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望蓟门》 - 唐·祖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望蓟门》 - 唐·祖咏

[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699?—746?),洛阳人,玄宗时代的诗人。一生不甚得意。殷璠评其诗:“剪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这首诗写诗人面对祖国的现实局势而产生的立功报国的心情。全诗的结末两句“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表明诗人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种希望倾自己的才能去为国出力的抱负,有着“有能必见用”的哲理思想。诗人年少时虽未能象东汉班超投笔从戎而建立功勋,但却决心去学汉代书生终年向皇上请缨以报效国家,颇见“丈夫皆有志,会是立功勋”(杨炯:《从军行》)的杀敌驱寇的豪情。

“蓟门”,指当时幽州的治所,即诗中蓟城。诗人初来边塞,登上燕台,即幽州台,北望蓟门,激情满怀,叙写了望中所见,抒发了望中所感。“燕台一去客心惊”,一到燕台就使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感到惊心动魄,这是为什么呢?——“笳鼓喧喧汉将营”,原来军营中军乐喧天,形势吃紧!“汉将营”,以汉喻唐,指唐营。下面四句诗写战地风光及三边(指东北方的幽、并、凉三州,这里是泛指边地)壮气:“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意思是说积雪连绵的地域很广,寒光闪闪,冷气袭人,在这个军事要地,朝日初出,可见到高悬的军旗猎猎飘动。战场上点燃了烽火,映照着胡地的月夜,渤海和燕山拱卫着蓟城这大唐的边疆重镇。这里联系军事勾画了山川形胜,显得雄伟阔大,同时显示了边患未平,敌情紧张,防守严密,稳如磐石。诗人看到唐营的气派如此庄重,军容如此严整,不免引起了自己心灵的震撼,激发出了请缨之志,想要投身沙场,让自己功载史册。正是这样,班超和终年成了他仰慕的历史人物。《后汉书·班超传》云:班超少时家贫,曾替官府抄书谋生,后投笔叹道:大丈夫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为平定西域统一祖国作出贡献,封定远侯。终年曾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意思是,只要赐与我一根长绳,我就能将南越王绑住,带到您面前来。诗人要以这两个贤能之士作为楷模,立下奇功,志向不小。他登上的燕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此筑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贤士,这很有可能会勾起他的遐思远想,心驰神往于干戈相击中的大显身手和班师凯旋回朝的盛况,可以叫人想象到他在望蓟门时的意气高昂。

《望蓟门》诗,具有感奋人心的力量。诗人有诂发长缨的英雄气概,也说明了他有竭才尽志的远大理想,从中我们可获得哲理性的思想启示。


《望蓟门》 - 唐·祖咏 - 可可诗词网

《望蓟门》 - 唐·祖咏

唐·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年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蓟门〕即诗中所说的“蓟城”。城近渤海,故曰“海畔云山”。〔燕台〕即幽州台。传说是燕昭王为郭隗所筑的黄金台,故曰“燕台”。〔汉将营〕汉高祖曾身击燕王减荼,故曰“汉将营”。本诗借以状唐军营将士的威势。〔三边〕古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危旌〕高高的旗帜。〔投笔吏〕东汉班超年轻时曾为抄写文书的小吏,一天,他投笔长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见《后汉书·班超传》) 〔请长缨〕西汉人终军受命出使南越,他向汉武帝作豪语曰:“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见《汉书·终军传》)

这首七律雄浑壮丽。首联就写得峭拔突兀,仅“心惊”二字就收到慑魂夺魄之效。是什么使诗人“一望”而“心惊”呢?是唐军营将士慑人的威势。胡笳声声悠长而高昂,战鼓咚咚惊天而动地,整个军营充满了一股杀伐之气,当然会使人“心惊”了。使诗人“心惊”的还在于紧接着涌入诗人眼中的更为雄浑壮丽的边塞风光:万里边疆布满积雪,宇宙间闪射着砭人肌肤的寒光,景象是何等壮丽;曙光照耀着边庭重镇,高高的战旗迎风猎猎飘动,画面是何等鲜明;向北望,烽火台一座连着一座,那冲天的烽烟几乎与胡地的月亮连在一起,气势是多么雄伟;往东看,渤海边云遮雾绕的山峦把蓟城紧紧地抱在怀中,景象又是如此奇特。看到祖国如此雄浑壮丽的景色,目睹将士们如此威武雄壮的军威,感受到千里“沙场”透露出来的慑人心魄的杀伐之气,何止是令诗人“一望”而“心惊”,而且激起了诗人意欲慨然从戎、为国建功立业的万丈豪情,于是诗人就借用“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请缨”的典故,把这种热爱祖国的豪迈之情抒发出来。这种卒章明志的手法,把全诗推到高潮,收到振奋读者心灵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用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而后按照由近及远、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选取最能反映祖国北部边疆特点的景物,状形,绘色,摹声,从容不迫地绘出一幅雄浑壮丽的边塞风光图;尾联画龙点睛,把全诗推到高潮。信手写来,井然有序,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确是古诗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哲理寓言诗词鉴赏《望蓟门》 - 唐·祖咏 - 可可诗词网

《望蓟门》 - 唐·祖咏

[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699?—746?),洛阳人,玄宗时代的诗人。一生不甚得意。殷璠评其诗:“剪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这首诗写诗人面对祖国的现实局势而产生的立功报国的心情。全诗的结末两句“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表明诗人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种希望倾自己的才能去为国出力的抱负,有着“有能必见用”的哲理思想。诗人年少时虽未能象东汉班超投笔从戎而建立功勋,但却决心去学汉代书生终年向皇上请缨以报效国家,颇见“丈夫皆有志,会是立功勋”(杨炯:《从军行》)的杀敌驱寇的豪情。

“蓟门”,指当时幽州的治所,即诗中蓟城。诗人初来边塞,登上燕台,即幽州台,北望蓟门,激情满怀,叙写了望中所见,抒发了望中所感。“燕台一去客心惊”,一到燕台就使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感到惊心动魄,这是为什么呢?——“笳鼓喧喧汉将营”,原来军营中军乐喧天,形势吃紧!“汉将营”,以汉喻唐,指唐营。下面四句诗写战地风光及三边(指东北方的幽、并、凉三州,这里是泛指边地)壮气:“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意思是说积雪连绵的地域很广,寒光闪闪,冷气袭人,在这个军事要地,朝日初出,可见到高悬的军旗猎猎飘动。战场上点燃了烽火,映照着胡地的月夜,渤海和燕山拱卫着蓟城这大唐的边疆重镇。这里联系军事勾画了山川形胜,显得雄伟阔大,同时显示了边患未平,敌情紧张,防守严密,稳如磐石。诗人看到唐营的气派如此庄重,军容如此严整,不免引起了自己心灵的震撼,激发出了请缨之志,想要投身沙场,让自己功载史册。正是这样,班超和终年成了他仰慕的历史人物。《后汉书·班超传》云:班超少时家贫,曾替官府抄书谋生,后投笔叹道:大丈夫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为平定西域统一祖国作出贡献,封定远侯。终年曾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意思是,只要赐与我一根长绳,我就能将南越王绑住,带到您面前来。诗人要以这两个贤能之士作为楷模,立下奇功,志向不小。他登上的燕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此筑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贤士,这很有可能会勾起他的遐思远想,心驰神往于干戈相击中的大显身手和班师凯旋回朝的盛况,可以叫人想象到他在望蓟门时的意气高昂。

《望蓟门》诗,具有感奋人心的力量。诗人有诂发长缨的英雄气概,也说明了他有竭才尽志的远大理想,从中我们可获得哲理性的思想启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