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祭妹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祭妹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 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䀢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予已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注〕 ① 乾隆丁亥: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 ② 素文:名机,字素文,别号青琳居士。据袁枚《女弟素文传》,袁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一月死,年四十”。 ③ 上元:县名,在今南京市。羊山:在今南京市东。 ④ 觭(jī 基)梦:做梦,得梦。《周礼·春官·大卜》:“二曰觭梦”。郑玄注:“言梦之所得。” ⑤ 一念之贞:据《女弟素文传》:袁机不满周岁即许给如皋高氏子。十余年后高氏因其子不肖,曾提出解除婚约,但袁机却囿于“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终于与“有禽兽行”的高氏子成婚,而造成终身不幸。此即所谓“一念之贞”。 ⑥ 仳(pǐ 匹)离:《诗经·王风·山谷有蓷》:“有女仳离,慨其叹矣。”指妇女被遗弃而离去。 ⑦ 孤危:孤独危殆。托落:同“落拓”,寂寞、冷落。 ⑧ 临其穴:《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此指到埋葬蟋蟀处凭吊。 ⑨ 《缁衣》:《诗经·郑风》篇名。 ⑩ 奓(zhà 诈)户:开门。 ⑪ 则则:即“啧啧”,赞叹声。 ⑫ 九原:墓地。原为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名,后为泛指。 ⑬ 弱冠粤行:指乾隆元年(1736)春,作者二十一岁时,经广东去广西桂林看望在广西巡抚金鉷幕中的叔父袁鸿之行。弱冠, 古代男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 ⑭ 掎(jǐ 挤)裳:拉着衣裳。 ⑮ 披宫锦还家:指乾隆四年(1739)作者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冬请假回乡与王氏完婚。披宫锦, 唐代进士及第后,披宫袍以示荣耀。后遂称中进士为“披宫锦”。 ⑯ 长安登科:指在北京考中进士。长安,代指国都。 ⑰ 嫛婗(yī ní 医尼):婴儿。此指幼年。 ⑱ 罗缕纪存:有条理地记录保存。 ⑲ 义绝:断绝关系。据《女弟素文传》,素文嫁高氏子后,屡遭毒打,甚至要被丈夫卖掉抵赌债,乃逃回娘家,与丈夫离婚。 ⑳ 阿奶:指作者母亲章氏。《博雅》:“楚人呼母曰奶。” ㉑ 䀢(shùn 舜):以目示意。 ㉒ 婉嫕(yì 意):柔顺。 ㉓ 殗殜(yè dié 夜碟):病情不甚严重,可半卧半坐。 ㉔ 绵惙(chuò 龊):病情危急。 ㉕ 付梓:付印。梓, 刻字印刷的板子。袁枚将袁机的诗刻印,名《素文女子遗稿》。 ㉖ 作传:指袁枚所作《女弟素文传》,见《小仓山房文集》卷七。 ㉗ 窀穸(zhūn xī 谆夕):墓穴。 ㉘ 阿印:素文有两女,一名阿印,早死;一由袁枚安排出嫁。 ㉙ 阿爷侍者:指作者父亲袁滨的侍妾。 ㉚ 阿兄侍者:指袁枚的侍妾。 ㉛ 原隰(xí 席):平原低洼之地。 ㉜ 栖霞:山名。在今南京市东北。 ㉝ 戊寅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哭侄诗:袁枚丧子,素文作诗《阿兄得子不举》以悼之。 ㉞ 至今无男:指写此文时尚无儿子。两年后妾钟氏生子名阿迟。 ㉟ 两女:指作者的双生女儿,钟氏所生。牙牙:婴儿学话声。㊱ 周晬(zuì 最):周岁。 ㊲ 亲在未敢言老:《礼记·曲礼上》:“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此指母亲尚健在自己不敢称老。时作者六十一岁。 ㊳ 阿品远官河南:指作者堂弟袁树时任河南正阳知县。阿品当为其小名。㊴ 亦无子女:写此文时袁树还无子女。后来生子名阿通。 ㊵ 九族: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本身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连同本身在内,合称九族。

