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画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释】

①素练:雪白的绢。 ②:同“耸”,身,耸立起身子。 ③愁胡:定睛凝思的猢狲,语出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④绦镟:系鹰用的丝绳和金属圆轴。⑤平芜:平原。

【评说】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二二四。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今属河南)人。天宝初,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后因献三大礼赋,受玄宗赏识,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史乱起,谒肃宗於凤翔,拜左拾遗。不久,他弃官入川至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剑南节度使严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的诗,深刻、广阔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而有“诗史”之誉。杜甫工书法,对书法、绘画有精深的鉴赏力。有《杜工部集》。

本诗首联就题写,写尽题面意,诗人运用倒卷手法,以惊疑之势发其端。颔、颈联紧承“画作殊”,正面描绘画鹰栩栩如生的形貌,灵动的神态,如同真鹰一般。王嗣奭说:“中两联,皆是画作殊”(《杜臆》),极是。尾联,诗人发出“击凡鸟”的艺术意想,寄寓自己的乘风奋飞的志向和嫉恶如仇的襟怀。这首题画诗,先以真鹰拟写画鹰,又从画鹰见真鹰,句句写鹰,处处不离画,在工整严谨的格律中,诗笔灵活飞动,咏鹰抒怀,托物寓意,不粘不滞,寄寓深远。王西樵评此诗:“命意精警,句句不脱画字”(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六引),确是极中肯綮的品评。


《画鹰》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历代题画诗 - 可可诗词网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旋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我国诗歌史上素有“诗圣”之称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二十余首题画诗。虽说题画诗在杜甫以前已经有人写过,然而,真正开一代风气,使题画诗这种融诗画于一炉的独特的诗体崛起于有唐一代,还得归功于杜甫。 《画鹰》是他早期的作品,是诸多题画诗中很有特色的一首。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今同)人。他是初唐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困居长安。天宝中,因献三大礼赋,受玄宗赏识,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史乱起,谒肃宗于凤翔,拜左拾遗。不久,他弃官入蜀,至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严武任剑南节度使,奏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亲身经历了唐王朝的“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的战乱时期,用诗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而他的诗有“诗史”之誉。杜甫善书法,楷、隶、行、草无一不工(陶宗仪《书史会要》),他对书法、绘画艺术有精湛的鉴赏能力,所以他写了许多题咏书画的诗篇。著有《杜工部集》。

《画鹰》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就题写,写尽题面的意思,已摄得画鹰之神。 “素练风霜起”,是说雪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阵风霜,为什么呢?次句便点明矫健的苍鹰挟带风霜,飞腾欲起,极力赞扬这幅画画得与众不同,很出色。诗人在发端处采用了倒卷的手法,有意颠倒第一、第二句的序次,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颔、颈两联紧扣“画作殊”着笔,正面描写“画鹰”在腾起搏击前的形貌和神态。 “?”,同竦, “?身思狡兔”,画面上的鹰竦起身子,好像想要攫取狡猾的兔子。 “侧目”句,形容画鹰的眼神, “愁胡”,定睛凝思的胡狲,语出孙楚《鹰赋》: “深目蛾眉,状如愁胡。”颈联的“绦旋”,是系鹰用的丝绳和金属圆轴, “光堪摘”,丝绳与圆轴闪闪发光,只要摘掉羁绊,苍鹰就能展翅远翔。 “轩楹”,是堂前的廊柱,画鹰悬挂在柱上,气势轩昂,好像一经呼唤,就可以腾起飞出。这两联诗描写画鹰神态灵动,飞腾欲去,栩栩如生,如真鹰一般。诗人先以真鹰拟画,再从画鹰见真,将“以画作真”的表现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尾联,由画鹰引起联想,生发开去,写出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意愿。 “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 “风毛雨血,洒野蔽天。”一经诗人拈用,如同己出。诗人因画鹰而希望见到真鹰能奋飞于宇穹,搏击那些“凡鸟”,将凡鸟的毛血洒于平原之上。沈德潜说此诗“怀抱俱见” (《唐诗别裁集》),这首题画诗确实借着画鹰的诗歌意象,表达了诗人乘风思奋飞的志向和疾恶如仇的襟抱,表明杜甫在青年时期充满着青春活力和朝气,富有理想和进取精神。

《画鹰》诗在工整谨严的格律之中,笔锋极意动荡,写画鹰神采飞扬,气势磅礴,寄托着诗人的挟风霜而翱翔的凌云志和“击凡鸟”的激情。全诗处处不离画,句句写画鹰,咏鹰摅怀,不粘不滞,因而意象灵动,寓意深远,成为杜甫题画诗中的名篇。


《画鹰》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历代题画诗 - 可可诗词网

《画鹰》

黎简

老树秋落日,古墙风满原。

苍然眉睫动,谁以羽毛论?

有想终能去,无群亦忘尊。

他时燕雀上,酸目见飞翻

【注释】

①苍然:深沉的样子。②酸目:使双眼发酸。

【评说】

本诗选自黎简《五百四峰堂诗钞》卷三。

此诗作者有原注云:“别东道主人,主人请题诗示客。”时值黎简二十七岁生日(农历五月二十三),诗人离开南宁,返回广东故乡,在东归途中,为留别一位好客的主人而作。诗中借画鹰寓意,表明自己远大志向和不凡的抱负。前四句紧扣画面,引人入胜。诗人先以画中之境为铺垫陪衬,季秋落日,斜照老树,在一片萧飒之中,风生古墙,吹遍旷远的原野。《庄子·逍遥游》曾形象地刻画了一只水击三千里,风行九万里的大鹏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诗人在此也采用了这一手法,以鹰飞风过,极写其势。三、四句紧承上联,再从细处着笔,与一、二句相为彰表。你看苍鹰那深沉苍杳、勇猛沉鸷的目光,瞬间一动,如有所见,正欲张翅俯冲。它虽无华美艳丽的羽毛,但有谁会以此来评量一只鹰呢?前人不是有云:“苍鹰无羽仪,一日翔九天”吗?(陈恭尹《感怀》)五、六两句之意便由画面转入抒怀,以鹰喻人,表达自己不凡的抱负。只要自己确定了目标,就会像巨鹰那样腾空而去。而那些碌碌无为的燕雀之徒,腾跃于蓬蒿之间,与长空翱翔相比,显得多么渺小,我必须费尽目力才能看到。“酸目”一词,由李贺诗脱化而来,表现了诗人“务去陈言”的努力,更见诗人超凡脱俗的得意之情,及其非同一般的信心和经验。

清人凌扬藻在编讯国朝岭海诗钞》时,选入此诗,并评之曰:“精神气力,无不活见,竟若出少陵手矣。要亦实从神明杜律得来。”凌氏以为“若出少陵手”,不免有溢美之辞。此诗虽无老杜《画鹰》突兀的起笔,磅礴的气势,灵动的神态,然亦可称佳,尤其在抒写“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这方面,则与少陵是一脉相承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