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病梅馆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病梅馆记》

[原 文]

江宁①之龙蟠②,苏州之邓尉③,杭州之西溪④,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⑤;以欹⑥为美,正则无景⑦;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⑧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⑨大号⑩以(11)绳(12)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13)直,删(14)密,锄正,以夭(15)梅病(16)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17)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入画士孤癖之隐(18)明告鬻(19)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20)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21)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22)者。既泣(23)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24);以五年为期,必复(26)之全(27)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28),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29)得(30)使予多暇日(31),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32)予生之光阴以疔梅也哉(33)!

[注 释]

①江宁:清代江宁府所在地,今江苏省南京市。②龙蟠:龙蟠里,在南京市清凉山下。③邓尉:山名,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汉朝时邓尉曾隐居于此,因而得名。④西溪:水名,在杭州灵隐山西北。⑤姿:姿色,美好的容貌。⑥欹(qī):倾斜。⑦景:景致,美景。⑧固:固陋无知,偏执。⑨明诏;公开宣告。诏,告诉,一般指上告下。⑩大号:大肆号召。(11)以:“以之”的省略。之,指上述评梅标准。(12)绳:名词用如动词,约束。(13)斫(zhuó):砍。(14)删:剪除。(15)夭:使动词,使……屈折。(16)病:使动词,使……成为病态。(17)蠢蠢:虫子蠕动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纷扰忙乱。(18)孤癖之隐:偏嗜成病的情趣。孤,独特,古怪。癖,偏嗜。隐,意,引申为隐情、隐衷。(19)鬻(yù):卖。(20)遏:遏制,压制。(21)烈:猛烈,引申为严重。(22)完:完好的。(23)泣:为动词,为……而泣。(24)棕缚;捆绑的棕绳。(26)复: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恢复。(27)全:形容词用如使动词,意思是使……完好。(28)诟(gòu)厉:辱骂。(29)安:何,怎么。(30)得:能。(31)暇日:空闲时间。(32)穷:竭尽,用尽。(33)也哉:表反问,重点在“哉”。

[译 文]

南京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花。有人说:“梅树以(树枝)曲折的为美,笔直的就谈不上美好的外观;以(树干)倾斜的为美,端正的算不得好景致;以(树叶)疏朗的为美,茂密的就失去了美好的风度。”真是浅薄呀。对此,文人画家们心里认同他们的意见(未尝不可),但不宜公开宣告,大声号召,用(这种标准)来束缚天下的梅花;更不能按这种标准让天下的老百姓砍掉笔直的,剪除繁密的,锄去端正的,把梅树弄成畸形病态作为职业来赚钱啊。(何况)梅枝的倾斜、疏朗、曲折,并不是(那些)忙忙碌碌只想赚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做到的。(可是偏偏)有人把文人画家的(这种)古怪嗜好的隐衷公开地告诉卖梅花的人,(叫他们)砍断梅树的正干,培育它横斜的枝条,删除它的密枝,拗弯它的嫩条,除掉它的直干,压制它的生机,用(这种办法)谋求高价,于是江浙一带的梅花都成了病态的了。文人画家所造成的祸害竟严重到这种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树),都是病态的,没有一盆是完好的。(我)已经为它们哭了好几天,

于是发誓疗救它们:让它们纵情地顺着自己的天性生长,毁掉那些花盆,把它们都栽到地里,把它们身上捆绑的棕绳全部解开,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生机,保全它们的天性。

我本来就不是文人画家,甘愿受人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用来收容它们。唉!怎么能使我多有一些空暇的时间,又多有一些空闲的田地,用来广泛收容南京、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毕生的光阴来治疗病梅啊!

