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红与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红与黑》

 维立叶尔是法国法郎士———孔德省的一座美丽的小城市,红瓦白墙、带有尖顶的房屋,疏疏落落排列在山坡上。杜伯河昼夜不停地在它的脚下流过。河两岸,锯木厂、铁钉厂、鳞次栉比。
 一个风和日丽的秋日,市长德•瑞那先生挽着他那年轻美丽的妻子在“忠义大街”上漫步,边走边商量给他们的孩子请一个家庭教师的事。他们准备请的那个家庭教师名叫于连•索黑尔。据说他精通拉丁文,能够把拉丁文《圣经》背得滚瓜烂熟。市长先生正是看中了他这一点。
 于连是本市木匠老索黑尔的儿子,年纪还不满二十岁,但生就一种“傲气”、“清高”、“虚荣”的性格和一副瘦弱的体格。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对于做木匠这种力气活是完全不相宜的。特别是和他粗壮能干的哥哥相比,更是相形见绌。因此,全家人都不喜欢他,说他是“懒鬼”、“无赖”,并且常常遭到父亲的殴打。但他从小喜欢读书,他的保护人西郎神甫常用自己的钱替他买书。于连很不喜欢自己的家庭,深以自己的出身微贱为耻。他疯狂崇拜拿破仑。他想,拿破仑当初也是一个穷困、卑微的下级军官,全凭自己的才能走上了成功之路。他说:“在那个时代,象我这样的人,或者已经被杀死,或者在三十六岁就当上了将军。于连常想像拿破仑那样建立一番事业来改变自己的地位。
 于连也常想:“天下那么多美人,为什么我不能被美人所爱!拿破仑微贱时不就是被美丽的波牙利夫人看中了吗!”可惜,那时正是法国王朝复辟时期,拿破仑那种建功勋于战场,穿上“红”军装的时代已不复存在。随着查理十世登上王位,教会的“黑”袍转而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于连看到,四十岁左右的神甫就能拿到十万法朗的薪俸,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于连对他们又仇恨,又羡慕。心想,即使穿不上“红”军装,也要穿上“黑”道袍。他怀着这样的决心,开始了人生的道路。
 就这样,于连成了市长家的家庭教师。他各方面应付得很好,不到一个月,连德•瑞那先生也很尊敬他了,德•瑞那夫人更是对他关怀备至。
 德•瑞那夫人是个年约三十岁,生得年轻漂亮,看上去只不过二十岁的女人。她是在修道院里和那些虔诚而热情的女修士们一起长大的,因此培养了她热情和殉道精神。同时,她又是一份极富的产业的继承人,所以在少年时代就成为众人阿谀奉承的对象,这使她具有狂热、自信和任性的性格。外表温顺柔和,实则勇于自我牺牲。在她心灵深处对她丈夫那类庸俗、粗鲁、利欲熏心的男人非常蔑视和厌恶,这些都给年轻的乡下人于连造成了成功的机会。于连来到之前,她整个心思放在三个孩子和虔诚的弥撒上,于连来到不久,她渐渐地发现了于连的才能,羡慕起他的美貌来,终于对他产生了强烈的爱情,以至于婢女爱利沙追求于连都使她感到不安。她不但原谅于连傻里傻气的思想和土里土气的举止,反而觉得其中含有更多的趣味和妩媚。
