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弗洛伊德主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弗洛伊德主义亦称为“人道主义伦理学”。一种修正并发展了的弗洛伊德主义。它广泛流行于欧美各国,主要代表有霍尔尼、弗洛姆等。新弗洛伊德主义不满意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表现为改变精神分析的方向,由生物学的观点转到社会学的观点。它不赞同完全在社会因素之外寻求人类行为的动机,认为除生存与本能因素,家庭、社会制度和文化更是人类行为动机的原因。弗洛姆运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阐述了这种观点。他认为,人有五种不同的需要:个人安全的需要;个体隶属性社团关系的需要;与他人结成融洽关系的需要;稳定发展的需要;发挥创造性的需要。社会不但不会全都满足这些需要,而且还以牺牲某些需要来满足其他需要,并发生对抗和冲突,从而造成非健康的心理和意向。这种重视社会因素,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欲等先天生物本能视为人们全部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显然是一种进步。新弗洛伊德主义既反对以服从为中心的客观权威主义,又反对以个人趣味为中心的主观相对主义,而主张一种“规范人本主义”。认为人是最高价值,人自身能决定善恶标准。人应该立足现实,承认实际,努力奋斗,以自己的生活中找出意义来。不过,新弗洛伊德主义并没有超出弗洛伊德主义的唯心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故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 新弗洛伊德主义 新弗洛伊德主义xin fuluoyide zhuyi指20世纪30年代后从正统弗洛伊德主义(除弗洛姆外)中分化出来的一个西方现代哲学和心理学流派。它反对以本我心理学为核心、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悲观主义,突出自我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和乐观主义精神。因此,新弗洛伊德主义把古典弗洛伊德主义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肯定了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这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支柱, 也是当代西方的一种主要社会思潮。其主要特点有: ☚ 人本主义心理学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 新弗洛伊德主义 新弗洛伊德主义20世纪前期从弗洛伊德主义中演化出来的学派。从广义上说,包括弗洛伊德最初的追随者、合作者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而就其本身来说,指的是30年代以后在美国兴起的新精神分析学派。美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本世纪初的德奥有很大不同,精神病的致病因素主要不是性压抑,而是经济危机、拜金主义、人伦关系等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加上当时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等人文学科的重大发展所提供的理论境况,使得新弗洛伊德主义比经典弗洛伊德主义社会文化色彩更浓、生物学的和性本能的色彩减弱。同时,美国实用主义、行为主义的渗透和影响,也成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特点之一。 ☚ 本我、自我、超我 发生认识论 ☛ 新弗洛伊德主义 新弗洛伊德主义是把弗洛伊德的理论进一步从生理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使弗洛伊德主义进一步哲学化和社会学化的理论。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经济危机和萧条已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精神病发病率剧增,患者的病因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各种复杂因素,其中尤其是经济因素,这已经不能用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来解释,于是,新弗洛伊德主义应运而生。这一理论主张除性欲因素外,社会、文化诸因素也是精神病致病的原因。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中心在美国。当代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有沙利文、克丁纳、弗洛姆等人。他们一方面继续坚持弗洛伊德理论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肯定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认为社会是否完善直接关系着人的行为和前途,因此,新弗洛伊德主义改变了原来弗洛伊德的悲观主义立场。 ☚ 新生活运动促进会 新达尔文主义 ☛ 新弗洛伊德主义neoFreudism亦称“新精神分析”。广义指凡是在一些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方面并未脱离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框架,而又对正统精神分析有所变通、修正和扩充的理论。包括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亦有主张前两者是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的过渡或中介)、自我心理学、社会文化学派、英国的对象关系论(或称克莱因学派)、瑞士的存在(主义)分析学派等六个学派或分支。狭义则专指美国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它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兴起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也是精神分析学同美国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种学等理论融合的产物。人们通常所说的新精神分析,正是指这一内涵。主要代表多数为欧洲特别是德国为逃避纳粹迫害而移居美国的一批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少数为美国本土精神病学家和人类学家。其中有:霍妮、沙利文、卡丁纳、弗洛姆、艾里克森等。新精神分析者虽然在理论的侧度和具体的内容上各有不同,但却有其共同点: (1)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的功能。古典精神分析重视先天本我的作用,而新精神分析则强调后天自我的价值。自我具有自己能量的来源和它的动机与目的,把自我看做是一个理智指导的系统和人格中更富于独立性的部分。