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绵州巴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绵州巴歌》
豆子山,打瓦鼓。 扬平山,撒白雨。 下白雨,取龙女。 织得绢,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清·杜文澜编《古谣谚》卷七十四 这是一首近似儿歌的民谣。 “绵州”,为隋代所置,治所在今天的四川省绵阳市。 “巴歌”,即巴蜀之歌。这首歌谣咏唱绵州一带的瀑布,不仅交待了瀑布的来龙去脉,而且以极为丰富的想象,奇妙多姿的比喻,描写了瀑布的声音和形态。 歌谣的开头,从豆子山的流水写起。 “豆子山”,在今绵阳市境内。这里的流水,正是瀑布的来源。歌谣用“打瓦鼓”三字贴切地描摹了瀑布的声音。 “瓦鼓”,是一种陶制的鼓,敲打时声音清脆;而瀑布冲击山石时发出的叮叮咚咚的响声,恰似打瓦鼓时发出的声音。歌谣从描绘瀑布的声音特征着笔,可谓先声夺人。接下去,描写溪水由豆子山流到四川境内的又一座山——扬平山,于是这里的瀑布立刻变成了另一番景象。清澈的瀑布水冲击着山石,水珠飞溅,像撒白雨一样,似散碎银一般。在“扬平山,撒白雨”这两句里,歌谣由上句写瀑布的声音转而写瀑布的形态和颜色,虽然仅仅“撒白雨”三字,却描绘出白雨般的水珠溅起、落下、沸沸扬扬的生动情景。 接下去,歌谣由写飞溅的瀑布转而用虚笔描写神话中的龙女。这一笔,似乎出人意外。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龙王是主管降雨、庇护农业的神灵。所以,人们有时也把龙王的女儿看成是能够普降甘霖、使五谷丰登的美丽女神。在这里,歌谣的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首先由“打瓦鼓”的声响,联想到娶新娘的热闹情景。那叮叮咚咚的清脆响声,恰似娶新娘时敲鼓的欢快声音;接着,由娶新娘,又自然联想到龙女的嫁妆。龙女出嫁当是以珍珠、玛瑙为嫁妆吧,可歌谣中却只道:“织得绢,二丈五”。龙女的嫁妆仅是她亲手织成的白绢。这里,不是单纯地写绢,而是作者把飞泻的瀑布想象成龙女织得的白绢。“二丈五”不是确指,而是泛称其长。这既是指龙女织绢的长度,更是指瀑布的高度。从那高高的飞崖上流淌下来的瀑布,恰似一匹洁白的绢挂在山崖上,远远望去,极为壮观。末句,歌谣用“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交待了瀑布的去路。 “罗江”,在今四川省绵阳市西南。 “玄武”,在今四川中江县。随着瀑布归入罗江和玄武,歌谣也嘎然而止,简捷明快地收尾了。 这首歌谣,恰似现代的意识流作品,随着山溪在山涧流淌,在山崖上跌落,直至归入江湖;人的意识似乎也在随之流动,意象也不断地跳跃变化:由瀑流声想到打鼓声,由打鼓声联想到娶新娘;由水珠飞溅,想到白雨撒落,由下白雨联想到龙女,由龙女引出织绢,又以白绢来形容瀑布……像蒙太奇一般把一个个动人的画面组合连贯起来,给人们展示了绵州瀑布的美丽景色,令人如亲临其境、亲闻其声。 这首歌谣的节奏富有特色。前面每句三字,轻快活泼,让人似乎能感受到山涧流水的急促和瀑布飞落时声音的清脆。最后两句每句五字,恰似瀑布在飞泻、急流之后,归入江湖时的平缓流动。全首歌谣节奏鲜明,读之琅琅上口。 《绵州巴歌》绵州巴歌
豆子山,打瓦鼓。 扬平山,撒白雨。 下白雨,取龙女。 织得绢,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这首民歌见于宋代释普济(一作慧明)所撰《五灯会元·卷十九》。它自隋代流传到今天,仍使人读了便十分喜爱。它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四川绵州(今绵阳县)一带瀑布的壮观;其中蕴含着劳动人民对祖国河山的热烈赞美。 “豆子山”,在今四川绵阳县。 “瓦鼓”是一种陶制乐器,这开头两句,是形容瀑布的声音象敲瓦鼓那样响。“扬平山”,也在绵阳附近,但位置不详。 “撒白雨”,是形容瀑布冲击山石,水花四溅,如下细雨。上面两句写声,这两句状色。有声有色,所以气势雄伟。诗人从下雨联想起龙的神话(古代神话说龙从天上过时会下雨),又从敲瓦鼓联想起婚嫁时的奏乐场面,因此设想是谁在“取(同娶)龙女”了。然后他进一步联想起龙女需要嫁衣,便把瀑布想象成龙女织的白绢。 “二丈五”,是形容绢的长度,即瀑布的高度。末两句,指明瀑布水分成两股,一股流入罗江(旧县治在今四川绵阳和德阳之间)境内,一股流入玄武(今四川中江县)境内。 这首民歌在形式上很近似儿歌。它节奏轻快,语言简短,比喻具体,音韵浏亮。虽然诗行与诗行之间跳跃幅度较大,但想象奇妙,承转自如,给读者以无比欢快的感觉。如歌中的龙女能织娟,说明即使在劳动人民的神话中,也赋予神以爱劳动的朴素品质。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感情渲染龙女出嫁的热闹画面,以绘声绘色地形容瀑布的雄奇和美丽。 整首歌都活似脱口成诵,毫无雕琢痕迹。它在质朴的形式中,竟藏着一个幽美、神奇的境界。因此,无怪乎使审美者觉得它妙趣横生和诗意盎然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