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献通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献通考》《文献通考》
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宋末元初马端临(1254~1323)撰。全书348卷,分二十四考(门类),记载了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其门类和卷数如下:田赋7卷,钱币2卷,户口2卷,职役2卷,征榷6卷,市籴2卷,土贡1卷,国用5卷,选举12卷,学校7卷,职官21卷,郊祀23卷,宗庙15卷,王礼22卷,乐21卷,兵13卷,刑12卷,经籍76卷,帝系10卷,封建18卷,象纬17卷,物异20卷,舆地9卷,四裔25卷。其中十九类参照《通典》而析出,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类,则为《通典》所无,采录诸书而成。《经籍考》采录元前各种书目;《帝系考》叙历代帝王姓氏世系;《封建考》记历代封爵建国事略;《象纬考》载历代天象概况;《物异考》述历代各事物灾异变化。《通考》的每一考前,均有说明者著述成规,考订新意之小序,后附按语,能贯穿古今,折衷至当。其记载内容比《通典》广泛,门类也较《通典》精密,对宋代的记载尤为详细,多为宋史所无。如《通典》叙述经济只立《食货》一门,《通考》则分为八门,为研究历代经济史提供了更大方便。本书各门,既能抓住主要问题进行记述,在记述有关典章制度的沿革时,又能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并注意表现其变化的不同阶段。本书的编纂方法及原则,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说得很清楚:“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纪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记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辩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则窃者己意,附其后焉。命其书曰《文献通考》”。《文献通考》初刊于元至治二年(1322)饶州路。传世之本为元泰定年间西湖书院所刻之元明递修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文献通考》影印精装两册,并附考证3卷,为现通行本。今单行本有华东师大点校本。1986年中华书局据商务印书馆《十通本》重印。 《文献通考》 元代记述上古到宋宁宗时典章制度的专著。马端临撰。三百四十八卷。始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前后,书成于大德十一年(1307),历时二十余载。分二十四门: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徵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与地、四裔。每门再分子目。其中《田赋》等十九门,仿照唐代杜佑所著《通典》成规,加以补充、阐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则是马端临的创造。关于《文献通考》的命名,他申述了如下理由:“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记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则窃著己意,附其后焉。”(《自序》他的这种方法,开后世历史考证学的先河。马端临治史着眼于通。他认为司马迁很懂得通,后世史家,只学《史记》的形式,却把“会通因仍之道”丢掉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贯通古今的著作,可惜他选错了体裁,“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因此该通的未能通。历代典章制度实相因袭;后代典章制度不尽同于前代,而终不能全异于前代,因此,“其变通驰张之故,非融会错综,原始要终而推寻之”,便说不清楚,如果连这些都说不清,自然不是通史。而《通典》“纲领宏大,考订该洽”,使历史变化的由来,“粲然可考”。但《通典》毕竟是唐人的著作,站在宋末的时代,自然能看出其不足,且可续补。推动他写作《文献通考》的另一原因是:他作为宋代遗民,深刻地感受到两宋败亡的原因是政治腐败。他的父亲马廷鸾是在政坛上驰骋且败于贾似道的右丞相,对此感受益深,这从他对宋代统治者愤慨的批评中,可以看出。他对宋代制度研究用力特深,所载宋制也最详备,不粉饰,多实相,是其它史书所不能比的。因此具有很高的价值。他在治史上注重史论结合,面对历史进行思考,在通的基础上着眼于变,提出自己对变革的各阶段见解。《文献通考》中表现出深刻的史识,给人以多方面的启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