 就于连来说,起初,对于他插身其间的上流社会充满恐惧和仇恨,他竭力伪装起来。甚至大骂拿破仑,然而他仍明显感到上流社会对他的鄙视。现在,德•瑞那夫人的美丽使他产生了一种野心,一种占有欲,他要对上流社会进行报复。
 在一个闷热的夏夜,于连和德•瑞那夫人在花园的菩提树下纳凉。当时钟敲响十点的时候,于连按照预先想好的行动计划,趁着夜色昏暗,一把握住了夫人的手。从这夜之后,德•瑞那夫人完全陶醉在她从未体验过的恋爱的幸福中了。终于在一天深夜,于连闯进了她的卧室,使她成了自己的情妇。于连自认为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一种英雄般的“任务”,这确是奢望之外的满足了。
 于连曾意识到与德•瑞那夫人的关系,可能会使自己倾覆沉没,因而努力克制自己,还准备听从好友福格的建议,合伙去做木柴生意,每年得个四千法郎,过个平稳的日子。但是,野心和对德•瑞那夫人的感情,终于使他疯狂地坠入爱情的深渊。
 初秋,国王路过维立叶尔城,
 德•瑞那市长忙于布置一个盛大的宗教仪式,全城的贵族、富人都想在仪仗队里谋求一个职务而不可得,但于连却在坠入情网的德•瑞那夫人的安排下被聘请为仪仗队员,大出风头,市长先生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披露了他家的丑事。
 这年秋天,全城居民都被市长夫人的爱情绯闻所吸引,市长怒不可遏,但他不能把妻子赶走,因为妻子有个极富的姑母,将来可得一大笔遗产,只得忍气吞声,宣布夫人纯洁无暇,而将于连赶出小城。但这时的于连由于德•瑞那夫人的美丽和炽热的爱情,多少转移了他的阴暗的心里,为这次分离而深感痛苦,在他的保护人西郎神甫的关怀下,于连离开了小城到贝尚松神学院去静修。三天后,于连冒险赶了回来会见德•瑞那夫人,发现她已被分离的痛苦折磨得面容憔悴。
 神学院无异是人间地狱,于连一进去就因恐怖过度而晕倒在地。但于连决心要取得立竿见影的成绩,他想,各行各业都需要聪明人,因为终究是有工作要人干的。“在拿破仑的旗子下,我会是一个军曹,在这些未来的神甫当中,我将是一个主教!”他勤奋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对一个神甫极其有用的东西,不过,在他看来,这些东西都是虚伪的,他对它并无兴趣,但觉得舍此没有别的出路。然而,由于宗教方面所存在的复杂的教派斗争,不管于连怎么表示谦卑,怎么装傻,都是枉费心机。虽然彼拉院长对他的才能很赏识,把他提升为新旧课程的辅导教师,使他初步尝到了向上爬的滋味,但却受到想夺取院长职位的另一个教派的排挤。不久,彼拉神甫辞掉了院长职务。为了不使于连受到迫害,彼拉把于连介绍给巴黎的大贵族木尔侯爵,叫他去做侯爵的私人秘书。
 于连走出神学院这座牢笼,首先想到的就是到维立叶尔去看他所思念的德•瑞那夫人。他在一个农民处买了一架大梯子,趁半夜一点的时候翻过德•瑞那家的院墙,在离别十四个月之后,两个情人重新相会。他在她的卧室里整整呆了一天,直到被人发现了这架来路不明的大梯子,事情即将败露,他才仓皇跳窗逃走。
