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我的母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我的母亲》

凭栏远眺,红日西沉,我久久地凝视着那轮滴血般渐渐沉落的夕阳,浮想联翩,一种对母亲的说不完道不尽的感情,像潮水一样在心中翻腾。我深爱我母,但一生之中却又对母亲尽孝甚微,到老来,每想到这些,总有一股深深的愧疚袭上心头,怆然而泪下……

“公公,你在想什么?”小外孙惊讶地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问。

“我在想妈妈……”

“哈哈,公公也会想妈妈!那你的妈妈在哪儿?”

人皆有母,做儿子的哪有不想母亲的。可是,母亲啊,你在哪儿?你可知道,如今八十岁的儿子在想你啊,想得好苦啊!

母亲周氏,谁也不知道她有没有名字,生于晚清年间,一位农村普普通通的妇女。端庄的脸庞总是露着知足、平和、温存、慈祥的笑容。她为人忠厚而热诚,说话含蓄而亲切,处事豁达而明理,在我的一生中,母亲就像一面明镜,时时伴随着我。

母亲一生勤劳俭朴,整日劳碌。我家贫口众,大布褂子寒暑穿,粗茶淡饭度日月。一年到头母亲总是起五更睡半夜,操劳不息。几代同堂,举家数十口,一日三餐,她从淘米下锅到端上饭桌一手到底,等大家吃饱散去,她才拿块饼子在空菜碗里捋一捋吃下去,就算一顿饭了。记得七弟周惠穿的一双经她千补百纳的鞋子,竟像双高木屐一样。母亲常说:粗布衣裳饭菜饱,就是好日子了。解放后,各家的生活都有了一定的改善,母亲也到了晚年,仍常常告诫子孙:“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想有时。

少小之时,兄弟们都一个挨着一个同睡在一张大通铺上,鸡鸣三更,但见母亲还端坐在床头边,借着一盏如豆的灯光,上一针下一针地为我们纳鞋底哩。眼睛越眯越细,动作越来越慢,猛然间母亲又惊醒了,原来针尖扎进了手指,她用嘴吮吸伤处的血珠,又长一针短一针地继续纳起来。

人人都说母亲的脾气好,有豁达的度量,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矛盾和不幸,她总是讲吉利的话,从不出沮丧之言。“好话不应坏话应”,“平安就是福”,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老话,仿佛就是她的信条。其实,不过是在人生苦海中对美好愿望的寄托罢了。

儿子一个个长大了,媳妇一个个进门了,照理说母亲可以享享福了,可母亲依然如故。拉磨推碾、锅台灶口、洗碗涮筷、浆洗缝纳、敬老扶幼、难得有一刻闲暇。她从不说长道短、从不厚此薄彼,自己不讲究吃穿,却把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都分给了众媳妇,而累活脏活全都自己动手,对各房媳妇的关怀体贴可说是无微不至。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媳妇们有口皆碑,无论人前人后对婆婆都没有半个不字。

母亲并不懂得什么叫革命,但孩子们革命了,眼见得一个个离开了身边,投身到革命队伍中去。反动派来抄家,父亲以“共匪之父”的罪名被抓去坐牢游街,叔父被枪击伤重而亡,二哥出逃,四弟被捕两次陪斩酷刑毒打,五弟被活埋,两个侄子在抗日战争中以身殉国,我被捕入天牢多年,还有不少亲朋故友生死未卜。其中许多事件就发生在母亲的面前,她却能处变不惊,在悲愤中坚强挺立,与反动派据理抗争,依然稳妥地操持家事。当共产党组织在我家开会,她总是默默地给我们烧水做饭、望风放哨;共产党人躲避搜捕来到我家,她总是以极大的热情冒杀头的风险全力相助,临走时,还要给每个同志的口袋里塞上几个煮熟的鸡蛋,说:“吃蛋,吃蛋,遇难就淡了。”给那些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同志以慈母般的慰藉和视死如归的勇气。抗日战争期间,有位同志犯了错误,我火了,关他的禁闭,恨不得枪毙了他。母亲却亲手做好了饭菜让人给他送去。母亲见我怒气冲冲,对我说:“不管罪有多大,饭总要给他吃,有打罪、骂罪、死罪,就是没有不给饭吃的罪!”我想,这大概就是人类母爱的高尚体现吧!

