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论诗》 - 清·赵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论诗》 - 清·赵翼
清·赵翼 词客争新角短长, 迭开风气递登场。 自身已有初中晚, 安得千秋尚汉唐。 寥寥四句,以诗论诗,道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必须锐意创新,自出机杼,以诗人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独擅胜场。这样别开生面,推陈出新,各不相袭,才能真正促使艺术创作异采纷呈,蔚为大观。由此而产生的独创性作品才真正具有不朽的魅力。 本诗作者赵翼是精于诗歌创作、深谙个中三昧的诗论家,因此他对长期以来诗词创作中那种浓厚的泥古不化、崇古蹈袭之风既深有感触亦深恶痛绝。正是基于这种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他才在诗的前两句中热情肯定诗人们在创作上独创出新,争奇斗妍,也才大力推崇那些能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开创新风气、领时代风骚的词坛骁将。这一层题旨是全诗要确立的正面观点。至于诗的后两句则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传统观点为批驳对象,指出这种泥古不化的创作主张的荒谬之处。这样,作者就以后一层的驳论深化了前一层的立论。值得玩味的是作者的驳论并不曾慷慨陈词,声色俱厉,以气势取胜,而是相当委婉地以小观大,由个人的生命尚有初期、中期、晚期来暗喻出唐诗本身亦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分,各个阶段创作的总体风貌均有明显差异。有鉴于此,既然唐代本身的诗歌创作诸阶段都已各不相袭,那么,千载而下,我们又有何必要非得崇古、泥古,奉汉唐之风为创作标尺呢?瞧,在委婉迂回的譬喻中引申出的这一必然结论竟然如此顺理成章,具有充分的说服力。这正体现了作者举重若轻,看似寻常却奇崛的艺术功力。 总观全诗,在读来通俗平易的七言绝句中,熔立论与驳论于一体,一正一反,一褒一贬,既泾渭分明又相反相成,显示了作者构思之精巧。由于前一层立论已为后一层驳论提供了理论支撑,而后者又从反面深化了前者的观点,因而这琅琅上口的四句诗便具有了足以折服人的理趣。一首七言绝句能够如此也当算是难能可贵了,不必去苛求它不曾描绘出生动的画面或者构成蕴藉的意境。实际上,专以理趣服人而不以形象取胜不正是这首诗自身的鲜明特点吗? 《论诗》 - 清·赵翼
清·赵翼 满眼生机转化钧, 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 到了千年又觉陈。 以诗论诗是本诗作者的拿手好戏。短小工致的诗体负载着鲜明犀利的理论观点格外发人深思,显示着与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和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一脉相承的诗论传统。 这首诗以阐发艺术的勃勃生机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为题旨。它用平易晓畅的诗歌语言传达出作者关于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美学思想——“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不创前未有,焉传后无穷。”显然,重视艺术的独创出新,把独创性作为衡量艺术作品高下优劣的试金石,这是赵翼美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核心观点。那么,这首诗是如何传达这一观点的呢? 让我们稍作具体分析。 首先,作者由大自然的满眼生机入手,说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论是造化天成所致抑或能工巧匠所为,都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竞相出新,呈现出神采各异的风貌。恰恰是这生活中毫不雷同的万千气象、诸般风采呈现着现实世界的勃勃生机。其次,作者由自然形态的万事万物尚且能竞相争奇斗妍、各具风采而极为自然地过渡到观念形态的艺术创作亦当作如是观。纵然能够在创作上“超前”,而预支到此后五百年的新意,然而千载而下,这预支的新意也同样会因为陈旧而失去昔日的熠熠之光。至此,作者意在说明,艺术上的独创出新不能一劳永逸,随着时光的流逝,昔日之新会成为今日之旧,今日之新亦会成为他日之旧。