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经传释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经传释词》

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王引之撰。该书共收虚字160个,以单音虚词为主,间或论及同义虚词的连用。该书所述多有精当之处,但所收阙漏较多,也偶有误解古书处,还有若干解释不确切的。然而此书仍有相当参考价值。中华书局有排印本,并有附录数种。湖南岳麓书社的排印本,又附以黄侃、杨树达的案语370余条,印于相应文字的书眉。

经传释词

经传释词

训诂学著作。清王引之著。十卷。本书搜集经传中的虚词共一百六十个,按古汉语中喉、牙、舌、齿、唇五类声母加以编排,进行解释。
本书解释词语的体例是,先说各字的用法,再引书证明。追溯其原始,阐明其演变。对一个字的各种用法,都一一证明辨析。有时考释词义,富有创见。如卷二:“谓。家大人云:‘谓,犹与也。’《史记·郑世家》曰:‘晋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言不敢与叔詹言之也。”
本书探索词义的方法有六种:
❶举同文以互证。如据《国语·周语》“晋郑是依”证《左传·隐公六年》“晋郑焉依”,“焉”用如“是”。
❷举两文以比例。如据《战国策·赵策》“与秦城何如不与”证《齐策》“救赵孰与勿救”,“孰与”如同“何如”。
❸因互文而知其同训。如据《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证“也”如同“者”。
❹即别本以见义。如据《庄子·大宗师》“莫然有间”证《经典释文》“本亦作‘为间’”,“为”如同“有”。
❺因古注而互推。如据《公羊传》何休注“焉者,於也”证《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无亲戚君臣上下”,“焉”当训“於”。
❻采后人所引以相证。如据《匤谬正俗·鄙人》所引孔子曰“鄙夫可以事君也与哉”证《论语· 阳货》“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与”当训“以”。这些方法后来为同类著作所采用。
本书体例谨严,论证缜密,富于创见。以声母类别编排,可使人以声母为枢纽,注意某些词之间的联系和音义相关的道理,具有启发性。本书收字限于先秦、西汉,范围过狭。

☚ 经义述闻   经籍籑诂 ☛

经传释词

研究虚词的专著。十卷。清·王引之著。搜集周、秦、两汉古籍中虚词160个,按喉、牙、舌、齿、唇五音顺序排列,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说明虚词用法的假借、通转。每一词都是先说用法,后引书证明,先追溯其原始,后阐明其演变。其解释虚词的特殊用法,超越了清代以前的学者。体例严谨,条理清楚,颇多精辟见解,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重要参考书。但对虚词的通常用法谈得较少。今有1984年中华书局重印本。

经传释词

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著。自序云:“自汉以来,说经者崇尚雅训,凡实义所在,既明箸之矣,而语词之例,则略而不究;或即以实义释之,遂使其文扦格,而意亦不明。”所以,积20年之功,于嘉庆三年(1798)撰成此书,欲通过“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的“语助之文”,以“窥测古人之意”。全书凡10卷,共收虚字161个,按喉、牙、舌、齿、唇五音排列,即:卷一、二为影喻母字,卷三、四为影喻晓匣字,卷五为见系字,卷六为端系字,卷七为来日母字,卷八为精系字,卷九为照系字,卷十为唇音系字。这种依音辖字的安排体现了王氏“声近义通”的原则。每一虚字之下,先说用法,后引书证明,对虚词的不同用法也一一加以辨析,释词方法较为科学。由于王氏于训诂、审辞均有深湛的研究,善于运用从字音求字义的方法,因此对虚词的解释多有创获,纠正了前人的许多讹谬。例如“终”条释云:“《诗·终风》曰:‘终风且暴’,毛传曰:‘终日风为终风’。韩诗曰:‘终风,西风也’。此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矣。”又如前人对“何遽”“何渠”“岂讵”“奚讵”以及单言“遽”“讵”“巨”“渠”的解释,往往随文生训,或仅著其本义乃至实义,本书都一一做了驳正。但本书取材狭隘,对常语(虚词的常用义)又不加以解释和辨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虚字研究的深入。同时,本书“诂义虽精,而失误亦间不免”(裴学海语),例如《荀子·非相》:“(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七寸。”王氏训“焉”为“乃”,实际上“焉”是“颜”的通假字。本书既有一些缺点,故有孙经世《经传释词补》和《再补》,以及吴昌莹的《经词衍释》、章炳麟《王伯申新定助辞辨》、裴学海《经传释词正误》等。有嘉庆二十四年(1819)王氏刊本、道光九年(1829)广东学海堂刊《清经解》本、道光二十四年(1844)钱氏《守山阁丛书》本等。今有湖南岳麓书社排印本,开头附黄侃、杨树达案语370余条,较他本为佳。

