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 轼 山苍苍,水茫茫, 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 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 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 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 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 小姑前年嫁彭郎。 苏轼知画善画,他作了大量评画、题画的诗文,本诗是其中的名篇之一。诗中对画未加评骘,只是如《韩幹马十四匹》诗中所说的“苏子作诗如见画”,将画的内容传达给读者,表示了对李思训这幅作品的肯定。 李思训是我国“北宗”山水画的创始人,他是唐朝的宗室,开元间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新、旧《唐书》均有传。他的山水画被称为“李将军山水”。他曾在江都(今属江苏扬州)、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做过官,宦程所经,长江风景是他亲身观赏过的,此画即使不是对景写生,画中景色也是经过画家灵敏的眼光取得了印象的,和向壁虚构和对前人山水的临摹不同。诗中所叙的“大孤小孤”,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波阳湖中,四面洪涛,孤峰挺峙;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泽县北、安徽宿松县东南的大江中,屹立中流。两山遥遥相对。“崖崩”两句,极写山势险峻,乔木苍然,是为画面最惹眼的中心。“客舟”以下四句,写画中小船,直如诗人身在画境之中,忽闻棹歌,不觉船之骤至。更进一步,诗人俨然进入了小舟之中,亲自体会着船在江上低昂浮泛之势。诗人曾有《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一律,其颔联“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和第七句“波平风软望不到”,与这首诗的“沙平”两句,上下只改动了两个字,可见这两句是他舟行时亲身体会而获的得意之句,不觉重又用于这首题画诗上。至此,画面上所见的已完全写毕,照一般题画诗的惯例,应该是发表点评价,或对画上的景物发点感叹了,但苏轼却异军突起地用了一个特别的结束法,引入了有关画中风景的当地民间故事,使诗篇更加余音袅袅。 小孤山状如女子的发髻,故俗名髻山。小孤山又讹音作小姑山,山所在的附近江岸有澎浪矶,民间将“澎浪”谐转为“彭郎”,说彭郎是小姑的夫婿。南唐时,陈致雍曾有请改大姑、小姑庙中妇女神像的奏疏,吴曾《能改斋漫录》载有此事,可见民间流传的神幻故事已定型为一种神祇的祀典。苏轼将江面和湖面喻为“晓镜”,将大小孤山比作在晓镜里理妆的女子的发髻,正是从民间故事而来。“舟中贾客”两句,与画中“客舟”呼应,遂使画中事物和民间故事融成一体,以当地的民间故事丰富了画境,实际上是对李思训作品的肯定。而这一肯定却不露痕迹,无怪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此诗时,称其“神完气足,遒转空妙。”“空妙”的品评,对诗的结尾,可谓恰切之至。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这首诗写于元丰元年(1078),为题咏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而作。此图已经失传,赖苏诗得以一窥其风采。 李思训(651—716),唐代画家。字建,唐宗室。唐玄宗开元初任左武卫大将军,人称“李将军”,他善画山水树石,受隋展子虔影响,开创了金碧青绿山水的画法,是我国山水画“北宗”的创始人。他的画技法高超,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之妙,天宝中,明皇召思训画大同殿壁兼掩障,夜闻有水声,因称他是“通神之佳手” (《唐朝名画录》)。子李昭道,亦善山水,时人称他们父子为“大李将军”、 “小李将军”。朱景玄列李思训的作品居“神品”。 这首题画诗主要是描写画面景物,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先写画面上的大、小孤山。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苍苍,山用螺青或石青石绿染成,呈青绿色。大孤山在江西九江市东南鄱阳湖中,正当湖水流入长江处;小孤山,在江西彭泽县北长江中,与大孤山遥遥相对。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搀(chan),刺。大、小孤山险峻异常,连猿鸟都要离去,岛上只有参天的树木。第一层写尽题面上的“绝”字,极力形容山岛的险恶峻峭。 诗的第二层写画面上的客舟。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在长江中流,划船人的歌声,高低抑扬,从远处传来。这两句诗,分明是诗人称赞李将军的画技高妙,因为李思训的画可以将水声画出来,当然也能将高低变化的歌声表达出来。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风软,风力柔和。望不到,望望不到,即看得见而一下子到不了。诗人在八年前写的《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诗里, 已经写过“青山久与船低昂”、 “波平风软望不到”两句,苏轼对它们很觉满意,现在观看李思训画面的景物,勾起旧日的诗兴,仅仅改动“青”、 “波”二字,又将这两句诗写入本诗里。