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战国史的年代问题的初探孙铁刚撰,《纪念司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第97——124页,约19000字。 《资治通鉴》中战国史有许多年代问题,其责任不在司马光等人,因为受时代的局限才产生了这些年代问题。追根究底,要归于秦始皇下令焚书、项羽火烧咸阳城。 司马光在写《通鉴》战国史部分的时候,他认识到战国史年代问题的复杂,因此根据其他材料作《考异》,而修正了《史记》上的说法。然而仍存有许多问题。 《史记·六国年表》、《通鉴》、陈梦家《六国纪年表》、范祥雍《战国年表》、杨宽《战国大事年表》中的世系和年代,不尽相同,互有异同。 以下是几件对于《通鉴》中战国史大事的考订。1.聂政刺杀韩相侠累并中韩哀侯。《通鉴》 因袭了《史记·六国年表》 而错了。2. 秦、魏雕阴之战。《通鉴》把雕阴之战前移了二年。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通鉴》乃《史记》之误,将胡服骑射前移五年。4. 苏秦的活动。《通鉴》虽作了《考异》,但基本上还是从 《史记》取材,因袭了 《史记》上的错误。 《通鉴》是一部公认的伟大的编年史书,易让人信赖,采用时往往不加思索,因而传播了不正确的历史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