☚ 释词   语词误解以释义 ☛
经传释词

222 经传释词

解释文言虚字的专著。清王引之撰。10卷。收录周、秦、西汉古籍中“助语”(虚字)160个,按喉、牙、舌、齿、唇五音部位,用36字母顺序列字,多音字则分别归入各卷。这种安排,实贯彻声近义通原则。对各字先说用法,再引例证,溯源追流,考其演变。释词详密,条理清楚。尤其重视解释虚字的特殊用法,见解超过前人。如“惟”、“唯”可作“虽”字讲,“终”字可作“既”字讲,例证很多,令人信服。是研究上古虚词和阅读古籍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主要内容和因声求义、枚举归纳等研究方法,多为其后研究古代虚词的专著所吸取沿用。此书缺点是取材仅及西汉而止,释词范围不广,且有误释和漏收的义项。有中华书局1956年排印本,内附孙经世、章太炎、裴学海对原书的补正。

☚ 广雅疏证   通俗编 ☛
经传释词

《经传释词》jingzhuanshici

解释经传古书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嘉庆年间成书。该书作者与他的父亲王念孙都是清代著名的学者。王引之在父亲的启发下,搜集了九经、三传以及周秦、西汉古书中的虚词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求古人是如何运用这些虚词的,作为学者参考。所引证的材料以经传为主,子书和其他书籍为辅。
《经传释词》共分10卷,收了167个虚词,按照唐释守温36个字母的顺序排列。该书虽然以单音虚词为主,但有同义虚词连用的,也附带收录,如“庸”字后面,就附有“庸何”、“庸安”、“庸讵”、“庸孰”等;此外,字同读音不同的,就按各个不同读音分别列入各卷。如“於”字在卷一,用作“叹词”时,读作“乌”,就列于卷四。
《经传释词》所收各字,都引用“经传”本文和注文以及周秦诸子书中的材料作为旁证,追溯源流,释词周密,条理清楚。
《经传释词》比《助字辨略》晚100年,受到后人的重视,评价较高。孙经世的《经传释词补》、《经传释词再补》,就是专为增补此书而作的。
然而,就取材范围来讲,因《经传释词》重点放在“经传”,而且引用材料只到西汉,所以不如《助字辨略》搜集的材料广泛。作者没有把诗词、小说和所谓“史汉”的材料与“经传”一视同仁,这样就使本书造成了极大的局限性,同时,还有缺漏和误解古书之处。尽管如此,它在古汉语虚词的研究中还是有一定贡献的,而且对于我们阅读西汉以前的古代文献,仍然有参考价值。