 于连来到巴黎,木尔侯爵一开始就给他一百路易薪金,不久还可以提升到八千法郎。由于他在工作中表现出突出的才能和非凡的记忆力,很快就被侯爵引为心腹,常把棘手的事务交给他处理,并送给他一枚十字勋章。于连决心为侯爵卖力。一次,木尔侯爵带他出席保王党人的秘密会议,密谋恢复绝对君权制。会后,让于连把秘密记录默背下来带出国外,此时的于连完全成了一个花花公子,新的希望展现在他面前。
 侯爵有一个女儿叫玛特儿,是一个聪明、美丽,而且具有浪漫气质的少女。她的祖先波里法斯•木儿曾是皇后玛嘉锐特的情人,后来被处死。皇后亲自抱着他的头颅,把他葬在马特山脚下,玛特儿对于这种举动十分欣赏。她十分高傲、任性,许多人向她求婚,包括有十万镑年金的柯西乐侯爵在内,她都看不上眼,还时常刻薄挖苦他们,但于连却用骄傲和冷淡征服了她。玛特儿为了表示自己的伟大、勇敢,她蔑视习俗,偏要去爱社会地位微贱的于连。为了考验于连的胆量,她要于连在月光下用梯子从窗口爬进她的卧室。于连没有费多大气力,就完成了他认为是一种“义务”的事。但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爱上了玛特儿小姐。
 玛特儿反复无常,不久便悔恨自己的失足,痛骂于连。但当于连拔剑想杀死她时,又感到欢乐;她感情冲动,宣布自己愿做于连的奴隶,而当于连向她表示爱慕之心时又转为愤怒。她的性格使于连备受痛苦。后来,于连在别人提议下,故作追求玛特儿的好友,才降服了她。
 不久,玛特儿便怀了孕。玛特儿要求父亲同意她和于连结婚,侯爵先是愤怒异常,但终究拗不过爱女,只好让步。他先给于连一万镑进款的存折,接着又把年收入两万多法郎的土地赠给他俩。为了使女儿得到贵族称号,他把一张骠骑兵中尉的委任状给于连。侯爵还准备改变于连的出身,将他说成是被拿破仑放逐的某贵人的私生子。
 于连刚当上中尉两天,就盘算着要在三十岁时像历代伟大的将军们那样,统帅军队。正当他陶醉在无限野心的时候,收到玛特儿一封信,信中说她父亲接到德•瑞那夫人揭发他的信,“一切都完了”!
 于连读完信,匆匆搭上一辆邮车,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来到了维立叶尔。他买了两支枪。悄悄溜进教堂,对准正在祈祷的德•瑞那夫人开了一枪。由于手抖的厉害,没有击中,接着又开了一枪,夫人倒了下去。……
 他被关进监牢,野心和希望都已幻灭。他承认蓄谋杀人,理当处死。全省的人都到贝尚松来观看这桩传奇式的案件的判决。审判那天,大厅拥挤不堪,于连在法庭上说:“先生们,我没有荣耀属于你们那个阶级……我是一个乡下人,不过对于自己处境的微贱敢作反抗的举动罢了。……我不向你们祈求任何宽恕。因为事实上,审判我的不是和我地位相同的人,……而是清一色令人气愤的有产阶级的人……”。结果,他被判死刑,等候处决。
 德•瑞那夫人只是受了伤,并未死。她不顾一切来探监,于连这时才知道,那封揭发信是她的忏悔教士起草并强迫她缮写的。他们彼此饶恕了,而且从未这般疯狂地相爱过。
 人们劝于连上诉,他坚决拒绝。
 行刑那天,阳光灿烂,一切进行得简单、得体。大群教士护送着棺材,玛特儿小姐独自坐在披挂着黑纱的马车里,像玛嘉锐特皇后所做的那样,膝盖上放着她曾经深深爱过的于连的头颅,一直把他送到他生前为自己选定的墓穴里。
 于连死后第三天,德•瑞那夫人吻抱着她的儿子,也离开了人世。
 

