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画百花卷与史甥题曰漱老谑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画百花卷与史甥题曰漱老谑墨》
徐渭 世间无事无三昧,老来戏谑涂花卉, 藤长刺阔臂几枯,三合茅柴不成醉。 葫芦依样不胜揩,能如造化绝安排? 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拨皆吾五指栽。 胡为乎,区区枝剪而叶裁? 君莫猜,墨色淋漓两拨开。 徐渭(1521—1593),明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漱老人、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人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二十岁为生员,乡试屡不中,嘉靖间入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协助抗倭,多所谋划,深得胡宗宪器重。胡下狱后,他受牵连,愤而自杀得救。后又佯狂讽世,杀妻入狱。出狱后浪游南北,更为狂放。晚年以卖书画为生,因贫病交加,至数千卷书籍变卖一空。他在《青藤书屋图》中自题: “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徐渭是继苏轼之后的一位全能艺术大师,他于绘画、书法、诗文、戏曲诸方面均有极大成就。他对山水、人物、禽鸟、走兽、花卉等无一不能,尤擅大写意花鸟画,不拘程式,运笔狂肆,泼墨淋漓,为明清大写意画派创始人。与陈道复齐名,并称“青藤、白阳”。工书法,行草纵逸飞动,曾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他的诗文苍莽有奇气,得李贺之瑰奇,苏轼之雄辩。袁宏道深赞其诗: “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钟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幽愤。”因此,徐诗实为公安派之先驱。戏曲方面,他不仅有《四声猿》、 《歌代啸》等杂剧作品,还有《南词叙录》这样精深的理论著作。他的诗文戏曲作品,均收入中华书局版的《徐渭集》中。他的传世画作,有《牡丹蕉石图》、 《榴实图》、 《墨葡萄》、 《黄甲图》、《墨荷图》、 《十贤集馔图》、 《驴背吟诗图》、 《水墨花卉卷》等。 这首诗是徐渭题在给外甥所作的百花卷上的,特别突出“漱老谑墨”四字。 “漱老”是徐渭的号, “谑墨”是游戏笔墨的意思,但实际上是徐渭画学理论的宣言,它精彩地阐述了徐渭对水墨大写意画的主张。 此诗分三层。第一层前四句,概述画家老来作画的情景。三昧,原为佛教名词,是佛教的一种重要修行方法,即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后用来指奥妙、诀窍。合(ge),旧容器之量词,为一升的十分之一。茅柴,指市沽的薄酒。诗意是说,世界上没有哪一样事物没有诀窍的,我到年老时采用游戏笔墨(按即水墨大写意画法)来画花卉便是我的诀窍。由于这种画法运笔狂肆,泼墨淋漓,藤画得很长,刺画得很粗,弄得手臂都似乎偏枯了。要想借酒来助力助兴吧,又无钱去沽好酒,三合薄酒偏不能成醉,却又奈何?在这一段幽默的叙述中,把创作水墨大写意画的特点交代清楚,为下面进一步的理论阐述垫了底。 第二层为中四句,正面阐述他的水墨大写意画的主张,是全诗的核心部分。 “揩”,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介于皴、染之间,指用干笔在刚皴染的部位揩擦,使笔墨显得圆润浑厚的一种方法。诗意是说,我画葫芦的时候不能胜任“依样画葫芦”的那种画法,不能像一般画师那样反复揩擦以求圆润逼真。我岂能像大自然那样绝意安排?我所追求的不是外形的毫发逼真,而是有无神韵存乎其间。请看画幅上的根茎枝叶都是我的五指创造出来的。徐渭的水墨大写意花卉,纵逸奔放,大破陈法,乱而不乱,无法中有法。他的题画梅诗说: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这与倪瓒所说: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清閟阁集》)是一样的意思。只是徐渭明确提出“神韵”二字的美学范畴,比倪瓒所说,更有理论深度。这跟诗歌美学中的“神韵”说,也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第三层为最后两句,进一步提出,反对在作画时“剪枝裁叶”,于细节真实方面过分追求,而主张任情泼墨,以便充分抒写画家的主观情怀。这跟倪瓒所说的“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 (《清閟阁集》)也是精神相一致的。 总之,这首题画诗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在画学史上,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 《画百花卷与史甥题曰漱老谑墨》
徐渭 世间无事无三昧①,老来戏谑涂花卉②。 藤长刺阔臂几枯③,三合茅柴不成醉④。 葫芦依样不胜揩⑤,能如造化绝安排? 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拨皆吾五指栽。 胡为乎,区区枝剪而叶裁⑥? 君莫猜,墨色淋漓两拨开。 【注释】 ①三昧:佛家语,原指佛家修行方法的一种,即排除一切杂念,令心神平静,后多指诀窍,奥秘。②戏谑(xue):玩笑游戏。③几:几乎。④合(ge):旧容器之量词,为一升的十分之一。茅柴:市沽的薄酒。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礼来。” ⑤揩:国画的一种技法,介于皴、染之间,用干笔在刚皴染的部位揩擦,使笔墨显得浑厚。⑥区区:小,少。 【评说】 本诗选自徐渭《徐文长三集》卷五。 我们看徐渭传世的大量画作,其形象的描绘,凭借于淋漓的水墨,横涂大抹,皆给人以形影如幻之感。所画形象都是一挥而就,从不描头画角,亦不刻画修饰,笔有未到而意已足,形有不备而神已全。他作画“破除诸相”,当然也就不求形似,而且追求“舍形”,追求“不甚似”。他有一首题竹诗《写竹赠李长公歌》云:“山人写竹略形似,只取叶底潇潇意。譬如影里看丛梢,那得分明成个字。” 这首诗则更为全面、生动地反映了他创作时自由奔放的挥写情景,和“不求形似求生韵”的旨趣。同时也表露了他反对依样葫芦地追摹自然形象的观点。追摹自然是以外物为主,我为客,我是拘束的,被动的;“不求形似求生韵”则相反,我为主,是自由主动的。他画作中的“情”和“生韵”,正是他“不求形似”、“破除诸相”而获得的。 诗中首先以幽默的叙事笔调描绘出自己作画时的情景,为下面画论的阐发提供了形象基矗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奥秘、三昧,戏谑笔墨,狂涂花卉,泼墨写意是我老来作画的诀窍。为使笔力狂肆,飞逸飘洒,便借助三合薄酒,心神介于醉与不醉之间,于是乎画作便摆脱了理性的羁绊与束缚,一任主观情志的驱遣。试看画中的长藤、粗刺、枯枝,便是主观情怀的外化。而后,画家便开始进入全诗的核心,阐发自己对大写意的主张。作为画家,决不能依样画葫芦,也不能斤斤计较于笔墨技法,为使画面圆润就反复揩擦,岂不知如此做法远不如自然造化的绝意安排。一个问句引人沉思,那么画家的追求是什么呢?“不求形似求生韵”,根茎枝叶皆为五指所创,从不为法度所限,这正如他在题画梅中所说:“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因而,徐渭也就反对那种“剪枝裁叶”,过分追求细枝末节的做法。对倪云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密、枝之斜与直哉”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 此诗乃徐渭题于为外甥所作的《百花卷》上的,其中他尤为突出“漱老谑墨”。漱老,徐渭的别号,所谓“谑墨”就是游戏笔墨,与诗中“戏谑涂花卉”的精神一致,互相映衬,所以,将本诗视作徐渭大写意的宣言也未尝不可。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