☚ 助字辨略   词诠 ☛
经传释词

经传释词

训诂虚词学书。十卷。清王引之(生平见《经义述闻》条)撰。《经传释词》书稿成于嘉庆三年(1798),但到嘉庆二十四年(1819),才刻版问世。全书主要研究的是经传中的虚字,而参以子书和其它书籍的材料。据王引之在该书自序中介绍,他开始探讨古今语词,仅取《尚书》二十八篇来分析,后来受其父“论《毛诗》‘终风且暴’、《礼记》‘此若义也’诸条’的启发,才引申旁及他书“自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凡助语之文,遍为搜讨,分字类编次,以为《经传释词》十卷,凡百六十字。”该书所收字根据唐释守温三十六字母顺序排列,从音韵学声转角度出发把若干音同或音近而义亦同的虚字归在一组进行论述,所以,作者自序中所言一百六十个字,而实际目录上则列出了二百多个字,例如:“‘由’可训为‘用’,‘用’亦可训为‘由’,一声之转也……‘用’‘以’‘为’皆一声之转,故‘何以’谓之‘何用’‘何为’亦谓之‘何用’。”(卷一)“《广韵》曰:‘讵,岂也。’字或作‘距’,或作‘鉅’,或作‘巨’,或作‘渠’,或作‘遽’。”(卷五)该书在每个字条的下面,一般都是先简括地解释意义,说明用法,然后征引古籍书例逐一加以证明。例如卷四“乎”字:“说文:‘乎,语之余也。’《礼记·檀弓正义》曰:‘乎者,疑辞。’皆常语也。高注《吕氏春秋·贵信》篇曰:‘乎,于也’亦常语。乎,状事之词也,若《易·乾文言》‘确乎其不可拔’之属是也。亦常语。”这里列举了“乎”字三种不同的常用词义。对一个字的若干种不同用法,不仅能如此一一地证释辨析,而且材料详尽完备而又尽量追溯其原始,说明其词义演变及声音之间的联系情况。如果所引书证有费解之处,作者就再对所引原文进行解释。还常常引用王念孙的说法,用“家大人曰”来予以标明。例如卷九“孰”字条下说:“《尔雅》曰:孰,谁也。常语。孰,犹‘何’也。家大人曰:‘孰’‘谁’一声之转。‘谁’训为‘何’,故‘孰’亦训为‘何’。《晋语》曰:‘惠公出共世子而改葬之,臭达于外。国人诵之曰:“孰是人斯,而有是臭也?”’孰,何也。斯,词也。言何是人而有是臭也。”这末了一句,即作者对所引《晋语》中“孰是人斯,而有是臭也”的原文的解释。该书在叙述说明时通常采用这样两种方法:一是训释法,用通用同义虚字注释;二是归类法,用了一些字类的名称来加以概括。
全书的体例,前后基本一致,条理非常清楚。由于王氏幼承家学,学问博大精深,不仅音韵训诂很有研究,而且具有一定的语法观念,所以见解往往高于前人,能纠正旧说中错误的地方,精采论述可谓比比皆是,学术水平历来被人称颂不已。故清代学者阮元在为该书作序时说:“元读之,恨不能起毛、孔、郑诸儒而共证此快论也……学者执是书以求之,当不悖谬于经传矣。”《经传释词》的研究成果,历来受到后人的重视,不仅《马氏文通》从中吸取了许多有用的营养,近世的汉语虚词专论,如杨树达的《词诠》、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等都与之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是这部书取材范围太窄,只引九经、三传和周秦西汉之书,东汉以后的则一概不录;而且根本不收书面语以外的词语,对词义“易晓者则略而不论”,所以全书收字情况跟《助字辨略》相比要少得多,这就造成了该书对虚字研究的局限性,也反映出旧时小学家对语言的狭隘的观点。在释义时,由于作者着重释解疑难,所以对于一个词的偶然用法和冷僻用法,不厌反复求证,详加辨析;而对于词的通常用法反而不予注意,往往用“常语”一笔带过,甚至连例句都不引。另外,采用的语法术语很不统一,也不严格,仅仅“语助”,便同时采用“词、辞、词助、语词、助语词”等名称,因而显得混乱。再有该书按声部归类的方法检字,即将词目按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列,对不熟悉古代声部的人用起来不大方便。
主要版本有王氏家刻本,《皇清经解》本、《守山阁丛书》本、商务印书馆1931年标点本、中华书局1956年排印本。中华书局本系根据清同治戊辰年(1868年)成都书局《高邮王氏经传释词并惠安孙氏补、再补合刊》本,将《经传释词》、《经传释词补》、《经传释词再补》(这后两本书为清代孙经世著,共补充和订正了十七个虚字)三种著作汇印成一册,校正了原本文字上的一些错误,并改编目录,在每条词目下注明正文页数,查起来方便一些。另外书后有附录三种:一、《语词误解以实义》,录自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十二;二、《王伯申新定助词辨》,录自章炳麟《太炎文录续编》卷一;三、《经传释词正误》,录自裴学海《古书虚词集释》附录。后两篇文章对《经传释词》的优缺点有所评价,并指出书中某些失误之处,可供参阅。另外1984年湖南岳麓书社又出《经传释词》排印本,这个本子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又重新加以校点,更定了某些错误及标点,并删去了原有的附录三。