这篇文章是“祭文”体,抒写的是“祭奠亲友之辞”(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祭文》)。刘勰尝论祭吊之文云:“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文心雕龙·祝盟》)优秀的祭文以所抒发的“真情实意,溢出言辞之表”(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来感人肺腑,所以在文辞上则力求不雕琢,去粉饰,勿做作。祭文多用韵语,但亦有以散体记事抒情而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者,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见《古文观止》卷八)。这篇祭文亦然。它不拘格套,情真意切,哀婉凄绝,为祭文体中脍炙人口的名作,被论者评为同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鼎足而三”者(见王文濡《清文评注读本·哀祭类》)。

袁枚生性多情善感,极重骨肉之情、同胞之谊、夫妻之爱,特别是一旦有亲人丧葬之悲,更于心灵深处掀起感情的波澜。动于中必形于外,作为诗人与古文家,袁枚便有许多悼亡之诗与祭奠之文产生。仅悲悼其三妹素文者就有《哭三妹五十韵》诗与《祭妹文》等,而传记《女弟素文传》亦洋溢着悲悼之情。在袁枚诸姊妹中,素文是最具才情的。她自幼即与袁枚感情最深笃,后来竟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怎能不令袁枚悲哀之至?素文不足周岁就许配给江苏如皋高氏子。这个高氏子甚为不肖,因此十余年后其父曾提出与素文解除婚约。但素文竟囿于“从一而终”的封建道德观念,还是嫁给了“有禽兽行”的高氏子。婚后她动辄得咎,受尽辱骂毒打,甚至要被丈夫卖掉以抵赌债。在万般无奈之下,她才归而侍母。素文“自离婚后,长斋,衣不纯采,不髲剃,不闻乐。有病不治,遇风辰花朝,辄背人而泣”,终于在“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死,年四十”。当时袁枚在扬州,闻病奔归,三妹“气已绝矣,一目犹瞠也,抚之乃瞑”(上引见《女弟素文传》)。当时袁枚肝肠寸断,有《哭三妹五十韵》长诗,悲悼“五枝荆树好,忽陨第三枝”的悲剧。时隔八年之后,在安葬三妹于南京羊山之际,又勾起对三妹的悲悼之情,写下这篇声泪俱下的祭文,献给三妹亡灵。借用《古文观止》卷八评韩愈《祭十二郎文》之言评此文亦十分贴切:“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素文若泉下有知,闻此祭文亦当以泪相报矣!

全文由八个自然段构成。基本上采用历时性结构,回忆往事系由远及近,自三妹的幼年写到青年,略去不幸的出嫁,再写其离婚归家,直至病危去世。最后写三妹死后家事与安葬的情景。全文条理井然有序。而大多数段落均以“汝……”句式领起,作情境转换,亦显得脉络清晰而层次分明。

祭文体与以记述死者生平、赞颂死者功业德行为主的墓志体不同,偏于抒写对死者的哀悼追思,因此题材不论大小,只要有助于抒发悼念之情,尽可网罗于文内。此文所祭之三妹素文乃是一个普通女子,只能从一些平凡的生活琐事中反映其品性以及与阿兄之间的手足深情,作者即借此充分寄托此时的哀悼之意,因而读来不嫌其冗长或零碎,而只觉其情真意切,文情并茂。如记幼时“捉蟋蟀”,三妹“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把三妹天真活泼的情态写得栩栩如生,并反映出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写作者“九岁憩书斋”,三妹“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读书声“童音琅琅然”,又生动地表现出幼年三妹好学上进的美好形象,以及兄妹融洽无间的关系。写作者“弱冠粤行”,三妹“掎裳悲恸”,三年过后,作者“披宫锦还家”,三妹“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这一送一迎之悲欢离合,写尽三妹对阿兄真挚深厚的情谊。写作者患病,三妹“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并“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又表现出三妹重情义的性格,以及与阿兄之休戚相关。而描写三妹“气绝”后,“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的情景,可见三妹对阿兄之情义至死未消也,真令人肝胆俱裂,痛彻肺腑。正是这些琐屑陈迹,这些平凡的细节,刻画出三妹情深义重的感人形象。其“从一而终”的观念固然不足为训,但她毕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其人生悲剧令人一洒同情之泪;而其童年的稚气可掬则引人喜爱,其对阿兄的真诚感情亦颇堪称道。