[鉴 赏]

托物言志,借梅议政,是这篇“讥切时政”的杂文的写作特点。

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在一开头介绍了梅花的产地,接着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引出对梅花的品评。先叙文人画士以“曲”、“欹”、“疏”为美的偏见,暗指封建统治阶级扭曲人格、扼杀人才的择才标准。接着刻画了他们的“孤癖之隐”,既要对天下之梅“斫直、删密、锄正”,又不敢“明诏大号”,把他们戕害人才的虚伪做作、奸诈狠毒的手法揭露无遗。然后笔锋一转,指向能将扭曲人性、扼杀人才的“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向他们发号施令的统治者,再用“江浙之梅皆病”,无情地痛斥了独裁统治摧残人才的罪行。文章的第二部分(二、三自然段)仍以梅花为喻,写自己立誓疗梅。面对购来的三百盆无一完好的病梅,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泣之三日”,接着连用六个动词(疗、纵、顺、毁、埋、解)表达出自己“必复之全之”的决心,为此不惜“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反映出作者改革时弊的热切愿望和向摧残人才束缚思想的倒行逆施挑战的勇气。

全文借写“病梅”,批判黑暗统治的罪恶,借写“疗梅”,提出改变现实的主张。从表面看,文章字字写梅,但仔细推敲,写梅原为喻人,目的在于议政。读者透过“文人画士”残害梅花的阴险行径,自然地意识到腐朽势力以八股科举、文字冤狱、奴化教育等扼杀迫害人才的种种罪恶;而透过作者疗救病梅的热切愿望,读者自然会受到他那追求个性解放的满腔热忱的强烈感染。

字数:2216

[作者及作品简介]
本文又名《病梅记》或《疗梅说》,选自《龚自珍全集》。作者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生活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封建社会没落、解体的时期,对清王朝的腐败无能、独裁专制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变革社会,要求摆脱摧残人性的专制淫威,提倡平等和民主,提倡个性解放。他尤为不满封建独裁制度对人才的扼杀和对奴性的提倡,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记》)的呼吁。
本文借病梅以曲笔揭露了统治者扼杀人才的罪恶,反映了龚自珍革除时弊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和大无畏精神。

龚自珍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病梅馆记》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病梅馆记》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1),苏州之邓尉(2),杭州之西溪(3),皆产梅。

 

或曰: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以欹为美(4),正则无景; 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5),以绳天下之梅也(6)。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7)、删密、锄正(8),以夭梅(9)、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10),能以其智力为也(11)。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12),明告鬻梅者: 斫其正,养其旁条; 删其密,夭其稚枝(13); 锄其直,遏其生气(14),以求重价(15),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16)!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17),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18)。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19)。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20),辟病梅之馆以贮之(21)

 

呜呼!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22)!

 

〔注释〕(1)江宁: 清代江宁府,今南京市。龙蟠: 龙蟠里,在南京清凉山下。(2)邓尉: 山名,在苏州西南,传说汉代有个叫邓尉的曾隐居于此,故得名。(3)西溪: 杭州市灵隐山西北。(4)欹(qi):横斜。(5)诏: 告。(6)绳:衡量。(7)斫(zhuo): 砍。(8)锄: 铲除。(9)夭: 指残害。(10)蠢蠢: 愚昧无知。蠢蠢求钱之民:这里指梅农。(11)为:办到。(12)孤癖: 奇特的嗜好。隐: 心理,隐情。(13)稚枝: 幼枝。(14)遏: 阻止,妨害。(15)重价: 高价。(16)烈: 酷暴。(17)纵之:解放它,让它自由地生长。(18)解其棕(zong)缚: 解除在它身上的棕绳束缚。(19)复之全之: 恢复它自然的形态,保全它的生机。(20)诟厉:辱骂,斥责,憎恶。(21)辟: 开设。(22)穷: 竭尽。

 

〔鉴赏〕《病梅馆记》又题《疗梅说》,是龚自珍的散文代表作。它写江南梅树因受人工的束缚而变为病态畸形,借以控诉封建统治者禁锢思想,扼杀人才的罪恶。它写辟病梅馆疗救病梅,借以抒发解放人才和个性自由的理想。

 

