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的〈鹦鹉赋〉》
期刊文章;作者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者格雷厄姆(Jr.William T.Graham)。载于《哈佛亚洲研究》第39卷第1期(1979,6)。
作者认为,以草木、禽鸟等为题的小赋即可称作咏物赋,由于早期作品的亡佚,现存作品有些又不详其作者,其起源很难明确断定。《桔颂》熔描写和寓意于一炉,是典型的咏物赋,大约成于西汉或更早;《风赋》和《笛赋》一般归于宋玉名下,从理论上说应是公元前三世纪的作品,但其作者究竟是谁,至今尚有疑问;贾谊的《鹏鸟赋》有确定的创作年代,但不是咏物赋,而是一篇说理之作。无论如何,咏物赋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
接着作者又介绍了祢衡的生平遭际和这篇赋的写作背景。他说,祢衡祖籍山东,因避战乱,逃到南方。他在许县结识孔融,并被推荐给曹操。但他傲视权贵,敢于直言,托病拒不见曹,曹欲加羞辱,他却裸体而鼓,痛骂奸佞,演成千古奇闻。后来,他被遣送他处,辗转至江夏太守黄祖门下。又因侮慢主人,终被杀害。他在此期间,与黄祖长子黄射友善,应邀写了这篇赋。
在译出《鹦鹉赋》全文后,作者评论说:按照惯例,咏物赋有两种内容,一是社会性的,一是个人性的。黄射为爱鸟求赋,自然想听到褒奖的话,诸如“聪鸟爱主何其幸运”之类,祢衡却哀叹囚鸟之不幸,并寄以深刻的同情。因此在赋中,强烈的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因袭成规的社会内容的传达,显得很不协调。例如“女辞家而适人,臣出身而事主”两句,可用于任何咏鹦鹉的宫廷之作,也一定能博得主子的欢心,但与上文“闭以雕笼”、“剪其翅羽”、“载罹寒暑”等句放在一起,就不融洽了。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鹦鹉赋》文笔生动,读之感人,但也是中国文学中最奇特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