(2) 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古典精神分析坚持本能论和泛性论是其反社会因素的生物学化倾向的集中表现,而新精神分析的先驱阿德勒就已明确肯定“社会生活的逻辑”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发展,并主张应从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人类行为动机的根源。(3) 强调自尊心的启发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古典精神分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在潜意识里装满不可告人的罪恶性欲,坚持先天生物决定论的悲观主义态度。新精神分析者认为人的发展有弹性,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冲突与挫折,不断地向积极的方面发展。(4) 强调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与研究。古典精神分析十分重视患者运用自由联想法和对童年经验的回忆,而新精神分析则注意运用观察法与实验检验法直接对儿童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新精神分析代表着对古典精神分析的一种超越。其贡献在于开拓了潜意识研究的新视角、新领域和新层面(集体潜意识、社会潜意识),促进了文化人类学、比较文化学、心理历史学、跨文化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建立,进一步发展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但因过分强调微观社会文化环境、家庭关系、潜意识自我及出生次序的作用,就难以摆脱心理主义的羁绊。尽管至今仍有不少正统心理学家断然拒绝和否定精神分析存在的意义,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心理学界不得不承认精神分析作为一种研究取向、医学模式和治疗方法的价值,并且精神分析所重视的潜意识、欲望、动机、人格等问题已日益成为广大心理学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新弗洛伊德主义 新弗洛伊德主义neo-Freudism亦称“新精神分析”(neo-psychoalysis)。指西方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一个学派,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从正统弗洛伊德主义(除弗洛姆外)分化出来的一个学派。就广义而言,指在一些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方面没有完全脱离弗洛伊德的体系,而又对古典(正统)弗洛伊德主义有所变通、修正和扩充的理论。包括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自我心理学、社会文化学派、英国的克莱因学派、瑞士的存在(主义)分析学派等。就狭义而言,“个体心理学”、“分析心理学”是古典弗洛伊德主义转向新弗洛伊德主义的过渡和中介。它们反对把力比多只归结为性本能,把潜意识视为个人的专享品,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主张力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提出集体潜意识是生物进化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沉淀物。而美国的社会文化学派则系通常所谓的新弗洛伊德主义。它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兴起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也是精神分析学同美国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融合的产物。包括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说”,认为人格是个体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日益完善而稳定的行为模式;霍妮的“基本焦虑说”,认为基本焦虑既是神经症的根源,又是不合理反映社会方面的自我异化的表现; 弗洛姆的“逃出自由说”, 认为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获得的自由,反而因冷酷竞争的现实使人更易产生孤独、恐惧之感,主张“逃出自由”,实现空想的“共产主义者的社会主义”蓝图;卡丁纳的“文化说”,认为某些文化在心理上具有不可比性,主张用不同的文化相对论思想和人类学来解释人格的形成。新弗洛伊德主义虽然在理论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却又有些共同的特点:(1)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要影响。(2)强调家庭环境和儿童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3)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的功能,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新弗洛伊德主义与正统弗洛伊德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同点在于,新弗洛伊德主义抛弃了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泛性论,把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提到了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和治疗原则的首位。相同点在于,新弗洛伊德主义不仅保留了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潜意识、压抑、抵抗、移情和自由联想等,而且还坚持了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故新弗洛伊德主义仍属于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贡献:(1)把潜意识的开拓性研究从个体潜意识推向了集体潜意识(荣格)、社会潜意识(弗洛姆)的新阶段,肯定了人类世代经验的社会遗传和潜意识发挥作用过程的社会性。(2)创建了自我心理学和性格类型学的理论体系,促进了人际关系学、跨文化心理学、比较文化学的发展。(3)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疾病心因学的理论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其局限主要表现在心理主义、改良主义和神秘主义上。新弗洛伊德主义所强调的社会因素, 只不过是限于改善文化状况与家庭生活环境罢了。他们不是用社会历史解释心理学,而是用心理学去说明社会历史。这种心理主义实质上还是掩盖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妄图实现社会改良幻想的一种唯心史观的表现。 ☚ 心智缺陷 新精神分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