在那兵荒马乱、长夜难明的岁月里,可以想见母亲肩上的担子是何等沉重,无声的泪水多少次浸湿了她的衣衫,缕缕的白发悄然爬上了她的两鬓。母亲默默地忍受着战乱的蹂躏,贫困的饥寒,没有抱怨,没有颓唐,在对儿孙们的革命事业充满自信的希望中,终于盼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曙光。

母亲从未上过学,没有文化,至多只是受过一些封建礼仪的熏陶吧。但她却常常能引用一些通俗而又富有哲理的话来说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久而不能忘怀。

建国后,因为待遇的变化,工作的需要,我住进了小洋房,配备了小汽车。我多想把饱经患难年近风烛的老母亲接来住在一起,尽尽我这个儿子的孝心,让她安度晚年啊。可是我三番五次去接她,她就是不来,执意要住到其他兄弟家去,还对我说:“要少坐车子多走路!”是提醒我做了“官”不要脱离群众呢?还是关心我的身体运动少了对健康不利呢?也许是两者兼有吧?这句话,却让我记到现在,想到如今……

一九五九年在庐山召开的中央全会上,七弟周惠受到了党内错误的批判,很久没有给母亲写信问安了。一天我去看她老人家,母亲问:“老七怎么好长日子没有信来呢?”我未加思考随口答道:“听说他犯了错误,反对毛主席。”谁知她紧接我言脱口而出:“唉,伴君如伴虎喔!”啊,一位在旧社会度过了大半生的老人,用极其通俗的观点来解释这种特殊的事件,我又能说些什么呢?我惊愕、肃然,不知何言以对。

不久她老人家故世了,在弥留之时,我征询她百年之后葬于何处?是否要送回老家与父亲合墓?她闻而笑曰:“何需要费那个事喔,哪里黄土不都好埋人吗。”

呜呼!母亲,你养育了那么一大群子孙,将他们无私地献给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有的已经牺牲了,过世了,活着的如今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效力于祖国。然而,大家都没有忘记你那山一样的品德,海一样的恩情。你纯朴、勤劳、明理、知足的优秀品质,永远是我们学习和教育后代的楷模。

母亲,你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然而,那悠悠情思一刻不停地在我的生命中闪烁着……

1988年冬

(上海人民出版社《写心集》)





赏析惠浴宇的《我的母亲》是他的散文集《写心集》中的一篇。《写心集》这本书记录的都是他的辞世的师长和亲人,写得真实、动情、感人。正像作者自己所说:“我力求准确地写出我心底所忆、所思、所爱、所憎”,“寄托我深深的怀念和哀思。”

文章开头,与外孙的一段对话,就十分传情:

“公公,你在想什么?”小外孙惊讶地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问。

“我在想妈妈……”

“哈哈,公公也会想妈妈!那你的妈妈在哪儿?”

从这里开始,作者回忆他的妈妈。她勤劳俭朴、整日忙碌,一日三餐,等大家吃饱散去,她才拿块饼子在空菜碗里捋一捋吃下去;夜里,借着一盏如豆的灯光,上一针下一针地为孩子们纳鞋底。继而写她掩护共产党人在家中开会,临走时给每个同志口袋里塞上几个煮熟的鸡蛋。家中几人坐牢,几人惨遭杀害,她都能处变不惊。……真是“山一样的品德,海一样的恩情”。读了使人崇敬,给人以激励,给人以力量。

文章写的是母亲,但字里行间,正是表现了作者的凛然正气与革命情操,表现了老一代革命家的伟大胸怀,文章具有宏伟的气势。陆一定在为《写心集》所撰的序言中说:“《写心集》的特点是用一桩桩具体事实来说话。这里所写的人物,都是浴宇同志所极为熟悉的战友,是真人真事,是有血有肉的。浴宇同志平日言简意赅,但写起来却那么细致。”浴宇的老伴顾静在此书重版时说得更动情:“看到你这厚厚一叠书稿,就仿佛看见你在构思每一篇文章时辗转反侧,长吁短叹,通宵达旦,彻夜难眠;仿佛看见你讲到动亲时奋然拍案切齿怒骂;仿佛看到你写到情深处老泪纵横、泣不成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怎能不动人呢!理所当然的,《写心集》荣获全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

由于篇幅关系,在这里只能收入这篇短文,那些写陈毅、陶勇、王治平、俞铭璜、徐步的篇章只有割爱了,在那些回忆文章中,更是充满了革命的同志间的深厚的友谊和伟大的革命献身精神。惠浴宇的随笔,是一个革命者的回忆和倾诉,是对战友的深切怀念,无愧于他所处的伟大时代。

《我的母亲》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我的母亲》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地。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麇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麇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麇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地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的身份!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下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里“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里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便失掉了这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便拿出去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她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她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做不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便不起床,轻轻的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先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的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的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十九、十一、廿一夜

(1931年《新月》第3卷第3期)

赏析胡适的小品文跟他的白话诗一样,通俗、浅显,一看就懂。这篇《我的母亲》也不例外。只是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母亲》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藉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的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为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也正是这种平实的写作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明快而深刻的人物形象,使整个作品笼罩着深沉的人伦之爱,呈现出一种特有的感人魅力,这正是小品文《我的母亲》的独到之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03:10