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折杨柳歌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折杨柳歌辞》

折杨柳歌辞

(其三)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本篇原列《折杨柳歌辞》第四,当时创作“鼓角横吹曲”歌词的,主要是鲜卑族和北方其他民族的人民。本篇的作者当为鲜卑族。“其词虏音,竟不可晓”,是由通晓鲜卑语的汉人翻译的。有的歌,则由熟谙汉语的鲜卑人用汉语写成,如著名的《敕勒歌》。由此可知北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同化状况。

孟津河,指孟津边的黄河。孟津,黄河渡口名,在河南孟县南。这首歌,描写孟津边黄河的景色,隐约透露抒情主人公作为鲜卑族一员的自豪感。

诗歌由两部分构成。前二句绘景。遥望孟津渡口边的黄河,只见杨柳丛生茂盛,婆娑起舞。作品摈弃了对九曲黄河本身的描绘,而着眼于河边的杨柳,这样取景,避免模山范水的一般化写法。按照一般的构思,黄河与杨柳二者择其一,必然取黄河而舍杨柳,此歌则相反,显示出视角的独特性。作者摄取的是远景,采用粗线条勾勒的方法,造成阔大之境。这同北方少数民族粗犷、奔放的性格与喜爱壮美的审美情趣有关。以“郁”字描杨柳长势之茂盛,以“婆娑”状杨柳姿态之优美,使整个画面充满勃勃生机。

三、四句另起一层意思。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由描写转入叙述。胡虏,是古代汉人对北方民族的称呼, “虏家儿”、 “汉儿”就是胡人、汉人。在一、二句的景色描摹之后,忽然爆出此二句,显得突兀,似乎前后不连贯。其实,这里省略了某些过程与细节的描写,表现出诗歌的跳跃性,留下了艺术空白,让读者调动想象、联想,去补充、丰富画面。抒情主人公先是遥望黄河之滨的杨柳树木,接着听到河岸有人放歌,但他听不懂,于是自言自语道:我是胡人,听不懂汉人的歌。这两句是抒情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它反映了北方汉人与少数民族聚居一处的情形。当抒情主人公宣布自己所隶属的民族时,含蓄地流露出自豪感,和对中原汉族人民的轻视。这种感情同当时鲜卑族在北朝政治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有关。

本篇将景物描写与内心告白结合起来,反映出北方民族生活的一个侧面。意念的表达直截了当,但感情并不外露,而较蕴藉。


《折杨柳歌辞》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折杨柳歌辞》

折杨柳歌辞

(其四)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本篇原列第五,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与勇武精神。

这首民歌从健儿与快马的关系落墨。健儿必须骑快马,这才显示其健;快马也必须健儿骑,才见出其快。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诗歌中,如此阐发人与马的关系,还极为罕见。只有在游牧民族中,才会对人与马的关系产生如此真切的感觉与认识。二句虽为客观叙写,但对快马深深喜爱的感情已蕴含其中。健儿骑快马,干什么呢?在黄尘中驰骋,让马蹄击地,发出响声,在竞技中比试高低,见出输赢。民歌的后半首,紧承前半首,是前半首内容的延续与扩展。“跸跋黄尘下”,勾画了健儿们奔驰于千里草原、大地的雄姿。“然后别雄雌”,吐露了健儿们骑马竞赛的顽强意志。能骑善射,好勇尚武的民族特征,在这首民歌中得到充分显示。它极富地域性,这种豪迈的马上生活,与江南人民善驾车船迥然不同。

北歌往往爽直坦率,这同它大多采用直书其事、直抒胸臆的表达方法有关。此歌毫无铺垫、渲染,也不作形容、夸饰,劈头就直接叙写健儿与快马的密切关系,然后引出骑马比赛的描述。

它还运用了顶真手法。头二句,只用了三个词语,仅仅调整其词序,以第一句末二字,与第二句头二字重复勾连,造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和雄迈有力的节奏感。

它同其他北朝乐府一样,具有豪放刚健的风格。这是因为它择取了健儿骑快马驰骋夺魁这样充满“力”的题材,还因为豪迈雄健的气概与情感流溢于字里行间。此外,语句的斩截有力,也给它增添了雄浑遒劲的色彩。


《折杨柳歌辞》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折杨柳歌辞》



其一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其二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折杨柳歌辞》原载《乐府诗集》二十五卷“横吹曲辞”,共有五首,这里选用的是原来的第一、二、四、五这四首。据《古今乐录》记载,《折杨柳歌辞》是梁代乐府“胡吹旧曲”之一,说明它是北朝民歌。

