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画竹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画竹歌》

白居易



V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惟一人。

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野塘水边碕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战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注释】

①萧郎:即唐代画家萧悦,兰陵(今山东苍山)人,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的好友,曾任协律郎,善画竹,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列其名于“能品”中,《宣和画谱》称:“萧悦,时官为协律郎,人皆以官称其名,谓之萧协律。唯喜画竹,深得竹之生意,名擅当世。”宋代御府藏其作品有《风竹》、《笋竹》、《乌节照碧》、《梅竹鹑鹌》等,今并失传。②竦(song):耸然而立。③死羸垂:蔫萎低垂,毫无生气。羸(lei):瘦弱。④碕(qi):曲岸。⑤婵娟:美好貌。筠粉:新竹皮上的白色粉末。⑥省(xing):记得。天竺寺:在浙江杭州天竺山。⑦湘妃庙:在今湖南洞庭湖君山上。⑧绝笔:暗用孔子典故,孔子作《春秋》,至鲁哀公十四年而绝笔。本诗借指萧悦不再作画。



【评说】

本诗选自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七三、《全唐诗》卷四三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历仕左拾遗、江州司马、忠州刺史、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秘书监、河南尹、太子少傅等。与元稹友善,共同提倡写作新乐府,人称“元白”。诗风平易通俗。著有《白氏长庆集》。

这首诗,有一则“引”,交代作诗本事,对理解本诗极为重要,云:

协律郎萧悦善画竹,举世无伦,萧亦甚自秘重。有终岁求其一竿一枝而不得者。知予天与好事,忽写一十五竿,惠然见投。予厚其意,高其艺,无以答贶,作歌以报之,

凡一百八十六字云。

全诗共二十六句,可以分为四个诗层。开端四句为第一层,肯定萧悦画竹在当今画坛上的地位,提出古今画竹第一人的观点。诗人采用层层推进的手法,逼出“举世无伦”的评价。他认为画植物,最难画竹,萧悦擅长画竹,在无数画家中,他独独能画得逼真传神,所以他是画史上画竹第一人。

“人画竹身”以下八句为第二层,盛赞萧悦的画竹艺术。诗人先用对比法,将凡俗画手与萧悦所画的竹身、竹梢加以比较,以“身肥臃肿”、“梢死羸垂”和“茎瘦节竦”、“枝活叶动”两相比照,突出人家画竹“死”和萧悦画竹“活”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说明萧悦画竹“逼真”,与“引”文中的“举世无伦”紧相呼应。接着再用四个诗句,描写萧悦画竹富有生气,继续深化“活”字的描写。萧悦画竹,是经过艺术构思和巧运笔墨创造出来的,“不根而生”、“不笋而成”,画中的十五茎竹,长在野塘水边、碕岸侧畔,森森然生机勃勃。

“婵娟不失”以下八句为第三层,运用“以画作真”的手法,描写所画的画境。萧悦竹画“不失筠粉态”,显得分外新鲜。竹子在风烟中摇曳,姿态十分潇洒,具有真竹的风韵和情致。“举头忽看不似画”,正因为竹画逼真,所以诗人将它当作真竹看待,低身听到风敲竹发出的幽悠声,又好像在天竺寺前的石上和湘妃庙里的雨中见到过,通过听觉和视觉的交互感应,更增添了竹画的真实感。

最后六句为第四层,感叹萧郎画竹少为人知,进而感叹萧悦怀才不遇的命运。“幽姿远思”,竹画幽雅的姿态、画家高远的情韵,这是对以上诗句的收结,也是对萧悦画竹作出总结性的评论。但是,萧悦画竹却很少有人赏识,画竹艺术的奥秘,很少有人能识别出来,诗人和画家只能相顾无言“空长叹”。更何况,萧郎已经年老、头白、眼昏花,不能再作画,这幅竹画便成为他的“绝笔”。诗人的“空长叹”,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萧悦竹画不受人赏识,一可叹;萧悦怀才不遇,二可叹;萧悦老迈眼暗,三可叹;萧悦要绝笔不作画,四可叹。可见,白居易这首《画竹歌》,有着极深的感慨。《唐宋诗醇》评曰:“波澜意度,直逼子美堂奥,与香山平日面貌不类,盖有意规仿子美题画诸作而为之者。”这个评语,写得很恰当。