《祭妹文》作为一篇祭文,又不同于一般传记的偏重客观记叙,而是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与强烈的抒情性。作者“罗缕纪存”昔日家常琐事的文字,每一停顿则直摅哀悼之意,其悲痛凄怆完全是发自至性至情,皆为血泪之言,具有直接扣人心弦的力量。如文中在叙三妹“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后,即感叹云:“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作者认为是自己帮助三妹“识诗书”,懂得“古人节义事”,才“艰贞若是”的,这种直率的自谴自责之言,其实蕴含着对三妹不幸婚姻的极度同情与深切怜悯。在记昔日与三妹一起埋葬蟋蟀之后,则又云:“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当日同葬蟋蟀,今则独葬三妹,两相对照,更觉动人悲感,增人涕泪。在写三妹“义绝高氏而归”之后,则云:“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此乃肺腑之言,其“喜”是因为又可与三妹朝夕相处,家中则增添了一位难得的“明经义、谙雅故”之“女流”,其对三妹的器重与喜爱之情流露无遗。最令人心灵震颤的是在记叙三妹气绝瞑目之后,作者发出撕心裂肺的痛号:“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作者悲悼的感情流程有起有伏,时强时弱,但至此则掀起洪涛巨浪,达到高潮。此时作者不由自主,非如此痛号哭诉不能宣泄三妹死后八年来郁积在胸中的“无涯之憾”。作者仿佛又回到八年前三妹谢世时的情境之中,恨不能使三妹起死回生也!但三妹今日却已下葬,所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更是“无涯之憾”。作者写祭毕归去,“犹屡屡回头望汝”之后,只能连叫:“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再次宣泄内心的极度悲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祭文往往采用第二人称角度抒写,此文亦然。作者以“汝”直称已死的三妹,就可以随意地向三妹倾诉衷肠,仿佛三妹正活生生地坐在面前,这就消除了生者与死者之间的界限,便于抒情,显得特别亲切动人。

袁枚作为乾隆年间性灵诗派的主将,论诗标举性灵说。其要旨之一是诗人要自由灵活地抒发其真情实感,其性灵诗即如此,如《哭三妹五十韵》被人评为“语语从肺腑流出,诗家讲性灵者无以过之”(吴应和等《浙西六家诗抄》引李西台语)。同样,袁枚的散文亦大多抒写内心真性情,此文就堪称“语语从肺腑流出”的独抒性灵之文。

字数:5205
王英志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古代文学作品《祭妹文》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祭妹文》

