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弗洛伊德学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弗洛伊德学派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对犯罪的解释——潜意识论,受到许多批评后,后继者们对其学说进行了重大的修改,特别是在美国,精神分析理论与社会学、心理学互相渗透,从而使这种理论有了更大的发展。新弗洛伊德学派即系对于这些形形色色的新理论的统称。这种发展集中体现在下述几名学者的学说中: (1) 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的 “外倾——内倾”理论。荣格不把弗洛伊德命名为“力比多”的东西局限在性欲上,而认为“力比多”是一切行动本源的能量。他根据生命力所流动的方向,把人类的态度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个方面,认为生命力外流占优势的属外倾型,这种人注重外在世界,好活动、爱社交; 生命力内流占优势的属内倾型,这种人重视主观世界,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幻想中。违法少年和犯罪人多为外倾型的人。(2)希利的情绪障碍理论。认为违法犯罪行为是由于“不能得到满足的愿望与欲求的表现”。有些青少年如果存在长期的深刻的情绪问题,就有可能通过违法犯罪来求得代偿性的满足。较为重要的情绪问题有:爱遭到拒绝、或得不到爱,产生寂寞的感情; 因自我表现、自我满足在幼儿时没有达到而产生的异常愿望; 青春期的冲动和愿望受到妨碍而产生的深刻的感情;对家庭不和、父母的品行不好、生活条件差产生的的不满情绪; 不适应家庭学校等方面的活动而产生的自卑情绪; 幼年时曾作过违法活动而产生的内疚情绪等。(3) 阿伯拉罕姆逊的 “双亲影响”论认为: 造成犯罪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双亲 (特别是母亲) 对子女早年的表现态度,母亲的个性和所处的环境因素对子女的行为有直接影响,如从小失去母爱的人就很容易犯罪。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一种犯罪的倾向,但人们对这种倾向冲动的心理抗力程度和所处的环境的好坏,可以制止或促使犯罪的发生。(4) 阿德勒的“自卑感”理论。阿德勒认为,人的基本欲望不是性,而是克服自卑感和 “保存自己”的欲望。认为儿童克服自卑感,可以通过获得成就和争取优胜的强大力量来完成。但是如果在家庭中存在异常的条件,如娇生惯养或受到忽视等,就会在人的一生中染上不适应感或自卑感,这一点已为大多数违法犯罪者所承认。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