这一、二两首内容是相联的。第一首是写男子离别,愁闷不乐。 “捉”,握。“蹀(die)座”,指行者和坐者。 “行客儿”,背井离乡的人。这位北方的男子汉要离开这里了,骑马上路,本来应该握紧马鞭,但他不提马鞭,回身折取路边柳枝。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人有分别时折柳送行之风俗,据《三辅黄图》记:“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为什么要“折柳”呢?因为“柳”与“留”同音,折柳表示挽留。这位“行客儿”临行,不是别人折柳来挽留他,而是自己折柳,表示他不肯离开此地的心情。这时路边行走的和坐着的人,用笛子吹奏起伤别乐曲,更使这位骑马的“行客儿”愁苦到了极点。

这首民谣以“折柳”的动作来描写离别者的心理活动,再以笛声来强化忧伤的气氛,带有传统的民族特点,也是后代诗人用“折柳”典故写离别的较早范本,这对后来的诗歌影响很大。如唐朝权德舆有“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送陆太祝》)的诗句。李白又有“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的名诗,就是运用“折柳”的典故与笛声来反映离愁别绪的有名的例子。

第二首是写送郎的女子此刻也是愁闷不乐,她真愿意化作马鞭, “出入擐郎臂”。 “擐(huan)”,套、系的意思。此句是说出出进进都套在郎的手臂上。 “蹀座郎膝边”,行走和坐下都靠在情郎的膝边永不分离。

这首歌谣的妙处就在于设想的精巧。 “愿作郎马鞭”的“马鞭”是极微贱普通之物,但马鞭又是永远伴随着这个骑马的男子汉的。正因为着眼于此,这位女郎不计贵贱高低,愿作马鞭,以便永远同情郎在一起。这正说明她对情郎深沉真挚的一片痴情。类似的写法在民歌和古代文人诗歌中并不少见。如有的民歌写一位男子愿意化作他爱慕的牧羊姑娘身边的绵羊;东汉张衡的《同声歌》:“思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写一个女子愿意化作男子床上的席子、被子、帐子。但张衡的描写带有明显的上层社会汉族深闺女子的特点,表现方法偏于纤细委婉。而“愿作郎马鞭”的描写则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离不开马的游牧生活的特点,也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人民豪爽、质朴的性格特点,自有一种粗犷豪放之韵味。

其三



遥望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这是《乐府诗集》第二十五卷中“横吹曲辞五”所载《折杨柳歌辞》五首中的第四首。从三、四句看,是从当时少数民族语言译成汉语的。

“乐府”机关是当时政府采集民歌所设的专门机关,从它所采集的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歌来看,可以证明汉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过着和平的劳动生活,这首民谣就是一个明证。

开头两句是写实也是起兴。“孟津”,渡口名,古属河阳县,在今河南孟县西南。魏晋之际的著名诗人潘岳曾任河阳令,在当地倡导广植树木。 “虏家儿”,指少数民族青年。 “婆娑”,摇曳飘荡。一位少数民族青年来到黄河岸边的孟津,远远望见那里杨柳一片茂密繁盛,柳条随风摇曳。这是写实地所见,短短两句就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和平安乐的图景,反映了人物心情的欢欣愉悦。这时有悦耳的汉人歌声穿越柳树飞扬过来,更使这和平繁荣的农村景色增添欢乐的气氛。但这位少数民族青年却有些遗憾,因为他是少数民族,不懂汉语,听不懂这汉族青年歌声的具体意思。

这首民歌有两点成功之处:一是做到情景交融。以自然界繁茂飘动的杨柳和欢乐的汉人歌声,来衬托生活的繁荣安乐和人物心情的愉悦,景情浑然一片。再一点是即事言情。诗人捕捉眼前情事,发为诗歌,十分自然,毫无做作雕琢之态,体现了一种天真直率的性情,客观上反映了古代孟津地区黄河两岸各族人民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现实。 (孙逸忠)

其四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这是《乐府诗集》所载《折杨柳歌辞》中的第五首,反映北方民族放马飞驰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前两句是连锁句式,以快马健儿互相比喻映衬。英雄好汉必须有快马方能显出他英勇驰射的本事,而快马必须在英雄好汉的手下方能受到良好的安排,分派恰当的用场,发挥出快马的本领。两句反复申说,强调健儿快马相互配合,各扬其长。三、四两句是说,只有在实际的飞奔驰射中,才能决一雌雄,分别出高低胜负。 “跸跋(bi bo)”是形容马蹄飞奔击地的象声词。结尾这两句的意思同今天“是马是骡,拉出来遛遛”的俗谚相近。