明明是船在上下晃动,诗人却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说孤山在与船“低昂”,好像欢迎客舟的到来,把孤山写活了。 诗的最后一层,重又描写起画面上的大、小孤山来,但在写法上与第一层不同,不再停留在客观描写上,而是运用比兴、双关、引申等艺术手段,表现出饶有情致的诗意。 “峨峨两烟环,晓镜开新妆。”峨峨,高高的样子。诗人纯用比喻手法,以两烟环喻云雾中的大、小孤山,以晓镜喻长江和鄱阳湖水,意谓大、小孤山好像是两个女郎头上高高的环髻,清晨起来,打开镜子,正在梳妆。这样写,便为下面二句诗的出现,作好铺垫。结尾二句,诗人别出心裁,写道“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这是说小姑已经嫁了郎君,船里的商人不要因为她美貌而胡思乱想了。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谐声双关的修辞手段,将“小孤”谐读成“小姑”,将附近的“澎浪矶”谐读成“彭郎”,引申出“小姑嫁彭郎”的趣事。这两句话是以民间传说作为依托的, “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世俗传闻一经苏轼拈出,扣合李思训《长江绝岛图》的画面景物,为全诗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方东树说: “神完气足,遒转空妙。” (《昭昧詹言》)评得恰到好处。这首题画诗,虽说没有阐发什么绘画妙理,然而读来绰有风趣,给人以美感享受,是题画诗多种表现方式中的一种,亦备一格。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①。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②。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③,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④,小姑前年嫁彭郎⑤。 【注释】 ①大孤:山名,在今江西九江东南鄱阳湖中,正当湖水流入长江处。小孤:山名,在今江西彭泽北长江中,与大孤山遥遥相对。②搀(chan)天:刺天。③风软:风力柔和。④贾客:商人。莫漫狂:不要胡思乱想。⑤“小姑”句:“小姑”,谐音读为“小孤”,“彭郎”,谐音读为“澎浪”,即澎浪矶。小姑嫁彭郎,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评说】 本诗选自苏轼《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一○、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六。 李思训(651—716),唐代画家,字建,唐宗室。唐高宗时任江都令,武则天执政时期,不满时政,弃官归隐。中宗时,任宗正卿、益州长史。开元初,任左羽林大将、右武卫大将军。画史上人称“大李将军”。他善画山水树石,受隋展子虔的影响,开创了金碧山水的画法。他的山水画技法高超,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之妙。天宝中,唐明皇召他画大同殿壁兼掩障,明皇夜闻水声,因称他为“通神之佳手”。(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李思训的作品,现已罕见,今传之《江帆楼阁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否为他所作,还有争议。子李昭道,继承家学,亦善画山水,人称“小李将军”。 这首诗主要描写画面景物,不着议论。全诗押平声阳韵,一韵到底,按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五句,写画面上大、小孤山。开端“山苍苍,水茫茫”,形容整幅画面上青绿色的色调,成为大、小孤山的背景。大、小孤山山崖崩塌,径路断绝,险峻异常,连猿鸟都要离去,岛上只有参天的树木。第一层诗意写尽题面上的“绝”字,极力形容大、小孤山岛的险绝峻峭。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画面上的客舟。客舟在江中移动,梢公的棹歌声,高低抑扬,从远处传来。这两句申补画意,分明是称赞李将军画技高妙,因为画面是不能将歌声表达出来的。风和日丽,客舟行进得很缓慢,看得见岸边的平沙而一下子到不了。船在江水中上下晃动,船中人看孤山忽高忽低,“与船低昂”,好像它在欢迎客舟到来。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孤山写活了。 诗的最后四句,重又描写画面上的大、小孤山。这里,诗人不再使用直接描写的手法,改用比兴、双关、引申等艺术手段,表现出极美的、饶有情致的诗意。他用“两烟鬟”比喻云雾中的大小孤山。“开晓镜”,打开晓镜,梳妆打扮,用“晓镜”比喻长江和鄱阳湖水。大、小孤山像是两位少女,清晨起来,打开镜子,正在梳妆。结尾两句,诗人别出心裁,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引申出“小姑嫁彭郎”的趣事,巧妙点化民间传说,扣合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的画面景象,为全诗增添了无穷的意趣。 这首题画诗没有称美画家画艺,也没有阐发绘画妙理,只是客观地描写画面景物,再现画境,然而读来很有气势,也绰约有风趣,给人以清远浩渺的美感享受。方东树评本诗说:“神完气足,遒转空妙。”(《昭昧詹言》卷一二)评得恰到好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