文章开头点出三个著名的产梅胜地:一是“江宁之龙蟠”; 二是“苏州之邓尉”; 三是“杭州之西溪”。三地“皆产梅”,至于是什么样的梅花,这里暂且不作交代,留到下面再说。这句是作一个引子,由“梅”引出 “病梅”。

 

或曰: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

 

这一段转述有人对梅花的一种审美标准,就是以弯曲稀疏的样子为美,以挺直繁密的形态为丑,一句话就是颂扬梅花的病态美,而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这种人既然以病态为美,就必然以这样的审美标准来要求和改造梅花,于是梅花就不得不病了。这层意思虽然没有明说,却隐伏在字里行间。“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六个短句排比而下,最后“固也”作一总结,句式骈散结合,在整齐中寓有变化。这一段先把颂扬病梅的论调摆出来,便于下文追究祸根,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天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这一段针对上述那种以病态的审美观欣赏梅花的谬论,尖锐地指出: 这种论调来自文人画士们,他们心里很清楚自己的真正用意,但不便公开明白地大声号召,让别人根据他们的标准来衡量天下的梅花。又不能使天下的老百姓为了赚钱,而按照他们的心意去改造梅花。“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指出梅花这种歪斜、稀疏、扭曲的所谓病态美,不是糊涂而想赚钱的普通老百姓所能动脑筋做出来的。言外之意是: 这都是文人画士们干的。这一段一共用了三个长句提顿蓄势,“未可”、“又不可”、“又非”三词,分别领起了三层意思,相承相转,一波三折,为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于是,下文便痛斥文人画士的祸害,竟达到如此严重的程度!作者的愤慨和感叹是强烈而深长的。他痛恨文人画士把好端端的梅花弄成这般模样,又感叹迎合求利的小市民如法炮制,趋之若鹜。两下里一拍即合,双方各遂其愿,而遭殃的却是梅花。

 

如果说“文人画士”是罪魁祸首,培植和出卖病梅的商人,以及把文人画士的隐秘透露给商人的代言人,则是一伙为虎作伥的帮凶了。这里作者表面上是在说病梅的祸始者、宣扬者和炮制者,实际上,矛头指向扼杀人才、禁锢思想的清朝统治者和他们的大小奴才。用的是一种寓言式的隐喻手法,在抨击病态审美观的表面文章下,包孕着深刻而尖锐的社会政治内容。

 

从行文看,“斫其正,养其旁条” ,回应前文“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 “删其密,天其稚枝” ,回应前文“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锄其直,遏其生气” ,回应前文“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 前后相承,文脉细密。同时,这几个短句,隔句相对,蝉联而下,构成了一种摧残梅树的连续动作,生动地写出卖梅求利的商人投文人画士之所好,急忙下手,迫不及待的神态。“江、浙之梅皆病” ,则回应开头“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一句,慨叹产梅胜地的梅树,全都成为病梅了。“皆产梅” 和“梅皆病” 的两个“皆” 字,遥相呼应。语句十分沉痛,因此接下来的一句“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也就更显得悲愤满腔,痛恨不已。

 

下一段写作者痛慨于病梅,就多方购买,开辟病梅馆来收藏,发誓治好病梅,恢复它的天性。“泣之三日” ,是为病梅而哭,也是为天下受迫害和遭禁锢的人才一洒同情悲悼之泪。但是作者不是以一哭了之,而是哭过之后,立即付诸行动。“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这几句一气呵成,节奏急促,写出作者忧心如焚,急于疗救病梅的心情。它与描写卖梅求利的商人“斫其正,养其旁条; 删其密,夭其稚枝; 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那一段,正反相照,针锋相对。作者明白宣告: 自己“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就是甘愿受到这伙人的讥讽和辱骂,决心反其道而行之。他的方针是: “疗之,纵之,顺之” ,让它自然地生长; 作者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 他的目标是:“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一定要恢复梅花的本来形态,保全它的天然生机。为达到这个目的,他“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作者的决心很大,“乃誓疗之”、“必复之全之”,一个“誓”字,一个“必”字,表示斩钉截铁,毫不动摇。这一段分作几层意思,逐次写来,显出治疗病梅的方针明确,措施得当,目标切实。文章也写得纵横奔放,一气贯注,有锐不可当的气势。

