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陇上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陇上歌》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 爱养将士同心肝。?骢父马铁锻鞍, 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 十荡十决无当前。战始三交失蛇矛, 弃我?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 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歌谣辞》 这是一曲英雄的颂歌。 “陇上”,即古陇城,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公元318年,南匈奴人刘曜在长安称帝,建立前赵政权,并入侵东晋领土。陈安是晋南阳王司马保的部将,他领兵全力抵抗匈奴族的入侵,在今甘肃省天水一带多次与刘曜部队作战。后来,陈安被刘曜包围在陇上,他率部突围南走陕中,刘曜遂又派猛将平先、丘中伯率劲骑追击。陈安左手拿七尺大刀,右手持丈八蛇矛,率十余骑奋力苦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遇害。他死后,陇上百姓便作了这首歌谣来哀悼、纪念和歌颂他。 这首歌谣可分为四小段来读。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这三句为第一小段,写陈安爱养将士的品德。 “?骢父马铁锻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四句,为第二小段,写陈安与敌兵奋战时的情景。“?(nie)”,指马奔驰状。 “骢”,是指青白相间的杂色马。“父马”,即公马, “铁锻鞍”,即铁制的马鞍。 “荡”,指冲击。 “决”,指溃散。这四句的意思是说,陈安骑着骏马,奔驰在战场上,他挥舞着七尺长的大刀如急流一样迅疾,他手执丈八蛇矛到处冲杀、盘旋;他冲到哪里,哪里的敌人就溃退逃窜,没有人能够挡得住他。这四句,是对沙场上的陈安的生动描绘,充分展现出这位壮士的英勇形象。 “战始三交失蛇矛,弃我?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三句为第三小段,写陈安兵败遇难的经过。陈安在与敌兵三次激烈交锋之后,失去了蛇矛,他便与五六个士兵逃入深山。后来他打算去取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南)的军队来解陇西之围,但突围之后才知这两地已被敌兵攻破,于是不得不南走陕中,后被俘遇难。 “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这两句是人们对陈安的哀悼。“水”,指陇水; “河”,指黄河。陇水西流入洮水,洮水又入黄河,东流到海。这里用流水比喻陈安的长逝。 “奈子何”三字,则以感叹语句,深情地表达了陈安死后人们的悲痛心情。 这首悲壮的颂歌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这首先在于,它生动地塑造了陈安的壮士形象。歌中不仅对陈安的外形、品德作了描写,而且对战场上的陈安形象进行了精心刻画。通过写他驰骋骏马,挥舞大刀,盘旋蛇矛,一位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壮士呼之欲出。 其次,这首歌谣的艺术感染力在于其深挚的感情。它灌注了陇上百姓对这位抗敌英雄的敬仰和爱戴,包含着他们的悲痛和忧伤。 “弃我?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中,两个“我”字显得格外亲切,其中渗透着陇上百姓对陈安的质朴感情。 “一去不还奈之何”,更是如泣如诉,情见于词,这些都使得这首歌谣具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 古人云:“强,勇者所好也,北方以刚猛为强。”(郑玄笺《礼记·中庸》)陈安正是这样一位刚猛的强者。这首《陇上歌》也正是把他作为刚猛的强者来塑造、歌颂的,显得格调苍凉、沉郁,具有阳刚之美和悲壮之美。 《陇上歌》陇上歌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 爱养将士同心肝,讘骢父马铁锻鞍。 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 十荡十决无当前,战始三交失蛇矛。 弃我讘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 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 《陇上歌》始见于《晋书·刘曜载记》,《乐府诗集》列为歌谣。但据《晋书·刘曜载记》说,刘曜听到这首歌谣时, “闻而嘉伤,命乐府歌之”,似曾入乐,所以也可归入乐府杂曲辞类。一般都依乐府列入歌谣类。 这首歌谣是陈安手下的将士在陈安死后对他表示哀悼与歌颂的歌谣。陈安原为晋南阳王司马模帐下都尉。司马模死后,反复于晋相国司马保和前赵王刘曜之间,最后坚决反抗刘曜,公元318年,兵败战死。因为他“善于接抚,吉凶夷险与众同之,及其死,陇上歌之”,唱的就是这一首。 这首歌用的是当时民间的质朴语言,和直接陈述的歌谣形式,表达将士们对陈安的歌颂、哀悼和怀念之情,散发着浓郁的下层人民的生活气息。全歌分为两个段落。 前十句为一段,从三个方面歌颂陈安。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三句,说陈安心地宽厚,爱护将士。“陇上”指西晋时秦州的陇西,今甘肃的陇西县。 “壮士”是将士们对陈安的亲切称呼。不以职位相称而称为“壮士”,见出陈安能较为平等地对待将士。 “腹中宽”是说他既有容人之量,又能“爱养将士”。 “腹中宽”与“躯干虽小”对举,用对比手法描绘陈安的形象和突出他心地宽厚的特点。 “心肝”一词是民间的常用语,用“同心肝”一语描写陈安极其爱惜将士的品格,于平易中道出陈安和将士们的关系与将士们对陈安的爱戴,又是民谣的本色。 “讘骢父马铁锻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四句,描写陈安的勇猛。说他骑的是杂色公马,马鞍是铁的。 “骢”是青白相间的杂色马, “父马”就是公马。说他用的武器是“七尺大刀”、“丈八蛇矛”。说他武艺高强,挥动大刀迅如急流,舞起长矛左右盘旋,多次冲击,多次使敌人溃退,没有人能阻挡他前进。这几句用简洁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突出陈安的勇武形象,并于描写中渗透了将士们对陈安的赞美与崇敬之情。 “战始三交失蛇矛,弃我讘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写的是陈安战死的经过,特别强调了陈安之所以“悬头”(被杀),是“为我外援”的结果,他的牺牲是在敌人包围中,为将士们寻求外援所致。这就把陈安的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对这种英雄行为的吟唱里,寄托了将士们对陈安的深切怀念与热烈赞颂。据《晋书·刘曜载记》载: “曜亲征陈安,围安于陇城。……(陈安)帅骑数百突围而出,欲引上邽、平襄之众还解陇城之围。安既出,知上邽被围,平襄已败,乃南走陕中。曜使其将平先、丘仲伯率劲骑追安,频战败之,俘斩四百余级。安与壮士十余骑于陕中格战,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远则双带鞬服,左右驰射而走。平先亦壮健绝人,勇捷如飞,与安搏战,三交,夺其蛇矛而退。会日暮,雨甚,安弃马,与左右五六人步逾山岭,匿于溪涧……呼延清寻其径迹,斩安于涧曲。”这里说的就是陈安战死的本事。 陈安受到人们的歌颂自然与陈安本人的品格有关,但也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西晋末年至十六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动乱时期,先是由晋室起始的相互杀夺的八王之乱,接着由入境的少数民族反晋和相互攻伐的十六国大乱,这中间人民成了他们攻伐的工具和肆意屠杀的对象,有谁还把人民当作人看待呢?陈安却能“爱养将士”“吉凶夷险与众同之”,实属难能可贵,因而博得人民的爱戴也就不足为奇了。 末了两句为第二段, “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西流之水指陇水,河指黄河。这里以陇水、黄河之水的一去不返作比,比喻陈安的长逝,深深地表达了人们对陈安之阵亡的痛惜、怀念与哀悼之情,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