的态度。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他又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可是李密的这次陈情,居然使武帝由“催逼甚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急于星火”,到批准他的请求。这就很自然地使人想到为什么这样一篇普通的陈情表章,竟会具有这样大的说服力量,竟然能使天下至尊收回成命,对李密的请求给以恩准,这就值得我们在学习本文时,认真地作一番探讨。

全文分为四大段。第一大段: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文章一开始的八个字: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非常概括地写出了作者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落笔十分酸楚,基调十分低沉。“险衅”、“闵凶”这些词语,既是作者生不逢时、命途多舛、早年迭遭不幸的概述,也是下文具体描写的总冒。紧接着,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险衅”、“闵凶”的具体内容。从“生孩六月”到“躬亲抚养”,着重写父丧母嫁带来的痛苦,确实叫人同情和怜悯。“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一句,既突出了作者童年的窘境——“孤弱”二字,也写出了祖母刘氏对孙儿无比真挚、爱怜的感情。正是祖母的慈爱、关怀和精心照料,才得以侥幸地生存下来,他怎么能不感激祖母抚养的恩情呢?这就是作者后面所写到的“区区不能废远”的原因。下面进一步从“孤弱”二字展开描述。先着重写“弱”: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贫困的生活、恶劣的环境、感情的悒郁、心灵的创伤,使幼年时期的李密身体孱弱得举步都很艰难。再着重写“孤” ,“孤”是这一段描写的重点: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进一步写出了单根独苗,缺亲少故,无依无靠的苦况。最后总写家庭的那种悲凉、冷落的困境: “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极写了人丁稀少,形单影只的凄凉气氛,把读者一下子带进了一种悲怆冷漠的氛围之中,使人对青少年时期的李密不能不油然而生同情之心。这一段最后,具体描写了祖母久病床榻的惨状: “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描写了在祖母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作者对祖母感情的深挚,照料的尽心,奉养的周到。文章就是这样地写出了母孙更相为命的那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在第一段里,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直扑主题,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请求,而是从回顾自己悲惨的童年开始,婉转叙述,极尽铺陈之能事,把这一段回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那笃挚的感情和朴素的语言浑为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感人力量。这就为下文的上表陈情,愿乞终养,作了必要的铺垫,也是陈述请求,辞不赴命的最有力的依据。

第二大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这一段一开始作者就用“逮奉圣朝”这句话设渠过渡,很自然地引导到所要陈述的内容上来。“奉圣朝” “沐浴清化”这些表示褒义的词语,对武帝的功业先进行一番赞颂。接着,简单地叙述了州郡两次荐举,自己“辞不赴命”的原因——祖母供养无主,这就使武帝在批阅这分陈情表时,对李密的第二次“拒不应诏”的行为,不会感到突然,不会认为李密是有意“违抗圣命” ,因为前面已经有两个先例在。这样写能使武帝消除不快情绪。紧接着再写最近两次征召时情况的急迫: “特下”、“切峻”、“责臣”、“催臣”、“逼迫”、“临门”、“急于星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李密还是简单地以“辞不赴命”四个字答复武帝,必然会激怒武帝,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李密只好先写一写自己对朝廷征召的无限感激的心意: “寻蒙国恩” “猥以微贱”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甚至他还曾经想过: “欲奉诏奔驰”。“奔驰”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恨不能立即奔赴京都,上任就职,以效忠武帝的焦急心情。作者这样写是想让武帝知道自己确实想有所作为以不负武帝的一番器重之心和眷爱之情。但是作者马上用“则”字一转,又一次摆出了自己的具体困难: “刘病日笃”; 最后再写出了自己进退维谷的苦闷: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几句话,写得情真理切,含蓄精当,对武帝的忠诚之心,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一一从胸臆流出,使人感到他说得句句合情,字字在理,“愿乞终养”的请求已经暗含在字里行间。这正是作者写作技巧的高明处。因为他估计到武帝对他还没有打消疑忌,过早地或过于直露地提出请求,决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很自然地转到了文章的第三段,也是本文最关键的一段。

第三大段:进一步阐明母孙更相为命的关系,委婉地说明自己并非欲全名节,才辞不赴命。这一段一开始,就摆出了武帝的施政纲领:“圣朝以孝治天下”,以便进一步从这个“孝”字做文章。接着宕开一笔,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例子,从表面看,这都是在歌颂武帝的清明教化和朝廷的盛德,而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再次为自己的上表陈情所作的铺垫。紧接着,便在这一基础上摆出了自己的特殊情况:“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一个“况”字和“特”、“尤”两个副词,强调了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处境非同一般,更应该受到圣朝的怜悯和照顾。文章写到这里,似乎可以提出自己的请求了,但李密却把笔锋一转,这才写到最关键的问题,他用曲折委婉的语气表明自己暂时不能赴京就职,决非出于怀念蜀汉,不事二主,而是确有自己的苦衷。这种心情必须写清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虑,因此作者首先表白了自己在蜀汉做官时的态度: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接着又细致地描写了自己目前的特殊地位和受到恩遇的心情:现在自己已经是一个“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 ,居然能得到“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待遇,自己除了深感知遇之恩以外,确实是“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这八个字写得委婉得体,顿挫有致,这正是一个亡国贱俘恩荣加身以后那种欣幸、感激、惶悚、不安的心情的写照,而这也正是晋武帝希望看到的降臣的心理状态。作者估计到这时候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才会完全消除,这才正面提出了自己不能奉诏就职的根本原因仍在于“刘病日笃”。作者在形象地描写了祖母病势的沉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后,更明确地写出了多年来母孙更相为命的关系: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两句话发自肺腑,摄人心魄,具有极强的感人力量。文章一直写到这里,作者才明确而又语气和婉地摆出了自己的真实态度: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有了以上既详尽得体,而又娓娓动听的铺陈,有了以上“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的有力依据,主张以“孝”治天下的武帝怎么好公开反对李密留在祖母身边尽人子的孝心呢! 在这一段里,作者融情入文,因文传情,曲折地而又有层次地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写得入情至深,入理至透。几个词语,“凡” “况” “且” “今” “但” “是” ,环环相扣,语势紧凑,有一气不断之妙,有撼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第四大段: 恳请武帝批准终养祖母的要求。这一段一开头,李密首先表示了自己鲜明的态度: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从“四十四” “九十六”两个数字的对举,从“长”和“短”两个反义词的对比,非常具体地说明了自己尚在中年,报国有日; 同时也说明了终养祖母绝不会有碍于报效国家,效忠武帝。这一句写得含蓄深沉,用词极其精确,是前三段陈情的延续,并且极合情理地提出了解决尽忠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办法。接着,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种谦卑、恳切的请求是不好拒绝的,更何况李密表上所写的句句都是实情: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在这种情况下,标榜以孝治国的晋武帝,也只能对李密的行为表示同意和支持。但是作者仍觉得意犹未尽,再次恳请: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语气更加谦卑、低下,简直是在含泪哀求,真正收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最后以生死必报大恩的保证: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结束全文。忠爱之情溢于言表,更显示出请求的迫切和辞意的诚恳。

总的来说,《陈情表》这篇文章不以构思奇妙见长,而以感情的真挚、朴实和行文的流畅婉转见胜,以叙事的具体、生动和抒情的真挚、深沉而扣人心弦。情真、情深是这篇文章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尽管作者没有着意抒发感情,没有多用感叹之词,但是却能寄浓郁的情感于简洁的笔墨之中。文中的每一句话,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故尔虽造语平实,却觉得光彩照人,真正达到了“淡语皆有致,浅语皆有情”的艺术境界。

字数:5789
周牧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485-491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