 

最后一段,文情一转,由决心治疗病梅,转发感慨,这就是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不能使江浙一带的所有病梅都得到疗救。为此作者说:唉! 怎么能够让我有充分的空闲和多余的土地,来广泛地收藏南京、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光阴来从事疗救病梅的工作呢! 这个结尾,使人想到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那个不可能实现的宏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龚自珍的感叹,反映出封建末世政治的黑暗和腐败,以及人才遭到禁锢、扼杀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积重难返,依靠个别人的呼号和努力是无济于事的。作者在《乙丙之际著议第九》一文中指出:到了世道衰落的时候,一旦有才能的人出现,许多不才的人就来监督、扼杀他们,扼杀他们的“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 ,使大家没有忧愤,没有思想,没有作为,没有廉耻,没有是非,浑浑噩噩,麻木不仁。作者指出,处在这样的状态下,“乱亦竟不远矣! ” 社会的动乱和变革也即将到来了。这些话很可以与这篇文章相互参照。作者目击衰世人情,满怀忧虑,面对万马齐喑的死寂局面,他曾经大声疾呼“不拘一格降人才” ,但是反响很小。封建末世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已经不可挽回了。象龚自珍这样少数有识之士,虽然有志救世,却无力补天;因而他的慨叹,也必然带有无可奈何的悲凉色彩。

 

这篇文章,寓意深刻,感慨苍凉,具有龚自珍文风的鲜明特色。全文通过文人画士欣赏病梅,投其所好的人炮制病梅,以及作者疗治病梅等几层意思,反复映照,用笔曲折奇诡,跌宕有致; 结尾点出心有余而力不足,则透露了这篇短文的时代背景,哀音回荡,更见出作者思想的深沉清醒和行文的开合顿挫之美。

 

字数:3455
 
 
 
吴战垒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610-1614页.

《病梅馆记》注释和全文翻译 - 可可诗词网

《病梅馆记》

清·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11)直,删密,锄正(12),以夭(13)梅病(14)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15)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16)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17)之隐(18)明告鬻(19)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20),锄其直,遏(21)其生气,以求重价,而(22)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23)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24),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25)(26)于地,解其棕缚(27);以五年为期,必复(28)之全(29)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30),辟(31)病梅之馆以贮(32)之。

呜呼! 安(33)得使予多暇(34)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35)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36)!

【注释】 ①江宁:府名,今南京。

②龙蟠:地名,在今南京清凉山下。

③邓尉:山名,在今苏州西南。

④西溪:地名,在今杭州灵隐山西北。

⑤则:就,副词。

⑥欹(qī):倾斜。

⑦姿、景、态:此处均作褒义词,同义。

⑧固:本来。

⑨明诏大号:公开宣告,大声号召。

⑩绳:名词作动词,衡量,约束。

(11)斫(zhuó):用刀斧砍。

(12)直、密、正:均是形容词作名词,指具有这些特点的梅树枝干。

(13)夭:屈,折,使……曲折,使动用法。

(14)病:使……成病态,使动用法。

(15)蠢蠢:愚昧无知。

(16)智力:智慧,力量。

(17)孤癖:独特的嗜好。癖,偏嗜。

(18)隐:隐衷、隐情、情趣。

(19)鬻(yù):卖。

(20)稚枝:嫩枝。

(21)遏:阻止,抑制。

(22)而:于是。

(23)烈:严重,强烈。

(24)者:结构助词,分别与“病”、“完”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病残的梅”、“完好的梅”。

