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洽云山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洽云山图》
邓文原 五云深处拥蓬莱①,树色苍凉映水开。 何处书声映林樾②,却教仙侣过桥来。 【注释】 ①五云:由浓淡墨色染成的五色云彩。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之一。②林樾:树林阴处。 【评说】 本诗选自顾嗣立《元诗选二集·素履斋稿》、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九。 王洽,一作王墨、王默,唐代著名画家。早年师事郑虔、项容,风颠酒狂,画法奇特,泼墨成画,“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朱景玄《唐朝名画录》),非他人所能及。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以为后代二米、高克恭远承其画法。本诗前有小序云:“王洽为百代云山之祖,故米氏父子皆由此出,何况易世之后乎!善夫尤宜宝之。”邓文原称他是“百代云山之祖”,指出王洽在我国水墨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很恰当的。王洽画,明人已谓“画本罕存,几为乌有先生,良可叹息。”(《张丑《清河书画舫》语)元人邓文原曾见过王洽画,还题了诗,因此,这首诗极应受到珍视,它是我们研究唐代水墨山水画发展的重要原始资料。 这首七绝,主要是描绘画面景物,五云掩拥着蓬莱仙山,苍凉树色倒映在水中,从林阴间传来读书声,读书声逗引仙友渡过桥来。诗中用了二个“映”字,前一个“映”,作映照讲,描写倒映在水中的树色,是实写,写视觉形象;后一个“映”,作映应讲,写琅琅书声在林阴里回响,是虚写,写听觉形象。二个映字都写得好,但用法不同。绘画艺术本来是无法表现听觉形象的,而本诗却申补了画意,增添了诗的意趣,难能可贵。 《王洽云山图》
黄公望 石桥遥与赤城连①,云锁琼楼满树烟。 不用飚车凌弱水②,人间自有地行仙③。 【注释】 ①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六里 ②飚车:御风以行的车。凌:逾越、渡过。弱水:传说仙境中的水名,水轻不能负羽毛,东方朔《十洲记》里有此水。③地行仙:即地仙,住在人间的仙人。《抱扑子·论仙》:“按《仙经》,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后用以比喻闲散享乐、无所事事的人。 【评说】 本诗选自顾嗣立《元诗选二集·大痴道人集》。 王洽,唐代画家,一作王默,亦作王墨,约生活于贞元时代,顾况曾师承他的画法,洽生性疏狂,好酒,善泼墨山水画,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述他作画的过程并评论其画作的特征,说:“醺酣之后,即以墨泼,或哭或吟,脚蹙手抹,或挥或扫,或浓或淡,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皆谓奇异也。”他对后代二米、高房山的艺术影响很深,开启后代烟雨云山、泼墨山水的先河。元人邓文原说:“王洽为百代云山之祖”。(《王洽云山图》)明人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一下谈到:“王洽泼墨成画,扫尽俗工刻画陋习,足称米、高鼻祖,惜其画本罕存。”在元代,黄公望还能见到王洽《云山图》,所以题诗以识异。 黄公望抓住这幅画的艺术特征,形象地展现王洽《云山图》的画面景象。画面上,云雾迷漫,烟云掩映山石,云锁楼阁,烟满林树,隐约中有石桥连接赤城山。这幅烟云变幻、苍茫朦胧的云山图,宛如仙境。第三句转笔处,诗人便以人间自有仙境立意,他说不用乘坐御风而行的仙车,渡越弱水去寻找仙境,人间自有《云山图》那样的仙境,那里有许多陶情山水、闲逸享乐的地行仙。诗篇写得潇洒超佚,给王洽的《云山图》蒙上一层迷人的神仙色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