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西厢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西厢记》

《西厢记》

王实甫,字德信。元大都人。著名杂剧作家。有杂剧13种,今存4种,其中以《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最为脍炙人口。明初贾仲明写的吊曲[凌波仙]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看来他在生前已是威望远播,《西厢记》也早被誉为诸剧之冠。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宋金时期已是广为流传,并且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而《西厢记》摒弃了《莺莺传》中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结局,又丰富了《董西厢》的内容,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空前的卓越成就。剧情是:张生游普救寺时,遇见同母亲暂住寺中的崔莺莺,二人一见钟情。张生便借住在寺内的西厢房内,同莺莺互致情意。这时,贼将孙飞虎包围普救寺,要掳莺莺为妻。崔母无奈,宣布谁能退去贼兵,便把女儿嫁给他。张生写信请白马将军杜确解围后,崔母却言而无信,只许二人以兄妹之礼相见。而侍女红娘促成了他们的私下结合。崔母发现后逼张生求取功名,然后方可成亲。后张生中状元,又经一番周折,终于同莺莺完婚。全剧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王实甫以对封建叛道者的同情态度,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冲破藩篱追求自由爱情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张生、莺莺、红娘等不同的典型形象。全剧5本21折,不仅突破了一剧4折的框框,而且打破了一折由一人主唱的限制,在形式上是一种突破。全剧文词优美,诗意浓厚,可谓字字珠玑。如[端正好]“碧云天”一段历来为人传颂,被称为“神来之笔”。

《西厢记》在流行过程中,曾受到封建卫道士的诋毁乃至查禁,而有识之士则给予充分肯定。清人金圣叹认为《西厢记》是和《庄子》、《离骚》、《史记》、杜甫律诗、《水浒传》并传不朽的作品,誉之为“第六才子书”;李渔则称之为“古今绝大文章”(《闲情偶寄·词曲》)。“五四”以后,郭沫若从革命反抗精神的角度肯定《西厢记》,说它是“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的伟大艺术品。明清以来,《西厢记》的戏曲、曲艺改编演出本甚多,其中以明代李日华的传奇《南西厢记》较著名。此书在封建社会被统治阶级视为“秽恶之书”,元、明、清三代均将其列为首禁之书。解放以后,京昆、越剧和其他地方戏不断改编演出。田汉的京剧改编本以莺莺和张生双双出走为结局,别开生面。《西厢记》有拉丁、英、法、德、意、俄、日等多种译文本,在世界上影响很大。《西厢记》现存明清刊本不下100种,其中以弘治本为最早;清代则以金批《第六才子书》的各种版本为主。解放后,王季思校注本最为流行,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1版,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张国光校注《金圣叹批本西厢记》,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张人和集评《集评校注西厢记》。


《西厢记》 - 二十六史 - 可可诗词网

《西厢记》

 元杂剧作品,王实甫的代表作。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一作《张君瑞待月西厢记》。本剧源于唐代元稹《莺莺传》,直接依据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变《董西厢》的说唱形式为戏剧,继承发扬了其赞美男女发自内心的爱情的主题,对其人物形象和戏剧情节进行再创造,扬弃了《董西厢》中的臃肿枝节和某些地方过于粗俗的情调。全剧五本二十一折,外加四个楔子,分别由旦、末等角主唱,突破了北杂剧一本四折一楔子及旦或末主唱的体制,成为北曲罕见的一部多本戏。《西厢记》问世后,影响很大。历代改编、仿作者屡见不鲜,评注者层出不穷,李贽、汤显祖、徐渭、王骥德、毛甡、金人瑞为其中影响大者。被列为中国十大喜剧之一,广泛流传。自十九世纪始,被译为法、德、英、俄、日等多种文字。