《红与黑》 - 外国文学名著 - 可可诗词网

《红与黑》

《红与黑》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1783—1842)的长篇小说。维立叶尔城小锯木厂主的儿子于连,从小酷爱读书,不会干木匠活,常受父兄打骂。他阅读拿破仑英雄事迹和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后受到启发,不满封建等级制度,向往自由平等生活。到市长德·瑞那家中当家庭教师后,为报复市长对他的蔑视,占有了市长夫人。此事被与市长争权的敌手揭发,他被迫进了贝尚松神学院。社会的黑暗,迫使他把真实的“观感隐藏起来”,选择“一连串的虚伪”作为“唯一武器”,果然得到彼拉院长的赏识,很快被提升为神学课讲师。彼拉院长受排挤去职时,把他推荐给宫廷大臣木尔侯爵当秘书。他以装扮“彻底地伪君子”为手段,换取了侯爵的信任,获得了侯爵女儿玛特儿的爱情。这时,德·瑞那夫人在听忏悔牧师的诱骗下揭发了他。他气愤已极,潜入教堂,枪伤德·瑞那夫人,当场被捕入狱。在法庭上,他作了愤怒的发言后,断然拒绝上诉,随即被送上断头台,结束了他个人反抗的一生。

于连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具有反抗性格的个人奋斗的典型。他敏感、倔强,具有高傲的脾气和强烈的自尊心。由于受歧视的家庭处境和平民阶级低微的社会地位,便从小在他心目中种下了反抗的种子,也使他很容易接受启蒙思想家的民主思想和雅各宾党的革命思想。老军医对他的教育,又给他点燃了“靠自己的才能干一番大事业”的理想火花。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主要是因为拿破仑以才取人,为下层社会出身的优秀人物开辟了立功进身之路。王朝的复辟,使法国社会重新戴上了封建世袭等级制的镣铐,将依靠个人奋斗建功立业的道路堵死了,因此他把贵族阶级视为仇敌。与此同时,他又深切地感到,要在“到处是虚伪”的社会里立足,并进而获得“自己的声誉和人类的自由”,就必须先把自己变成“狼”,然后去与豺狼相咬。于是,他便决定“用答尔丢夫的办法去对付答尔丢夫们”,去对“整个社会作战”。虽如此,但他反抗性格的显露仍随处可见。在市长家中,他以占有市长夫人报复市长对他的蔑视;他对贫民寄养所长以高薪聘他当家庭教师断然拒绝,并大骂他是“社会的蟊赋”。在神学院里,他把崇拜金钱和奉承权势的同学都看作是自己的敌人而对他们嫌恶疏远;他还认为“宗教的观念是和伪善的观念,希望发财的观点,不可分的连接在一起的”。在侯爵府邸,他感到“我的周围站满了真正的仇敌”;他在玛特儿甘心做他驯顺的妻子时,他庆幸自己获得了“平民翻身反抗的心情”的报酬。特别是在法庭上,从他对腐朽的封建复辟王朝的公开控诉,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一个罪恶社会的叛逆者的形象最后归于完成。于连的悲剧,是一个出身贫贱的青年,在封建王朝复辟时期才能无从发挥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剧。

小说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范例。作者塑造的维立叶尔城,贝尚松神学院和木尔侯爵府邸等三个典型环境,分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宗教社会和贵族社会的缩影。它们交溶构织成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三位一体”反动统治下社会生活的全景图,这就为于连的活动和他的性格形成提供了真实的客观条件。在每一典型环境对于连形象赋予某些特质后,伴之以他在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矛盾的深化,他的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便一环扣一环地展开,于连的反抗性格也就从滋生、发展到最后完成。人物心理描写是小说的另一重要成就。它对表现于连所处的特殊环境和他内心与外表、思想与行动的特殊矛盾,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又是细致生动、丝丝入扣、极为出色的。


《红与黑》 - 外国文学名著 - 可可诗词网

《红与黑》

《红与黑》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法]司汤达

类型:小说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830年。作者司汤达(1783—1842),原名亨利·贝尔,小说取材于一个家庭教师杀害女主人的社会新闻。当它在巴黎问世以后,立即受到了两位欧洲文学天才的注目和赞赏。他们便是当时已年老的歌德和还很年轻的托尔斯泰。然而在本国,此书却遭到了极大的冷遇。大批评家圣佩韦讽刺司汤达笔下的人物尽是些“机器人”,报纸也几乎同声谴责小说主人公于连的道德观,而公众的反应则十分冷漠(初版时只印了750册)。然而,司汤达本人却坚信这部作品的价值。他一再宣称:“我将在1880年为人理解”,“我所想的是另一场抽彩,在那里最大的赌注是:做一个在1935年为人阅读的作家。”事实上,司汤达成了一个大赢家。《红与黑》早已当之无愧地跻身世界文学名著之林,并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罗玉君翻译的《红与黑》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这是发生在法国革命前夕那些动荡年代里的一个故事。

故事主人公于连是维立叶尔小城里一个木匠的儿子。这个面色苍白的青年,对自己卑微的出身深感耻辱,他疯狂地崇拜拿破仑,渴望自己也能干出一番伟业,并为此而精心筹划自己的人生。他审时度势,宣布要当一名神父。他仗着惊人的记忆力,把一本拉丁文《圣经》背得滚瓜烂熟,并得以进入市长德·瑞那家里做了一名家庭教师。

