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游山西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游山西村》《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①,丰年留客足鸡豚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③,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④,拄杖无时夜叩门⑤。 【注释】 ①腊酒:农历十二月酿制的酒。②足鸡豚 (tún囤):意为菜肴丰富。豚,小猪。③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在这一天农家祭土地和五谷神,以祈丰年。④若许:如果允许。闲乘月:趁着月色,外出闲游。⑤无时: 随时。 【诗大意】 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现今是丰收的年月,他们用丰盛的菜肴来热情地款待客人。乡野的景色令人赏心悦目,山峦重叠,溪流交错,正怀疑前面已无路可走,突然在繁花柳荫中又出现一处村庄。箫声与鼓声此起彼和,预告着春社日已临近,这里的人都穿戴着简朴的衣帽,保存着古代的风习。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色外出闲游,我要拄着拐杖随时叩响农家的门。 【赏析】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因支持抗战派将领张浚北伐,战事失利后,受到投降派攻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之罪,被罢免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官职,回山阴家乡居住。这首诗于乾道三年 (1167) 初春在家乡写成。 该诗表现了农村秀丽的景色和纯朴的民情,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之情。全诗语言简朴,感情深挚,结构严谨。中间两联对仗极为工整,对农村风光与习俗的描绘渲染,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尤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已传为千古佳句。 首联描述农村纯朴的风尚,以“腊酒浑”与“足鸡豚”形成对比,酒虽浊而款待客人却能穷其所有,足见农家掏出一片真心待客的挚情。这联对农家纯朴真诚的赞美,将读者带入一个人们和谐相处、真情相待的美好境界。联系诗人在官场,身怀爱国忠心,却遭到小人诋毁、攻击来看,诗人是将自己的向往之情寄寓在这一美好境界之中的。 中间二、三联,是在首联肯定、赞扬农村风尚的基础上所展开的进一步的描绘铺陈,意在使这一特定境界更加可感可观,更加具体化,因而具有更加丰富的审美内涵。这两联是作者着力经营之笔,也是全诗最为成功之处。诗人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两幅传神写意的画面。第二联是风景画:山连着山,水接着水,纵横交错,相依相偎。在这浑然一体、茫茫一片的迷人境界中,不由得产生进退无路、不知所向的疑虑。正自疑虑时,又忽然发现在绿柳红花掩映处有一座村落,那正是自己热爱和向往的地方! 在“疑”中有所见,在“无”中发现有。正是在此大起大落、大失大得中,给人一种惊喜交加、豁然开朗之感。而这一审美感的延伸与扩大,则又使这两句诗包含了更加丰富的情趣。如今,人们在处境维艰、前途渺茫而骤然出现转机,或苦苦研讨、困惑不解而忽然有所领悟时,都爱用这两句诗来表达由衷的喜悦之情,这却是诗人当时未料到的,但就中亦可看出诗人凭着真实感受所作出的高度概括,具有多么博大深厚的内涵。第三联是风俗画:春社临近,萧声与鼓声唱和呼应,人们衣着简朴,古风犹存,虽喜气洋洋却不癫狂过分。诗人用这两幅画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农村一派美好、欢乐的怡人景象,引导读者到这难得的“世外桃源”畅游了一遭。这两联是诗的重心,它紧紧扣住了题目中的“游”字。“游”,不只是诗人自己游,他还携带着读者在感受和体验中畅游、神游! 这就是语言艺术的巨大感染力。 末联,在畅游而意兴沛然之际,由描绘转为直抒胸臆,盛赞农村这一美好的去处,以此作结,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味。“从今” 与 “无时”,表达出诗人热爱纯朴农村之情的持久与强烈; “夜叩门”,展示出诗人想与村民倾心交谈、亲切相处之愿的急不可待。联系到诗人当时仕途坎坷,宏图未展的处境,可知其抑郁的心情至此得到消释,亦可谓困顿颠踬中,“柳暗花明又一村” 了。诗人不仅极尽描绘渲染之传神笔力,而且字字句句浸透一腔挚情,深深寄寓着自己的向往与意愿。 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这首诗“以游村事情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评论颇当。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走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 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人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①。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 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方东树《昭昧詹言》)。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