《祭妹文》

散文篇名。清袁枚作。此篇是作者为奠祭其三妹素文而作。素文,幼读书,能诗。嫁江苏如皋高氏子,丈夫行为放荡,不堪凌虐,始归娘家,官府判决断离,后抑郁成疾,抱恨而终。作者另有《女弟素文传》叙其身世。近人王文濡《清文评注读本》说:“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乃鼎足而三。”人民教育出版社《古代散文选》说:“素文是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妇女,遇人不淑,身世十分可哀,所以全文着重写怀念。写怀念,可以直接言情,也可以寓情于事。直接言情,言易尽、且难免流于浮泛;寓情于事,则能使读者有亲历的感觉,故感人之力更大。这篇就是用了寓情于事的写法。事,可写者很多,文章着重显示死者的品德,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先写幼年,接着写归家之后,然后写病危和死,一步紧似一步,一波高于一波。到‘四肢犹温,一目未瞑’,文情到了顶峰,很自然地予人以同声一哭的感觉。”今人李佐盛说:“《祭妹文》中,袁枚肝断寸断地哭天抢地,絮絮泣诉。……他的痛伤不单单是因为对胞妹深挚、真诚的爱,还饱含着对胞妹的同情怜悯,对邪恶不公的愤懑,对自己未尽职责的无限悔恨。这就使得袁枚的痛伤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而大大增强了震憾读者心灵的力量。而且,这诸多复杂的感情,又绝非产生于一朝一夕,而是曾经长时间地在他心中滚滚汇聚,冲荡翻滚,最终若江水决堤,在哭告亡灵时轰然翻涌冲出。”(《古代散文鉴赏辞典》今人王镇远认为:此文所以能够感动后人的关键在于“真”。“首先,此文的真表现在心真,也就是思想的真实。……文中‘汝以一念之贞’一段,显然是对素文行为的同情与批评。‘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坚贞若是’二句,道出了她一生悲剧的关键,对封建礼教的谴责与不满也隐约可见”;“其次,此文的真表现在情真,……作者对已故三妹爱怜、同情、信赖、内疚、哀悼等感情随着对她一生行迹的叙述而逐一展开。以三妹的生平与自己的经历交织在一起来表述,就令读者倍感亲切。……回忆往事无不是以饱蘸着悲怆之情的笔触来写的,作者的笔在往事的叙述与对三妹去世的哀悼之间来回摆动,这就给全文蒙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再次,此文的真还表现在事真,……取材于亲见亲闻的家常琐事,如捉蟋蟀、读书、久别重逢时的相视而笑、病榻旁的絮语闲谈、绝命时的片言只语、都成了本文的描写对象,但这些琐事正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是作者记忆中在岁月冲刷后留下来的纯金”;“最后,此文的真又表现在语真,也就是语言的质朴真挚。”(《古鉴赏大辞典》)此文通过琐忆亡妹生前之行事,抒发了深切的怀念之情;对造成亡妹一生悲剧的封建礼教,也毫不隐讳地表示了怀疑。文章叙事、抒情、描写三者紧密结合,互为表里,于萦回中见深挚,于呜咽中见沉痛;言辞平朴如随口道出,而手足深情溢于言表,情真意切,哀惋酸楚。悲悼亡妹,而行文始终以“汝”相称,如对面交谈,倾诉衷肠,将生死隔阂取消,抒情自然而亲切。述生活琐事,言至痛之情,读来令人肝肠欲断,前人将此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陇冈阡表》相提并论,称为哀悼文中之杰作,可谓卓识。


《祭妹文》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祭妹文》

袁枚

乾隆丁亥冬(1),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2),而奠以文曰:

呜呼!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3),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4),致孤危托落(5),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6),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7)。呜呼!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8)。今予殓汝葬汝(9),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10)。予九岁憩书斋(11),汝梳双髻,披单缣来(12),温《缁衣》一章(13)。适先生奓户入(14),闻两童子音琅琅然(15),不觉莞尔(16),连呼则则(17),此七月望日事也(18)。汝在九原(19),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20),汝掎裳悲恸(21)。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22),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23),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24),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 日不能忘。旧事填膺(25),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26),罗缕纪存(27); 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28),堂上阿奶(29),仗汝扶持;家中文墨, 䀢汝办治(30)。 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 谙雅故者(31);汝嫂非不婉嫕(32),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 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33),犹尚殗殜(34),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 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35),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36),阿奶问: “望兄归否?”强应曰: “诺! ” 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37),而汝以辰时气绝(38); 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 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 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 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 而竟已乎(39)!

