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蝶恋花》 - 宋·晏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蝶恋花》 - 宋·晏殊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的这首词,是一首写相思怀远的婉约名作。

词的上片写的是,清晨起来,推开卧室窗户,看到栏杆边,秋菊笼雾含愁,兰花坠露如泣。步入厅堂,只觉帘幕弥漫着缕缕寒意,燕子难奈,双双飞去。跨入庭院,更觉恼人的是皎月无情,不解人间的离愁别恨之若,从昨夜,到今朝,穿堂入室,照得人难寐。

过片便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主人公在庭院,看到昨天的绿树,今已黄叶飘零,才想起昨夜凄清的秋风,原来竟是这样的强劲肃杀!他百无聊赖,独自登上高楼,极目远望,大地廖廓,收入眼帘的,尽是通向天边的漫漫长路。最后写想给远方的意中人写封信,可是山重水复,无法传递。

这首词之所以成为名作,主要成功在过片的三句,一反婉约词的柔靡词风,境界阔大高远,气蕴无穷。“昨夜”句,照应上片“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看着月光西移,听着西风紧刮,彻夜不眠。“独上高楼”,与“燕子双飞去”相对应。一个“独”字,再接上“望尽天涯路”,真是独立苍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把人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使读者顿感心胸开阔,享受到强烈的悲壮的艺术美。特别是全词的抒情,是按空间变换,渐次展开的。由卧室,而厅堂,而庭院,到高楼,境界愈来愈大。到登上“高楼”,似乎博大的九洲,尽在眼底!这样,把离愁恨苦的儿女柔情,镀上了一层悲壮美的鲜明色彩,给读者以无穷的遐想空间,扩大了词的内涵

正因为这三句词能给人以遐想的空间,因此,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阅历、心情、文化修养,去作哲理的发挥,使这几句词显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治学的三个境界时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就是凭借词的意蕴所作的哲理发挥:尽管“昨夜西风凋碧树”,环境是如此的险恶;而且独自一人,孤苦凄清,如果你有“独上高楼”的坚韧意志,一往无前,永不回头的勇气,那么,就能视野开阔,目光远大,达到居高临下,雄视一切,莫测涯涘的境界。


《蝶恋花》 - 宋·晏殊 - 可可诗词网

《蝶恋花》 - 宋·晏殊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写闺中女子的情思在宋词中并不少见,晏殊这首词在内容上也无新颖之处,但是作者在艺术的表现上却颇具匠心。他借闺中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活动,深婉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临秋怀人那种执着而真挚的感情。秋晨本是黄花亭亭,兰草青青,但在她眼里却是“槛菊愁烟兰泣露”,秋菊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仿佛在忧愁;兰草上沾满了露水,好象在哭泣。这些秋菊和兰草都还在栅栏之中。显然,闺中这位女子是在用拟人的手法在自比,她为什么会有这种触景之情呢?“罗幕轻寒”是说秋天轻微的寒意已透过丝绸的帘幕传入闺房之中,她睡不着了,我们仿佛看到了她孤独地站在房间里看着庭院中栅栏里的秋菊和兰草在愁苦哭泣,可偏在这时,连平时朝夕相伴的燕子也成双作对地翩然飞去了,这就更显得闺房的凄清和姑娘的孤寂愁苦。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姑娘望着西天的明月,不禁迁怪于它:明月呀,你太不懂得离恨之苦了,竟然将清冷的月光彻夜地斜照在我朱红的窗户上,是那样的无情,致使不能成眠。读到这里,我们方才明白,原来姑娘在思念着远方的情人。内心世界表露得多么深婉而含蓄。

姑娘孤寂难耐,她要看一看心上的人,哪怕是一眼,哪怕是身影。“独上高楼”,她要上楼去看。一个“独”字,既见其孤寂,更见其羞涩;而一个“高”字却又多么真实地表达了姑娘急切地盼望能见到日夜思念的情人的感情。可是上楼看到的是“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夜功夫,一排排绿树已被西风刮得枯落凋零,一个“凋”字,烘托了姑娘的孤寂凄苦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尽管她想凭栏极目远眺,甚至已经“望尽天涯路”,(一个“尽”字,又一次感受到她相思情深,真是含而不露)可是“过尽千帆皆不是”,仍不见他的踪影,真是望眼欲穿啊!望不到怎么办?姑娘要把心中的思念之情向他倾诉,怎么去了这么久,竟连一封书信也见不到,我要写信给他,要让他知道我的相思之情。“欲寄彩笺兼尺素”,这里的“彩笺”和“尺素”都是书信,重复使用,姑娘反复“欲寄”,是要把她对情人执着而真挚的恋情推向顶峰。信是写好了,可谁知道他又在什么地方呢?姑娘可犯愁了:“山长水阔知何处?”山那么高远,水那么浩渺,中间那么多阻碍,书信难通,一片愁苦之情表露出来了。作者写到这里打住,就激起了人们对姑娘追求爱情幸福而遇到困难的深深同情,这恐怕是本词积极意义所在。

至于艺术上,下阕前三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历来为人传诵。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即晏殊)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竟颇近之。”所谓“近”,是说与《蒹葭》一样,借眼前景物来抒发怀人之情,这是不错的。不过,本词要比《蒹葭》在感情的表达上委婉细腻,也复杂得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还说,这三句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境,并以此作喻,对于事业学问,必须要有象姑娘“望尽天涯路”那样百折不挠,顽强追求的精神,这也是不错的。


《蝶恋花》 - 宋·晏殊 - 哲理诗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蝶恋花》 - 宋·晏殊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的这首词,是一首写相思怀远的婉约名作。

词的上片写的是,清晨起来,推开卧室窗户,看到栏杆边,秋菊笼雾含愁,兰花坠露如泣。步入厅堂,只觉帘幕弥漫着缕缕寒意,燕子难奈,双双飞去。跨入庭院,更觉恼人的是皎月无情,不解人间的离愁别恨之若,从昨夜,到今朝,穿堂入室,照得人难寐。

过片便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主人公在庭院,看到昨天的绿树,今已黄叶飘零,才想起昨夜凄清的秋风,原来竟是这样的强劲肃杀!他百无聊赖,独自登上高楼,极目远望,大地廖廓,收入眼帘的,尽是通向天边的漫漫长路。最后写想给远方的意中人写封信,可是山重水复,无法传递。

这首词之所以成为名作,主要成功在过片的三句,一反婉约词的柔靡词风,境界阔大高远,气蕴无穷。“昨夜”句,照应上片“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看着月光西移,听着西风紧刮,彻夜不眠。“独上高楼”,与“燕子双飞去”相对应。一个“独”字,再接上“望尽天涯路”,真是独立苍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把人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使读者顿感心胸开阔,享受到强烈的悲壮的艺术美。特别是全词的抒情,是按空间变换,渐次展开的。由卧室,而厅堂,而庭院,到高楼,境界愈来愈大。到登上“高楼”,似乎博大的九洲,尽在眼底!这样,把离愁恨苦的儿女柔情,镀上了一层悲壮美的鲜明色彩,给读者以无穷的遐想空间,扩大了词的内涵

正因为这三句词能给人以遐想的空间,因此,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阅历、心情、文化修养,去作哲理的发挥,使这几句词显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治学的三个境界时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就是凭借词的意蕴所作的哲理发挥:尽管“昨夜西风凋碧树”,环境是如此的险恶;而且独自一人,孤苦凄清,如果你有“独上高楼”的坚韧意志,一往无前,永不回头的勇气,那么,就能视野开阔,目光远大,达到居高临下,雄视一切,莫测涯涘的境界。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