相貌非凡、野心勃勃而又才华横溢的于连,点燃了德·瑞那夫人心中的爱情火焰。出于一种虚荣心,于连也主动诱惑她。两人沉浸在狂热的爱情里,风声传遍整个城市。但出于利益的考虑,德·瑞那并没有把妻子赶出家门,并同意送于连去省会贝尚松的神学院学习。于连走后,德·瑞那夫人陷入了极度的悔恨和别离的痛苦之中。

初到神学院的于连,自信可以迅速地成功。但在阴暗而伪善的环境里,他很快就坠入了深深的忧郁。因为他是院长彼拉的宠儿,结果受到想夺取院长职位的耶稣教派的福力列代理主教的排挤。后来,彼拉神父在本省大地主木尔侯爵和福力列的官司中为木尔侯爵出了力,侯爵便替他弄到了一个在巴黎近郊附近最富裕的教区,于连也经介绍当上了侯爵的私人秘书。于连离开神学院,兴奋异常,随即回到了维立叶尔,半夜里他翻越层层围墙,在离别14个月以后重见德·瑞那夫人。于连在她的卧室里度过了整整一天,后被人发现才仓皇逃走。

于连到达巴黎以后,由于他的敬业、沉着和聪明,侯爵慢慢地将其视为心腹。于连还获准同侯爵家的成员一起进餐,并与侯爵的客人们相处,很快就学会了上流社会的生活艺术。在侯爵女儿玛特儿小姐的眼里,他已完全脱去了外省人的土气。玛特儿是一个向往浪漫主义爱情的少女,她拒绝了许多贵族青年的求婚。于连的骄傲和才干使她感到惊异,而于连对她的冷漠更使她芳心大动。为了表示与众不同,她偏偏要去爱这么一个和自己的社会地位极其悬殊的人。为了考验于连的胆量,她要于连在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爬进她的卧室。于连满腹狐疑地照样做了,而玛特儿当晚便委身于他。

但玛特儿很快便表现出反复无常的性格,这使于连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后来,他听从一位朋友的意见,假装追逐玛特儿的一位女友,才又使玛特儿拜倒在他的脚下。不久,玛特儿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写信告诉父亲,要同于连公开结婚。侯爵恼怒万分,但只得让步。为女儿的将来着想,他赐予于连一笔财产,一个贵族头衔和一个军官职位。

正当于连得意忘形时,一件他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侯爵收到了一封德·瑞那夫人的来信,信中披露了她与于连的关系。侯爵当即拒绝了于连同女儿的婚事。于连得知这一消息,恼羞成怒,骑马赶到维立叶尔,在教堂里向正在祷告的德·瑞那夫人连发两枪。于连被捕了,在昏暗的监狱里,他的野心已全部破灭。玛特儿为营救他而四处奔波,但于连并不感动。公审时,于连当众宣布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赐,结果被判了蓄意杀人的死罪。未受致命枪伤的德·瑞那夫人不顾一切前去探监。于连这才知道,她写给侯爵的那封信,是由听她忏悔的教士起草并强迫她誊写的。他们彼此宽恕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于连再一次尝到了崭新的幸福。

一个晴朗的日子,于连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玛特儿亲手埋葬了他的头颅。至于德·瑞那夫人,她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也离开了人间。

知名篇章

以下选自第46章《夜半一点钟》,于连月夜赴玛特儿约会。心理描写极为出色。

夜色是令人失望的清明。十一点钟,月亮早已升起。十二点半钟时,向花园那面的整个官邸,都被皓月照明亮了。于连自忖道:“她是疯狂了。”当钟鸣一点时,罗伯尔的窗内尚有灯光。于连从来没有这样害怕过。他只看见这件事的危险,对这约会没有丝毫的热忱。



《红与黑》电影剧照



他去搬来那个笨重的大木梯,等候了五分钟,为了给她一点时间作最后决定,一点过五分,他把木梯安放在玛特儿的窗前。他轻轻地往上爬,手中紧握手枪,奇怪的竟没有遭到攻击。当他爬到窗口,窗子无声地打开了。