☚ 助字辨略   经词衍释 ☛
经传释词

《经传释词》Jingzhuan shici

书名。清王引之著。十卷。该书是一部文言虚词专著。全书收虚词一百六十个,引证仅限于“九经”、“三传”及先秦两汉古籍。全书虚词按喉、牙、舌、齿、唇五个发音部位,以唐守温三十六字母的顺序排列,前附目录。该书成书于刘淇《助字辨略》之后,收罗虽不及刘氏广泛,但总成就超出前书。它对虚词的分类不很明确, 主要有以下几类:常语, 语助,发声,发语词。对各字先说用法、后引例证,先追溯其原始,再明辨其演变,它善于从一声之转,从互文、从异文来判断虚词的同义关系,又善于列举大量书证归纳其意义,论断精确。它对虚词的解释着重于名词在古书中的特殊用法,分析细致,考释精当,极富创见, 但对于虚词的一般用法, 他看成是“常语”, 只作一般解释。另外,该书能指出虚词的用字通假,所引例证尽量列举最初出处。当然,该书收字不及《助字辨略》广,且仅注重单音词,忽略复音词,对虚词分类不得要领, 也偶有误释与漏释的现象。该书有中华书局1956年排印本。内附孙经世《经传释词补》及《再补》、章炳麟 《王伯申新定助字辨》、裴学海 《经传释词正误》,对原书多所补正。另有吴昌莹著 《经词衍释》,对该书亦有补充。另有岳麓书社1982年排印本,天头刊布有黄侃、杨树达批语三百七十余条, 可供考考。

☚ 助字辨略   马氏文通 ☛
经传释词

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著。10卷。搜集周、秦、汉古书中虚字160个,按古声母顺序排列,各字先述用法,后引例证。清孙经世《经传释词补》与《再补》,吴昌莹《经词衍释》,都对此书有所补充。中华书局1956年据清同治七年(1868年)成都书局《高邮王氏经传释词并惠安孙氏补再补合刊》本校点出版;另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高邮王氏四种》本。

☚ 虚字说   经词衍释 ☛

经传释词

训诂学书。清王引之著。十卷。为研究古汉语虚词的专书。取材以经传为主,诸子和其他书为辅,时代多限于周秦两汉,收虚词160个,按36字母顺序排列,每字分条说明意义和用法,并列举例证。析义精审,论证绵密,富有创见,为虚词研究的重要著作。