明乎此,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艺术方能永葆其独创性的不朽魅力。 为了传达出上述相当深刻的美学观点,全诗四句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前两句旨在为阐发观点作好铺垫,提供足以说服人的参照物,使正面观点的确立极为自然,顺理成章。后两句则以一个具体的譬喻和假设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核心观点,同时呼应前两句,显示出前两句中的铺垫、参照意义。如此巧妙安排才使全诗见解精警,浑然一体。 《论诗》 - 清·赵翼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大诗人李白与杜甫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辉耀千古的双子星座。他们的诗作堪称千古绝唱,读之令人叹为观止。然而,纵然是李白和杜甫所开创的一代诗风也并非永远具有独创性意义。伴随着时光的流逝,李杜的独创性风格给人带来的新鲜感也会逐渐减褪。因此,艺术的繁荣有赖于代代有志者去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各领风骚,使艺术的殿堂光景常新。以上内容便是作者在这首诗里昭示给我们的艺术真谛。 显然,作者此论是针对那些泥古不化的守旧观点而发的。选取李白与杜甫这样的一流大诗人为例来立论,意在说明象他们那样的精湛造诣尚且不能以某种艺术风格雄霸诗坛,笼罩千载,永葆其独创性魅力,那么,其它等而下之的二三流诗家便概莫能外了。这一颇具说服力的例证有力地否定了那种盲目师法古人、难以脱出窠臼的陈陈相因的创作方式。实际上,任何充满独创性魅力的著名诗篇在经历了代代传承以至于令人耳熟能详之后,其独创性的冲击力所带来的新鲜感必然大为衰减。可见,原作尚且如此,那么后世刻意模仿李杜诗风而创作出的作品就更难激起人们的新鲜感了。至此,作者已经为其所要推崇的观点作了充分的铺垫,水到渠成地引出了艺术繁荣的必由之路——鼓励英才脱颖而出,让他们充分体现个性,形成独特风格去各领风骚,各呈异彩。对这种“才人”的热切期待正体现了作者对艺术独创性的执著追求。此外,全诗所表现出的恢宏气度也显示了作者作为一个有见识的诗论家所具有的高屋建瓴的审美眼光。这些方面都使本诗在短小的篇幅中具备了相当深刻而又弥足珍贵的认识价值。 《论诗》 - 清·赵翼
清·赵翼 只眼须凭自主张, 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 都是随人说短长。 〔矮人看戏〕语出《朱子语类》:“如矮子看戏相似,见人道好,他也道好。” 这首诗以简洁短小的形式阐发了作者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见解——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贵在独具只眼、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而切不可为众说纷纭的议论所左右,或人云亦云,或机械摹仿。这一见解显示了作者对艺术的审美特性的深刻理解和真知灼见。具体来说,作者所论实际上包含有对创作与欣赏这两方面的要求。就艺术创作而言,诗人必须倾尽全力去追求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创作风格,以风采独具的“自己的声音”来显示其作品的独创性价值。如果他们过分地迎合时俗,为众议所困扰,则往往会流于无所适从或者简单摹仿。这样,他们只能给欣赏者提供流于平庸的模仿之作,而难以显示出独创性的美学风貌。就艺术欣赏而言,欣赏者也需要凭借自己的审美眼光去发现作品的精华所在,去感受作品的独创性魅力,从而实现审美再创造。倘若欣赏者过于依赖别人莫衷一是的既定评价,缺少自身的深切感受,满足于人云亦云,鹦鹉学舌,那么他们就如同矮人看戏缺少直观感受一样,实际上不曾获得任何审美发现。 如此深刻的美学见解作者是怎样传达给我们的呢?简而言之,他既正面立论又生动设喻,以后者深化前者,以前者统摄后者。全诗起始便提出中心观点(“只眼须凭自主张”),然后在第二句中点明强调这一中心观点的现实必要性:因为创作和欣赏中时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以“矮人看戏”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讽刺创作和欣赏中随大流、无定见的盲目性,显露其弊端。这两句比喻十分浅显易懂,毫不艰深抽象,但却颇有说服力,令人为之心折。它相当有力地深化了全诗的中心观点。这样,短小的四句诗便构成了体现作者美学见解的艺术整体,以相宜的形式传达出了深刻的内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