“先生,你来了呀!”玛特儿说,充满了无限的激动,“一小时以来,我不断地在追随你的行动。”

……

“你必须把木梯放下去。”玛特儿说。

“它是太大了。可能把下面客厅或中二楼的窗子打碎。”

“你不应当打碎窗子啊!”玛特儿回答道。试着用通常谈话的声调来说,但是没有成功,“我想你用绳子系在梯子的第一格上,可以慢慢地把它放下去。我手里总是准备着一些绳子的。”

于连想:“这是一个坠入情网的女人了!她竟敢说出她在恋爱了,她假装得如此冷静,如此聪明,这许多事实足以告诉我:我不是像我傻想的战胜了柯西乐先生,我简直就是他的继承者了。事实上这于我何关呢!我真爱她吗?我战胜侯爵惟一的一点,就是使他因为有了一个情敌而大大的生气,而且这个情敌就是我,这将使他更要大大的生气。昨夜他在多童里咖啡店里看见我的时候是多么的骄傲,佯装不认识我的样子,后来他不得不鞠躬的时候,是怎样恶意的向我鞠躬啊!”

(选自《红与黑》,罗玉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少说话,尤其要紧的是,绝对不要说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小说好比沿途搬运的镜子,而展现在诸位面前的,有时候是蓝天,有时是泥泞。然而,背负这面镜子的人,却遭受不道德的谴责。

在有法律之前,合乎“自然的”只有狮子的力量,或者动物饥寒时的需要,更简单地用一个字表示,便是“欲”。

阅读指导

《红与黑》之所以能不断引起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共鸣,主要便在于它塑造了一个或许是永恒性的形象——一个充满激情的、处心积虑地为自己的人生而筹划的、渴望在险恶的社会环境里获得成功的青年。在这个意义上,小说主人公于连已经超越了时空,具有了普遍性。

于连一生的遭遇,他的希望、追求、奋斗、失败,似乎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就他所处的那个环境而言,他是一个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由于出身卑微,他必须一步一步地去砌就成功的每一级台阶。然而,在扼杀一切生机的王政复辟时代,他扮演了“一个逆叛的平民的悲惨角色”,成了“一个跟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当他意识到环境的过于强大时,他便策略性地妥协了。通过这种妥协,他得到了实惠,爬到了社会的上层。但他终究不是一个庸人,他丢不掉他的激情和尊严,他总还梦想着光荣,而不仅仅是一官半职所带来的生活享受。正是这一点使于连最终拒绝了他的社会,并成为深深打动我们的人物形象。

试想,如果于连仅仅是一个一心只想往上爬、丝毫不顾廉耻的市侩之徒,他便不可能成为一个还能存活到今天的丰满的艺术形象。可以这样说,正是那种使于连在他的现实里失败的因素,成就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形象的成功。于连给人的启示,尤其是给青年人的启示是,一个人为了成功,他或许必得向社会妥协,然而,他不能妥协到把青年人最宝贵的素质——激情、梦想和尊严,都一起抛弃了。于连的深刻意义还在于,这是一个靠观念生活的人,他把自己的一切都附着一个观念之上,在这个观念的背后,便是拿破仑辉煌不羁的形象。这或许并不是于连的过错,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的起始阶段,不是总有一个作为奋斗参照的价值偶像吗?或许所不同的只是,我们没有于连那么固执,那么疯狂。

为了刻画这样一个总是处于激情和思考中的青年形象,作者司汤达高超地展示了他作为一个心理分析大师的才华。在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推动中,司汤达以细腻入微而又不失之繁琐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于连的心灵空间,并广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了于连的深层意识活动。这些手法,为欧美现代派文学的意识流小说开了先河。除此而外,小说还具有结构严谨完美、故事情节生动、语言精确等独特的艺术风格。

《红与黑》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司汤达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建议

《红与黑》是一部以心理描写取胜的小说,在阅读过程中要反复揣摩小说在这一方面的特点,比较一下和其他小说的不同。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