用隐喻方法写成的诗歌,其形象往往会显示出多重意义。这首歌谣中前两句中的“须”字除了“必须”的意义而外,还包含有“等待”的意义。这就下能不使人想到,这首民谣似乎在诉说一种社会人生哲理。 “快马”与“千里马”同义,喻人才; “健儿”不妨理解为有作为的政治家或明君。有作为的政治家必须有各种人才的配合,才能建功立业;而各种人才只有在贤明的政治家领导下,才能发挥出聪明才智贡献于社会。两者如适逢其会,定会作出一番不同凡响的事业,可以同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比高低。如果认为这种理解过于牵强,那么可把“健儿、快马”老老实实地理解为英雄好汉和他的坐骑, “跸跋黄尘”指驰射于边塞,这样,全诗客观上就体现了北方边塞人民一种献身报国的进取心,体现了对驰骋黄尘、建功立业、适逢其时,一展身手的期待与渴望。隐喻写法的诗歌往往会引发读者种种联想,耐人咀嚼回味,这首歌谣正是如此。

从语言上看,全诗节奏是急促明快的,语气是斩绝的,快人快语,令人耳目一新。

《折杨柳歌辞》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折杨柳歌辞》

折杨柳歌辞

(其二)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折杨柳歌辞》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歌吟爱情。

情歌,在历代民歌中占据突出的地位。南朝民歌,题材较为狭窄,大多歌咏男女之情。北朝民歌,题材范围远较南朝民歌广泛,有战歌、牧歌、反映人民痛苦、揭露阶级对立的作品,自然,也有情歌。情歌的数量不多,但是很有特色,因而引人瞩目。

从纵向看,北朝情歌完全摆脱了《诗经》“温柔敦厚”的影响,倾吐着大胆、奔放的激情。在《诗经·郑风·将仲子》里,那位温柔多情的女主人公,十分畏惧人言,一再嘱咐情郎小心谨慎, “无逾我里”、 “无逾我墙”。而北朝民歌却毫无顾忌。女主人公渴望自己出入都挂在情郎的臂上,行坐都靠在情郎的膝边,行影不离,这种火辣辣的爱情,绝非《将仲子》里的女主人公所能比拟。应当说,北朝民歌《腹中愁不乐》更贴近劳动人民爱情的本色,更能体现劳动者豪迈、粗犷的爱情心理。

从横向看,北朝民歌也有别于南朝民歌。后者以女性为主体,描写城市中下层人家或不幸沉沦于社会底层的女子的爱情生活,勾画出江南少女的天真娇憨,她们对于爱侣的急切追求,对于爱情的沉醉迷恋,获得爱情的艰辛困难,别后相思的哀愁痛苦,以及对于男子负心背约的猜疑怨恨……曲尽女性微妙复杂的爱情心理,如《子夜歌》:“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复西!”谴责男性的朝秦暮楚,贪图新欢,流露女性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被遗弃时的无限辛酸。感情的表达比较委婉、曲折。即使对爱情作天真而大胆的抒写,也大大不如《腹中愁不乐》等北朝民歌的热情奔放。如《读曲歌》: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 一年都一晓!”那种与情郎相乐相得,作长夜之欢的心愿,表白得够明白大胆了。然而,仍不如“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干脆利落。从《腹中愁不乐》可以看出北朝民歌心直口直,毫不扭捏的特点。在南歌中常常碰到汪汪的眼泪,而在北歌中,却找不到一个“泪”字。情人失约未至,北歌中也只说“欲来不来早语我”!绝没有南歌里那种徘徊忧愁之态。男女相悦,北歌说: “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捉搦歌》)真是快人快语!同样,《腹中愁不乐》写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感情,十分炽热,胸中所以忧愁不乐,是因为不能同所爱的人在一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女主人公愿意变作情郎的马鞭,同情郎形影不离。这种强烈的爱,象火焰般灼人!

