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画竹》 - 清·郑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画竹》 - 清·郑燮

[清]郑燮

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

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

郑燮在诗歌、书法、绘画三个领域都独辟蹊径,而且取得不同寻常的成就。他画的竹子、兰花、石头很出色,而题画的诗则更出色。这类诗往往用平易的语言阐发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这首诗开头两句写画面上两根高大的竹子,这两根“新篁”的梢头倒挂着几片竹叶。竹子只有两根,竹叶只有几片,符合郑燮“冗繁削尽留清瘦”的审美原则;但作者的思路并没有局限于美学范围,他据此毫不牵强地引发出一个平凡而深刻的真理:“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两根竹子禀赋的本原相同,又长在同一条竹鞭上,哪有什么高低可分?这两句是全诗的警策,所提出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画面上两根竹子的范围了。

据郑燮自述:“板桥最穷最苦,貌又寝陋(长得难看),故长不合于时然发愤自雄,不与人争而自以心竞。”在《七歌》中,他写自己幼年时家中“时缺一升半斗米”;三十岁时还“爨下荒凉告缺薪,门前剥啄来催债。”长期的贫贱生涯使他养成了对封建等级制度的逆反心理。他认为贫贱和富贵不是永恒不变的,在家书中他明确地宣称:“彼祖宗贫贱,今当富贵;尔祖宗富贵,今当贫贱”,是“理也” (《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这里的“理”,即天理,带有规律的意思。在考中进士当上县官后,他对上级不奉承,对平民不欺压。在因得罪上司和富人被罢官以后,他干脆抛却乌纱,以卖画为生,在题画诗中颇为严肃而又不失风趣地继续阐明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领悟。

人本是平等的,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原则,在清末由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仁人志士引入我国,并逐渐为先进分子所接受,到今天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常识了。但郑燮作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被宣布为天经地义的真理,不容怀疑的原则,而郑燮敢提出“有何卑下有何高”的诘问来向它挑战,这表明郑燮不但在艺术上站在时代的前面,在思想上也是站在时代的前面。


哲理寓言诗词鉴赏《画竹》 - 清·郑燮 - 可可诗词网

《画竹》 - 清·郑燮

[清]郑燮

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

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

郑燮在诗歌、书法、绘画三个领域都独辟蹊径,而且取得不同寻常的成就。他画的竹子、兰花、石头很出色,而题画的诗则更出色。这类诗往往用平易的语言阐发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这首诗开头两句写画面上两根高大的竹子,这两根“新篁”的梢头倒挂着几片竹叶。竹子只有两根,竹叶只有几片,符合郑燮“冗繁削尽留清瘦”的审美原则;但作者的思路并没有局限于美学范围,他据此毫不牵强地引发出一个平凡而深刻的真理:“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两根竹子禀赋的本原相同,又长在同一条竹鞭上,哪有什么高低可分?这两句是全诗的警策,所提出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画面上两根竹子的范围了。

据郑燮自述:“板桥最穷最苦,貌又寝陋(长得难看),故长不合于时然发愤自雄,不与人争而自以心竞。”在《七歌》中,他写自己幼年时家中“时缺一升半斗米”;三十岁时还“爨下荒凉告缺薪,门前剥啄来催债。”长期的贫贱生涯使他养成了对封建等级制度的逆反心理。他认为贫贱和富贵不是永恒不变的,在家书中他明确地宣称:“彼祖宗贫贱,今当富贵;尔祖宗富贵,今当贫贱”,是“理也” (《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这里的“理”,即天理,带有规律的意思。在考中进士当上县官后,他对上级不奉承,对平民不欺压。在因得罪上司和富人被罢官以后,他干脆抛却乌纱,以卖画为生,在题画诗中颇为严肃而又不失风趣地继续阐明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领悟。

人本是平等的,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原则,在清末由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仁人志士引入我国,并逐渐为先进分子所接受,到今天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常识了。但郑燮作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被宣布为天经地义的真理,不容怀疑的原则,而郑燮敢提出“有何卑下有何高”的诘问来向它挑战,这表明郑燮不但在艺术上站在时代的前面,在思想上也是站在时代的前面。


《画竹》 - 清·郑燮 - 可可诗词网

《画竹》 - 清·郑燮

清·郑燮

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以诗论诗和以诗论画是中国文人的一种传统。生活于清代的郑板桥恰是这种传统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他的一生写了许多旨在谈诗论艺的诗作,这首《画竹》便是其中的一首。

诗人于《画竹》中所表达的是自己多年来摄竹入画的经验之谈。他说:四十年来,我一直潜心画竹。白天忙于技法的练习;夜晚进行艺术的构思。久而久之,笔下之竹终于达到了一种削繁就简,以简驭繁,不枝不蔓,恰到好处的化境。然而即使如此,我再画竹时,依然不敢凭着技法的娴熟而信手涂抹、随意下笔,而是一如既往反复推敲,意在笔先,熟中求生。因为只有这样,笔下的形象才能常画常新,不落窠臼;艺术之道方可精益求精,日臻高格。