古代文学作品《西厢记》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西厢记》

《西厢记》

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杂剧剧本。元王实甫著。明贾仲明增补《录鬼簿》为王实甫所补“挽词”说:“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李开先《词谑》说:“《西厢记》谓之‘春秋’,以会合以春,别离以秋云耳;或者以为如《春秋》经笔法之严者,妄也。”明何良俊《曲论》说:“近代人杂剧以王实甫之《西厢记》,戏文以高则诚之《琵琶记》为绝唱,大不然。……盖《西厢》全带脂粉,《琵琶》专弄学问,其本色语少。”又说:此剧“曲二十一套,始终不出一‘情’字,亦何怪其意之重复,语之芜颣耶!”明《陈眉公先生批评琵琶记》记王世贞说:“北曲以《西厢》为冠,是一种龟兹乐,读之使人飘扬欲飞。南曲以《琵琶》为最,是一道陈情表,读之使人唏嘘欲涕。”明李贽《焚书》说:“《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余览斯记,想见其为人,当其时必有大不得意于君臣朋友之间者,故借夫妇离合姻缘以发其端。”明张凤翼《新刊合并西厢记叙》说:“第其穷妍极态,则逾检荡制者将夺袂矣;钩挑引摄,则穿穴隙窥者将攘臂矣;传书递简,则骧蜂骤蝶者将塞途矣。此余所病其为宣淫导欲之囮窟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西厢》主韵度风神,太白之诗也;《琵琶》主名理伦教,少陵之作也。《西厢》本金元世习,而《琵琶》特创规矱,无古无今,似尤难至。”明程巨源《崔氏春秋序》说:“今观其所为记,艳辞丽句先后互出,离情幽思哀乐相仍,遂擅一代之长,为杂剧绝唱,良不虚也。而谈者以此奇繁歌叠奏,语意重复,始终不出一‘情’字;又以露圭着迹调脂弄粉病之。夫事关闺闱,自应秾艳,情钟怨旷,宁废三思,大雅之罪人,新声之吉士也。遂使终场歌演,魂绝色飞,奏诸索弦,疗饥忘倦,可谓词曲之《关雎》,梨园之虞夏矣。以微瑕而颣全璧,宁不冤也!”明王骥德《曲律》说:“古戏必以《西厢》、《琵琶》称首,递为桓、文。然《琵琶》终以法让《西厢》,故当离为双美,不得合为联璧。”又说:“《西厢》组艳,《琵琶》修质,其体固然。何元郎并訾之,以为‘《西厢》全带脂粉, 《琵琶》专弄学问,殊寡本色’。夫本色尚有胜二氏者哉?过矣!”又说:吕天成《曲品》将“神品以属《琵琶》、《拜月》。夫曰神品,必法与词两擅其极,惟实甫《西厢》可当之耳。 《琵琶》尚多拗字颣句,可列妙品。”王骥德《校注古本西厢记考》说: “《西厢》‘风’之遗也;《琵琶》‘雅’之遗也。《西厢》似李,《琵琶》似杜,二家无大轩轾。然《琵琶》工处可指,《西厢》无所不工;《琵琶》宫调不伦,平仄多舛,《西厢》绳削甚严,旗色不乱;《琵琶》之妙,以情以理,《西厢》之妙,以神以韵;《琵琶》以大,《西厢》以化——此二传三尺。”又说:“《西厢》,韵士而为淫词,第可供骚人侠客赏心快目,抵掌娱耳之资耳。彼端人不道,腐儒不能道,假道学心赏慕之而噤其口不敢道。李卓吾至目为其人必有大不得意于君臣朋友之间,而借以发其端;又比之唐虞揖让,汤武征诛。变乱是非,颠倒天理如此,岂讲道学佛之人哉!”清《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记陈眉公说:“《西厢》、《琵琶》,譬之图画,《西厢》是一幅着色牡丹,《琵琶》是一幅水墨梅花;《西厢》是一幅艳妆美人,《琵琶》是一幅白衣大士。”明沈德符《顾曲杂言》说:“何元朗谓《拜月亭》胜《琵琶记》,而王弇州力争,以为不然,此是王识见未至处。《琵琶》无论袭旧太多,与《西厢》同病,且其曲无一句可入弦索者。……若《西厢》,才华富赡,北词大本未有能继之者,终是肉胜于骨,所以让《拜月》一头地。”明杨继益《澹斋外言》说:“词曲艳丽,首推《西厢》。其好处全在无端倪见生出无限愁情,而末结以一梦,明诸境皆幻也。”明槃进硕人《增改定本西厢记》说:“《西厢记》原非实事,通一部是个梦境。王实甫作此而以梦结之,盖令人悟色空之意也。”又说:“实甫创调颇高,但间有未体贴处。如《闹道场》一折,合宅哀惨而张生独于老夫人前直以私情之词始终唱之,此果人情乎?果礼体乎?又如饯别之时,莺生共于夫人、僧人之前,直唱出许多绻恋私情,其于礼体安在?”清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说:“有人来说《西厢记》是淫书,此人后日定堕拔舌地狱。何也?《西厢记》不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又说:“想来姓王字实父,此一人亦安能造《西厢记》,他亦只是平心敛气向天下人心里偷取出来。”清李渔《闲情偶寄》说:“吾于古曲之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鲜瑕者,惟《西厢》能之。《琵琶》则如汉高用兵,胜败不一。”清《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自序》说:“《西厢》近于风,而《琵琶》近于雅,雅视风而加醇焉,故元人词曲之佳者,虽《西厢》与《琵琶》并传,而《琵琶》之胜《西厢》也有二:一曰情胜,一曰文胜。”又说:“《琵琶》用笔之难难于《西厢》。何也?《西厢》写佳人才子之事,则风月之词易好;《琵琶》写孝子义妇之事,则菽粟之词难工也。”清黄图珌《看山阁集闲笔》认为《西厢》、《琵琶》“调高辞美,各极其妙”,但《琵琶》“较之《西厢》,则恐陈腐之气尚有未销,情景之思犹然不及。”清顾公燮《消夏闲记》认为《牡丹亭》与《西厢》“俱称填词绝唱。但口孽深重,罪干阴谴。昔有人游冥府,见阿鼻狱中拘系二人甚苦楚,问为谁,鬼卒曰: ‘此即阳世所作《还魂记》、《西厢记》者,永不超生也。’宜哉!”清邱炜《客云庐小说话》说: “盖《西厢》之谬,全在有此副好笔墨,何题不可为,何必于崔、郑二人已为枯骨夫妻,爰复重翻旧案,加以恶声耶?”近人吴梅《奢广他室曲话》说:此剧“结以草桥惊梦者,非如圣叹所谓神韵焉。张崔苟合,始乱终弃,不可以谀词加之。若依元人旧例,而以当场团圆诏书褒奖为结尾,固事势所不能。若自长亭饯别之后,即戛然而止,则语未足而气未完。若竟依《会真记》布局,则下文为郎憔悴,尤难于运笔。故不依词家旧例,以快阅者之目。”此剧通过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争取自由爱情和自主婚姻的斗争,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摧残和迫害,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爱情理想,具有深刻的反封建意义。作品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结构谨严,场次洗练,情节发展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语言华美典雅,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被称之为“诗剧”。


《西厢记》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西厢记》

 杂剧。王实甫作。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王实甫在唐元稹《莺莺传》和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再创造而成。剧中通过崔莺莺与张君瑞二人相爱而屡遭老夫人拦阻破坏最后终于结成美满姻缘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与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一代自由幸福的摧残,歌颂了青年一代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反映了青年一代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强烈愿望。剧本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限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篇幅展开情节,成功地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以及老夫人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与情节的开展高度结合。作者还善于描绘景物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文辞典雅清丽,名句隽语,为后人传诵者至多。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