(25)悉:全、都。

(26)埋:这里为移种。

(27)棕缚:棕绳的束缚。

(28)复:恢复。

(29)全:保全。

(30)诟(gòu)厉:辱骂。

(31)辟:开辟,这里指设置。

(32)贮:安置,安放。

(33)安:怎么,疑问代词。

(34)暇:空闲。

(35)穷:用尽。

(36)也哉:两个语气词连用,重点在后一个。哉,呢。

【译文】江宁的龙蟠,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产梅。有人说:“梅以枝干弯曲为美,笔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姿态。”固然如此。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的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作为职业来赚钱。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曲折,又不是蠢蠢地追求金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办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种偏嗜成瘾的情趣明白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那端正的(枝条),培养那横斜的枝条,删掉那些繁密的(枝条),使那些嫩枝弯曲,锄掉那些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这样)来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为病态的。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没有一盆完好的。已经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放开它们,使它们顺着(天性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到地里,解掉棕绳对它们的束缚;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恢复它们(的生机),保全它们(自然的形态)。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甘愿受到(他们的)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唉! 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空暇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存贮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光阴来治疗病梅呢!

字数:1716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645-647页.

《病梅馆记》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注〕 ① 江宁:府名,今南京市。龙蟠:地名,今南京市清凉山下的龙蟠里即其地。② 邓尉: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吴县光福,前临太湖。相传因纪念东汉太尉邓禹而得名。③ 西溪:地名,在今杭州市灵隐山西北。 ④ 欹(qī):歪斜。 ⑤ 固:必,毫无疑义。“固也”,紧承上文,并且直贯下面三个带“也”字的判断长句。 ⑥ “此文”句:意谓这是文人画士心照不宣,不便公开告谕,大肆号令,用以束缚天下自然多姿之梅的良苦用心。绳,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绳,这里用作动词衡量之义,引申为约束。 ⑦ “又不”句:意谓文人画士又不可能让天下所有之人尽从其意,以摧残自然之梅为业来谋利。斫(zhuó 浊),砍。夭,幼而残亡。这里是趁幼摧残之意。 ⑧ “梅之”句:意谓那些无知蠢人虽有贪财求钱之欲,可惜又不具备按照文人画士的意图整治梅枝的智力。 ⑨ 孤癖之隐:奇特癖好的隐衷。 ⑩ 鬻:卖。 ⑪ 棕缚:捆绑的棕绳。 ⑫ 诟(gòu 够):辱骂。厉:发怒。

这是一篇富有深刻意义的寓言短文,又题《疗梅说》,当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作者辞官南归杭州之后。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一位改良思想家。他认为“国家甚赖有士”(《乙丙之际箸议第六》),国家的盛衰兴亡“皆观其才”(《乙丙之际箸议第九》),把政治改革的理想寄托在人才解放上,并且认识到人才解放取决于个性解放。因此,人才问题成了他心目中最敏感的问题,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会触发他这方面的感慨,使他写出许多径陈其事、直抒胸臆之作。如《明良论三》揭露了“今日用人论资格之大略”,指出“一限以资格,此士大夫所以尽奄然而无有生气者也。当今之弊,亦或出于此”;《明良论四》提出了防止百官“擅威福”以扼制人才和“救今日束缚之病”的问题;《乙丙之际箸议第九》暴露了衰败之世有用人才被“督”、被“缚”,以至于被“戮”的悲惨情景;《杭大宗逸事状》甚至揭露了乾隆皇帝草菅仁人志士性命,一手制造的悲剧,等等。而且,自然界的许多景物也随时会激发作者的联想,使他写出许多触景生情、咏物寄意之作。如《秋心》三首之一:“斗大明星烂无数,长空一月坠林梢。”慨叹庸才纷纷得势,英才惨遭沦落。《夜坐》:“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写英才遭妒嫉排挤而沦落,造成死气沉沉的局面。《己亥杂诗》:“谁肯栽培木一章?黄泥亭子白茅堂。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借道旁所见以稚嫩松软之才作梁的泥亭茅屋,讽刺不图宏远,不重栋梁,扼杀人才的用人举措,等等。本文则比触景生情、咏物寄意更进一步,作者有感于病梅而创作了一则完美的寓言,表现有关人才的主题。