汝之诗,吾已付梓(40);汝之女,吾已代嫁; 汝之生平,吾已作传(41); 惟汝之窀穸(42),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43),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44),一为阿兄侍者陶氏(45)。羊山旷渺(46),南望原隰(47),西望栖霞(48),风雨晨昏,羁魂有伴(49),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50),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51)。予虽亲在,未敢言老(52),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53),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54)。汝死我葬,我死谁埋! 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 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注释〕(1)乾隆: 清高宗(1736—1795)的年号。丁亥: 乾隆三十二年(1767)。(2)素文: 名机,字素文,别号青琳居士。上元:清代县名,属江宁府,1912年并入江宁县,今属南京市。羊山: 位于南京市东。(3)当时: 当汝初生时。觭(ji)梦: 即噩梦。觭: 通奇(ji),单。旧指命运不好为“奇”。(4)遇人: 遇人不淑的省略,意思是嫁了不好的人。仳(pi)离: 妇女被遗弃而离去。(5)孤危: 孤独忧伤。托落: 落拓,失意。(6)差肩而坐: 依次并肩而坐。差(ci): 即差次,分别等次。(7)遽: 骤然。躬蹈: 亲身去实践。(8)同临其穴: 同到埋葬蟋蟀处凭吊。临(lin): 哭吊死者。(9)殓: 给死人穿衣入棺。(10)憬然:醒悟的样子,清清楚楚地。(11)憩: 休息。(12)单缣: 细绢的单衫。(13)《缁衣》: 《诗经·郑风》中的篇名。(14)奓(zha)户: 开门。(15)琅琅然: 清脆响亮的读书声。(16)莞(wan)尔: 微笑。(17)则则: 赞叹的声音。(18)望日: 夏历每月十五日。(19)九原: 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名。后亦泛指墓地。(20)弱冠(guan):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粤行: 乾隆元年(1736)春,袁枚二十岁时,曾去广西看望他的叔父袁鸿。(21)掎(ji): 拖住。恸: 痛哭。(22)披宫锦:唐代进士及第后,披宫袍,以示荣耀。后遂称中进士为“披宫锦”。袁枚于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冬请假南归完婚。(23)瞠视: 瞪着眼看。(24)长安: 国都的代称,此指北京。登科: 考中进士。(25)填膺:充塞胸怀。(26)嫛婗(yi ni): 指年幼。(27)罗缕: 详细排列。纪存: 纪录保存。(28)义绝: 指离婚。(29)阿奶: 指作者的母亲章氏。(30)䀢(shun): 以目示意。(31)明经义、 谙雅故: 了解经书的意义,懂得古训的道理。(32)婉嫕(yi): 柔顺。(33)小差(chai):病稍好些。差: 同“瘥”。(34)殗殜(ye die): 病而不甚重,半卧半坐。(35)虑戚吾心: 怕我心忧。(36)绵惙(chuo): 指病情沉重,气息微弱。(37)未时: 下午一点至三点。(38)辰时:上午七点至九点。(39)而竟已乎: 终于这样完了吗?(40)付梓:刻版。袁枚将素文的诗,附刻于《小仓山房诗文集》中。(41)作传: 袁枚曾作《女弟素文传》,见《小仓山房文集》卷七。(42)窀穸(zhun xi): 墓穴。(43)阿印: 素文有两女,一名阿印,早死; 一由袁枚代嫁。(44)阿爷: 作者的父亲袁滨,曾为幕僚,早已去世。侍者: 侍妾。(45)阿兄: 袁枚自称。(46)旷渺: 空旷辽阔。(47)原隰(xi): 平原低洼的地方。(48)栖霞: 山名,在南京市东。(49)羁魂: 寄居他乡的灵魂。(50)戊寅: 乾隆二十三年(1758),袁枚丧子,素文曾写哭侄诗《阿兄得子不举》以哀悼。次年,素文死。袁枚写此文时,尚无子,两年后得男。(51)周晬(zui):周岁。(52)亲在,未敢言老: 《礼记·曲礼上》云,“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作者此时母亲尚健在。(53)阿品: 袁枚的堂弟,名树,当时任河南正阳县令。(54)九族: 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本身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与本身合称九族。

〔鉴赏〕《祭妹文》是袁枚痛悼他的三妹素文的不幸遭遇、怀念往日兄妹间深笃情意的一篇抒情性祭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文体,一般着重叙述死者的功业。由于一般的祭文往往是应合礼仪的需要,作者也就虚应故事,作番无泪之哭、不哀之嚎,因而常常浮而不实、夸而失信,缺乏感人的力量。袁枚主张诗文要写“性灵”,加之他与三妹情深意淳,三妹又遇人不淑,命运乖蹇,过早地去世,且葬身异乡,所以这篇祭文是作者血泪凝成,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