《腹中愁不乐》通过幻想的形式来对现实爱情生活的不足进行补偿。事实上,男女形影不离是不可能的。于是情歌展开丰富奇妙的幻想,把自身变形为马鞭,这样,就能出入、行坐都同情郎紧贴一起了。北朝民歌,大多直抒胸臆,直接坦露内心愿望。 “老女不嫁,蹋地呼天。”( 《地驱乐歌》)直接刻画老女不嫁,悲愤欲绝的情景。而这首《腹中愁不乐》构思颇为别致巧妙。它写未能同情郎在一起的痛苦,只用了一句:“腹中愁不乐。”从第二句起,便张开幻想的彩翼,让自己在幻想中同情郎朝夕相处,享受着爱情的欢乐。虽未点明“乐”,但“乐”已渗透其中,所以,短短四句,苦与乐的感情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然而, “乐”仅仅是幻想,现实如何呢?依然是“腹中愁不乐”,所以,幻想与现实的对立十分尖锐。正是在这种幻想与对比中,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所爱男子的火热感情,抒写了她同所爱男子形影不离,心心相印的强烈愿望。

《腹中愁不乐》采用了女主人公吐露内心独白的方式。四句都是女主人公的爱情告白。似乎是女主人公对着所爱男子热情呼唤:我心中想念你忧愁不快乐,我愿意变作你的马鞭,出入都挂在你的臂上,行坐都靠在你的膝边。这是幅心电图,也是首心灵曲。它舍弃了女主人公音容美貌的刻画,甚至不让男主人公露面,也不描绘两情欢洽的动人情景,这就使感情的抒发十分集中、强烈,也省去了许多笔墨。

就近取譬是这首民歌的显著特点。南朝民歌多以采莲的事作双关隐语,委婉表露情思。这是因为江南女子对采莲极为熟悉。北方习马,马鞭是北方游牧民族常见之物,以此为喻,显得亲切、率真,以马鞭喻男女形影不离也熨贴、生动。

从《腹中愁不乐》可窥北朝民歌之一斑,同时亦可看出,在为数很少的北朝情歌中,每篇的立意、写法也是多姿多彩的。


《折杨柳歌辞》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折杨柳歌辞》

折杨柳歌辞

(其一)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折杨柳歌辞》属《梁鼓角横吹曲》之一,是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横吹曲辞》。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载《折杨柳歌辞》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写离别。

离别,不仅是诗歌的重要题材,而且在民歌中也不乏其歌咏之作。

折杨柳赠别是古代送行的习俗。行客折柳为的是表示惜别。行客跨上马儿不捉鞭,反而折下杨柳枝表示惜别,行客、坐者都吹起长笛,笛声悲切,愁杀远行的人。折柳赠别,是汉族固有的风习,但“上马不捉鞭”的雄姿, “蝶座吹长笛”的场景,却夹杂着游牧民族善骑的特征和北方人民特有的生活情调。富于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味。

北方自经永嘉乱后,各少数民族入据中原,民族矛盾十分激烈。但同时,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文化也互相影响、渗透。汉族人民受到少数民族粗犷的气质薰染,也具有了雄健武勇之概,他们的歌声也豪迈高亢,这首写离别的民歌,体现了这一特色。这首民歌抒发离愁别绪,然而绝无南朝民歌的缠绵悱恻,而显得豪放爽朗,慷慨激昂。民歌的前三句都在冷静客观地摹绘场景。先是上马反身折柳的矫健动作,然后是行者、坐者吹笛的画面。末句点明“愁”字,且用“愁杀”,把“愁”的感情推到极端。悠扬的笛声,使行客听着愁思难受。尽管“愁杀行客儿”,但感情并不低抑,而是悲中蕴壮,形成悲壮的格调。

《上马不捉鞭》通过刻画离别的典型场景来渲染悲凉慷慨的心情。上马不捉鞭,远行也无须鞭子,十分准确地捉住了北方人民善于骑马的特点。突现了骠悍雄健的骑马人形象。反折杨柳枝,这一典型动作,包含着深沉的惜别之意。蝶座吹长笛,是北方民族特有的送行景象,这些动作、场景同北方人民迅猛、粗犷的性格十分吻合。 “愁杀行客儿”的情也是北方人民典型的悲壮之情。所以,情与景都具有典型性。

语言质朴无华,纯粹由北方人民的口语提炼而成,但表现力很强,首先是富于形象性,一句勾画一个动作或情景,如浮雕般立于读者眼前。其次是刚健有力,诗句的节奏较紧促,每句顿数为二,这就使语调显得豪迈亢直, “上”、 “折”、 “吹”等动词也下得相当有力。绝无一唱三叹的袅袅余音,也无巧妙的双关语,而显示出鼓点般清晰的节奏与旋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