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罗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罗亭》《罗亭》
《罗亭》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重要作家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于1856年发表。作品为“多余的人”塑造了著名的典型。故事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小贵族罗亭在贵妇人密哈伊洛夫娜举办的一次聚会上,大谈人们不能没有坚强的原则作为立足点,又讲:人的生命是短暂渺小的,但是伟大的一切都是由人造成的。人应该把完成天赋的使命看作自己的欢乐。罗亭优雅的风度、丰富的思想、雄辩的口才征服了整个客厅的听众。女主人17岁的女儿娜达雅,被他的讲演所倾倒。此后,她与罗亭不时接触。罗亭谈到自己长期漂泊和心灵疲倦,未曾找到同情的灵魂。他借书给娜达雅看,并把自己构思中的论文讲给她听。她一字一句品味着,把罗亭看作导师。思想的光辉点燃了她爱情的烈焰。一直追求她的服玲萨夫在她心目中已是微不足道了。一天,罗亭对她谈到一个男子所需要的支持,又谈到爱情悲剧的意义。他突然问起服玲萨夫,不无用意地说:“在坚强的心中旧的爱……只等到新的爱才能把它赶走”。娜达雅困惑地久久思索这句话,辛酸地哭了。第二天,罗亭逼问她是不是爱上服玲萨夫,她说完“我是你的”。便跑开了。后来娜达雅告诉罗亭,她母亲不同意她的婚姻。她问罗亭将怎么办,罗亭退缩了,回答:“当然服从!”娜达雅沉痛地说遇到了一个懦夫,然后跑着离开了他。罗亭无可奈何地去异地漂泊,行前给娜达雅的告别信还没忘掉那空洞而动听的辩才。几年后,在人生路上极端疲乏的罗亭,创办了二十几桩事业都失败了。他空想多于实践,虽然对别人起了启蒙作用,但自己却一事无成,不名一文。他自己慨叹:’我生来就是飞蓬”。1860年新版,作家又加上个结尾:1848年,在巴黎革命的街垒上,罗亭被法国士兵开枪打死。屠格涅夫在作品中塑造的罗亭——“多余的人”在世界文学中具有典型意义。此书早在1928年以文学研究会丛书形式,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陆蠡的中译本,1990年再版。 《罗亭》《罗亭》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1818—1883)的长篇小说。外省某贵妇人家来了一位名叫罗亭的不速之客。这位客人谈吐不凡,能言善辩,博得了主人的青睐,也引动了她女儿娜达雅的芳心。娜达雅不顾母亲反对,准备以身相许,和罗亭私奔。罗亭却无可奈何地表示服从她母亲的意志。娜达雅这才发现在罗亭的热情洋溢的外表下面藏着一颗胆怯懦弱的心。两人终于分了手。几年以后,有人遇见了罗亭,他已经变得形容憔悴,神情颓丧,动作迟钝。他叙说这些年他创办了20种新事业,结果都失败了。他叹息道:“我又漂流了,两手空空,不名一文……”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处写道:“愿上帝帮助所有无家可归的流浪者!”1860年,作者又给《罗亭》添了一个尾声:1848年革命中的一天,有一个高大的汉子,手里举着红旗,战死在巴黎的街垒战中。这个汉子就是罗亭。 罗亭是俄国19世纪40年代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对生活、事业、爱情充满理想主义憧憬。但他那耽于幻想和思辩的头脑无法适应现实环境。他缺乏恒心、毅力和处理实际事物的能力。罗亭在事业上爱情上都遭到了失败,他的才华、天赋都毫无结果地浪费掉了。《罗亭》反映了农奴制专制俄国中,接受了西方自由思想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困境。他们空怀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脱离俄国实际,不了解人民, 自觉“多余”和“无用”,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成了“多余的人”、无根的浮萍。 《罗亭》情节十分单纯,围绕着罗亭与娜达雅的爱情关系展开,罗亭的性格也在这种关系的发展中逐渐得到展现。人物之间的对话,辩论也作为刻划人物的手段之一。《罗亭》的叙述方式有独特之处,叙述人(作者)不对罗亭这个中心人物作直接分析、评价,而将他置于种种人物关系之中,通过不同的人对他的不同看法、评价来揭示人物的性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