《画竹歌》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历代题画诗 - 可可诗词网

《画竹歌》

白居易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野塘水边碕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题咏画竹的诗,是白居易为答谢萧悦赠送竹画而写作的。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祖籍太原,迁居下邽,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武元衡被刺,上书言事获罪,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刺史,秘书监、太子少傅等职。晚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闲居洛阳,修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他们一同倡导写作新乐府,发扬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工诗,善书法,对绘画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写过很多题画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萧悦,唐代画家。兰陵(今山东苍山)人,曾任掌管音律的协律郎,善画竹,有雅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列其名于“能品”中,云: “卢弁猫儿,白旻鹰鸽,萧悦竹,又偏妙也。” 《宣和画谱》称:“萧悦,时官为协律郎,人皆以官称其名,谓之萧协律。唯喜画竹,深得竹之生意,名擅当世。”宋御府藏其作品有《乌节照碧》、 《梅竹鹑鹩》、 《风竹》、《笋竹》等图。他很秘重自己的竹画,不肯轻易下笔,不肯随意满足求画者的要求,“有终岁求其一竿一枝而不得者。”(白居易《画竹歌引》)所以,他的画作很少流传。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与萧悦交游,萧悦知道白居易喜爱绘画艺术,特意画了十五枝竹,赠给好友,居易“厚其意,高其艺”,写下这首饱含情感的诗。

全诗二十六句,按三个诗段,逐步展开诗思,最后,借题发挥,寄寓感慨,点明题旨。

诗的前八句,盛赞萧悦的画竹艺术。诗人先用层层推进的手法,逼出“举世无伦”的观点。花卉、松竹等植物中,竹最难画;萧郎擅长画竹,在无数画家中,独独他能画得逼真传神,所以他是古今画史上画竹第一人,无人与他匹敌。接着,诗人再用对比的手法,说人家画竹“身肥拥肿”、 “梢死羸垂”,萧悦画竹“茎瘦节竦”、 “枝活叶动”,两两比照,进一步说明萧郎画竹“逼真”,突现萧悦画竹造诣的深邃,与序文“举世无伦”紧相呼应。

中间十二句,描写竹画画境。 “不根而生”两句,是说萧悦所画的竹子,是经过画家的艺术构思和巧运笔墨创造出来的,已经不同于自然界中的竹子。 “野塘水边碕岸侧”,碕岸,曲折的陡岸。在野塘曲岸的水边,长着两丛竹子。画境中的主体是十五茎竹,陪衬、点缀着野塘、碕岸。萧悦这幅画,画得极细致,很洒脱。 “不失筠粉态”,连竹皮上一层白色粉状物也画出来,显得分外新鲜; “尽得风烟情”,竹子在风烟中摇曳,姿态十分萧洒,具有真竹那种情致。正因为萧悦画竹“逼真”,诗人便很自然地运用“以画作真”的手法,写出“举头忽看不似画”以下六句。先写听觉,风敲竹,发出幽悠的声音, “低耳静听”可以听得;后写视觉,西边的七枝,劲健有力,记得曾在杭州天竺寺前的石上见过;东边的八枝,清寒疏宕,记得曾在洞庭湖湘妃庙里雨中见过。通过听觉与视觉的交互感应,更增添了竹画的真实感。这一段诗句,在清润可爱的竹子意象里,我们仿佛看到了画家的、同时也是诗人的襟怀抱负。明代谢榛《诗家直说》: “白乐天《画竹歌》 ‘西丛七茎劲而健,……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此作造语清润,读者襟抱洒然,能发万里之兴,所谓淘沙拂金,难得之句也。”

最后“幽姿远思”六句,为画家萧悦的不幸遭遇发出感叹。“幽姿远思”,形容画竹幽雅的姿态、高远的情韵,这样的竹画却无人赏识,诗人、画家只得相顾长叹而已。萧悦年事已高,贫穷困乏,“手颤眼昏头雪色”,形象描绘中渗透着诗人无穷的怜惜深情。萧悦平素很少留下真迹,自言画好这幅竹画,便要搁笔了,因此这幅竹画更有可贵的价值。 “绝笔时”,暗用孔子的典故,相传孔子作《春秋》,至鲁哀公十四年绝笔。本诗指萧悦从此不再作画。整首歌行逶迤写来,到结穴处,用“空长叹”来收煞全诗, “长叹”的内涵是多方面的:萧悦要“绝笔”不画,一可叹;萧悦老迈,二可叹;竹画不被人赏识,三可叹;萧悦怀才而不遇,四可叹,可见白居易这首题画诗有着极深的寄慨。 《唐宋诗醇》云: “波澜意度,直逼子美堂奥,与香山平日面貌不类,盖有意规倣子美题画诸作而为之者。”这个评论,鞭辟入里,尤其是指出杜甫题画诗的深远影响,更是给人启迪良多。

这首题画诗写出“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的诗句,实质上提出了“意笔俱重”的绘画理论问题,反映了当时画家们的共同艺术追求。绘画创作固然要靠画家精心地进行艺术构思创造出“画意”,但还要借助于笔墨功夫,将这种“意”表现出来,构成气韵生动的画象和画境。强调意、笔俱重的观念,可以促使画家加强绘画技巧特别是笔墨工夫的磨练,完全符合艺术辩证法。绘画理论家张彦远说: “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 (《历代名画记》)诗人方干也说过:“虽云智惠生灵府,要且功夫在笔端。” (《项洙处士画水墨钓台》)他们和白居易一样,都阐发了“意笔俱重”的道理,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产生过积极作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