袁枚的三妹素文,名机(1719—1759),别号青琳居士,生前与如皋高氏指腹为婚。可是高氏子恶劣无赖,高家父母主动提出解除婚约,但素文深受封建礼教毒害,不愿毁弃前约。素文婚后备受虐待,高氏子游荡如昔,甚至逼索素文的首饰去赌博。素文忍无可忍,与高氏断绝关系,回居娘家,四十岁去世。素文的遭遇本就哀婉动人,而悼念她的又是少年与中年两度朝夕共处的亲兄,则更易牵动愁肠,催涌泪泉。袁枚力主“性灵”说,其理论核心就是认为诗文要有“真情”。他认为“诗者,各人之性情耳” (《答施兰垞论诗书》),“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答蕺园论诗书》)“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 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随园诗话》)袁枚的这种文学主张和这样一个具体的题材,决定了他笔管通着血脉,毫端蘸饱浓情,写下了如此令人心伤情惨的祭文。

《祭妹文》按时间的先后为序,先写幼年,次写三妹归家之后,最后写病危和死,事情层递步进,感情波涌浪推,叫人要与之同声一哭。全文寓情于事,叙事叫人历历可见,抒情叫人句句见心,可谓至情出至文,至文感人心。

缘葬地而兴悲。文章发端于死者葬身异地,悲怆之气勃郁而生。袁氏系钱塘(今杭州)人,素文却葬于上元(今属南京)之羊山。因此就葬而说“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临墓地,时值冬日,只见一抔黄土,几丛衰草,触景生情,见墓兴悲:一悲其中年而殁,二悲其葬身异乡,三悲其早年神驰梦求之地,谁知竟成了葬身之所。文章一开始就悲风呜呜,哀景萧萧,为全文谱下了基调,预造了气氛。

叙死因而咎己。素文中年而丧,是因为她“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是她自己怀着封建的贞节观念,所遇非人,致使离异。她少年时代听先生“授经”,“爱听古人节义事”,长大后就实践那些条条,因而作者感慨地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袁树《哭素文三妹》诗中亦云: “少守三从太认真,读书误尽一生春。”本来高家已自知子弟无行,主动要求解约,而她对那不足为准的指腹为婚,还坚执不变,这种贞节观已到了愚顽的程度。作者对三妹致死之田,洞若观火,揭示了病根祸源,可是却又说: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他说是因了自己从先生授经,她“差肩而坐”,是因了陪自己读书,而致受了毒害。作者将三妹之死引为己过,深为自咎,更见对死者感情之深。

忆往事而情伤。文中重点是回忆死者生前与自己兄妹相依、恋恋不舍之情,记事丰赡,情意绵邈。依时间顺序,又分为两大截,一是记幼年时琐事,一是写妹归母家后情况。记儿时和素文出嫁前之事,同样依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一是同捉蟋蟀。妹妹“奋臂出其间”,小妹的急于要帮哥哥捉到蟋蟀之情,充溢于形。天冷之后,虫子僵死了,兄妹又一同去挖穴埋葬蟋蟀,痛悼之情尽呈于表。当年兄妹同葬虫,今日自己独葬妹,怎不凄然! 二是同读诗书。作者九岁,三妹只有五岁,妹妹“梳双髻,披单缣”来到书斋,一同朗读《诗经》中的《缁衣》,月光溶溶,书声琅琅,先生见了备加赞扬。当年兄妹同读书,今日自己祭死者,怎不怆然! 三是送己远行。乾隆元年春,袁枚二十岁,前往广西去看他的叔父袁鸿,兄妹分别,素文牵住他的衣裳,悲恸大哭。当年妹送兄行兄还回,今日己送妹去妹不归,怎不哀痛! 四是妹迎兄归。袁枚于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冬天请假南归完婚。妹妹听说他中了进士回家,兴奋得拿着碗盘就出来了,弄得一家人都不禁失笑。作者在《到家》诗中并说: “娇痴小妹怜兄贵,教把宫袍著与看。”兄妹之间不因长大而疏远,不因远离而隔阂,始终存留着童稚天真的赤子之心。