经传释词

十卷。清王引之撰。王引之生平见“广雅疏证补正”。《经传释词》有嘉庆三年(1798年)王引之自序,书稿大约即完成于此时。至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刻版行世。阮元序谓王氏积二十年之功方撰就此书;是书为王氏代表著作。其自序述其撰作动机云:“自汉以来,说经者宗尚雅训,凡实义所在,既明箸之矣,而语词之例,则略而不究;或即以实义释之,遂使其文扞格,而意亦不明。 ……引之自庚戌(1790年)入都,侍大人质问经义,始取《尚书》廿八篇紬绎之,而见其词之发句、助句者,昔人以实义释之,往往诘𥷚为病;窃尝私为之说,而未敢定也。及闻大人论《毛诗》‘终风且暴’、《礼记》‘此若义也’诸条,发明意旨,涣若冰释,益复得所遵循,奉为稽式,乃遂引而伸之,以尽其义类。自《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凡助语之文,遍为搜讨,分字编次,以为《经传释词》十卷,凡百六十字。前人所未及者补之,误解者正之,其易晓者则略而不论。非敢舍旧说而尚新奇,亦欲窥测古人之意,以备学者之采择云尔。”本书体例是说明虚字的用法,然后从群书中征引例证,以追溯其原始,申明其演变。有时对所征引的例证也加以训释。是书特点主要有三:一、以音求义,不囿旧说。王氏从声音通训诂,形音义互相推求,对虚字遂多确诂,往往有所创获,为前贤所不及。二、引证博赡,详加辨析。三、条理清晰,分类简明。是书分虚词为常语、语助词、叹词、发声词、通用词、别义六大类,较《助字辨略》简括明了。《经传释词》问世以来,即以其精审严谨的学风、确切细致的分析诂解,受到学者的高度评价。阮元序曰:“高邮王氏乔梓,贯通经训,兼及词气。昔聆其‘终风’诸说,每为解颐,乃劝伯申勒成一书;今二十年伯申侍郎始刻成《释词》十卷。元读之,恨不起毛、孔、郑诸儒而共证此快论也。”清方东澍《汉学商兑》亦赞曰:“实足令郑(玄)朱(熹)俯首,自汉唐以后,未有其比。”《经传释词》是一部优秀的训诂著作,也是一部语法学重要著作,杨树达《词诠·序》即谓:“文法之学,荜路蓝缕于刘淇,王氏继之,大备于丹徒马氏。”《经传释词》也有不足之处。从取材范围看,王氏以解经为目的,取材限于《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东汉以后书一概不收,使《释词》有较大局限性。从对词义的解释看,《释词》侧重解释虚字的特殊用法,而对通常用法则略尔不论,或语焉不详,使读者对某一虚字难以有全面了解;对某些词语的解释,亦往往有卤莽臆断之弊。从训释方式看,《释词》虽然有从语法角度训释词义的思想,而且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它仍然主要沿用传统训诂方法研究虚字。用训诂方法研究虚字,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尽管《释词》已创立一些虚词分类的名目,但仍以训释词义为主,致使对某些词语的归纳分析还没有抽象到语法高度,对词语的诂解也就难以确切。从编排体例看,《释词》以逐字辨释为主,因此某些同形而异义的词被看作是一个词,某些字形不同而实际是同一个词的,又被看作是不同的词,出现交叉混乱现象。章炳麟《太炎文录续编》卷一《王伯申新定助词辩》及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所附《经传释词正误》,对王书缺失,批评甚是,可资参考。《经传释词》初刻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为阮元所刻《清经解》本、另有钱熙祚所刻《守山阁丛书》本、鸿文书局所刊《王氏四种》本、商务印书馆印行《万有文库》本、《学生国学丛书》本等。1956年3月,中华书局据清同治七年(1868年)成都书局《高邮王氏<经传释词>并惠安孙氏〈补〉<再补>合刊》本,将《经传释词》、《经传释词补》、《经传释词再补》三种著作汇印为一册,并一律加新式标点;改编目录,注明正文页数;并作了校记。书后有三种附录:1.《语词误解以实义》(录自《经义述闻》卷三十二);2.《王伯申新定助词辩》(录自《太炎文录续编》卷一);3.《经传释词正误》(录自《古书虚字集释》附)。1984年岳麓书社出版李维琦校点本,除点校外,天头上刊录了黄侃、杨树达批语三百七十多条,这些批语或“通以声音”,揭示“一词数义所由生”,或补充未备、纠正错误,颇有参考价值。