诗人这一番坦白是颇得画家三昧的。他告诉人们:多实践,多构思,多动手,多动脑,是提高绘画水平的两个重要方面和一条重要途径;删繁就简,以少驭多,使笔下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丰富的表现力,是绘画进入较高审美层次的重要标志;熟中求生,同中求异,是绘画免入俗套,每出新意的关键所在。一个画家只有具备了以上品格,才有可能不断提高。不断进步,进而达到艺术的巅峰。

同板桥的许多诗作一样,《画竹》语言畅晓,格调清新,读来琅琅上口,别有一番韵味。


哲理寓言诗词鉴赏《画竹》 - 清·郑燮 - 可可诗词网

《画竹》 - 清·郑燮

[清]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在这首题画诗中,郑燮出色地回答了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生新旧交替的问题。

一般说来,人,作为个体,在经历了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事功可观的壮年时代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身心俱老的晚年。到这时候,虽然依旧“志在千里”,却不得不安于“老骥伏枥”的现状;虽然依旧“壮心不已”,却不得不为“烈士暮年”慨叹了。这一永恒的遗憾使一代代敏感的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早在东汉末,无名诗人就发出“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古诗驱车上东门》)的悲吟。以后,魏晋时的名士阮籍哀叹“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咏怀》);西晋英雄刘琨为“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重赠卢谌》)而痛苦;东晋忠臣郭璞因“愧无鲁阳德,迴日向三舍”(《游仙诗》)而懊丧。南朝民歌更不加修饰地惊呼:“人寿百年能几何?后来新妇今为婆”(《休洗红》)。在这前后,咏叹这一主题的诗歌不知多少。它成了人们心理上难解的死结。

难得的是,郑燮在这首诗中却从另一个角度来对待这一问题。

首句“新竹高于旧竹枝”,爽朗地承认并愉快地接受了后来居上的现实。次句“全凭老干为扶持”,热情讴歌旧竹扶持新竹的功绩,充分肯定老干在新旧交替中已尽了自己的天责。

后两句乐观地展望未来:“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龙孙”,本是筍的别名,这里用来指嫩竹。十丈是虚数,暗示嫩竹的高度又将大大超过“高于旧竹枝”的“新竹”,有一代胜似一代的意思。“凤池”,凤皇池的简称,魏晋至隋唐指中书省(全国最高政务机关),这里用来代指华美的地方。“绕”,形象地写出嫩竹即将繁衍成林的景象。

从当前展望未来,是旧竹扶持新竹,嫩竹更多更高;从未来追溯本原,则整片竹林都是在旧竹扶持之下成长起来的。这就有力地肯定了旧竹的贡献。

这首诗写的是竹子,也是人生。郑燮曾说过:“叹老嗟卑,是一身一家之事;忧国忧民,是天地万物之事。”(《自序》)由于作者具有将天地万物放在一身一家之上的高尚情怀,才能不因旧竹老于新竹、卑于新竹而嗟叹,才能看到十丈龙孙生机无限的前景,并在这一前景中看到老竹的价值。


《画竹》 - 清·郑燮 - 哲理诗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画竹》 - 清·郑燮

[清]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在这首题画诗中,郑燮出色地回答了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生新旧交替的问题。

一般说来,人,作为个体,在经历了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事功可观的壮年时代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身心俱老的晚年。到这时候,虽然依旧“志在千里”,却不得不安于“老骥伏枥”的现状;虽然依旧“壮心不已”,却不得不为“烈士暮年”慨叹了。这一永恒的遗憾使一代代敏感的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早在东汉末,无名诗人就发出“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古诗驱车上东门》)的悲吟。以后,魏晋时的名士阮籍哀叹“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咏怀》);西晋英雄刘琨为“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重赠卢谌》)而痛苦;东晋忠臣郭璞因“愧无鲁阳德,迴日向三舍”(《游仙诗》)而懊丧。南朝民歌更不加修饰地惊呼:“人寿百年能几何?后来新妇今为婆”(《休洗红》)。在这前后,咏叹这一主题的诗歌不知多少。它成了人们心理上难解的死结。

难得的是,郑燮在这首诗中却从另一个角度来对待这一问题。

首句“新竹高于旧竹枝”,爽朗地承认并愉快地接受了后来居上的现实。次句“全凭老干为扶持”,热情讴歌旧竹扶持新竹的功绩,充分肯定老干在新旧交替中已尽了自己的天责。

后两句乐观地展望未来:“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龙孙”,本是筍的别名,这里用来指嫩竹。十丈是虚数,暗示嫩竹的高度又将大大超过“高于旧竹枝”的“新竹”,有一代胜似一代的意思。“凤池”,凤皇池的简称,魏晋至隋唐指中书省(全国最高政务机关),这里用来代指华美的地方。“绕”,形象地写出嫩竹即将繁衍成林的景象。

从当前展望未来,是旧竹扶持新竹,嫩竹更多更高;从未来追溯本原,则整片竹林都是在旧竹扶持之下成长起来的。这就有力地肯定了旧竹的贡献。

这首诗写的是竹子,也是人生。郑燮曾说过:“叹老嗟卑,是一身一家之事;忧国忧民,是天地万物之事。”(《自序》)由于作者具有将天地万物放在一身一家之上的高尚情怀,才能不因旧竹老于新竹、卑于新竹而嗟叹,才能看到十丈龙孙生机无限的前景,并在这一前景中看到老竹的价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