写素文离家之后所遇非人,中道还母家。述其品德,侍奉老母,协助家务,既贤且淑。言其情意,她对哥哥的病,“终宵刺探”,对他的病情关心,“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休戚相关,肠通肝连。她还到病榻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写三妹协理家务,概述略说,可见其德; 叙病中三妹的关心,详叙细述,足见其情。这一部分写三妹生前种种情事,取材典型,写嬉戏、读书、分别、相见、病中,概括了她一生两大阶段,显示了她生活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兄妹深情。同时叙写具体,生动逼真,文中含情,不仅事情本身情深意浓,而且每叙一事之后,即涉笔抒慨,更增强了感情色采。

书死状而哀极。写三妹死时的一段,具有撼人心灵的巨大力量,这是因为妹死是促使作者感情推向高峰的动因,加之写将死时的情景,图形绘心,描态记言,无一不动人心魄。从作者与妹双方来写,充分表现了双方的心地与情愫。素文已病入膏盲,危在旦夕,但她“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她爱哥哥胜过爱自身。她死时已到,所望者即兄归。待哥哥到家,她已气绝,但“四支犹温,一目未瞑”,她是在“忍死”以待。同时写自己一方,起初是“信医言无害”才到扬州去的,后来于妹妹死前一天梦见妹妹来诀别,梦后“心知不祥”,即“飞舟渡江”,火速赶回。素文对哥哥,死前一心系念,死时一目不瞑; 作者对妹妹,无一时不念,无一处怠慢。尤其写妹妹临死时的惨状,颇叫人心痛如割,泪泉似瀑。

述善后而心痛。作者详述妹妹死后各方面事情料理的情况,以告慰九泉之下的亡灵,将她的诗付印了,将她的事写了传记,将她的女儿代嫁了。这部分也属祭文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祭死者,慰死者。由此却又引起了作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的身世之感。

言奠罢而断肠。祭奠之后,“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心中空荡荡,身边风萧萧,在朔风呼号之中,在纸灰飞扬之间,丧魂失魄,不忍遽回,又不得不回,一步三回首,一瞬九回肠,作者至此已痛苦之极。

《祭妹文》之所以有巨大的感人力量就在一个“情”字。有兄妹相爱之情,有同情妹妹悲惨命运之情,有感激妹妹相助之情。但只有情而无艺,还不能成为精美的文章。袁枚认为“圣人论为命,尚且重修饰润色,所谓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也。” (《与孙俌之秀才书》)又说: “夫艺苟精,虽承蜩画筴亦传; 艺苟不精,虽兵农礼乐亦不传。”(《答友人某论文书》)《祭妹文》的传情艺术是值得称道的。

以典型细节传情。作者抒发对妹妹的无限诚爱之情,不是靠空洞的言词,也非写揪心的痛,不竭的泪,而是以极富情致的生动细节,叫人睹之神伤,闻之心恸。捉蟋蟀、同读书,以及送行、迎归,都是“琐琐”屑事,可是正是这些,作者烙于心,铭于怀,“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这些又是激发作者感情的原动力,使他“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写事,不作概述,而予细描; 不加堆垒,而予精选; 不只图貌,而且传神,因而产生出追魂摄魄的魅力。

以责己精神达情。素文是被封建礼教扼杀的,她的死是疾病折磨所致。哥哥对她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本无责任。可是作者处处引咎自责,妹妹为诗书所误,作者认为“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素文病重时,他“信医言无害”而去扬州,妹妹终于一病而逝,使其“抱此无涯之憾”。不属己过而引为己过,非为己责而作为己责,正是作者对妹妹觉得未能尽责的负疚心理,感情又深进了一层。

以悼亡吊魂述情。作者于祭奠时屡屡哀呼悲号,回忆往事,“如影历历,逼取便逝”,“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妹妹已不在了。觉得自己除死之外,“当无见期”。作者慨叹今后如何度日,怎样结局,悼亡而伤己,“汝死我葬,我死谁埋”,多么凄恻动人。

以写景描境寓情。写素文墓地所在: “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羊山空旷荒凉,所伴者唯三死者而已。写自己祭奠时,只见“纸灰飞扬,朔风野大”,北风肆虐,其声啸,其势猛,其气寒,穿野掠坟,怎不叫人萌生“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的茫然之感!

字数:6197
徐应佩,周溶泉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557-1564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