经传释词

十卷。清王引之 (详见 《经义述闻》)撰。本书写成于嘉庆元年(1798)。鉴于从汉以来,宗尚雅训,偏重实词,举凡实义所在,既明著之,而对于语助、虚词,往往略而不究,甚至以实词之义来解释,使文字扞格,语意不明,因此引之在其父王念孙的启发下,特撰本书,对九经三传及周秦至西汉古籍中的语助、虚词,遍加搜寻,分字编次,一共得一百六十字。对于前人有训,而不够完备的,予以补足;对于前人已有训,而训释有误的,加以纠正;对此前无训而仍属难通的,加以训释;对于通俗易懂的,则略而不论。所训释都能持之有据,言之成理。钱熙祚认为本书体例分为六类:一、常语,二、语助,三、叹词,四、发声,五、通用,六、别义。训释词字的方法也有六种:或举同文以互证;或举两文相比较;或因互文而知其同训;或即别本以见例;或因古注以互推;或采后人所引以相证。本书和俞樾《古书疑义举例》,都很有益于学者,是近代必不可少的书。汉代通儒如郑玄,也有因不明语助而产生错误之处。如 《礼记·曲礼》 “若夫坐如尸立如齐”,“若夫”一词怎么解释,历来说法不一。郑注认为“若夫”是说“若欲为丈夫”之意,却不知这是《大戴礼》中曾子事父母篇中的话语,原文为:“孝子唯巧变故父母安之,若夫坐如尸,立如齐,弗訉不言,言必齐色,此成人之善者也,未得为人子之道也”,大戴仅仅摘取“若夫”两句入《礼记》,郑玄因此而有失原义。引之认为“若夫”是发语词,并举《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篇和《孝经》中的文句为例,又认为“若夫”也可能是转语词,举《易·系辞》 中文句为例。《诗·小雅》“遐不眉寿”,《笺》说“遐”是“远”的意思,“遐不眉寿”就是“远不眉寿”,而“远不眉寿”就是“近眉寿”的意思,这颇不成语。引之在本书中“遐瑕”二字之下援引此诗说,“遐不”就是“何不”的意思,不过朱熹《集传》早已说明“遐”与“何”相通,可见宋儒早已见及这一点了。后世学者指出,引之本书,“皆确凿可信,不特为经解之助,且于研究文法,亦多裨益”(韩非木《四库入门》)。王引之为训解古经、传文以及先秦古籍创立了一种新的认识语言文字的方法,成为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开创之作,对后代虚词研究影响很大,备受推重。本书是王引之的代表作之一,与《经义述闻》相互表里,与《经义述闻》、《读书杂志》、《广雅疏证》合称高邮王氏父子的“王氏四种”。本书版本颇多,最早的是守山阁本,又有丛书集成本、《皇清经解》本。以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排印本为善,该本又附有王引之《语词误解实证》、章炳麟《王伯申新定助词辨》、裴学海《经传释词正误》等文,又将孙经世《经传释词补》、《再补》汇印刊出,以补引之本书的未备和疏略。此外,江氏聚珍版丛书三集、古书字义用法丛刊也曾收录本书。还有岳麓书社1984年所版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所版本。

经传释词

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影印本(据《高邮王氏四种》本影印)。10卷。约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成书。收录周秦、两汉古书中虚词160个,按唐释守温“三十六字母”顺序排列。每个虚词,先简述其用法,后举例证,追溯原始,明其演变;一词有多种用法,则分条逐一证释辨析。书末附“语词误解以实词”(录自王引之《经义述闻》32卷)等3种附录。

☚ 虚字说   经词衍释 ☛

经传释词jing zhuan shi ci

Explication of Words in the Classics,written by Wang Yinzhi of the Qing Dynast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