通篇有一个中心比喻形象,这就是梅。以“病梅”比喻被束缚、被摧残的御用人才,以自然之梅比喻个性解放的俊杰之材。无独有偶,作者《九月二十七夜梦中作》一诗亦有云:“官梅只作野梅看。”所谓“官梅”即指为官方、正统所欣赏的被矫揉整饬过的“病梅”,比喻被束缚、被扭曲的官场庸材;所谓“野梅”即指自然朴素、保持本性的梅,比喻个性解放而沦落民间的仁人志士。这句诗值得玩味。“只作”犹云“权作”,是说身居官场,满目“官梅”,想望“野梅”,权且把“官梅”当作“野梅”来看。作者欣赏的是“野梅”,鄙弃的是“官梅”,因此才产生了这种移花接木的想像。此中委曲,非深味不易得。

本文围绕着梅表现了三种主要人物形象,即文人画士、鬻梅者和作者自我。

文人画士与鬻梅者同为戕害梅花的凶犯,而又有所不同。文人画士指使策划,可谓元凶;鬻梅者虽充作杀手,但毕竟是帮凶。作者量恶有别,因此慨叹“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作者刻画文人画士,没有脸谱化、简单化、表面化,而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首先,揭露他们颠倒是非,制造舆论,文中“或曰”云云,颇有欺骗性。其次,揭露他们躲躲闪闪的伪君子、两面派作风,如“心知其意”而又“未可明诏大号”。复次,揭露他们以利相诱,借刀杀人的阴险伎俩。他们的如意算盘本是利诱“天下之民”,但“天下之民”决不肯“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因此在绝大多数正直之人中难以售其奸,落得“失道寡助”的下场。“蠢蠢求钱之民”可以利诱,但又非其智力所能为,文人画士的愿望又一次落空。最后靠既贪财又有歪才的“鬻梅者”达到了不可公开的目的,致使无辜之梅遍遭大祸。作者选择文人画士这样一种形象用来揭露人才被束缚、被扼杀的问题,不仅因为他们赏梅、咏梅、画梅,与本文的中心比喻形象有关,而且有更深层的含义。首先,世俗文人画士的通病是附庸风雅,矫揉造作,他们的审美习尚往往代表着陈腐的观念、僵化的形式,违背自然清新的艺术创作规律。因此,通过揭露他们的“孤癖之隐”,可以有力抨击选拔人才的官方模式和传统观念,触及当时存在的人才、人性问题上的“束缚之病”,以宣扬作者本人的“人才如其面”,“各因其性情之近,而人才成”(《与人笺五》)的人才、人性解放的理想。其次,世俗文人画士往往为人所豢养,成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他们代表统治者的意志,从不敢违抗。于此本文已有所暗示,如“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言外之意文人画士怕受诟厉,只能对当权者随声附和,阿谀奉承,助纣为虐。复次,世俗文人画士是舞文弄墨的,他们不仅善于攻心,用软刀子杀人,而且擅长制造舆论,借刀杀人。本文揭露“文人画士之祸之烈”,正是从这一角度着手的。又《乙丙之际箸议》所揭露的对人才的“戮之”之术,也可以与这一点互相印证,如云:“当彼其世(指衰世)也,而才士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之非刀,非锯,非水火;文亦戮之,名亦戮之,声音笑貌亦戮之。……其法亦不及要(腰)领,彼戮其心,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

至于作者自我,则是以疗梅者的形象出现的。他满怀深情痛惜梅之被害,与病梅者的摧残之术针锋相对,“疗之,纵之,顺之”,决心复其本性,乃至“甘受诟厉”而无所顾惜。感情之炽烈,态度之坚决,令人钦佩。而在行动上却不无难处,结尾处一个“呜呼”,一个“安得”,透露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充其量“疗梅”也只是一种愿望和理想而已。尽管如此,本文仍不失它的战斗性。可以说,这是一篇讨伐扼杀人才者的檄文,呼唤个性解放的宣言,挽救受害人才的誓词。情真,意切,理正,词严,形象鲜明,发人深省,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字数:2934
孙钦善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